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pdf_第1页
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pdf_第2页
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pdf_第3页
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pdf_第4页
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2010 2 摘要 从语法与词汇两个方面将 菩萨本缘经 与十八部支谦译经的语言作了对比 指出 菩萨本 缘经 非是支谦所译 该经的翻译年代不早于西晋 很可能是东晋或东晋以降的译作 关键词 菩萨本缘经 支谦译经语法词汇译者翻译年代 菩萨本缘经 三卷 大正藏 收在第三册本缘部 题作 僧伽斯那撰 吴月支优婆 塞支谦字恭明译 此经不见于东晋道安 综理众经目录 以下简称 安录 及梁僧祐 出三藏记集 以下简称 祐录 最早见录于隋法经等撰 众经目录 卷第六 佛灭度 后撰集录第七二分 西方诸圣贤所撰集一 中 题作 菩萨本缘集 四卷 僧伽斯那撰 吴世支谦等译 至 开元释教录 始题作 菩萨本缘经 佛教史专家吕澂先生认为 此 经 虽然原始的记录出处不明 但从译文体裁上无妨视为支谦所译 汉语史研究者在利 用此经材料时 也大多默认 大正藏 的题署 将支谦看作此经的译者 但是 近来我们 在阅读 菩萨本缘经 以下简称 本缘经 的过程中 发现此经在语言上与其它支谦译 经存在着一些差异 不似支谦所译 这引导我们对此问题作了一些的探索 这篇小文就是 这方面的一点心得 我们的做法是将 本缘经 与 安录 所著录的十八部支谦译经 以 下简称支谦译经 经名详见文末附录 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确定 按 宋元明三本无 等 字 吕先生的这一见解 未见其有详细的说明 不知其所据为何 当然 也有少数学者对此较为谨慎 例如方一新 王云路其编著的 中古汉语读本 修订本 上海 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中提到此经时作 旧题三国吴支谦译 菩萨本缘经 如该书 11 页注释 50 所 示 这似乎暗示了两位著者对支谦作为此经译者的保留态度 据 祐录 所载 安录 共著录支谦译经三十部 僧祐据 别录 追加了六部 共三十六部 我们 选择 安录 所著录三十部支谦译经中的十八部作为比较的对象 是有一些考虑的 1 在中国经录史现存 的资料中 安录 虽无本存世 但却依赖 祐录 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梁启超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佛典之翻 译 佛教典籍谱录考 谓 吾辈可从 祐录 中推出 安录 原本 安录 是我们研究汉文佛典时所能追 溯到的第一部最古老也是最有价值的译经史资料 2 之所以只选择三十部中的十八部作为比较对象 是因为 另外十二部经据初步查考 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疑点 为慎重起见 暂不把它们作为比较的对象 下面分别简要 叙述其未被选择的原因 a 维摩诘经 优多罗母经 斋经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 这四部 安录 注 明为阙本 亦即有目无本 今本 大正藏 虽收有题作支谦所译的 维摩诘经 和 斋经 但从语言风格来 看 不类支谦所译 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打算另撰文讨论 此不赘 其余两部经 大正藏 未见 b 唯明 二十偈 悔过经 贤者德经 小阿差末经 此四部今本 大正藏 未见 c 大般泥洹经 须赖 经 此两部 在今本 大正藏 第十二册中分别收有题为东晋法显 大般泥洹经 六卷 曹魏白延 须赖经 前凉支施崙 须赖经 各一卷 这些译经与 安录 中经名相同的支谦译经有没有关系 尚待进一步考证 d 法句经 了本生死经 此两部据 祐录 卷二 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 及卷六 了本生死经序 所记 法句经 是支谦与竺将炎合译 了本生死经 为汉末译经 译人不详 支谦曾给此经作注解 非是译者 从语言角度看 菩萨本缘经 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陈祥明 153 本缘经 是否为支谦之译笔 