观《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docx_第1页
观《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docx_第2页
观《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docx_第3页
观《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docx_第4页
观《课题3-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课题3 水的组成一课有感-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度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 王冬容2016年10月20日有幸聆听和观摩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在当天下午第2节听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参赛选手施德宝老师的一节优质观摩课水的组成,现将听课感受总结如下:一、注重挖掘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价值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本节课利用发展史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水的组成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体会到科学家们探索真相的执着可贵精神;同时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体会到通过实验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二、注重教学过程中育人的作用上海制定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率先响亮地提出学科德育,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只有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如:本节课通过微课学习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来获得水的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推出水的组成。在这过程施老师抓住育人的契机,教育同学们要坚持探索,不然真相与我们擦肩而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做学问要不断地坚持研究和探索,其实真相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习到水的组成等知识和方法,还学习到坚持探索真相的情怀,体现出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有些课堂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今后可能不会再接触了,但是老师育人的情怀可以影响大部分学生的一生,所以育人比教书还要重要。教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但绝对不是全部工作,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教学手段实现育人的目的。育人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注重学生分组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北京大学严宣申教授说:“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查。因此离开了实验就不能成为化学,更谈不上学习化学。”可见,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将教材中水的电解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体验归纳总结知识的形成过程。四、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我国文坛巨人郭沫若说得好:“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本节课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游戏的主题是物以类聚,将游戏分为四个小组,混合物小组、单质小组、氧化物小组和其他化合物小组。每一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一种物质(用化学式来表示),根据物质来找你是属于哪一个小组的,同学们重新组合坐在一起。此时,有一个男生拿着二氧化碳却不知道坐在哪里?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同学们欢笑一堂。同时为课堂教学找到学生的盲点,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其他小组的帮助下,这位男生找到属于他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学,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五、教学具有深度,学生思维绽放本节课施老师挖掘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如:在水的组成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学生虽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碰撞。又如: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判断酒精中含有哪些元素?学生根据水的合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反应中利用元素观的观点分析水的组成的这个方法,成功地推出酒精的组成,酒精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教师追问:怎么样验证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呢?学生1:先用干燥的冷空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往里倒入澄清石灰水、学生2: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学生3:不一定一次性实验,可以分开两次实验进行。先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再用一个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中得到绽放,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六、渗透化学观念-元素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在本节课中施老师通过水的合成和水的电解正反两面去揭发水的组成,顺其自然地渗透元素观,学生的头脑中立马闪现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再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出水的组成,学生懂得运用元素观的观念去解决问题,再应用到解决酒精的组成做好铺垫,从而更好地渗透元素观。七、个人思考1、不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精彩的课堂根本离不开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既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又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体现。如:老师问:“酒精中含有哪些元素”有一个学生说:酒精中不含有氧元素,应该是其他化合物。在这环节中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应该展示出酒精的化学式,再让其他同学起来评价这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理由。制造新的认知冲突,捕捉好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合物和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巧妙利用和发挥好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2、没有及时处理生成性资源,解决学生的困惑课堂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世界。课堂教学过程永远既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然而,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引起犯相同错误的其他学生的注意,更可以加深其他学生对生成性资源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本节课并没有及时处理生成性资源,而是置之不理。如:学生分组实验后分享交流环节,此处生成性资源有生1:两极都有气泡生2:燃着小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时有微弱的爆鸣生:生3:将带火星木条放在正极产生的气体时复燃了生4:燃着小木条放在正极产生的气体时木条熄灭了,重新用燃着小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时结果燃烧了。这个环节中第四组的实验现象与其他三组的不同,此时老师没有处理生成性资源,学生存在的错误并没有及时地得到解答,而是施老师说科学家是经过不断探究才能成功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我个人认为,确实是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究才能成功研究出水的组成,但是教师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此处的知识。在这里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四组学生实验,只有一组不一样,说明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基本理解,可以利用这四分之三的学生帮助这个小组解决存在的问题,正确理解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其验证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和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又可以加深四分之三学生的理解。又如:在验证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的环节时,学生纷纷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场面很激烈,我久久不能忘怀。学生1:先用干燥的冷空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往里倒入澄清石灰水、学生2: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学生3:不一定一次性实验,可以分开两次实验进行。先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再用一个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这环节中学生产生了质疑、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互动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因而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令人赞叹!同时,令人思考!学生说,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学生的想法很好,但是施老师没有等学生发言之后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里,我个人认为,等学生激烈的交流之后,教师再进行正确地引导,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学生不知道的是澄清石灰水中本身就有水,所以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让学生知道在这环节中一次性验证也对,二次验证也对,但是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也正因为有大胆质疑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这里施老师不说,学生肯定认为只能二次验证实验才对,可能是生成的水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教师要及时地处理课堂中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加深学生对错误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