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三稿.doc_第1页
毕业论文: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三稿.doc_第2页
毕业论文: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三稿.doc_第3页
毕业论文: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三稿.doc_第4页
毕业论文: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三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毕 业 论 文(设 计)中文题目: 略 论 国 人 的 公 共 意 识 英文题目: Discussion o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姓 名 周庆龙 学 号 080301236 专业班级 思政(2)班 指导教师 黄敏副教授 提交日期 2012年4月15日 教务处制略论国人的公共意识作者:周庆龙 08级思政2班 指导老师:黄敏副教授摘要 针对我国国人公共意识缺失的现状,本文对公共意识的内涵、健全公共意识的重要性、国人公共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健全国人的公共意识作一个全面的探讨,希望借此引起国人对公共意识的重视,深刻认识到其对反腐倡廉、食品安全问题、教育、医疗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自觉培养公共意识。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我国公共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政府倡导、民众参与” 等措施以健全国民的公共意识,希望使公共意识成为一种大众意识,成为公民处理公共事物的准则,令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共建美好的公共生活,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词:国人 公共意识 健全 成因Discussion o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Author: Qinglong Zhou Class (2) Grade 2008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structor: Min Huang Associate professor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izens lack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will theoretically analyze public consciousness and probe into its conno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fecting it. Besides, this article will profoundly explore the reason why citizen lose public consciousness and how to perfect it, hopefully which will cause u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valuing public consciousness and be aware of its significance of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food safety issues, education, health care reform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citizen should cultivate public consciousness consciously and consider it as a principle helping us deal with affair. We believe that abiding by public order and constructing beautiful public life will finally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Kewdord:People Public wareness Sound Causes of目 录前言51公共意识的内涵 5 2健全国人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62.1有利于反腐倡廉 6 2.2有利于食品安全 72.3有利于教育、医疗改革 8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93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的现状及成因103.1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的现状113.2造成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124健全国人公共意识的对策与思路134.1政府倡导144.2民众参与16致谢18参考文献19 7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公共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领域,而公共意识作为公共领域的行为规范,对公共领域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为重”“中饱私囊”等腐朽思想抬头,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等原因导致我国公共意识长期缺失,使得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往往是“私而忘公”,公共秩序遭到破坏。公共意识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国人未能很好地认识到健全公共意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从公共意识的内涵、现状、健全对策等方面出发,对公共意识的进行全面探讨,为改变公共意识长期缺失的现状以及健全国民的公共意识尽一份绵薄之力,使公共意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得到体现,促进社会的和谐。1公共意识的内涵关于公共意识,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通过参考学术界对公共意识的论述,把公共意识定义为:“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 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塑造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深层意识。”王水平、熊焘,论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3期,65页。笔者认为,公共意识的内涵是公共责任意识,即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态度和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品质,以公共利益为重,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做社会的主人,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服务社会,对社会负责,主动维护公共秩序意识,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这是公共意识核心的内容。公共意识的内涵强调“责任”二字,责任是公共意识的灵魂,准确把握公共意识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公共意识的现实意义,才能发挥其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受到市场经济落后思想的冲击,道德滑坡,缺乏诚信,缺失责任感,急需建立新的道德体系。我认为:新的道德体系应发扬公共意识的内涵,强调“责任”意识,增强的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越强,因此我们应该深挖公共意识的内涵。