如果不是支谦所译 也尝试着通过一些语言现象初步探索一 下 本缘经 的翻译年代 一 语法方面 1 1 是 字判断句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中都有 是 字判断句 其中 本缘经 76 例 支谦译经 87 例 根据 是 在句中的位置可分为前置式 是 与后置式 是 是也 两类 其中后置式 是 字判断句 本缘经 只有 1 例 支谦译经中共 14 例 考虑到后置 式 是 字判断句出现的语言环境的特殊性 而 本缘经 又由于受其文本本身内容的限 制 只出现了 1 次 在确定译者方面意义不大 因此这里我们只重点比较 本缘经 与支 谦译经的前置式 是 字判断句 本缘经 的前置式 是 字判断句共 75 例 支谦译经共 73 例 从总量上来说 两者 基本相当 但是三卷 本缘经 总字数不足 3 万 而十八部支谦译经共 26 卷 总字数达 18 万 而我们的比较又是用一部经和一个集合去比 可以想见 如果用 本缘经 和支谦十 八部译经中的每一部单独作比较的话 本缘经 的前置式 是 字判断句的出现频率要远 远大于任何一部确定的支谦译经 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 在前置式 是 字判断句的句法形式上 本缘经 75 例中只有 5 例句 末带有语气词 也 字 只占全部前置式的 6 6 而支谦译经中句末带语气词 也 字的 共 16 例 约占全部前置式的 22 我们知道 在 是 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 句末语气词 也 字的脱落是这种句式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是否使用 也 这一点上 本缘 经 呈现出与支谦译经较大的差异 1 2 被动句式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 7 种 即 为 为 所 为 所见 为 之所 所 见 句字 被 字句 表一 是这 7 种句式在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中的出现情况及频率 表中显示 支谦译经被动句式以 为 所 和 见 字句占绝大多数 就这两 种被动句式而言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其出现频率上相差较大 另外 为 之所 和 所 这两种在支谦译经中出现频率极低的被动句式在 本缘经 中却 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语言上的不同面貌 1 3 疑问句 1 3 1 疑问副词 岂 和 宁 的使用 张美兰在 祖堂集 语法研究 第 57 58 页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中指出 后置式 是 字 判断句 在汉译佛经中一般不是随便使用的 多见于对上文已出现人物的介绍中 可能与佛经原文句 式表达有关 佛教原经文谓语一般置于句末 判断动词在句末 受梵文句式的制约 当梵文中有明显的判 断词 翻译者就模仿原文的格式 句子的语序受原文的影响 对应于梵文的判断动词 用一个在魏晋时汉 语中的判断词 是 就有了 是 式 如果兼顾汉语原判断句的表达句式 者 也 因为这个句式与梵文判断句表达式在语序上有相似处 这样就有 者 是也 从语言角度看 菩萨本缘经 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1542010 2 中古时期 岂 宁 作疑问副词时可以用于是非问句 常见的形式为 岂 乎 耶 宁 乎 耶 岂 的这种用法产生于先秦两汉 中古沿用不替 而 宁 的这种用法 产生于汉代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使用这两个疑问副词的是非问句上呈现出较大的区 别 即 本缘经 只见 岂 耶 的形式 不用 宁 乎 耶 的形式 而支谦译经 恰与之相反 只见 宁 乎 耶 的形式 不用 岂 耶 本缘经 用在是非问句中 的 岂 共 4 例 支谦译经用于是非问句的 宁 共 15 例 如 诸臣当知 岂可以藕根中丝悬须弥山耶 本缘经 57 1 11 假使为法而见舍者 丧失慈恻 岂是法耶 又 60 1 12 宁可使不灭乎 大明度经 8 496 2 24 宁有四禅耶 义足经 4 176 1 10 此外 我们还注意到 支谦译经中的 岂 和 宁 可以用在反复问句中 构成 岂 不 宁 不 的问句形式 但是二者在数量上差距极大 岂 不 式只有 1 例 而 宁 不 式多达 28 例 例如 岂有广长舌覆面舐耳不 梵摩渝经 76 885 1 27 心所念恶 宁可悔不 