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信息的文化.doc_第1页
交流信息的文化.doc_第2页
交流信息的文化.doc_第3页
交流信息的文化.doc_第4页
交流信息的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流信息的文化【关键词】 语境 意义 文化【keywords】 context;meaning;culture1 引言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而且任何形式的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对于语境范畴的界定源于语言学和哲学这两大领域的研究,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哲学家都关注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贸易、能源、教育、环保等众多方面的交流急需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2 语境理论2.1 语境的概念语境,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最初来自于语言学领域。与语言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层面研究相联系,语境问题的认识在语言学界正逐步趋向多角度化、多层次化、多层面化。陈嘉映认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同样都进行观察、概况、推论,但两者目标不同,语言学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部机制,直到掌握这一机制甚至制造语言,哲学家从理解语言的机制走向理解世界”。现代语言哲学家弗雷格最先提出了语境的基本思想,认为”词只有在语句或命题中才有意义”。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十分强调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如,”我害怕”这个语句的意义很难确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可能性”都有一个适当的特殊语调和不同的语境与之相对应”。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建立的关于”语用力量”的理论,”标志着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已从语义学阶段进展到语用学阶段。”继奥斯汀之后,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语言学对语境的研究主要是想通过语用学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客观言语行为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 以求得语言使用中意义的明晰性与确定性, 排除歧义性以达到正确的语言使用; 而语言哲学对语境的关注更倾向于通过哲学的反思思维方式, 对日常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从语境底蕴中寻求意义产生与理解的深层支点。2.2 语境的分类刘纯豹(2000)认为,”语境中的语,可大可小,受制于环境。至于境,也是可大可小,小至前后搭配,大至社会文化”。李思民(2002)认为,语境具有二重性,它既指上下文的联系、静态的语言环境, 又指与言语行为有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交际情境。何兆熊(2000)认为,”语境由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构成。语言知识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言外知识指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及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裴文(2000)以语境的稳定性为依据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小语境,即对语言的行为有直接的、显著影响的言辞与非言辞语境;另一类是大语境,即对语言行为有间接、潜在制约作用的社会文化、文体风格与自然地理语境”。索振羽(2003)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杨元刚(2008)主张将语境分为三种,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刘宓庆从翻译的角度将语境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前者指各式词语搭配;后者指文本的题材、主题、交际功能及文本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彭庆华(2007)总结的语境分类还包括将语境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 总而言之,语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言语的形式、语句的上下文,还包括特定的交际场景及特定场景交际之外的一般背景信息。3 语境理论对efl教学的启示3.1 语境理论在efl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语境理论对于efl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境对于语义有固定作用,能将具有模糊性、游移性、不确定性的意义明朗、固定、确定。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性质界定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在efl教学中的重要性。戴炜栋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界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对语言的运用不够重视,忽视了语境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导致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长期滞后。调查显示,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成正比,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强”。 这里提到的语用能力就是指学生对于英语言外之力的判断和理解及在特定语境中选择语言形式和言语策略的能力。kasper&rose (2002)在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中认为不仅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这说明efl教学中不能仅以形式为重点,更应注意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条件中的语用功能,重视其使用的语境恰当性与可接受性,培养与发展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的语用能力;有意识地根据某些语用参数,比如社会地位、亲疏关系等语境因素,分析英语使用的恰当性、得体性、顺应性。efl教学应正确处理好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既要强调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又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教学。3.2 在efl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培养,浦小军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及言语行为方式;英语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等。3.2.1 提高学生确认词汇语境信息的能力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仅仅知道它的意义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白使用它的语境信息,即使用它的文化内涵、语域、语体意义及交际时的特定环境等相关信息。例如,学生们认为很简单的词”good”在不同的语境中语义是有差别的。(刘宓庆,2007)you are looking good and youve put on weight. 你看起来气色挺 好,体重也增加了。i am going to have a good try. 我要 认真 试一试。but you must write me a good long letter. 你得给我写一封 名副其实的 祥函。im awful good at looking after people. 照顾人可是我的拿手好戏 呢。3.2.2 提高学生区别言语存在的语境的能力由于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语境因素影响并制约人们对词义的推导和阐释,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言语就无法准确地传递信息,造成交际的失败。在efl教学中,对语篇语境(即上下文)、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都要给以足够的重视。下面三句话来自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2008):an ambassador is a man who lies abroad. (语篇语境)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情景语境)the united states is a graying society, so she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文化语境)上面a句中lie这个词到底是”撒谎”呢,还是”驻扎”要依赖于特定语境。b句转换自习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这是写在美国高速公路入口处的一句宣传语,意为”迟到总比不到好,安全比丧了命好”。c句中graying society意为 “老龄化社会”,因为西方社会忌讳说老,认为老人缺乏竞争力,所以大都使用委婉语。loneliness industry指为照顾孤寡老人而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3.2.3 利于交互式网络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语境敏感性外语的交际的语境总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不了解,意识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产生学习障碍和错误。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外语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方式体现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系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必须包括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目前,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已在全国多所高校全面实施的基于宽带网及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创设语境、提高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efl教学可以借助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及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虚拟情景通过直观的视觉输入英语所反映的整个社会文化信息及不同语境中英语使用时的规律。参考文献1 malinowski, b. the problems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 in supplement to ogden c.k. and richard i.a. 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3.2 j.r.firth. the tongue of men and speech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3 lyons. semantics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4 陈嘉映. 语言哲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g. frege. 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84.6 徐纪亮.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 徐纪亮. 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 李海平. 语言哲学中意义的语境问题j .北华大学学报,2006,(4).9 李思民. 语境的理论阐释j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 , (4) .10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 裴文. 现代英语语境学m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2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