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题.doc_第1页
大学马克思题.doc_第2页
大学马克思题.doc_第3页
大学马克思题.doc_第4页
大学马克思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考试题型1、辨析题(3x6=18)2、简答题(3x8=24)3、评述题(3x618)4、文本阐释题(2x5=10)5、课堂反馈题(1x14=14)6、材料分析题(2x8=16)二、主要复习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而且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丢掉了他的辩证法。(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服务的,他竭力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反对封建制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劳动价值论,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的猜想,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经济分析。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3)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已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作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他们对社会利益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许多天才的火花,但是对如何实现新旧社会的加替,则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完全陷入了空想。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属性。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与概括(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关于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与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的批判。【无论回答哪个问题,都要先回答这一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的理解的批判: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近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等同起来,它缺少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对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的批判:以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进步与保守、正确与错误等等去划分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似乎凡是“唯物主义”就是革命,进步、与正确,凡是“唯心主义”则是反动、保守与错误。其结果,哲学变成不甚灵活的给定的贴签,甚至被当成理所当然的死的教条而被人们固守。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常识的思维层面上,没有进入哲学的超验的辩证思维层面。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要从辩证的哲学思维去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真正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解释。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势。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具体形势是丰富多样的,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二)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的。普遍性:(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 矛盾的同一和斗争形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3、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关联问题: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其制约,但不可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所进行的选择。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能动的飞跃。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4、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中的意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在于将过去一直囿于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范畴,置于实践论中加以解决,视真理为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有其历史局限性。6、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明显,它往往走到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2)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如果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相统一的过程。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影响,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即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相互统一,又相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此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才能解决。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关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劳动是人类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获得劳动产品的自我对象化活动,是能动地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劳动活动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才变成异化劳动,变成奴役人、压迫人的条件和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劳动条件分离。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的劳动。劳动成了工人不得不做的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成果不受其创造者支配,反过来支配其创造者。劳动丧失了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性质,也即成为异化的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