大明度经 8 500 2 26 综观上面的讨论可知 在疑问副词 岂 和 宁 的使用上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基 本上可以说是分用划然 前者只用 岂 不用 宁 而后者只用 宁 几乎不用 岂 这显示了它们在这两个疑问副词上的不同的用语习惯 从这一点来看 本缘经 不似支谦 之译笔 1 3 2 选择问句中选择关联词的使用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使用选择关联词的选择问句的出现频率都不高 前者只 1 例 后 者只 2 例 为是梦中 是幻化耶 本缘经 57 1 9 本缘经 宁 字共 4 见 都是表意愿的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与疑问副词的用法无涉 本文佛经例句均引自 大正藏 其后数字依次分别为例句首字所在册数 页数 栏数和行数 又 百本缘经 收在 大正藏 第三册 为节省篇幅 本缘经 引例后的册数均省略 本缘经 中未见 岂 和 宁 的这种用法 类型 为 为 所 为 所见 为 之所 所 见 句字 被 字句 总 计 本缘经 表一 2 11 0 9 10 2 2 36 百分比 6 30 0 25 27 6 6 100 支谦译经 1 50 1 1 3 17 1 74 百分比 1 69 1 1 4 23 1 100 155 善业曰 若非意者 为有 为无 大明度经 8 478 3 22 应仪 缘一觉道为远佛道 为近 又 8 501 3 11 本缘经 选择关联词用 为是 是 支谦译经用 为 就佛典材料而言 为 进入选择问句 至迟在公元 2 世纪就已不是罕见的现象 而关联词 为是 在佛典中进入 选择问句其可靠的用例据初步调查始见于西晋译经 例如 所说法律为是二乎 为无二耶 竺法护 无言童子经 13 534 1 14 世尊 无所从生法忍为是灭 为是智耶 无罗叉 放光般若经 8 124 2 21 如果我们关于关联词 为是 最早出现年代的调查无误的话 那么这对于判断 本缘 经 的译出年代或许不无裨益 1 3 3 疑问语气助词 乎 耶 的使用 语气助词 乎 耶 在先秦时期就可以用来放在句末表达疑问语气 本缘经 与支 谦译经在两个语气词的使用上也有很大不同 本缘经 表疑问的 乎 共 8 例 耶 共 48 例 两者之比为 1 6 而支谦译经中表疑问的 乎 共 118 例 耶 共 57 例 两者之 比约为 2 1 这与 本缘经 的 1 6 相差很大 从这两个语气词的使用情况看 本缘经 亦不似支谦所译 1 4 第二人称代词及类及之词的使用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本缘经 除有 1 例表敬称的 仁 之外 只用 汝 共 226 例 而支谦译经除了 102 例 汝 之外 尚 有 13 例 尔 104 例 若 却后六年 尔当生男 太子瑞应本起经 3 475 1 19 如是四天下星 若见之不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12 307 3 18 此外 在表示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类及之词的使用上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也有一些 不同 本缘经 中的类及之词有 等 等辈 其中 我等 12 例 吾等 2 例 汝等 34 例 我等辈 1 例 支谦译经中的类及之词有 等 辈 曹 等辈 曹辈 曹等 这 些类及之词当中 曹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等 辈 都是汉代或汉代以后才通行开来的 支谦译经中不仅有众多 人称代词 曹 表复数的用法 而且 曹 还可以与后代新兴的 等 辈 构成组合形式来表示复数 这些在 本缘经 中均未见到 显示了支谦译经时在 类及之词的选用上新旧并用 这与 本缘经 只用汉代或汉代以后通行的类及词呈现出不 同的用语习惯 从上述第二人称代词及类及之词的使用情况来看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相比呈现出不 同的用语习惯 不似支谦所译 1 5 部分副词的使用 1 5 1 指代性副词 相 见 的使用 在题为支谦译 撰集百缘经 中共有 8 例用关联词 为是 的选择问句 但是 撰集百缘经 究竟 是否为支谦所译 也还是个问题 语见方一新 兴起行经 翻译年代初探 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一 期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关于 