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2O1O年第3期总第216期齐鲁学刊QILUJOURNALNo.3Genera1No.216兴,观,/,LJ,群,怨说与孔子诗论赵东栓(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的纲领,它建立在周代传统诗教基础上,并植根于孔子思想体系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而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继承或内在地把握着兴,观,群,怨的诗学思想.解读二者的关系及其内涵有利于理解孔子及其后学的诗学特征.,关键词:兴,观,群,怨;孔子诗论;诗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10)030111一O5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兴,观,群,怨说是其最着名的论断.论语?阳货记孔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论断是在周代传统的诗教基础上形成的,周礼?春官?大师言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Eli(P796),又周礼?春官?大司乐言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颂,言,语1(P787).孑L子继承了这种诗教的传统,在向弟子讲授学诗时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可以说是孔子论诗的纲领,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及诗歌的认识作用,其次才是审美的功能与作用.孔子诗论的作者,时代及文字释义,学术界仍在探讨之中,有些问题分歧还较大.不过,就诗论的内容而言之,它是孔子及后学诗学思想的反映,是孔子及其学派早期论诗的文献.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诗论的诗学思想有兴,观,群,怨说的影响,或直接涉及或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诗可以兴之兴,甲骨文字形为四只手或两只手抬一物之状,所以说文日兴,起也,古今学者对于兴的阐发都是建立在这一词义上.其实,兴有两种:一是赋,比,兴之兴.它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把兴确定为诗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作为艺术表现方法的兴,前人多有解说,譬如郑众日: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2(P271)托事于物,取譬引类,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都是艺术表现手法.朱熹日: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E3(P1)讲的也是艺术表现手法.二是孔子所言的诗可以兴,兴于诗之兴.它是从接受的角度把兴理解为一种启发心志,思想,情感的力量,侧重于诗的功能和效果.在这一点上朱熹等宋儒的理解最为接近孔子的原义.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兴于诗曰: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人.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4(P104105)诗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启迪的是读诗者的好善恶恶之心.对于诗可以兴之兴,朱熹理解为感发志意4(P178),即感发读者的思想情志.无论是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还是感发志意,都是强调接受者获得了思想情感的启迪.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兴,主要是囿于后一点,即强调诗歌的感发志意启迪人的心性,培养人的人格的功能和目的,当然也不能排除作为中介的诗歌收稿日期:20100126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先秦儒学与先秦儒家文学观念(09CWXJ04)作者简介:赵东栓(1953一),男,河北高碑店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所引论语均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3年版.艺术形象.既然兴为感发志意,那么诗经文本作为兴的对象,就必须含有志意.所以,儒家认为诗经文本是言志和无邪的.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5(P131);孔子诗论孔子日诗亡离志;苟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6(P84);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7(P1536),都是从诗经文本的视角,看到了诗的言志特征.既然如此,人们阅读和接受诗经文本,则必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这就是兴.孔子认为诗经内容纯正无邪,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朱熹论语集注解释此条日: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4(P53)诗经可以感发善心,惩创逸志,这也是兴的启发,教育的功效,所以诗经可以成为兴的本体,可以作为感发志意的对象.在孑L子诗论中,正是因为孔子及其后学认为诗经的创作含蕴着诗人之志,所以兴起和感发了接受者之志(也包括情).诗论的说诗不像先秦一些说诗,赋诗者那样断章取义,远离文本的内容,而是注重文本内容的发掘,在解说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感发,这就是兴.兴就是诗经文本中诗人的思想情感启发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它也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互动.因而探求诗人之志和感发说诗者之志,就成为了诗论的重要内容.其一,诗论探求诗人之情志,是可以兴的基础.