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北辰区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工业“十二五”规划对于保持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构筑工业发展的新优势至关重要。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北辰区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工业系统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一批高端高质高新化项目,积极培育一批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推动工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带动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成为历史最好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7.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2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经测算,“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累计开发引进千万元以上新项目537个,投资规模376亿元,项目投达产可新增销售收入1031.5亿元,利税106亿元;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92个,投资规模124.6亿元,项目投达产可新增销售收入293亿元,利税38亿元。特别是引进了总投资31.5亿元的汉森风力发电传动装置项目、投资30亿元的南车工业园项目、投资22.5亿元比克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21亿元年产20万台柴油发动机项目、投资13.6亿元的中船重工718所研发中心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规模总量、速度效益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发展到246.6亿元,增长2.4倍,年均递增19.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由74.6亿元发展到187亿元,增长2.5倍,年均递增19.7%。规模工业总产值由460亿元发展到1126.3亿元,增长2.5倍,年均递增19.7%。2010年工业企业发展到7000家,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企业1000家,超亿元企业达到160家,超50亿元企业4家,纳税超2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38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8亿元,占规模企业总量83%,乐金电子入围中国企业年度500强,塑力线缆集团和天士力集团入围中国制造业年度500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60个,弛著名商标达到96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1家。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目前,北辰的机械装备、现代医药、冶金深加工、汽车零部件、橡塑制品、食品饮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呈集群发展态势。2010年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22.3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7倍,占全部规模企业的89.4%,占全区工业的72.6。其中机械装备为第一支柱产业,规模企业510家,实现的规模企业产值达到540.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8.6%。机械装备制造业中最突出的是各种通用、专用及交通运输设备的机械零部件最为发达,机械零部件占装备制造业的48.2%。二是支柱产业链条更加清晰。以天士力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水泥设计院为代表的水泥成套装备、江天重工为代表的重型成套装备、雷沃动力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装备、塑力集团为代表的电力装备,以及通用专用设备、水电、风电等核心企业,特别是新引进的南车集团、ABB电力、汉森风力发电、山河智能等高端项目,为产业链条向高端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三是新能源绿色产业得到发展。以风电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聚集了西门子机械传动、比利时汉森、华电重工风电塔桶制造、南车风能叶片等一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西门子机械传动项目(威能极风力驱动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到28.2亿元,建成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大规模的装配中心。比利时汉森投资31.5亿元,年产3000兆瓦风力发电传动装置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预计年销售规模达60亿元。表1:北辰区六大支柱产业构成和“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006-2010年)行业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机械装备346.367.4374.665.9527.765.9538.962.9590.5.56.8汽车及配件152.921.53.835.14.440.64.750.84.9冶金深加工75.114.688.115.5120.515.2136.716.0218.121.0现代医药17.43.417.93.122.82.822.82.728.22.7橡塑制品42.18.245.28.062.87.879.79.3109.310.5食品饮料17.63.421.03.731.63.937.942.64.1总计513.5568.3800.5856.61039.5表2 :北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构成和“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006-2010年)行业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工业产值(亿元)产业比重(%)金属制品业5415.646.312.482.615.681.015.094.616通用设备29.58.544.611.9114.721.7127.423.6119.520.2专用设备17.14.940.110.749.69.461.211.4109.118.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4.567.7232.262.0261.749.6259.948.2252.842.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8.42.49.92.616.33.18.51.513.22.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2.80.81.40.42.90.61.00.31.30.3总计346.3374.5527.8539.1590.5科技园区、示范工业区、镇级工业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始建于1992年的国家级北辰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龙头和示范引领作用, 18.66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LG、西门子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7家,成为全市最具吸引力、外商最聚集、成果产业化率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拥有12家科研院所、4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博士工作站,企业申请专利达到10808件。2010年,科技园区实现的经济总量、税收分别占全区的44%和5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科技园区比重的80,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5%以上。“十一五”期间与科技园区经济相比镇域经济相对较弱,属于我区的短板经济。2008年底,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提升镇级工业区水平,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镇级示范工业区的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做,集中力量,试点带动的原则,创建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镇级示范工业区。2008年区财政投入2000万元,启动了双街、双口、西堤头镇示范工业区的开发建设。2009年,按照天津市关于整合提升发展区县示范工业区的若干意见,全区规划建设的天津风电产业园、天津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园、天津陆路港物流装备产业园纳入天津市31个示范产业园区。其中天津风电产业园位于北辰区北部大张庄镇域内,规划总用地面积15.44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7.1平方公里。天津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园坐落于北辰区西部双口、青光镇域内,以津保高速公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片区,规划用地面积8.7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33平方公里。天津陆路港物流装备产业园坐落于北辰区东部西堤头镇域内,规划占地面积9.8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09平方公里。纳入全市的3个示范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达到了13.7平方公里,目前三个示范园区累计完成投入31.83亿元(包括拆迁补偿14亿元)。落实银行贷款27.96亿元,起步区完成七通一平面积达到12.1平方公里,修建道路123万平米,绿化面积82万平米,示范区注册企业78家,落户园区企业42家。当然,在认识到上述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链条总体偏短,集中在制造环节的“橄榄形”结构非常明显,不仅向上游研发和下游市场营销的拓展不够,即使在制造领域,也面临产业配套能力不足,集群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二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协作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总体呈现“散小”与“分割”的特点,因此亟需整合提升。三是产业链中的核心项目、关键项目,能够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项目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北辰区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要持续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第一,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凸现。近年来各区县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工业又处于竞争中的焦点位置。各区县都力争获得吸引和聚集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北辰区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第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北辰区工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北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北辰生态区规划提出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区,该区域涵盖西至京山铁路,东至津围公路淀南引河(由北向南)-丰产河,南至河北区-东丽区界,北至武清界的区域范围,包括小淀、宜兴埠两个街镇双街、北仓、天穆和大张庄的部分区域。现代科技工业区是区内工业基础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规划建设成为北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一区域在开展规模性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应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集中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化生态建设,节约利用有限资源。第三,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内土地规划和调整提出新的要求,而与土地有关的问题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在调整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大挑战。