撰集百缘经 的译者及年代问题 据初步观察不是支谦所译 翻译年 代至早不早于西晋 我们拟另撰文专门讨论 此不赘 这里为慎重起见 不将其视为三国译经 有 1 例 乎 有异文 宋元明三本作 于 未计入 王即问言 大婆罗门 是处可畏 无有人民 是中唯是闲静修道之人独住之处 仁何缘来 55 3 26 从语言角度看 菩萨本缘经 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1562010 2 在指代性副词 相 见 的使用上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也不同 支谦译经只使用 先秦时期即已萌芽 汉代有所发展 的 相 共 11 例 不用 见 但在 本缘经 中 既用 相 作指代性副词 也用 见 作指代性副词 其中 相 共 31 例 指代第一人称 的 6 例 指代第二人称的 21 例 指代第三人称的 4 例 见 共 20 例 均指代第一人称 例如 中有毒龙 恐相害耳 太子瑞应本起经 3 480 3 28 白王 邻国怨贼今已相逼 本缘经 55 1 22 时月光王即语诸臣 卿等今者 不应见遮 我今当令此婆罗门所愿满足 又 64 1 8 1 5 2 表测度的语气副词 将 将非 将无 的使用 将 字先秦两汉时期已可用如副词 此期 按 指魏晋南北朝 笔者注 又发展 出表示测度语气的用法 意为 或许 恐怕 莫非 用法上也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 将 字单用 二是 将 字与否定词 无 不 非 连用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 将 将非 将无 这三个语气副词的使用上 也存在较大差异 本缘经 三者并用 其中 将 将无 各 1 例 将非 8 例 支谦译经只用 将 共 3 例 如 婆罗门言 君今迟疑 何所思虑 将虑我非婆罗门受持禁戒博学人耶 本缘 经 59 3 8 善业问佛 不可计复言称数 将有何异乎 大明度经 8 496 1 21 今是施物将无少耶 本缘经 54 1 24 汝将非以呪术之力而系缚耶 又 57 1 5 据初步调查 在晋宋时期的中土文献中 将非 的运用才逐渐普遍起来 而在东晋以 前佛典文献中 除东汉 修行本起经 三国 六度集经 中各见 1 例用作测度的 将非 外 没有见到其他的可靠用例 如此看来 本缘经 当不是支谦所译 也不是三国译经 其译出年代至早不早于西晋 1 6 助动词 任 的使用 任 是中古时期新兴的表可能的助动词 广韵 侵韵 任 堪也 集韵 沁韵 任 克也 助字辨略 卷二 任 字条引 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 卒腹痛不任 入 刘淇谓 此任字 犹能也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在表可能的助动词的使用上 除了 都使用 能 可 足 得 堪 之外 在 本缘经 中还出现了 3 例 任 这在支谦译经 中未见 尔时诸臣即白王言 唯愿大王 宽意莫愁 勿谓国中更无有任为辅相者 本 缘经 52 3 3 其皮杂色 任覆御乘 又 67 3 10 如是供养 如车轴折 辐辋破坏 不任运载 又 54 3 15 上三例中 前两例的 任 单独运用 表肯定 我们调查了部分中古文献 发现 任 作助动词时 主要有两种组合形式 一是用在否定句中 同否定副词 不 未 等组合 表示 不能够 二是不单独使用 需与其他可能类助动词组合 表示 能够 与之组合 旧题西晋安法钦译 阿育王传 见 2 例 但 阿育王传 据吕澂先生考证当为南朝梁僧伽婆罗所译 见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三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第 1762 页 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157 的可能类助动词最常见的是 堪 可以用于肯定句 亦可用于否定句 例如 以无形不可化故 不任得道 大智度论 339 1 8 兄求长者女 欲以为妇 其女年小 未任出适 贤愚经 417 3 13 是一滴之供堪任服消者 独有一生补处菩萨能消化耳 普曜经 3 492 1 14 我不堪任见如来取灭度 亦复不堪任见阿难取灭度 我今宜可先取灭度 增壹 阿含经 1 821 3 3 中古文献中 类似上举 本缘经 两例 任 单独运用表肯定的例子十分少见 目前看 到的较早的例子是南朝宋谢灵运在其所作 山居赋 中的自注 昆山之竹任为笛 1 例 另外 在 齐民要术 及 佛本行集经 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 