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策略选择.doc_第1页
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策略选择.doc_第2页
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策略选择.doc_第3页
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策略选择.doc_第4页
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策略选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英译原则兼评昆曲精华(汉英对照)黄中习 【作者简介】 黄中习(1966 ),男,广西田阳人,英语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广东金融学院ESP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事英美文学和典籍英译的教学与研究。摘要:本文指出了英译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重要性,简介了昆曲精华(汉英对照)的翻译特点,讨论了英译民族世界级非文化遗产戏曲项目的三个原则,并认为我国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教授带领的师生翻译团队英译昆曲精华的做法对英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借鉴意义。关键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昆曲;翻译原则1. 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或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包括:1.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至今, 中国已有29个项目入选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戏曲类的有昆曲、粤剧和藏戏。项目的申报自然需要地道流畅的翻译与宣传,但项目的的整理和保护更需要对项目文本进行传神达意的翻译,这正如我国外向型典籍整理与翻译的工作一样。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外教社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等丛书就是好例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民间戏剧、传统曲艺、民俗等类项目急需我们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与翻译。有人说,“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不无道理。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性可言。而当今英语语言几乎独霸天下,无疑是当今国家文化交流最高效的“国际共同语”。因此,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与内涵,使之走向世界,普及民众,这就成为我国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大多或年事已高,或所剩无几,急需交流对话,代相传承。抢救、保护和研究我国非物质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要研究与翻译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接向传承人学习和请教相关项目的精髓和要点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英译工作之重要性显而易见。2. 昆曲精华(汉英对照)及其特点简介汉英对照的昆曲精华是我国翻译大家汪榕培教授、戏曲专家周秦教授和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宏教授编译的昆曲精华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006年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之献礼。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化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参与编译的有苏州大学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6人,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译者在“前言” 5P. iv中指出,其翻译是“从文学剧本的角度向国外读者介绍昆曲的经典之作”。昆曲精华一书以汉英对照形式译介了16出盛演不衰的昆曲折子戏,包括窦娥冤斩娥、单刀会单刀、荆钗记见娘、琵琶记吃糠、四声猿骂曹、宝剑记夜奔、浣纱记寄子、牡丹亭惊梦、玉簪记琴挑、邯郸记死窜、吟风阁杂记罢宴、千忠戮惨睹、十五贯 廉访、长生殿惊变、雷锋塔断桥和孽海记思凡。该书正文前还附有历年来多幅昆曲经典曲目演出的精美剧照。其中不少折子戏也是我国其他剧种常演的经典曲目。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昆曲自不例外,它素有“百戏之师”的美誉,充满着抒情、写意和唯美的形式,兼备了很高的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和戏剧性。该书的“前言”概括了昆曲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文学特性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特点。主编译者(P. i-iii)指出:“昆曲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瑰丽、最奇妙的文化现象之一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化妆、服饰、道具、布景等,它的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昆曲的另一宗宝贵遗产是文学剧本的积累最后,昆曲的遗产还应包括它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体系。现存的6个昆剧院团和总计千人左右的编导演艺人员队伍,当然也应被认定为昆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之特点所作的高度概括。每一出折子戏的译文正文之前,还有编译者关于各剧本的作者简介、曲目剧情简介和折子戏介绍,以方便中西读者的阅读需要。我国当代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教授不仅英译了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等典籍,还翻译了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其中8部典籍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翻译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他的戏曲和戏剧翻译经验丰富,有独到的翻译理论。“在汪先生的指导下,昆曲精华一书的初译稿几经修改推敲,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初见雏形。