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 引言 2二、 交通肇事罪认定 2(一)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 2(二)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两个问题 3(三)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 4三、 交通肇事罪自首认定 5(一)交通肇事罪自首认定存在范围之争 5(二)自首认定问题存在冲突的根源 6(三)对行政法义务和双重评价观点之否定 7四、设立危险驾驶罪必要性分析 8五、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朱朋良摘要:交通肇事罪是日常多发犯罪之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本罪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增加公众的交通安全知识,加强驾驶人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诸多学者对交通肇事罪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和历史的方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及新近发生的案例,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以及与相关犯罪的区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就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问题加以重点阐明,另对现阶段在我国设立危险驾驶罪作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司法走向进行了瞻望。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认定;自首;危险驾驶行为中图分类号:D914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ffic Crime and Legislation ZhupengliangAbstract: Traffic crime is one of the daily multiple crimes, on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tremendous harm to this crime, a comprehensive study to increase public knowledge of traffic safety,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driving peopl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n many scholars on traffic crime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history, combined with its own viewpoint and recent case law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crime case brief discussion of, and traffic casualities is counted from the date of issue to be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other on this stage in our establishment there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last hit crime of judicial trend was looking for.Keywords:traffic accident crime;identification;confession to justice;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多,交通运输事业也日益发达。与此同时,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肇事案件也大幅度上升,交通肇事犯罪成为一种多发性犯罪,严重的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今年来,一些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又唤起了法学界乃至社会对交通肇事犯罪的特别关注。但法学界和司法实务中对交通肇事犯罪的一些相关问题却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这无疑给交通肇事犯罪的认定及处罚带来了困难。本文拟从理论上出发,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交通肇事犯罪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一、交通肇事罪认定交通肇事罪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多发性犯罪,被称为“过失犯罪之王”。据统计,我国“去年仅上半年就发生交通事故107193起,致29866人死亡,12833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38351起,致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OL./n16/n85753/n85750/1987675.html由此可见,交通肇事罪具有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来看,甚至已远远超过暴力犯罪。(一)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刑法并未作出特别限定。在本罪主体问题中,“最值得研究的是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等人员,可否以及在何种情形下可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肖中华 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OLhttp//news/2004-8/3/1206528609.htm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七条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笔者也认为在立法上肯定单位主管人员等的交通肇事罪主体资格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现代社会国家对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大多只注意到现场人员,而忽视了管理监督者的监督责任,不利于有效预防此类犯罪,故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等国家的学者提出了“监督过失”理论, 随着高科技在企业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企业灾害给社会公共生产生活带来的危险往往很难具体预见,为维护公共安全,增强企业的社会安全注意义务,国外刑法理论上出现了“新新过失论”,即主张企业有关人员即使对事故的发生无具体预见可能性,但只要对其行为足以致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发生某种危害有一般的预见,就应认定其存在过失。因为有关人员对于危害的发生应当具有一般的不安感或畏惧感。这种学说在日本、德国现已成为认定监督过失成立的有力理论根据。值得我们借鉴。以弥补传统过失理论的不足。根据监督过失理论,立法便可对单位主管等人员因其疏于监督而对其定罪处罚,以有效地防范事故类犯罪。本罪的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或者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但“过失仅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至于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则可能是明知故犯。”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本罪的客观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行为人必须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是导致交通肇事的原因,也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如果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不是由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所致,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其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造成重大事故,即违章行为与严重后果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虽有违章行为,但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或虽发生了严重后果,但不是由违章行为引起的,均不构成本罪,“因为这种关系的有无决定着行为人对这一结果客观责任的有无,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全部行使责任的有无”; 程明岗 .