一并援引如下 中为咸淡二菹 亦任为干菜 齐民要术 种蜀芥芸薹芥子 三年 中为蚕樀 五年 任为屋椽 十年 堪为栋梁 又 种榆白杨 十年 中四破为杖 一根直二十文 任为马鞭 胡床 马鞭一枚直十文 胡床一 具直百文 十五年 任为弓材 一张三百 亦堪作履 又 种桑柘 又复叹言 仁者瞿昙 真是法桥 任持大器 佛本行集经 3 753 2 24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 本缘经 中 任 单独运用表 能够 是助动词 任 在 中古较为少见的用法 支谦译经中不见使用 就这点来说 本缘经 不似支谦所译 二 词汇方面 从词汇角度分析研究 是一种帮助判定作品写定或翻译年代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徐复 先生的名文 从语言上推测 孔雀东南飞 一诗的写定年代 主要就是从词汇角度来断定 孔雀东南飞 一诗的写定时间不早于东晋 此外 张永言先生的 从词汇史看 列子 的写作年代 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很好的范例 这里我们尝试从部分佛经译名 一般 词语和常用词的角度 对 本缘经 和十八部支谦译经作一比较 为判定 本缘经 是否 为支谦所译提供一点材料 2 1 佛经译名 2 1 1 涅槃与泥洹 泥曰 般泥洹 这一组词所指相同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分用划然 绝不相混 本缘经 用 涅槃 共 7 次 支谦译经用 泥洹 泥曰 般泥洹 其中 泥洹 57 次 泥曰 4 次 般泥 洹 15 次 我们利用 CBETA 电子佛典调查了中古佛典文献 发现 涅槃 在东汉 三国 译经中未见 从西晋 法句譬喻经 开始 涅槃 一词方见使用 此例见 宋书 谢灵运传 该文原载 学术月刊 1958 年第 2 期 收入 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后又收入王云路 方一新编 中古汉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该文载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上卷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大宝积经 郁伽长者会 有 5 例 涅槃 此经今题曹魏康僧铠译 据吕澂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 录 考证此经及其译者最早著录于隋法经 众经目录 而且由于 大宝积经 是一部总集式的经典 唐代 菩提流志编译 尽管 开元释教录 卷九菩提流志本传谓 上代译者 勘同编入 但我们现在不太清楚其 在 勘同编入 时是否会一点不作改动 为慎重起见 在统计时未将该经视为三国译经 从语言角度看 菩萨本缘经 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1582010 2 2 1 2 阿修罗与阿须伦 这一对词所指相同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亦是分用划然 不相混淆 本缘经 用 阿 修罗 共 7 例 支谦译经用 阿须伦 共 3 例 据调查 阿修罗 东汉 三国佛典文献 未见可靠用例 西晋译经只在法护所译 须摩提菩萨经 持人菩萨经 中各见 1 例 从 东晋译经开始 阿修罗 的用例才逐渐增多起来 而 阿须伦 在东汉 三国 西晋的译 经中都有很多用例 西晋以后除十六国译经外 其用例骤减 东晋及隋代译经似未见 南 朝佛典文献只在 出三藏记集 中见到 7 例 北朝译经只见 3 例 从这一对词及 阿修罗 在佛典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我们大致可以推论 本缘经 不是支谦所译 其译出年代 至 早不早于西晋 2 1 3 檀越 檀越 意为 施主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一 梵云 陀那钵底 译为 施主 陀那 是 施 钵底 是 主 而云 檀越 者 本非正译 略去 那 字 取上 陀 音转名为 檀 更加 越 字 意道由行檀舍 自可越渡贫穷 妙释虽然 终 乖正本 由此可知 檀越 是一个半音译半义译的合璧词 该词 本缘经 共 2 例 支 谦译经未见 我们调查了中古中土文献及佛典文献 中土文献中 檀越 较早的用例见于 全晋文 及 法显传 佛典文献中 东汉 三国译经未见 最早见于西晋法护译经中 2 1 4 阎浮檀金 阎浮檀金 