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二).doc_第1页
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二).doc_第2页
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二).doc_第3页
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二).doc_第4页
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解析: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A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连词,“却、竟”。B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C项,前者可译为“凭借”;后者可译为“趁机”。D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关系;后者为介词,“用”。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解析: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答案:B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译文:_(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译文:_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参考译文: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古时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而乡里的学校、国家的学校的制度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起来。这样,士大夫们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不过,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容易治理。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英俊有才华,容易成功。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注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之类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解析:矜:夸耀。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C项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A项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在”;B项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D项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答案:C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阔视野,广其学识。C作者强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解析:B项“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答案:B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译文:_(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译文:_答案:(1)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关键词:“友”“足”)(2)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关键词:“挟”“没”)参考译文:读书人应该出游吗?“不出门,就能知晓天下的事理”,为什么要出游呢!读书人不应该出游吗?男子生下来射六支箭,表示有志于天地四方,为什么不应该出游呢?孔夫子,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还)到周国询问有关礼仪的知识,到齐国听韶这样的音乐,从卫国又回到鲁国,这样以后才将(诗经中的)雅、颂归类。孔夫子如果不到周国、不到齐国、不到卫国,那么就还有没有询问到的礼仪,有没有听到过的韶乐,有没有编好的诗经。上等智慧的人尚且这样,更何况那些下等智慧的人呢?读书人为什么不应该出游呢!既然这样,那么那些不出家门就能知晓天下事理的人,不是错了吗?我认为:那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学说,追求修养自身身心而不关心天下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尊奉的是以孔圣人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是这样。孔圣人是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但是他所知晓的,只是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像那些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又怎么能全部知晓呢。所以,孤陋寡闻难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要到中都寻找圣贤遗迹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读书人为什么不应该出游呢? 但是后世的出游的人,或许不同于上面这种情况。当他们出游时,就到京城,奔走于达官贵人的府第,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伺候,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怜爱,缩着肩膀表示谄媚,来侥幸求得一点点的提拔。到他得到了,就到四方出游,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自己的职务呢!如果到那里可以抢夺别人的(财物),满足自己的欲望,装满自己的口袋,他们就明目张胆地离开京城前往。因此从前的读书人出游是为了追求道义,后世的读书人出游是为了追求利益。虽然出游的方式相同,但出游的目的却不相同。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会没有话说呢!何太虚凭借聪颖的天资,刻苦勤奋的学习,擅长书法,精通作诗,长于写作,深钻经文,加强自身的修养,不追求让别人知晓自己的名声,这样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却在某一天突然有万里远游的想法,这在别人看来非常奇怪,但唯独我知道他的心意。世上的读书人,拿起笔仅仅能够写下自己的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连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精通作诗!”谋篇布局,像所说的过去举人的应考作文一样粗疏,就说:“我擅长写文章!”关起门来在家中称雄,夸耀自己,妄自尊大,就像那酒缸中的鸡、坎井中的青蛙,大概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海是怎样(宽阔无边),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怎么用得着出游呢!何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必定追攀钟繇、王羲之,作诗必定比肩陶渊明、韦应物,为文如果不达到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一样的效果就不会罢休。这就是何太虚今天出游的原因。我所侍奉的祖母,就是何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称我为兄长,我称他为弟弟。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B禄秩优厚 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D事觉自死 觉:败露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答案:A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一朝彰露,禄秩削夺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愚者多财生其过使子孙每怀愧耻耶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BC D解析:中的“多财”并非“贪鄙”,谈的也不是“贪鄙”。答案:B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解析:D项所说的鸟与鱼,根据原文可知,其被捕获的原因并非贪高或贪深,而是“贪饵”。答案:D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斜线(/)断句: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浅显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即文言文内容理解能力)。“若非”是一个假设复句的格式,在其分句间应该有所停顿,而“止坏公法”与“损百姓”同为“非”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纵/”又是一个假设句,分句间仍需停顿。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翻译: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译文:_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译文: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很简单,只是不要将其中的“为”理解为“为了”,而是动词“做”;句也不难,其中的“身”不能理解为“身体”,而是“自身”,“陷”是个使动词,要理解为“使陷”,“夫”是远指代词“那”。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参考译文:世人拥有了明珠,没有不爱惜重视的,如果用它去弹射鸟雀,岂不是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宝贵。见到金银钱帛就不畏惧法网,立即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贵重的性命呢?竟然要用它去换取财物吗?群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就可以立即得到。如果都不能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