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doc_第1页
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doc_第2页
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doc_第3页
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doc_第4页
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小学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检测试卷D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内容是(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提升能力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A、B、C、D、3、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4、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 )。A.1.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0.5小时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6、基于每一所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区域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7、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 )。A 程序不清晰 B 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 C 缺乏逻辑性、系统性 D 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8、江金当了一段时间教师后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学的基本要求,此时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教好每一堂课。按照富勒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江金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自我阶段9、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C.朱熹D.孟子10、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A.制约与促进B.共性与个性 C.影响与干涉 D.培养与推动11、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 )。A 设置综合课程 B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C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D 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12、苏联凯洛夫主编,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教育问题,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13、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A.B.C.D.14、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我们称之为(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情感15、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B.概括性C.理解性D.整体性16、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17、在上体育课时脚不慎扭伤,下列做法的是( )。A.马上用热水袋热敷B.马上揉搓患处C.马上用冷水浸泡D.什么也不做18、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B.复述策C.计划策略D.组织策略19、看书时,用红色笔画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0、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A.适应B.对比C.联觉D.后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的基本概念。3、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习作课上,徐老师正和同学们讨论怎么写“最喜爱的一种玩具”,丁丁坐在教室的后排,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着手里的变形金刚,徐老师发现丁丁在开小差,就走到他的座位旁,把变形金刚拿了过来,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要写好最喜爱的一种玩具,必须会玩那种玩具,并且把玩的过程清楚的写清楚,下面我们请丁丁说一说变形金刚怎么玩?”丁丁红着脸认真地向大家讲起了。(1)试评析徐老师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做法。(2)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运用哪些教好策略?2、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情景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道:“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情景2:初二学生王芳丰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情景3: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的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2)如何知道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阅读并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2、答案)C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对教师提出的四个引路人的要求: 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故正确答案为C。3、A4、B5、【解析】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6、B7、B8、C9、D10、A11、D12、D13、【解析】A。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标准里面的规定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14、D15、A16、D17、C18、B19、A20、C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德育发展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答案如下:(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答案如下:(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 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2.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首先,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再次,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2、答案如下:(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 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 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 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问题(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问题(二):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2.教学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问题(三):导入: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