刑法中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N .人民检察 .2010(3)再次,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特定时空条件,如果事故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以外的空间内,则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而可能构成其他过失类犯罪。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下)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2-583页。准确的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对于区分本罪与一般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以及相似犯罪有重要意义。(二)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两个问题1、将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定罪量刑因素是否科学最高院解释第二条规定了构成本罪基本犯的条件,第四条规定了构成本罪结果加重犯的条件,这两条内容分别对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定罪标准作出了细化规定,利于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犯罪的认定。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解释将“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之一,是否科学?按照解释第二条和第四条的规定,假设行为人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后果特别巨大,在交通肇事中也负全部责任,但只要他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或60万元以下(比如只剩下29万元无能力赔偿),便不构成犯罪,这不是清楚的向社会表明“金钱可以赎罪、赎刑”吗?如此规定,势必造成富人和穷人在同样只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的交通肇事案件中待遇的不公正,而且造成的损失愈大,待遇的不公正程度越高。富人可以通过赔偿损失而赎罪赎刑,穷人却由于不能赔偿损失只能被定罪量刑,特别是解释第九条还赋予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在解释的幅度内自主确定本地起点数额标准的权利,这就为司法实践中花钱赎罪大开方便之门,这种做法不但与刑法的规定不相符,还违背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不利于对交通肇事犯罪的预防和惩处,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会纵容某些交通肇事犯罪人再次犯罪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高院解释将“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之一的不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交通肇事罪属于法定刑较轻的过失类犯罪,但鉴于其多发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仍应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因此,不宜将“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构罪要素,否则极易造成社会不公平,若行为人确有赔偿能力,法院可将其作为对行为人的酌定减轻处罚情节。2、交通肇事逃逸应属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究竟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同样是存在争议的。通常认为,根据刑法第133条之规定,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内量刑,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量刑。因此,“交通肇事逃逸应属量刑情节而非定罪情节,”即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又具备逃逸情节的,才能加重量刑幅度,如有的学者认为肇事后驾车逃逸者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应从重处罚。 陈兴良主编:刑事诉讼中的公诉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但是根据最高院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之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具有逃逸情节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在这里,交通肇事逃逸显然是被认定为定罪情节而非量刑情节。此种情形下的交通肇事,正是因为行为人有了逃逸情节才被定罪。反之,在这种情形下的交通肇事,如果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逃逸的话,就不认为是犯罪行为,只作为一般的交通事故进行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再者,根据刑法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当交通肇事逃逸已被作为定罪情节后,就不能再被作为量刑情节,也就禁止对被告人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内量刑。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第133条之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当属量刑情节而非定罪情节,但解释出于防范此类过失犯罪的目的,在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将交通肇事后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情形下的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这也充分体现了防范犯罪的思想。因此,交通肇事逃逸在此情形下作为定罪情节应属特例。(三)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范畴,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且必须造成严重后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上是故意,不要求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像以私设电网、使用放射性物质、扩散病毒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构成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明显不同,因此容易区分。但以驾车冲撞人群的方法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因在主客观方面具有相似性而较难区分。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在故意还是过失的支配下实施了危险行为。下面以2009年发生在南京的张明宝案为例进行分析。2009年6月30日晚20时许,张明宝与朋友在南京江宁区金盛路吃饭并饮酒后驾车回家途中,在严重醉酒撞伤2人撞死2人周围群众已开始对其进行拦截的情况下,张仍意图逃窜,并且在逃窜过程中又先后撞倒5人 ,并致其中的3人死亡。2人受伤,沿途还撞坏路边停放的6辆机动车,最终造成5死4伤的特大交通事故。案发后,张明宝被南京检方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准逮捕,最终也被法院以此罪定罪。 