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房地产股.doc_第1页
从历史角度看房地产股.doc_第2页
从历史角度看房地产股.doc_第3页
从历史角度看房地产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历史角度看房地产股调整到5月中旬为止,已有相当部分房地产股的价格已大大低于它的资产重估价了,从成长股向价值股回归的运动已基本完成虽然从技术形态看,房地产指数存在着再跌一段的可能。从1960年到2005年,美国消费者个人支出(PCE)中,住房支出从481.83亿美元,增加到12856.18亿美元,增加了25.68倍。高于耐用与非耐用商品。占个人消费的比重从14.5%提高14.7%,也好于耐用和非耐用商品。) 在投资市场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显性因素吸引,忽略一些更重要的隐性因素;被一些眼前因素困扰,忽略一些更长远的因素。而大量事实表明,决定我们成败的往往不是一些显性与眼前因素,而是一些更重要的隐性因素与长远因素。 以房地产股来说,2007下半年,针对房地产调控,笔者曾和一些业内人士探讨房地产股的前景。当时许多人关注的重点都在2个方面,一是房价问题,二是房地产股的利润增长问题。毫无疑问,这都是眼前的、显性问题。由于判断房价不会下跌,而房地产股的业绩仍会高速增长,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房地产股依然值得投资。为此,笔者提了2个问题。一是房地产业的规模是否还能继续扩张。如果还能扩张,即使房价下跌一点,也不会太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营业规模不能继续扩张,甚至下降,哪怕房价不跌甚至上涨,房地产股也不再是一个好的战略投资品种。道理很简单:企业利润来自2个乘数。一个是销售价格;一个是销售规模。在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销售规模增加就能提高业绩。在销售价格下降,但销售规模增加幅度更大的情况下,企业利润也能增加。如果销售规模下降,哪怕销售价格不变,甚至继续上涨,企业盈利也会下降。而各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平方米,接近35平方米时,这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就将由高速扩张期转为平稳发展期。由于到2007年为止,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32平方米,房地产业的高速扩张期即将过去,已非常明显。从这个角度说,我国房地产股最好的战略投资期已经过去。一是房地产的业绩增长是否属假性增长?房产是一种长周期产品,其开发周期至少在2-3年之间。在景气周期中,房地产企业都是这样运作的:一个楼盘开发好后,先卖掉70%至80%,收回成本和利润,剩余的20%至30%等房价再涨高一点卖。而收回的可支配资金中,大部分又会用来购置土地,以备后续开发之用,这部分将化作成本打入企业的收支帐。因此,在房地产的高景气阶段,我们看到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当房地产业的景气阶段即将过去,继续扩张已困难重重时,企业就会采取另一种做法:缩小继续投入的规模,加大剩余楼盘的销售。由于剩余楼盘的成本都已在前期计入支出,因此,这部分销售所得就是实实在在的利润;也由于新的投资力度减弱,用于再生产的成本下降,因此,企业的账面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一旦在建楼盘与剩余楼盘销售完毕,房地产股的业绩很快就会下降。房价与规模,前者是显性问题,后者是隐性问题;房地产股的业绩能否增长与房地产业的高速扩张期即将过去,前者是眼前因素,后者是长远因素。2009下半年以来市场证明,是隐性与长远因素战胜了显性与眼前因素。股票市场中80%以上都是短线投资者,即便是所谓的专业机构在专业证券投资机构中,3个月,甚至1个月翻一遍仓的比比皆是。在期货市场中,短线投资者所占的比重更高,要超过90%,甚至接近95%。短线投资当然只需关注眼前的以及显性的因素,但真正决定大趋势、大潮流的却是只占20%不到的长线投资者。对长线投资来说,他们更关注的当然是长远因素。那么从长远因素来考虑,在经过了2009下半年的再调整后,房地产股是否又将成为一个好的投资品种?答案基本是肯定的。首先,房地产股的调整幅度已相当巨大。以上证地产指数计,从2007年最高的8360点到今年5月最低的3105点,跌幅已近63%;从去年7月的6184点计,跌幅已达50%。万种行情归于价。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中,一切价格运动都不能不受到价格本身的影响。其次是投资属性。所有的成长股最后都会变成价值股,所有的价值股都会变成投机股。如果说,过去10年里,房地产股总体上是一个成长股,那么,在房地产业的高速扩张期过去之后,房地产股总体上将变成一种价值股。无论是08年的大调整,还是09下半年的大调整,都是房地产股从成长股向价值股的一种回归对成长股,我们理应给予其较高的估值,而对价值股,我们理应给予其较低的估值水平。在两种估值体系互相切换的过程中,都会带来如此的巨幅调整,这也是成长股投资最大的风险所在,一旦成长期过去,将受到双重打击。而调整到5月中旬为止,已有相当部分房地产股的价格已大大低于它的资产重估价了,从成长股向价值股回归的运动已基本完成虽然从技术形态看,房地产指数存在着再跌一段的可能(形态上尚缺一个C浪5)。