诗论第1简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三句是说:诗的本质是言志,乐的本质是主情,文是靠语言表现的,这是诗论论诗的纲领观点.诗与志,乐与情,文与言三者既有区别,也是统一的.在先秦,诗与乐本是相辅相成的,虽说诗言志,乐主情有所分别,但二者仍是相互渗透的,因而诗也具有情感性的特征.既然引起兴的对象是诗经中所蕴含的诗人之情志,诗论必定要有所发掘.诗论直接提到志的有以下几条:少曼多疑矣,言不中志也.(第8简)口志,既日天也,犹有怨言.(第l9简)其离志必有以逾也.(第2O简)蓼莪有孝志.(第26简)第8简,少曼为今本小雅?小曼,诗论批评其言不中志.第19简,口字残不识,但评论的是志.第20简,原注日:大意为若废去礼赠的习俗,这个使人们离志的事情太过分了.第26简,蓼莪为今本小雅?蓼莪,被评为有孝志.不管如何解释,诗论都是非常重视对诗人志的发掘.而更多的不是直接出现志字,而是具体阐释文本中的诗人之情志.诗论发掘诗人情志处很多,仅举几例: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第19简)忠.邶柏舟闷.谷风背.蓼莪有孝志.隰有苌楚得而悔之也.(第26简)孔子日:蟋蟀知难.中氏君子.北风不绝人之怨.子立不(第27简)卫风?木瓜的藏愿,邶风?柏舟的闷,邶风?谷风的背,小雅?蓼莪的孝志,桧风?隰有苌楚的悔,都是体悟诗中情志.唐风?蟋蟀抒写的是时光易逝,世事艰难,不可沉湎于欢乐的感慨,中氏应当表达的是君子的情志,邶风?北风充斥着悲怨之情,这也是在观测诗人的情志.其二,兴起了解说者之情志.由诗之文本所引发的解说者的思想和情感,均可谓之兴,即朱熹所谓感发志意.如孔子诗论中的下举数例: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日:乍兢唯人,丕显唯德.於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又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第6简)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日:此命也夫.文王唯裕也,得乎?此命也.(第7简)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鸬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第21简)以口口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24简)孔子日: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第16简)这里许多是说诗者发表的感兴式的言论,像吾敬之,吾悦之,吾善之,吾喜之,吾信之,吾美之,都是诗之文本所引发的内心感受的抒写;像贵且显矣,此命也夫.文王唯裕也,得乎?此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用马承源主编本,上海博物馆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所引诗论主要来自此书,有些文字改为通行字,个别争议较多文字仅择一家之说,恕不一一注出.112命也,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都是就诗之文本而引发的感兴式的议论,都可谓是感发了解说者的志意.似此,都可谓是在诗人情志的基础上兴起了说诗者的主观感想,亦即感发志意.诗可以观,是从诗歌具有认识作用的角度而言的.观是读诗的基础,有观才有兴,群,怨.对于观,郑玄注日:观风俗之盛衰.E83(P2525)朱熹注日:考见得失.4(P178)是说可以从诗中观察到社会的风情,考察到社会政治和人情的得失.另外,赋诗言志,赋诗观志已经蔚为春秋时代的社会风尚,受其影响,观也当有观志之意.把诗歌作为认识社会与人情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很久远的传统,如礼记?王制所言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ET(P1328),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所言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9(P9),都是如此.所以,汉书?艺文志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0(P1708)是说古代有采诗,献诗及以诗作为了解民情民风和政治借鉴的传统.这一传统注重的就是诗歌的认识作用和诗歌的社会功能.孔子的可以观,自然是继承了西周以来陈诗观风和献诗益政的传统.孔子诗论>>tie常明显地继承了诗可以观的思想.如第3简: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是广泛的,各种事物无不纳入,因此可以从广阔的范围来观察民俗.大敛材,原注日:简文敛材指邦风佳作,实为采风.诗论是把国风看成观风俗之诗.其言文,其声善,是说国风文采佳,乐调美,可见艺术性和审美性也是为诗论所肯定的.诗论的溥观人俗,原注为即普观民风民俗.人俗涵盖的范围应当是很广的,大凡民俗,民风,民情,民性都应属于观人俗的范畴.诗论对邦风的考察多属于观人俗的范畴.譬如对于关雎,诗论日:关雎之改,掺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第1O简)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第11简)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第12简)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嬉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第l4简)周南?关雎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爱情.诗论观到人俗的好色,是从民性出发承认了人们的心理情感需求,但出于儒家以礼节情的观念,因此有好色之情反纳于礼,关雎以色喻于礼,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之论.正如毛诗序所言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2(P272),民情,民性可以观,然终归要止乎礼义,以正风俗.其实,第10简的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也涉及到观的问题.召南?鹊巢描写的是贵族女子出嫁,诗论除鹊巢之归,还有第ll简的鹊巢之归,则离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离原未定,后多释为离,通俪,匹配之意.毛传日: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2(P283)此乃观的是出嫁的风俗,也涉及到礼俗.