公共意识在西方有比较深的历史渊源,孕育于“努斯”和“逻各斯”矛盾统一中,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公共意识的具体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时至今日,西方人有较强的公共意识,能较好地践行公共意识的内涵。而遗憾的是:西方人的公共意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的传播,其内涵更是未能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国父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人心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言下之意:中国人过于关心自身利益,而过于忽视团体利益、公共利益,忽视了公共意识。中国人的“小家思想”,使得我国的公共意识没有很深的历史沉淀,其内涵更是未能在历史发展中升华。21世纪的今天,新时代的国民,重提公共意识时,不要忽视了其新的历史内涵“公共责任”意识,应注意发扬其内涵,促进其内涵的历史沉淀。2健全国人公共意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公共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使得公共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共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健全公共意识对反腐倡廉、维护食品安全、教育医疗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2.1有利于反腐倡廉 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毒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由此可见,反腐倡廉势在必行,而健全公共意识有利于反腐倡廉,能为营造一个公正、廉洁、为民的政治氛围提供价值指导,能有效地遏制主观上的腐败。 现实中官员拥有公共权力,大多时候是公共领域的管理者,是公共生活的领导者,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公共意识对反腐倡廉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在主观意识上约束官员,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首先,官员只有有了公共意识,才会清楚“官”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官”应该是“公”的服务者,是人民的公仆,是为公众服务的,是社会的服务者,而不是“公”的“占有者”。如果官员没有公共意识,就不会有公共责任意识,就会迷失了自己。在主观上没有约束,在主观意识上的犯罪就会开始(主观上没有约束),就会只顾谋取私利,以权谋私,剥夺公共利益;他们手上的公共权力,为把公共的资源占为己有提供了方便,这样公共秩序就被打破,公共资源的分配将由官员们无规则进行地任意进行,导致分配不公,公共领域的公平公正被破坏。其次,官员只有有了公共意识,才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不会丧失官德。价值观指导行为,影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官员没有了“公” 的观念,就忘了服务的责任,就会只剩下“私”,私心膨胀,欲望也跟着膨胀,“权欲、钱欲”膨胀起来后一发不可收拾,心中唯权、唯钱是上,价值观开始扭曲,官德荡然无存,生活开始腐化,拿着公家钱吃喝玩乐,办事不讲原则,不遵循规章制度,以“关系、人情、红包”作为办事的“规则”,即我们通常讲的“潜规则”,用人“唯亲是贤”;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以权谋私,不惜损害公众利益,甚至不择手段把公共资源据为己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丧失官德,往往是腐败的开始。“一个没有公共概念、视为官即牧民的官员, 怎么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缺乏公共意识、颠倒主仆关系的政府,怎么能还权于民, 由民做主?”杨礼银、朱松峰,论现代公共意识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江淮论坛,2008 年第2 期,82页。公共意识对反腐倡廉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公共意识能增强公民的公民意识、监督意识。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同的合理内核的,有一致性。健全公共意识,能极大增强公民的公民意识,而监督意识是公同时,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一种自觉,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因此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存在相民意识重要内容,是公共权力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的催化剂,使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有所监督,有所顾忌,有所畏惧,从而达到反腐倡廉的效果。2.2有利于食品安全2011年我国食品安全乱象频出,“瘦肉精”、 “牛肉膏”、“染色馒头”、 “塑化剂”、“毒血旺”、“黑心烤鸭”、 “地沟油”等诸多名词进入公众视野,食品安全问题也由原来的单一性事件演变为各行业内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我们的神经,使我们“闻油色变”“闻肉色变”,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该如何解决问题?”。健全公共意识,可以使损害公众利益、健康的不法商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唤起商人们的责任心与良心。“无奸不商,无商不奸”,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从商就没什么好感,认为“商人”即“伤人”,最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使这一看法更加“深入人心”。其实自古以来商业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诚实经营、遵纪守法地经营商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繁荣,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部分不法商人,为求一己私利,不惜泯灭了良心,违法乱纪,无视公众健康、利益,冒天下大不韪生产损害公众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食品,从而谋取暴利。瘦肉精、地沟油等经销商心理非常清楚这会损害人体健康的,食用这些食品的公众的健康会受到危害,甚至患上各种癌症。这些人深知生产这些“食品”的危害,认为:自己不食用,也告诫家人、亲人、朋友不要食用,至于其他人,才不管他死活,只要自己赚到钱,不会损害自己利益、危害自己就行了。这些商人的良心已经丧尽,责任心则更是天方夜谭。笔者认为,在主观上究其原因,这些商人是缺乏公共意识,尤其缺乏公共责任意识。健全公共意识,能使这些人认识到:我是社会的一员,是公共生活的参与者,我生产的食品是供公众消费的,是附带责任的,必须对社会健康、公共安全负责;决不能损害公众的健康,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来谋取私利,不能破坏公共的秩序。由此可见公共意识在商业经营的重要性,公共意识能唤醒商人们的责任心及使商人存留一颗不害人的良心。2.3有利于教育、医疗改革教育、医疗的最大相同点是公益性,是以服务公众为宗旨的,属于公共领域范畴。二者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应该是面向公众的,并且享受的服务、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公平、公正的。目前我国的教育和医疗系统都面临城乡、户籍的不同、特权乱象(有钱、有权、有关系优先)而导致同样是中国公民而享受不一样的待遇,得到不一样的服务。这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也着手进行了教育、医疗改革。笔者认为:在二者的改革中,不能忽视公共意识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公共意识的在其中的作用。