其三是未来发展。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历来是无能为力的,能够给我们指明航向的唯有历史。这是08年底、09年初针对许多人盲目看空中国股市时笔者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目前的房地产股。未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究竟会怎样?我想引用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来自美国,其统计年份从1960年到2005年。在这近半个世纪里,美国PCE(消费者个人支出)从3323亿美元增加到87457亿美元,增加了25.3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4%(非常有意思,与美国股市的年均涨幅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经济对股市的推动并非虚幻)。而期间4个大类中耐用商品支出,包括机动车辆、家具、家电等,从431.99亿美元,增加到10232.47亿美元,增幅为22.68倍;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3%下降到11.7%。非耐用品支出从1528.58亿美元增加到22624.9亿美元,增幅为13.8倍;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46%下降到29.3%。上述2项的增幅均低于同期PCE的增幅,且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服务支出,包括住房在内,从1362.43亿美元,增加到51512.17亿美元,增幅为36.81倍;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46%增长到58.9%。政府从社会保险得到的收入从55.88亿美元增加到8658.24亿美元,增加了153.94倍。这2项均高于同期PCE的增幅。单独地看,住房支出从481.83亿美元,增加到12856.18亿美元,增加了25.68倍。高于耐用与非耐用商品。占个人消费的比重从14.5%提高14.7%,也好于耐用和非耐用商品。推动住房支出增加的原因,既有人口与收入增加因素,更有住房面积增加因素。1960年,美国人均住房面积约32平方米,与我国目前水平相当,而2005年增加到了60平方米。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挡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个历史告诉我们,房地产股虽然整体上已不再是一个高成长性行业,房价大幅上涨也已成为历史。但这个被大家看空看空再看空的房地产股,却要比许多被人看好看好再看好的行业更具长远的投资价值!当然,从1960年到2005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从176.12亿美元,增加到15130.06亿美元,增加了84.9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37%。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5.3%提高到17.3%!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是个人事务别人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别人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作为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借鉴别人的历史来观照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但愿这些数据能有助于阁下的投资。 附:美国个人消费开支(PCE)1960-20051960 19701980199020002005PCE总额(10亿美元,按现在美元计算)332.30648.901762.903831.506638.708745.70PCE总额(10亿美元,按2000年美元计算)187627983576490766847792美国人口/百万179203227249281296人均PCE(1000美元,按2000年美元计算)10.513.815.819.723.826.3消费者支出(占PCE的比例)耐用商品(%)13.013.112.212.212.011.7机动车辆及部件(%)5.95.54.95.45.05.1家具及家用电器(%)5.45.54.94.54.64.3其他(%)1.72.12.32.32.42.4非耐用品(%)46.041.939.532.529.529.3食品(%)24.822.220.216.614.313.9衣服鞋子(%)8.17.46.15.34.73.9汽油与石油(%)3.63.44.92.82.53.3燃油与煤油(%)1.10.70.90.30.30.3其他(%)8.38.37.47.47.87.9服务(%)41.045.048.455.358.558.9住房(%)14.514.514.515.314.414.7家庭生活(%)6.15.86.55.95.85.5交通(%)3.4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