新浪网OL./c/2009-12-23/103119320775.shtml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张明宝对肇事结果的发生是持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从张明宝案发的过程可以看出,即便作为一个严重的醉酒者,张也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辨认能力(在周围群众对其进行拦截时仍试图逃离现场),这种能力并不是消失而只是减弱,如果他撞第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那么在此之后他不顾周围的情况,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受控制,仍驾车以高速疯狂逃窜的方式连续冲撞,致使多人伤亡,尽管其并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主观上放任的故意已经非常明显,符合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要件。法院最终也采纳了检方的意见,认定其构成间接故意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立法条件下对张明宝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比较恰当。三、设立危险驾驶罪必要性分析尽管目前理论上并没有对交通肇事类犯罪进行详细划分,但将交通肇事类犯罪全部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做法还有待商榷。交通肇事罪属过失犯罪,根据最高院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一致五项的规定,对于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等行为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仍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是否显得过轻?因为行为人明知在出现此类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的危险性要远远大于没有此类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的危险性,但仍然驾驶以致发生交通事故时,其主管上已不是过失,而转变为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尽管最高院解释降低了此类情况下交通肇事的起刑标准,但在危害结果特别严重,尤其是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时(不包括因行为人逃逸致人死亡的后果)时,如果仍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其法定刑最高仅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便是被判处了最高七年有期徒刑,如果服刑期间再适用减刑、假释等制度,实际的服刑期间会更短,不足以对犯罪人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而单纯地为了加大打击力度对此类行为都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的话尽管解决了量刑上的问题,但罪名却过重,因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人有严重的社会危险性,而酒驾等危险驾驶的行为人往往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险性。尽管其主观上由于控制能力的减弱由过失转变为间接故意并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却不是刻意追求。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醉驾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均应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石经海 .醉驾行为定性之我见N .人民检察 .2010(6)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的滞后,所以对于诸如酒后驾驶等行为引发的严重交通肇事案件目前只有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方可达到对行为人的惩戒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罪,把无证驾驶、醉酒驾驶和吸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设定为犯罪,因为目前在我国,汽车文明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应的管理法规也远远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而在发达国家,醉酒、吸毒后驾车皆可能被定罪。有的国家甚至以“二级谋杀”追究醉酒驾车者的刑事责任。在美国,驾车者驾车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60mg/ml,就可定罪处刑;在德国,驾车者驾车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50mg/ml,而无需造成事故就可被定罪量刑,日本几年前就在刑法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具体包括酩酊驾驶致死伤罪、超速行驶致死伤罪、无技能驾驶致死伤罪、妨害驾驶致死伤罪、无视信号致死伤罪等五个罪名。韩国近年来也在刑法中新增了“醉酒驾驶车辆罪”和“拒绝酒精检测罪”两项罪名 新浪网OL./c/sd/2009-08-12/180918421132_5.shtml。而我国的醉驾标准高达80mg/ml,即便是达到此标准,若没有造成恶性交通事故的,也仅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只有造成恶性交通事故才会被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最高院解释尽管降低了酒后驾驶等危险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起刑标准,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酒后驾驶等危险行为的惩处力度还是不够的,而仅仅依靠执法人员的劝告和专项整治行动,不能形成有效的长期机制。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我国酒驾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立法上的不完善,如果立法机关能以现在的案件为契机,尽快对刑法进行修改,借鉴日韩的相关做法,在我国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罪,这样才能真正完备防范体系,体现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之基本权利的维护。具体可通过立法机关颁布刑法修正案,增加危险驾驶罪一项罪名,所惩罚的行为即最高院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一至五项的内容,另外再加入超速行驶(如飙车等行为)一种行为。其中将酒后驾驶一律入罪,分为两个等级:未达醉酒标准的和已达醉酒标准的。对危险驾驶罪刑期采用绝对刑期制,不允许自由裁量,以防止人情执法现象。其中对醉酒驾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提出这个罪名,不在于更严厉地打击,而在于警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能源徐州市2025秋招笔试思维策略题专练及答案
- 国家能源平顶山市2025秋招笔试数学运算题专练及答案
- 阳泉市中储粮2025秋招质检化验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吴忠市中储粮2025秋招基建工程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移动巴中市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南通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中国联通德宏自治州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国家能源牡丹江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移动双鸭山市2025秋招技能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广电南宁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财务审计类
- 异常处理管理办法
- 2025年东风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蘑菇中毒中医处理
- 医疗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有奖竞猜题目及答案有趣
- 骨科引流管护理
-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主动脉瘤护理措施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星环科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