健全公共意识,能使公平、公正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得到更好地弘扬,使其公益性得到保证。人天生就有接受教育、医疗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别人的受教育权及接受医疗的权利,这两项权利是神圣不可剥夺的,不容侵犯的,而且任何人享受这两项权利的机会是平等的,得到的服务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公共意识强调成员要积极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规则,共同保护及享受公共资源和财富。教育和医疗都属于公共资源、财富,所以每一位成员都有权利的享受,并且权利是平等的。权利伴随着义务,每一位成员也有义务维护公共秩序,勇敢与现实中的有钱有权就能接受好的教育、享受好的医疗不公现象作斗争,维护享受教育和医疗公平公正的公共秩序和规则,维护享受公共资源的公平性。改革者要有公共意识,以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核心,并确实落实到改革中,例如教育、医疗改革都必须打破城乡、户籍的限制,实现公平。其次,坚决让特权乱象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中消失,建立公正的分配秩序。公共意识能使无论民众还是改革者认识到:教育、医疗属于公共资源,是公益性的行业,在分配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二者的改革,使其改革向好的方向发展。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和谐, 它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 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 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全面和谐的基础。健全公共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健全公共意识,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和谐。“每个人都是一个私与公的矛盾体, 个人总是处在公共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中, 而私人合理的行为、价值及其追求正是公共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展,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的个人的存在越来越体现为公共的存在。”杨礼银、朱松峰,论现代公共意识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江淮论坛,2008 年第2 期,84页。个人是一个个体,有自身的想法、思维、心灵、价值观及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但是个人的行为、把想法付诸现实中等都离不开公共,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必然是在公共中实现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把自己的想法、价值观等借助电话、微博、网络及时传播出去,展现给公共,使得个人的隐私不再是隐私。一旦传到公共隐私,将会被敞开、被共享。“私”与“公”已成为辩证的统一,个人为公共提供“资源”,公共为个人实现价值提供舞台。“正如阿伦特所说:“由于我们的存在感完全依赖于一种展现, 因而也就依赖于公共领域的存在, 在这一领域中, 事物可以从被掩盖的存在的阴影中走出并一展其风貌。因此, 甚至是照亮了我们的私人生活的微光, 最终也从公共领域中获得了更为耀眼的光芒”。”因此,健全公共意识,能使个人在“私”与“公”之间更好地找到平衡点,促进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健全公共意识,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人的世界是一个自我与他者打交道的“共同世界”,“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存在”,在这个“共同世界”中,自我与他者不仅不得不进行交往,而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时常感到压抑,难怪萨特发出“他人就是地狱”的慨叹。”陈付龙、龙溪虎,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J,江西社会科学,2009.7,76页。这是一个交往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 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 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相应的是, 人们之间的公共交往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互动行为, 其目的在于达成共识, 实现自身价值。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于他人及公共的承认,也必须在“公共”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有了公共意识,才能在追求自身价值时不损害公共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才会承认他人的存在,尊重自身作为公共的一员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健全公共意识, 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个人的有机结合构成某种社会, 这种社会不是茫茫大海, 而是一个包含了自我的意义整体, 比如一个社区、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表现为一种适合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共意义或价值, 比如公平、公正和正义等。而这种意义和价值最终是在个人身上实现的, 个人通过自身的行为使这种社会意义得以实现,例如马丁路德金用自身的行动领导民权运动,最终使人生而平等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相反, 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往往体现为一种社会意义和价值,例如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思想成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价值及意义的一部分。 只有在实现了作为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 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实现。而作为整体的社会意识就是一种公共意识,是在公共生活上产生的意识。提高这种作为社会意识的公共意识既有利于提升社会的价值, 也有利于提升和维护个人的价值, 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全公共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公共生活领域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公共性存在空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公共空间。自然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所共享的公共资源, 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公共环境, 对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主题。人在作为公共资源的自然面前往往表现为个体, 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 人有了公共意识,才会有公共环境意识,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健全公共意识, 特别是健全公共环境意识,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天人合一”的构想。3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的现状及其成因3.1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的现状当前国人的公共意识是缺失的,不健全的。