召南?甘棠是褒美,敬爱召伯的诗篇,毛序解日: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2(P287)诗论除甘棠之保,还有第15简的及其人,敬爱其树,其保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和第24简的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观的是民性的好恶和民情的向背.邶风?绿衣应是思悼亡妻的,绿衣之思,即思念亡妻.邶风?燕燕是送别诗,燕燕之情即别人之情.第16简又日: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笃也.孑L子日: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第2O简: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所观也都是民情,民性的问题.当然,孔子诗论的观,仍有浓重的道德和政治倾向,而且多体现在颂诗和雅诗上.这不仅因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讲的是道德和政治,也因为颂诗和雅诗大多是道德和政治的产物,所以出现这种倾向也是必然的.譬如第2简:讼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蒡,其思深而远,至矣!大夏盛德也,多言.诗论原注日:平德则可以理解为平成天下之德.大雅体现的是盛德.第5简:是也.又成功者何如,日讼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雍第6简: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这两简都是观周颂?清庙的,体现的是王德,宗庙之礼和文德.第7简:怀尔明德何,诚谓之也.此简评论大雅?皇矣的明德是诚信之美德.第9简:天保其得禄蔑疆矣,馔寡,德故也.此简言小雅?天保,原注日:守德如旧.以上提及的德,礼3都可谓是观诗的视角.其实这种视角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政治,孔子在论语?为政曾讲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礼是为政治民的根本.所以礼也是诗论关注的一个视点,除了前面提到的敬宗庙之礼,关雎以色喻于礼,反纳于礼,还有第25简的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此外,诗论也有直接涉及到政治的,譬如第1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此句前残,不过应是就诗而论王道.其论小雅,第3简: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第8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此乃观到小雅反映了政治昏暗,风衰俗怨的状况.诗可以群,是从诗歌的功能来说的,它可以和谐群体,凝聚群体.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日:群居相切磋.8(P2525)此言群的方法:沟通交流.朱熹论语集注日:和而不流.4(P178)此言群的作用:和谐而不流散.孔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群也是君子的一种道德素养.朱熹论语集注日:和以处众曰群.4(P166)论语?子路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对群的本质规定就是和.苟子?荣辱也曾言:以群则和,以独则足.6(P43)群则和也是讲群体的和谐.诗可以群,就是从诗歌之中感受这种和合群体的和谐精神,通过艺术的陶冶来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从而达到群体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孔子诗论也体现了诗可以群的观念.譬如第4简:日:诗其犹平门,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日:邦风是也.民之有罢倦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前者评论的是国风,后者当是小雅.民之有罢倦也,上下之不和者正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情况.上下之不和者是以群体和谐的观念去批评小雅的时代,这正是儒家要求群体和谐的社会理想的反映.第23简:鹿呜以乐词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鹿鸣是宴飨诗,表现的是欢快和谐的旨意,所以说以乐词而会.孔安国释诗可以群为群居相切磋,以道交见善而效,应是此意,即群居而互相切磋善道至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孔子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也是说群居要切磋道义.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抒发哀怨的情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日:怨刺上政.8(P2525)上政是怨刺的对象,这种理解全然出于政治观念.固114然,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讽怨诗,可谓是怨刺上政,但是怨的情感指向不惟是上政,还有征夫之怨,怨妇之怨,谗人之怨,伤时叹命之怨等等.朱熹论语集注日:怨而不怒.43(P178.)此乃怨情的表达模式.以孔子中庸思想来看,他的怨是不会过于激诡的,其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中和的情感表达模式,朱熹的理解还是有根据的.不过,事实上,诗经的怨情表达不尽是平和的,也有怒.孔子的诗可以怨,应当是包含了比较广泛的怨情,既有怨刺上政,也有无涉上政的个人怨情.孔子诗可以怨的意义:一是肯定了怨情是人的合理情感的种存在;二是肯定了文艺对社会干预和批判的作用.孔子诗论明显地体现了诗可以怨的思想,这主要反映在对小雅和国风的评论中,而且还是比较广泛的反映.首先,诗论明显地看到小雅具有多怨的特点.譬如以下两简:(小雅)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第3简)十月善裨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昊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不恶,少有悸焉.