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训练点 1、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琴纳发现了解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3、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4、本草纲目是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撰写成的,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5、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答案。 6、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7、“会对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创作出了电影机。 8、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9、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10、只要找到合适的支撑点,纸做的任何物体都可以“站”起来。 11、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 12、在制作杂技小丑玩具时,想办法保持平衡很重要。 1科学是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训练点:1、填空,知道做科学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2、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3、知道科学家和他们的探究成果。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四、生生互动,研究肥皂泡。五、精讲点:介绍科学家。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二)、开展互动,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三)、教师精讲:1、介绍著名科学家。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3、总结做科学一般要经历的过程。(四)、课堂训练:1、填空: 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2填空:做科学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 、 、 、 。3、说出四位你认识的科学家。4、连线:罗杰特电影 李时珍本早纲目 居里夫人镭 琴纳牛痘 袁隆平杂交水稻 (五)、扩展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教学反思: 2做一位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过程与方法: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精讲点:哪些活动属于科学研究。三、互动要点:爱迪生发明电灯与吹泡泡的相同点。四、训练要点:具体的科学知识。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教师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三)、教师精讲: 1、怎样才能做一位小科学家。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论。2、练习当小科学家: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四)、学生训练:1、填空:(1)、重心越 ,物体越平稳。(2)、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 ,保持左右平衡。2、选择:(1)、走钢丝的杂剧演员手里拿着长长的杆子是为了( )。A引起观众的注意 B挡风 C保持平衡(2)、如果一个物体( )就不容易倒。A上重下轻 B放在矮处 C上轻下重 D上下一样重(3)、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下列是他发明的有( )。A放射元素“镭”的发明 B电灯泡 C飞机 D轮船(4)、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我们要学会(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寻找证据 D得出结论附板书: 做一位小科学家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五)、作业布置:1、做名校作业本上的题。2、每人提出5个科学问题。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训练点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会死亡,会繁殖会代,能长大,需要营养。 3、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浮萍、荷花生长在水塘里,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 4、各种树木的树皮是不一样的。有的树皮粗糙,有的树皮细腻。 5、拓树皮的方法:将白纸铺在树干上,用手按住,然后将铅笔平放,在白纸上来回涂,就能把树皮图案拓下来。 6、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 7、落叶植物:银杏、杨树等,不落叶植物:松树、万年青等。 8、植物花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颜色也很多。自然界中白色的花最多,其次是黄、红、篮,黑色最少。 9、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10、植物按茎的形状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按生活习性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按生活周期分为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 11、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一般在夜间活动。喜欢吃菜叶。遇到醋、酒等刺激物,会收起触角,靠腹足爬行,齿舌获取食物。 12、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它们一般在地下的巢穴里群居生活。 13、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排泄等。 14、动物和人的相同点:都是动物,都会长大、繁殖、死亡、都需要呼吸、水分和一定的空间等。不同点:人能够直立行走,人的大脑发达,人有语言,有思维,人会劳动等。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2)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三、互动方式及要点:学生交流,说出更多的有生命的物体。四、训练要点: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互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汇报。四、教师精讲: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五、学生训练:1、填空:(1)、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 、 、 、 ,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2)、校园里的小鱼、小蚂蚁、花儿、槐树、仙人掌、小鸟都是 的,其中动物有 、 、 ,植物有 、 、 。(3)、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 、 、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机器人是 生命的,因为它不能长大。2、判断:(1)、我在池塘里观察过青蛙,它是有生命的,它的特征有能跳跃,身体多为绿色,能在水里游泳。( )(2)、有生命的物体都必须是能活动的。( )(3)、有生命的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4)、在进行观察小动物活动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吓小动物。( )3、选择:(1)、下面选项中,( )是有生命的。A白云 B河水 C蚯蚓 D火车(2)、观察活动中,( )是不正确的。A注意安全 B不惊吓小动物 C可直接触摸、抓举小动物 D保持安静(3)、下面几个同学的说法,( )说错了。A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 B有生命的物体都必须是能回到的 C细菌、病毒也是有生命的 D山上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六、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2.校园里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2、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二、教学重点、难点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三、互动要点及方式:师生互动,描述植物的形状。四、精讲要点:植物的共同特征。五、训练内容:多种多样的植物。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走出教室外认识常见的植物。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4、集体交流。 实物投影 能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桃树与向日葵。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四)、教师讲述植物的特征。(五)、训练:1、填空: (1)、我知道的植物中, 生长在水里, 喜欢阳光, 喜欢生活在背阴处。 (2)、树叶的生长方式有三种: 、 、 。 (3)、萝卜和藕一样,它们的茎都生长在 里。 (4)、桃花在春天开放,梅花在 开放。 (5)、通过观察比较,植物的共同特征有: 。2、选择: (1)、下面植物中,不落叶的有 。A水杉 B广玉兰 C泡桐 D柳树 (2)、下面物体中,不属于植物的是 。A青蛙 B杨树 C水稻 D小草 (3)、茎上 的位置称为“节”。