“当下,公共意识缺失,不仅担当此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觉,权力部门与经济商业领域更是缺乏公共关怀,这显现于政治权力的冷漠与泛化、企业缺失社会责任感与逐利无度,其中的症结就是缺失一种公共意识。”朔风,微博问政与公共意识的培育J,中国共产党干部论坛,2011年第12期,27页。这说明我们国人是非常缺乏公共意识的,无论是公民,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公共管理者。国人公共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表现在普通民众的公共意识缺失。现在很多普通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公共意识,甚至是闻所未闻。 “瘦肉精”“地沟油”“双汇”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等就很好地体现出普通民众不具有公共意识。很多民众对这些事件采取冷漠的态度,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是觉得这些食品有损健康,那我就不吃就没事了,就不会伤害自己的健康。更没有想过这事关公众的利益,应该负起责任来为维护的公共的利益勇于与这些不法商人做斗争,与这些伤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斗争到底。而这些食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更是以公济私,只顾“自己好”而忽视了“大家好”,毫无公共的概念,更没意识到对公众负责。最可惜的是:现实中,民众缺乏公共意识,自然缺乏主动学习公共意识的意识与行动,长期如此,导致公共意识与民众“相见如同陌路”。第二,表现在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缺失。知识分子的形态很多,有人文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以及混合型的。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依然是批判者,而非现成体制的盲目顺应者和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不过,他的批判不是为社会和人性立下普遍、必然的模式和规律,以及铁的道德信条,而是以自己的思想保持着人的思维的独创性的空间;以自己的思想建立人际真实的言语交流基础;以自己的思想维护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共生共存。由此可见:知识分子在思想的传播、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知识、思想传播变革的先导。国内有关公共意识的专业论文、专著屈指可数,这足以说明知识分子、学术界对公共意识极不重视,忽视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足以说明我国的知识分子缺乏公共意识。在知识界缺乏公共意识,就使得公共意识在传播时没有带头人,缺少催化剂。最可悲的是:目前,时至今日我国知识界对公共意识的研究还很少,还未深刻认识到其对解决现在社会热点问题的作用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未能很好地为公共意识的传播及健全国人的公共意识出谋划策。第三,体现在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意识的缺失。公共管理者应该或必须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决策的价值体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治理过程。公共管理者应扮演分析者与教育者的角色,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乃至一般民众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并向他们灌输公共利益的观念。遗憾的是:我国的公共管理着缺乏公共意识的观念,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缺乏公共意识,更多体现的是个人意识。强拆、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这些决策、行为都是违反公共准则、损害公共的利益的具体体现,而这些现象时有发生,接连不断的发生。最可怕的是:公共管理者缺乏公共意识,通过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用“公”满足个人欲望,在决策及执行决策时把“公”抛之脑后。3.2造成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造成当前国人公共意识缺失的原因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缺乏公共意识,使公共意识在我国缺少历史沉淀,进而使国人未能很好地受到公共意识的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强调“礼”,然而无论是“仁”还是“礼”,都未涉及公共意识,更未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作用。从“礼”引申出来的儒家道德伦理规范,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忠恕之道”“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看作皇权的奴隶,忽视了人的公民身份,扼杀了公民是社会的主人的权利,甚至“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把公共领域看作是皇上个人的财产,使得公共秩序荡然无存。传统文化没有为公共意识的成长提供“土壤”和“精神营养”。当前的教育缺乏对国人进行公共意识教育,使国人在接受教育时未能养成公共意识。“今天的学生已经不用读经尊孔, 但传统教育的精神、方法、观念等却并没有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而彻底消亡,它仍然植根于现实的教育领域。”,李庆均,论中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12月,第9卷,第6期,29页。传统的教育精神还深深影响当今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缺失公共意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教育应试教育、党性教育的氛围重,缺乏公共意识的教育。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教育课都侧重社会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忽视了公共意识的教育。教育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对民众的思想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公共意识在这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公民在受教育时期没有接触到公共意识,自然很难具有公共意识。“官本位”思想、人情文化等封建传统思想使公共意识失去成为“大众思想”的基础。“学而优则仕”,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中国人把“官”作为人生的风斗目标,对“官”有既恨之又爱之的特殊情结,遇到贪官恨之入骨,对清官有崇高的爱,也爱自己做官。中国人自古还有父母官之说,“官”视为“父母”奉养,把官看作一种无上的权威,怀有敬畏之情。这样的心态,使得官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没有约束、没有监督,可以凭自己的喜好任意处理,忽视公共秩序,破坏公共秩序。久而久之,公民们听之任之,麻木了,哪还顾得上公共意识?中国人对官的追求,使其忽略了对公共意识的追求。“中国人在家内注重血缘亲情的整合作用, 讲究“ 父慈子孝”“在家靠父母”, 在外则讲交情、重义气“ 出外靠朋友”。而西方人却比较重视个人权利和法律平等。由于过分突现人情的制导而忽视法纪的调控,使中国形成了尚情不尚理, 尚礼不尚法的伦理文化。这与西方的法理文化大异其趣、人情的偏盛自然就导致法律受挤压,遭轻视, 于是就难免“ 人情大于国法”了。”涂碧,试论中国的人情文化及其社会效应J,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70-71页。这种认清思想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失,而是融入人们了的生活,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很多人办事还是讲“亲”讲“礼”,而不用原则、法则,忽视公平。