jambunadasuvarna 之译名 一切经音义 卷二十一 阎浮檀金 具正云 染部捺陀 此是西域河名 其河近阎浮捺陀树 其金出彼河中 此则河因树以立称 金由 河以得名 此阎浮檀金 其色赤黄 兼带紫焰气 该词在 本缘经 中见 1 例 支谦译 经未见 据调查 该词中古中土文献似未见 东汉 三国的佛典文献亦未见 西晋无罗叉 译 放光般若经 见 1 例 从东晋译经开始 用例渐增 2 2 一般词语 2 2 1 懊恼 懊恼 一词支谦译经未见 本缘经 共 2 见 其义为 悲痛 悲伤 例如 王及人民闻其终殁 悉生懊恼 52 2 23 其妻闻已 心闷懊恼 59 1 22 据初步调查 懊恼 一词在中古中土文献出现的频率不高 集中出现在晋宋时期的南 朝 清商曲辞 中 共 5 例 此外 全梁文 宋书 全后周文 搜神后记 各有 1 例 同期佛典文献中 东汉 三国译经未见可靠用例 西晋译经集中出现在法护的译籍中 共 27 例 从东晋译经开始 用例渐增 承用不替 2 2 2 闻如是与我昔曾闻 如我曾闻 如我昔曾闻 闻如是 支谦译经共 29 例 本缘经 未见 只见 我昔曾闻 如我曾闻 如我 昔曾闻 三种形式 出现次数依次为 4 次 3 次 1 次 据调查 中古佛典中 我昔曾闻 较早的确切例子见于罗什译 大庄严论经 如我曾闻 较早的确切例子见于隋阇那崛多 按 在东汉支谶译 阿閦佛国经 中见四例 阿修罗 其中 修 字作 脩 但这四例皆有异文 或作 阿须伦 或作 阿须罗 分别见 大正藏 第 11 册 753 页第十九条校勘记与 754 页第一条校勘记 159 译 诸法最上王经 如我昔曾闻 除 本缘经 1 例外 目前尚未见其他用例 2 2 3 遇病与得病 这一对词意思相近 本缘经 用 遇病 1 例 支谦译经用 得病 2 例 分用划 然 我们调查了此期文献 中土文献 遇病 较早的例子见东汉桓谭 新论 只 1 例 佛 典文献较早的例子见十六国译经 得病 史记 与东汉佛经即见 出现的时间略早于 遇病 2 2 4 复合词 作是 的使用 代表动词 日本学者辛岛静志先生曾研究过 道行般若经 与其六种异译在复合词 作是 使 用上的发展变化 基本的结论是 这一从东汉译经开始出现并且当初富有造词作用的构词 形式 虽然一直到唐宋的译经还被承用 但鸠摩罗什译 按 此处疑漏脱一 经 字 笔者注 以后几乎失去了造词作用 我们比较了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中 作是 的使 用情况 本缘经 共 6 种形式 支谦译经共 35 种 集中出现在 大明度经 中 辛岛 先生认为 这种形式的词组似乎逐渐被淘汰 到了鸠摩罗什以后 除了 作是念 作是 言 等少数词组以外都消失了 本缘经 中 作是 的使用情况与辛岛先生的观察较 为一致 这为我们判断 本缘经 的译出年代提供了相当可靠的断代依据 2 3 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 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的 跟人类活 动关系密切的词 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使用频率高 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笔 下 很难作伪 是从语言角度判定作品年代的一个可靠根据 早期汉译佛经中有许多译人 不明的 失译 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从常用词的角度去推定这些经的实际翻译时代是 一条有效的途径 当然还要结合其他证据 在这里我们尝试比较两组常用词在 本缘经 与支谦译经中的使用情况 来观察 本缘经 是否为支谦所译及其译出年代 2 3 1 寻 觅 本缘经 中未见 寻找 义的 寻 觅 共 5 见 支谦译经中 寻 2 例 觅 未 见 君今不见耶 彼诸麞鹿等 犹来求推觅 况君为其父 60 3 7 我等入山 经历多年 求觅财利 未曾得见 如是龙身 文彩庄严 悦可人目 69 3 13 若有智者 当寻求之 阿难四事经 14 757 3 11 便从王乞吏兵 王即与之 寻求行转 到祇树间 义足经 4 176 3 9 我们调查了中古佛典语料 觅 在东汉 三国 西晋译经中未见可靠用例 从东晋开 始 觅 的用例逐渐增多 从佛经传译史的角度看 支谦反对译文尚质 在他的译经中不 用中古新兴的口语词 觅 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 本缘经 是支谦所译 在使用口语词 它们是 作是念 35 次 作是言 29 次 作是语 2 次 作是议 1 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