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总体而言,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十年,正是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期,北辰区作为天津市享有经济后发优势的区域,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北辰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在吸引经济资源,释放辐射能量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加速了天津市内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的过程,这为北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北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较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某些工业领域已经形成的聚集优势、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等吸引着众多外商投资。二是北辰区正处在纳入全市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战略举措,为北辰区产业提升创造了条件。按照全市统筹工业发展的要求,北辰区要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凭借已经形成和尚未充分体现但具备发展潜力的优势领域,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新一轮的发展方略,构筑更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三是京津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为北辰区发挥具有的良好区位优势提供难得的机遇。从国家赋予天津滨海新区带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使命来看,天津经济向北发展,与北京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向南延伸,加速与天津经济的融合步伐的趋势已经显现。四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势明显。首先,相比市内其它区域,北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裕。除去区科技园区现有18.66平方公里以外,35平方公里的三个示范区正在加紧规划建设,镇级工业区的载体功能不断优化,每个区域内至少1平方公里是规划建设用地。其次,研发创新和人才的潜在优势明显。北辰区内聚集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相比其它同类区县是密度最高的,这是北辰区在今后的京津协同发展中能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最大优势,也是北辰区发挥潜在和后发优势的强有力支撑。再次,初步显现的产业聚集效应成为进一步吸引投资,整合和提升产业的重要基础,特别对拉长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业原创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工业发展的能源供给比较充足。区内现有3.5万电站55座,11万电站12座,22万电站2座,50万电站1座。三、“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建设“科学北辰”的目标,抢抓京津两市经济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挖掘区位优势,以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天津工业布局规划“科学三角”为依托,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制造、技术集成于一体的天津工业原始创新区的核心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一带三区”的工业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调整,整合提升经济功能区,推动老企业“退二进三”或“迁移转型”,构建功能布局合理、优势突出、集约发展的工业新格局。发展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年500万元以上产值达到28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0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产值规模达到2100亿元。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500家,培育亿元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240家。培育拟上市企业10家。新创驰名商标5个、著名商标30个,天津名牌产品30个。载体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末,三个示范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到175亿元,全部达到“七通一平”以上建设标准,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产业发展重点1、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大型、成套、智能为方向,以中国南车、山河智能等重点企业和项目为龙头,围绕成套装备、专用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做好上下游衔接,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好产业链的延伸配套,促进研发、工程设计、关键核心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构建与大企业的长期发展同盟,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50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以上。2、发展现代医药医疗产业。以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天津中新药业基地为核心,积极引进医药医疗领军企业,打造现代医药、医疗器械产业群;以天士力集团为核心,以百特医疗器械等企业为基础,打造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医药医疗产业链。“十二五”末,医药医疗产业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0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3、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风电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以西门子、华电新能源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以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研发生产企业和项目,打造集研发创新、技术集成和生产为一体的产业群,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0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四、“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重点任务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总部经济区和创新高地提升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建设,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引导天士力、塑力、LG等一批支柱企业向研发总部转化,加快南车、雷沃等一批高端项目的建设,培育以研发总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产业聚集区。研究制定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以总部经济区带动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二次腾飞,经济和税收贡献率达到50%以上。突出大基地建设,加快风电产业园、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园、陆路港物流装备产业园三个示范区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进度,形成以高端项目为支撑的创新高地。加快镇级工业区改造升级,环境提升和企业转型并重,环内积极推动企业“退二进三”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形成科技园区为龙头,示范园区为支撑,各镇工业区为骨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链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建立支柱行业协会、行业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搭建企业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企业战略联盟。积极对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支柱产业技术改造项目300项,支柱产业规模达到 2100 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0%。其中,装备制造产业达到1300亿元;现代医药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达到500亿元。 瞄准高端项目,加快旗舰型、龙头型企业建设,构筑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军优势依托骨干集团和重大项目,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天士力研发中心、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比克电池、南车集团、山河智能、联东产业基地、有发复合材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十二五”末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40家,培育超10亿元和百亿元企业分别达到45家和5家,形成主业突出,在国内外较具影响力的旗舰企业。建立工业经济运行服务网,加大对销售收入和税收前100名企业监测,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和支持长荣、中材节能、小护士、建科、盛象、银龙等10家企业加快上市进度,力争实现上市3家。积极引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形成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待建一批的良性循环,“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500个,亿元以上项目125个。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影响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认真落实全区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一批科技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小巨人”。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500家,培育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240家。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创建市级技术中心15家,区级技术中心75家。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亿元企业信息化精品工程”、“支柱产业信息化提高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帮助我区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发展能力。(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以结构降耗为根本,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决淘汰“两高”和“五小”企业。以技术降耗为支撑,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确保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四、措施保障(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抓好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要集中各方面资金和力量,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加速实施和策划一批大项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计划安排了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0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400亿元,其中支柱产业的投入在1000亿元。抓好四个一批:一是加快以南车工业园、山河智能装备等一批在建项目的建设,确保按进度达产见效;二是确保一批项目新开工;三是积极促成一批项目,紧盯重点在谈项目,力争早签约;四是积极策划储备一批新项目,包括产业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加大协调服务,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领导跟踪服务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审批、用地、评估、资金筹措、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争取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二)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转化水平 。一是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重点是构建国家级、市级和企业级三个级次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选择有优势的20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重点培养。加快培育银龙预应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