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汪先生和周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实求证精神,使该书所选曲目内容更具权威性、翻译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有着深厚中英文功底的一代翻译大师汪榕培先生更是注重把握概念的虚实,力求译文通顺易懂”。7P.95 例如,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春香唱道:“【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一句微妙而典雅地道出了主人翁的心情。紧接着她们又唱道:“【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在结尾处,杜丽娘还唱道:“【尾声】春望逍遥出画堂,间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后者是集唐诗的唱腔。昆曲精华的译文5PP. 201/203/220 如下:(to the tune of Zaoluopao)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Where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to the tune of Haojiejie)Amid the red azaleas cuckoos sing;Upon roseleaf raspberries willow-threads cling.The peony is fair indeed,But comes the latest on the mead.When we cast a casual eye,The swallows chatter and swiftly fly,While orioles sing their way across the sky.(to the tune of Coda)A springtime tour from painted hallsBrings near the scent of bloom that falls.If you should ask where lovers meet,I say that hearts break where they greet.括号里的黑色斜体字译文点出唱腔的种类。总体译文措辞简练,通俗易懂,传神达意,附有节奏,朗朗上口,主要是英诗中最常用的抑扬格节奏,多为四音步或五音步,韵式为aabb式,可谓译笔生花。象这样形神兼备、传神达意的译例还有不少。又如,邯郸记死窜是全剧的第二十出折子戏,续讲述穷书生卢生的一系列经荣辱达的宦海风波之梦。卢生被诬陷,在结尾散场前,他被遣广南崖州鬼门关。“带罪”行前,他万分感叹,唱道:“【北尾】十大功劳误宰臣,鬼门关外一孤身。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唱腔甚是动人。昆曲精华的译文5P. 269如下:A man of worthy deeds is harmed by lies;On exile to the Ghost Gate Pass he departs.The weeping eyes look at weeping eyes;The broken heart sees off a broken heart.如同其他散场诗(有的是集唐诗)一样,译者能用韵则用韵,并以黑体标出,以表示这是该出戏的总结。译文中第三诗行的节奏韵律没有严格按照五音步抑扬格进行翻译,但其他诗行都是五音步抑扬格。整个散场诗的韵式则为abab式。译文措辞简洁,忠实流畅,并不拘泥于逐字对译,“A man of worthy deeds”、“lies”、“On exile”等确是道出了良臣蒙冤受害、被贬边关的原文之“神”;“the weeping eyes”和“the broken heart”也突显了卢生家人生死离别的儿女情长。而长生殿惊变中散场集唐诗的译文则是自由诗体的译法,不受韵式的束缚。原文为:“【南尾声】宫殿参差落照间,渔阳烽火照函关。遏云声绝悲风起,何处黄云是陇山。”昆曲精华的译文5P. 387是:The palaces in Changan loom in the setting sun, Yet the beacon fires in Yuyang lit over Hangu Pass. The wind starts sobbing when the music dies away; Where are the yellow clouds over Mount Long?对照原文,这样的翻译甚为贴切,传神达意。翻译总是一种辩义取舍和平衡兼顾的过程。对于典籍英译的总体标准,汪榕培和王宏 4P.10指出:“典籍英译标准的制定不仅与原作内容、风格、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还要考虑与文化、社会现实、翻译目的、读者需求等因素。译者的选择应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包括传统戏曲翻译在内的典籍英译需要的就是忠实传神而又通达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通读整个译本,笔者认为,昆曲精华的译者团队遵循的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昆曲的精神实质,再现昆曲的艺术风采,译法灵活,虚实有度。总体译文忠实流畅,形神兼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昆曲的文学艺术性。换言之,在英语读者可能接受的基础上,译者能够直译的时候多作直译,也就是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其中有诗词曲律的地方译者能用韵则用韵,尽量避免因韵害意。他们的翻译考虑了“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原则,这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译员指南论说翻译那样,昆曲精华译者团队就是在努力创造“在拉紧绳索上行走的永恒壮举”(a perpetual feat of tight-rope walking)。其实,这也是汪榕培教授一贯坚持的“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之要点之一。他们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灵活兼顾翻译的忠实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因此,昆曲精华的翻译可读性强。当然,我国古典戏曲和戏剧的唱腔极富文学性,其中的诗词曲律大多一韵到底。因此,就是运用英语的韵式,也难以完全再现戏曲这个文学特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又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中西语读者的思维方法、审美习惯和行文方法也有很多差异。就是古今汉语也有所不同。因此,翻译中过多地强调押韵有时不免会因韵害意,这或许就是“译可译,非常译”的无奈。总体上看,昆曲精华译作中不押韵的翻译还是更多一些。毕竟,“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当代的典籍英译首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可读性。真正“传神达意”的翻译必定有可读性强的特点,忠实传神而又通达易懂。笔者认为,“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当代典籍英译的发展趋势。3. 英译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戏曲项目的原则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保护的通行做法,笔者认为,英译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项目应注意以下三个翻译原则。