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doc_第1页
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doc_第2页
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doc_第3页
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务礼仪课程论文班级:_广告0801_学号:_u200816926_姓名:_张杨_ 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对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活动程序。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涉外礼仪中,商务礼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与西方人谈判时,最好是了解下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减少摩擦与误会,达到共赢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表现与作为,往往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品德与修养,维护本国的形象和尊严。下面,我就以中西文化差异为根基,探讨商务礼仪中中西方的不同点,从而以此为鉴,使中国人能和西方人谈判成功又不失中国人的尊严。 首先,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有较大差异。其一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汉语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 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强调个人至上。它强调以人为本,个性自由,反对损害个人尊严,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人格自尊。在商务礼仪上,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美国人在拜访前进行预约。倘若事前预约,则客到,主人欣然接受拜访,倘若贸然拜访,美国人会视之为无礼之举,甚至拒绝接待。而中国人就事无巨细,都要接受他人拜访,否则主人为无礼。中国人顾全大局、考虑他人之忧、忘我的精神对待西方人的造访有利无害,但是在要拜访西方人时就要记住先预约,要考虑主人的时间安排。 其次,中西文化在时间观上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 对他们来说, 时间就是金钱, 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 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 时常会有不请而至的拜访,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如在西欧,商务活动应提前三到四星期安排好约会。在美国、德国等国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在美国,要会见总经理一般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更重要的事情要提前两个月。到最后一分钟才打电话提出会晤要求,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日程安排对美国人、德国人和北欧人是神圣的。而法国人是个例外,法国人一般没有很长期的日程安排,即使与他作了预约,到时还要提前几天再确认一下,看他是否改变了计划。所以,在涉外商务交往中,我们要特别估计外国人的时间观念问题,要预约,并守时。 第三,中西文化还有语言上的差异。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美国人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别人造访自己的家叫“蓬荜生辉”,把自己的作品叫“拙作”,把自己成为“鄙人”,称对方为“您”,“阁下”,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 在英语环境里, 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您上次那个什么病好了吗?”。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晚餐;你问他病好了没,他会觉得你这人没事咒别人生病。中国人的友善就是“管闲事”,但是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对他们人权的一种侵犯。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来当做互不侵犯又能聊聊的话题。 美国人总有一套“自来熟”的把戏, 那就是利用特有的美国式的幽默来活跃气氛。这在美国司空见惯, 连总统本人也在正式的演讲中以幽默开场。但在同异国商人的谈判中, 美国幽默常常适得其反。有些笑话不但引不起共鸣, 反而被认为粗俗。中国人比较保守,尤其认为不能僭越尊长和后辈、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第四,中西方在肢体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虽说西方人较东方人开放,但是初次见面的人尤其是商场上要保持距离。比如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第五,中西方都有悠久的餐饮文化史,但是餐饮文化却又很大不同。“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不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我们可以看到在餐厅有外国人的一桌都是安安静静的,中国人的饭局却格外热闹。中国人认为聚餐是热闹是一种庆祝的方式,是一种礼貌,而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而在中国的餐桌上的酒是必备之物,喝酒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只要向对方敬酒则以“干了”作为对对方的尊重。 中国人宴客,总有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并且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 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西方更多的是自助餐,菜也是一道一道的上,不会有谁帮谁夹菜的现象,西方人认为不卫生。 第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人看待合同的效力也是不同的。对美国人或德国人来说,合同是一种签了字以后便必须遵守的东西,签名意味着对定稿不能再变。但是日本人把合同看作是由于环境变化可以被修正的开始性文件。 德国人欣赏一心一意安静地工作,不愿在同一时间同时做几件事情,当天的工作当天一定要完成,签订合同时,他们要的是具体的内容、细节和清晰,合同一旦签订,就严格按照合同办事,按时完成合同规定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即各项工作都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德国人刻板、守时,做起事情来井井有条,侧重效率。美国人积极进取、随机应变,在商务活动中把速度和金钱摆在首位,认为速度是关键,时间是金钱,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单边行动。在美国商业圈中,鲜有个人情感问题,交易胜过个人感情。美国人在签订合同时常常考虑到所有意外事件的法律赔偿问题,把合同的条款写得很详细。在与美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看清合同上的所有条款,因为虽然他们看上去开诚布公又十分信任你,但你一旦在合同上签了字,若有违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起诉你,美国法律与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同,他们用尽一切手段追求利益。 都是西方国家,德国人侧重的是工作效率,美国人侧重的是权益是否被侵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秉承儒家礼教的“忍”的原则,遇事一般都求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谋求私下解决, 以和为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闹到法庭上见的地步,而且还期望和商业合作伙伴保持长期的融洽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所以我们在涉外活动时,要尊重外国人的习惯,谨慎地谈合同,不可轻易妥协。 第七,谈判的风格和中西方文化挂钩。美国商人的生意哲学是通过努力、速度、机会和权力,尽可能快地挣尽可能多的钱。美国商人表面上看起来友好且笑容可掬,但通常缺乏耐心,谈判时爱说一些剌激的话来推动谈判的进行,希望尽快结束谈判,谈判前后很少有招待或娱乐活动,他们在生意上的决策一般不会受情感的影响,金钱至上。生意做成的第二天,可能就会忘了你的名字。他们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非稳定的关系。德国人是诚实和坦率的谈判者;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而不来客气或外交辞令那一套,这和中国人很不一样。他们对谈判往往采取一种很正式的方式,着装整齐,座位和发言顺序都是按照等级高低来安排的。一开始他们不会跟你做成什么生意,但当他们在考察过你之后,就会跟你做很多生意,这和美国的快餐文化又有很大差别。德国人认为谈判桌不是讲笑话的地方,商业活动是严肃的,他们认为在商业谈判中开玩笑是不诚恳的,在会议结束之后,德国人也还是很愿意放松一下的。在德国,轻松休息、商务谈判等需要严格区分场合,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效率、准时、缜密、方法、毅力和组织。 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故商务活动进展缓慢、重复。真正的决定是在会外做出,会议主要目的是搜集信息。在中国,谈判是培育双方关系并确定谈判桌另一方的人是否适合于长期合作的重要社交场合。主张在会议开始之时,双方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换看法。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这和孔子时期形成的轴心文化有关,即“仁爱”、“礼”,西方文明是契约文明,他们只是按照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