这种人情文化注重“私”,而忽视了“公”,不利于公共意识的成长。因为“官本位”思想、人情文化深入人心,使得公共意识失去成为“大众文化”的基础,不能发展起来及传播出去。4健全国人公共意识的对策与思路健全公共意识即提高国人的公共意识,包括提高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意识、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以及普通公民的公共意识,使公共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一成员积极共同遵守公共准则,共同维护公共秩序,改善公共生活,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公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健全国人的公共意识。4.1政府倡导健全公共意识,政府起着导向作用,任重道远。在我国,政府掌控了舆论、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两方面的资源,尽到为健全国人的公共意识应有的责任。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净化舆论资源”,把公共意识渗入舆论里,为民众提供一个才充满公共意识的舆论环境,使民众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公共意识,培养公共意识,借此健全民众的公共意识。我们普通的个体感受社会的“意见气候”无外乎三种方式,直接的经验,人际传播,以及大众传播。而身处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我们对“环境气候”的感知更多的是来源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共鸣性(媒体工作者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累积性(媒体的内容会在不同节目、不同时间反复出现)、遍在性(大众传媒是无所不在的信息源),很易被当做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为人们所感知,而传媒往往有意识的通过沉默的螺旋机制来主导、同化舆论。 舆论的形成过程,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所谓的互动和整合,就是逐渐的求大同存小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妥协。因此,我们政府要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注意注入公共意识。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活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它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系统,而它对现代舆论的传播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舆论的主导、同化来宣传公共意识的重要作用及培养公共意识的意义,让民众有更多的途径接触到有关公共意识的内涵及作用,自觉吸取公共意识,培养公共意识。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传媒具有民间性、互动性、快捷性、跨地域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又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公民获取信息更多是来自网络,所以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把握网络传媒的特点,要注重公共意识在网络上的传播、扩散,让公共意识在网络生根发芽,为公共意识的发展、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改革中要注意对国人进行公共意识的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公共意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公共意识的内涵是和教育的本质相符的,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政府掌控着教育资源,教育的经费由政府支付,教育的设施由政府提供,教育的内容由政府编导,教育的考核也是由政府执行说,可以说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共意识,把公共意识的内涵与教育的本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的国人的公共意识,使当今教育的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都是具备公共意识的,自觉地培养公共意识,并能主动地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下一代的公共意识。具体的措施如下。从初等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使学生开始了解学生的基本内涵,知道公共意识是怎么一回事,头脑里有公共意识的概念。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自觉培养公共意识的能力,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懂得把公共意识作为公共领域的行为准则。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研究公共意识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探讨公共意识的历史内涵现实作用及如何培养公共意识等等,使公共意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学潮、思想运动。欲实现此目的,应转变过于注重党性教育的思想,不再把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使公共责任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良好品质。若能如此,我相信教育对公共意识的培养立竿见影,国民的公共意识很快得以健全并能使公共意识后继有人,星火相传。此外,政府要加强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意识教育。在我国,公共生活的管理者往往是国家的公务员,所以我们政府要加强公务员的公共意识教育,增强他们执政的公共责任感,把维护公共的利益作为决策、执政出发点。健全公务员的公共意识只需两步。第一,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公共意识的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榜样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意识、增强公共责任感。第二,把公共执政理念作为考核公务员执政能力的标准之一。即公务员的升迁与在执政期间是否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平公正挂钩。官员最在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在此制度的约束下,其公共意识自然得到提高,公共责任感自然得到增强。4.2民众参与 公共意识的培养要从公民的行为规范和政治实践中逐渐养成,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私人性是公共意识的起点,不能否认“私”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问题上一直倡导“崇公抑私”、“大公无私”,认为私欲是破坏公共性原则的根源,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欲”,“私”的贬抑造成传统文化中个人权利意识的缺失,“小我”总是要服从于“大我”。但“去私”并没有衍生出“大公”,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缺乏现实形态的公共领域,造成公共精神的匮乏和国民意识中无法涵养生成合理的公共意识,使得公共意识失去成长的土壤。公私之间既有清晰的界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现代公共领域生成的前提条件,现代公共领域的生成并不是要消灭私人性,恰恰相反,它要以私人性的存在作为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