3.1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年代久远。而且,它们大多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或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记录书写的,有的甚至只有由民间艺人或宗教人士世代口头相传下来;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古老地方方言用字业已失传。现在,就象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一样,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甚至无人或少人知晓。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节译或选译开始,研究与翻译同时进行,逐步过渡到全译。近年来,汪榕培教授在苏州大学英语专业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与实践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他们师生组成翻译团队,研究与英译不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由他们编译的汉英对照版的昆曲精华、吴歌精华、评弹精华、苏剧精华等已经先后集结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其翻译就是遵循“从节译或选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译”的原则。有的博士生甚至以此为研究课题(如吴歌翻译、明清传奇的翻译等),深入探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3.2. 以“传神达意”来指导,力求忠实传神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汪榕培教授是我国当今名副其实的典籍翻译大家,其8部典籍英译作品入选了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翻译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他的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量的对比研究和翻译实践基础上,汪教授提出了“传神达意”、“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等典籍英译的指导原则。汪教授 3P.33明确指出了翻译典籍的目的和原则:“我们的译文不是以西方的学者或研究者为主要对象,而是以当代西方普通读者为对象,所以没有任何考证和注释,以便西方普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在大量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汪先生提出了“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关于诗歌翻译,“要说我自己的翻译标准,我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里写过,只有四个字更确切地说是一条四字成语传神达意。关于这四个字还要两条注释。第一,传神就是传达原作的神情,包括形式(form)、语气(tone)、意象(image)、修辞(figures of speech)等等;达意就是表达原作的意义,尤其是深层意义(deep meaning),尽量照顾表层意义(surface meaning)。第二,这四个字不是并列结构(传神和达意不是并重的),而是偏正结构(传神是达意的状语,即传神地达意)。一首好的译诗首先要表达原作的基本意义,传神是在达意的基础上传神,是锦上添花,不达意则无神可传。”2P.119 在其译作诗经被收入大中华文库、即将出版之际,汪教授 4PP.33-34新近对“传神达意”的诗歌翻译标准作了进一步阐释:“首先,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我们试图准确地体现自己对于诗篇的理解和阐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与当代的读者接受论、译者主体性,乃至解构主义等观点有相通之处,我们在译文中就是要表现我们对诗篇内容的解读思路其次,单纯的达意还不够,必须是传神地达意,因为传神是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诗歌的精髓。传神既包括传递外在的形式,也包括传递内在的意蕴。关于内在意蕴方面的传神,自然是从整个篇章出发,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诗篇的背景、内涵、语气乃至关联和衔接等等从通过外在形式来传神的角度来看,只有以诗歌的形式来译诗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诗歌跟一般的叙事作品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表意的交际功能,而是表情的美学功能。诗歌的外在形式包括诗节、分行、节奏、韵律、意象等等,尽管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诗歌翻译的时候必然会失去某些原有的特点,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这是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当代典籍英译的发展方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有着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就是需要尽量以通顺流畅的现代英语传译典籍文本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力求忠实传神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翻译效果。3.3 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使译文通俗化,尽量保存原文的民俗文化意蕴。英国现代知名的汉学大家和翻译家韦利(Arthur Waley)在英译蒙古秘史及其他(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nd Other Pieces,1964)的时候,曾就译文读者定位为普通读者(many who do not have access to learned publications)。他追求的也就是译文流畅简单、可读性强的文化翻译效果。就当代的典籍英译来说,“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在英语读者可能接受的基础上,能够直译就直译,也就是用原文的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来翻译。在可能出现辞不达意或可能引起误解的时候, 就采取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即使同一个多次出现的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行文中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个别场合下,单纯的句子翻译不能表达全部内涵的时候,则采用解释性的译法。这样做比大量加注更为可取,读者不必打断思路停下来阅读注解。另外,对于影响理解的人物和难以理解的典故,可采用虚化的方法。”2P.119 这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指导原则。针对典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