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课文练习题及答案陋室铭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一、翻译加点的词: 1、无案牍之劳形 形: 形体、身体 案牍: 官府公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 5、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阅金经 金经:指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8、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9、有仙则名 名:出名、闻名 10、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二、翻译下列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阅读理解:1、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8、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ing韵。有名、灵、馨、青、丁、经、形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9陋室铭处处紧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10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1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这两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是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1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1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8“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9、中间4到7句分别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表现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0、文章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更 精益求精: 益: 更加 3、亭亭净植 植:竖立亭亭:挺立的样子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8、“宜乎众矣”中的“宜”的意思是应当,下列加点词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权宜之计B事不宜迟C因地制宜D气候宜人9、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水陆草木之花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渔人甚异之10、与“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D)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C甚矣,汝之不不紧不惠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二、翻译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三、阅读理解: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6.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7.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8.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9.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0.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11.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13.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14.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16.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7.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18.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19.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20.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22.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2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24.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5、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27、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8、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29、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30、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3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3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3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34、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35、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38、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39、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0、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41、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42、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43、“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44、本文选自周公元集体裁:说,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课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45、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这样赞美、评价莲花,主要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6、文段通过对三种花的评价以及人们对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情怀呢?请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A不慕富贵,洁身自好B安贫乐道,不慕富贵C洁身自好,安贫乐道D不慕富贵,与世无争47、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爱牡丹的人多,说明自己知己者少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贵重C爱牡丹的人多,说明贪图富贵的人多D借此讽喻追名逐利的世态。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语段精解第一段:写董宣杀公主家奴的过程。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的贫困情况。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主题精解本文通过写董宣格杀公主家奴这件事,突出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写法精解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第一段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一段正面写董宣执法的故事,体现董宣的刚正不阿。第二段通过死后家中的情景侧面写董宣的廉洁。实题演练一. 基础知识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大言数主之失 列举罪状或过失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打死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盖,覆盖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按,撑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妻子和子女 乃驻车叩马 停留;拉住,勒住 宣悉以班诸吏 全部 诏遣使者临视 察看 2解释下列多义词 因 因匿公主家 因为 因格杀之 于是 令 威不能行一令乎? 县令 帝令小黄门持之 命令 数 大言数主之失 列举罪状或过失 有大麦数斛 几,几个 被 流血被面 盖,覆盖 唯见布被覆尸 被子 以 将何以理天下乎? 拿,凭 葬以大夫礼 按 以头击楹 用 乘 而以奴骖乘 驾车 敝车一乘 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译为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古今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指出: 使宣叩头谢主 谢: 古义 认错 今义 感谢 文叔为白衣时 白衣:古义 平民,百姓 今义 白色的衣服 由是搏击豪强 搏击:古义 捕捉,打击 今义 奋力冲击 妻子对哭 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流血被面 被: 古义 覆盖 今义 表被动 宣两手据地 据: 古义 按,撑 今义 占据 4翻译下列句子: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董宣)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愿乞一言而死 希望乞求说一句话之后再死。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皇帝你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威不能行一令乎? 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枹鼓不鸣董少平。使鸣冤之鼓不再响的人是董少平 。 5下列句子主要分为三类:A.表示判断;B.表示承接上文省略;C.表示从现代汉语习惯上看,前后成分倒装。 请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情况,选择恰当的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A ) 在县五年。 ( B ) 将何以理天下乎? (C ) 宣悉以班诸吏 (B )6本文选自后汉书 酷吏传,作者 范晔 是南朝宋史学家。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是要箠杀董宣,后来重赏了董宣。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令人钦佩。7.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表明董宣是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答:表明董宣是一个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值得表彰、提倡的人。8“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光武帝的这些言行表明了他并没有采纳公主的意见,而是被董宣的精神所感动,不仅赦免了他,还奖励他三十万钱。刘秀在这件事上还是有点胸怀的。9董宣把三十万钱全数分发给自己下属官吏,这表明董宣不贪财,不邀功,能够平等地对待下属。 10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课文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删去?答: 不能删,第二段从侧面描写人物,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对第一段的正面描写作了必要的补充,进一步表明主人公秉公执法,公正廉洁的品格,突出了他的事迹对人们的影响。 11古人写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据”和“终”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董宣认为自己严格执法没有错,坚持真理,不肯违心向公主认错的铮铮铁骨。 表明董宣具有据理不屈,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 。 因敕:“强项令出!” “强项”即硬脖子。这是光武帝对董宣的称呼,也是在董宣始终不肯向错误低头,不肯向公主违心认错之后对董宣的再认识,肯定了董宣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 12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古代执法方式与现代不同,古代法规执法程序比较简单。董宣不经审判就“格杀”罪犯,在古代,在当时非常情况下是行得通的,何况董宣是在“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之后执行的,实际上也近似于审判。现代法规详细,规章严明,执法者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行事,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意思对即可)。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题目解说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相关资料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课文内容精解语段精解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段解: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一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机智,破案技术高超。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段解: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段解: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写包拯出使契丹,就开便门问题与契丹典客针锋相对,令典客哑口无言。突出包拯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段解: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这一段突出包拯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段解: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主题精解文章通过巧断牛舌案、不持一砚归、出使契丹、坐镇开封府、律己戒子这些事迹体现出包拯机智善断、廉洁自律、刚直善辩、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的性格特点。写法精解1通过事迹表现人物,是这篇课文主要的写作特点。学习课文时学生应紧紧把握住人物的事迹,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这些事迹中显现出来的。例如: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等等。2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剧本题目大全及答案
- 青春启示录550字(14篇)
- 我爱读书作文400字(9篇)
- 会议纪要及行动计划编写指南
- 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演讲稿母亲节450字10篇范文
- 领略古代小说魅力:大二语文古代小说欣赏教学教案
-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方案工具集
- 市场调研报告及保密协议签署书
- 小学生关于五一见闻作文300字13篇
- 市民政局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陕西西安工程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共享员工模式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标准)正规劳动协议书
- 2025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共4个单元含教学计划)
- 2024年福建投资集团招聘真题
- 2025年乡村方面的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26道医院财务科岗位面试真题及答案
- 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协同系统接口设计与数据交换规范
- 2025年“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笔试高频考点题库考试试题【含答案】
- 研发样品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