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伐木(第8简)两简均是就小雅而论.小雅的一些篇章是世衰德微的产物,所以说衰矣少矣.因此小雅多言难而怨怼者也,即多反映世道艰难并宣泄着怨愤之情.后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云小雅怨诽而不乱11(P2482),汉书?礼乐志所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1o(P1042),大意均同.第8简所举的例子都是诗经中的讽怨诗.十月即十月之交,毛序日:大夫刺幽王也.E2(P445)善裨言之捭有诋毁,诽谤之意,而根据此诗内容来看,确有怨刺上政之意.雨无正,毛序日:大夫刺幽王也.2(P447)节南山,毛序日:家父刺幽王也.2(P440)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都说的是上政上德的衰微,使王公贵族感到耻辱,这也是怨刺诗.小曼,毛序日:大夫刺幽王也.2(P448)多疑应指疑虑上政,言不中志者似刺为王谋政者言志相背.小宛.毛序日:大夫刺幽王也.2(P451)其言不恶是说他的怨言并无恶意;少有悸焉,悸大概从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来.小弁,巧言,毛序亦称刺幽王也2(P452.P452).言谗人之害,从诗的内容看,都是抒写因谗人的迫害而引发的怨愤之情.伐木后有阙文,但从全组臆测也应为怨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李贤注引蔡邕正交论日:逮至周德始衰,颂声既寝,伐木有鸟鸣之刺.12(P14740可见诗论把小雅这八首诗列为一组来评论,是因为它们的内容类型是相近的,都是怨刺诗.还有第9简也是评论小雅中讽怨诗: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忍之乎?祈父,毛序日:祈父,刺宣王也.郑笺日: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2(P433)诗论言此诗责怨祈父是有因由的.黄鸟,毛序日:黄鸟,刺宣王也.E2(P434)此诗实是居于他乡者怨愤自己受到排挤而欲返归故乡,困而欲反其古,正是此意.其次,诗论对于国风之怨也有涉及.如第17简:汤之水其爱妇恕.原注日:其爱妇的词意当合于王风的扬之水,是说汤之水中所表达爱怀,也是妇人的离恨.扬之水是征夫思妇与怀归之作,其中应当抒写是征夫的爱妇和别愁离恨,这是征夫之怨.第18简: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但今本卫风?木瓜不见怨情.第19简:既日天也,犹有怨言.对于评论的诗篇,当今学者颇有争议,有酃风?柏舟,鄢风?君子偕老,邶风?北门等说.但不管是哪篇,其有怨言是无疑的.第27简北风不绝人之怨.子立不,此评论的是邶风?北风.毛序: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2(P310)所以诗有怨刺上政之意.还有第25简:有兔不逢时.有兔为今本王风?兔爰,此诗确是感叹生不逢时,可谓怨世叹命之作.可见,诗论对怨的情感意蕴解读,多与政治和道德有关,但也有多样性的表现.这是因为:一是诗经文本本身的怨情就具有多样性;二是儒家的思想体系本身注重政治和道德.二者决定了诗论对怨情的解读.总之,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论诗的纲领,也是解读诗经的方法和原则.兴,观,群,怨说偏重于诗歌的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其最终目的是要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社会秩序和人格修养是其关注的重点,而对文学及其审美的体验只是包孕其中.孔子诗论则继承了兴,观,群,怨说,它除了承袭着偏重政治和道德功能的特征之外,还有较为广泛而细致的解说,使我们能够更为具体而深入地理解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参考文献: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2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i958.4朱熹.论语集注A.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1983.E5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6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80.7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8何晏注,邢禺疏.论语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责任编辑:张玉璞TheTheo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电池布局创新报告:2025年车身结构优化设计应用前景展望
- 农发行孝感市应城市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化效率实证研究报告
- 2025年金融行业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策略研究
- 电子竞技俱乐部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社区团购平台用户行为分析及留存策略研究报告
- 农发行三明市三元区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高二上册考试试题及答案
- 动火作业安全监护人员考试题
- 农发行盐城市滨海县2025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6社会体育导论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评课稿
-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范文20篇)
- 选煤厂原煤分级筛技术操作规程
- 方物电子教室q2用户手册
- 消防管道支架工程量计算表
-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 东华软件需求调研提纲汇总版与03-02同步
- 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
-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课件
- 车辆交接协议书(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