A分支 B长根 C生叶 D开花 (4)、下列对向日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日葵的花总是向着有太阳的方向 B向日葵的花很小,还没有菊花大 C向日葵要在很冷的环境下才能生长 D向日葵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有实用价值教学反思: 3、校园里的小动物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小动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动物的相似处。2、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动物。(2)认识到动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动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认识动物的乐趣,感受到动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小动物。二、教学重点、难点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三、互动要点及方式:师生互动,描述动物的形状。四、精讲要点:动物的共同特征。五、训练内容:了解动物的特征。六、教学过程:1、在校园里找小动物,观察他们的特征。2、教师精讲动物的共同特征。 3、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4、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如: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5、练习给动物分类。七、训练: (一)、填空: 1、蚂蚁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 2、蜗牛喜欢生活在 、 的地方。 3、蜗牛身上背着一个 形的壳它是用 爬行的 4、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如鱼生活在 里,骆驼生活在 里,老虎生活在 里。(二)、选择: 1、蚂蚁用 互通食源信息。A快速舞蹈 B身体接触 C触角碰撞 D头部摆动 2、蜗牛喜欢在 活动。A清早 B午间 C下午 D夜晚 3、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它们会 。A碰碰触角 B相互喂食 C撕咬打架 D互不理睬(三)、判断: 1、蚂蚁是群居动物。( ) 2、鱼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三部分。( ) 3、鱼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用肺呼吸,用鳍游泳。( )教学反思:4.植物动物人 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 2、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难点知道植物、动物、人的相似。三、精讲要点:植物、动物和人的基本特征。四、互动方式及内容:学生互动,讨论兔子好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五、训练内容要点:六、教学过程(一)、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教师故事导入新课:兔子与萝卜的故事。(边讲边出示兔子的标本和萝卜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导入) 2、模仿兔妈妈问:你(兔子)和萝卜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代表小兔发言。 4、再问:萝卜和兔子也有相似之处吗? 5、小组讨论。 多媒体课件 兔子标本 萝卜 会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6、全班交流汇报萝卜与兔子的不同与相同。 (三)、拓展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比较老虎、金鱼、水草、大树的不同和相同。 (四)、比较人、动物、植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以黑猩猩为例。 3、小组讨论: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教师精讲:我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食物、水、空气和生活的空间;我们生长,我们也会死亡。 实物投影 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七、训练:(一)、填空: 1、有生命的物体大致可分为 、 、 。 2、黑猩猩共有根 手指, 只耳朵。 4、兔子、萝卜和人一样,都是有的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需要阳光、空气、 、 、空间等。(二)、选择: 1、下列不属于人与黑猩猩相同点的是 。A都睡觉 B都生孩子 C都会说话 D都吃东西 3、下列对人、动物、植物三者之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三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三者间相互依存 C只有植物和动物有相互联系 D人与动物、植物不能相提并论,人类是它们的主人(三)、判断; 1、金鱼和水藻是同类生物。( ) 2、会劳动是人类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 ) 3、鱼生活在水里,而人生活在陆地上,所以人和鱼之间没有联系。( ) 4、生长到一定时期都会死亡也是植物、动物、和人的相同之处。(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训练点1、水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生命体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2、人体65%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蔬菜90%是水。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4、水的基本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是一种液体。5、水的神奇之处:(1)、毛细现象。(2)、表面张力。(3)、水有压力。(4)、水有浮力。(5)、溶解现象。6、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及地下暗河。7、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我们要节约用水。8、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10、节约用水的方法:(1)、用杯子装水刷牙,用盆装水洗脸;(2)、不用流水洗蔬菜、水果、餐具等;(3)、洗澡的水用来洗衣服、洗车、冲厕所、拖地等;(4)、用完水后,要把水龙头拧紧;(5)、淋浴时可间断放水,避免长时间冲淋。 1、生命离不开水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命离不开水。难点:理解动植物体内的水。三、精讲要点:水的重要性。四、互动方式及要点:师生互动,哪些地方有水。水藏在哪些地方。五、训练要点:生命离不开水。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二)师生互动: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哪些些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2)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教师精讲: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七、训练:(一)、填空: 1、 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在所有生物的 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2、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的吸收, 的排泄都离不开水。 3、 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 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二)、选择: 1、人体 是水。( ) A65% B76% C85% D90% 2、小草喝水实验中,在水面上滴少许油是为了( )。 A防止小草过早地枯死 B防止试管里的水蒸发 C让小草长得更快 D方便观察水位置的变化 3、关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生命是可以离开水的 B人体的体温是否正常跟水没有关系 C不同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占比都是一样的 D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节约用水(三)、判断: 1、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水。( ) 2、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多亏了水。( ) 3、植物的果实中的含水量是无法知道的。( ) 4、水是生命之摇篮,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教学反思: 2、神奇的水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压力和浮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二、教师精讲:观察水的要点。三、互动方式及要点:小组互动,实验水的毛细现象,水的张力。四、训练要点:认识水的方法及水的几种现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精讲: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课就能揭开它的奥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辨认水。 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师生互动:认识毛细现象。 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小结: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6、水还有压力、浮力等。六、训练:(一)、填空: 1、水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 2、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 。 3、在装满水的可乐瓶上扎几个小孔,水会从小孔中喷出,这是因为水有 。 4、历史上“ ”的故事与本课会“托举”的水的实验相类似,都证明水有 。 (二)、选择: 1、用粉笔把不小心洒的墨水吸干,这是利用了水的( )。 A表面张力 B浮力 C毛细现象 D溶解 2、草叶上滴露珠是水的 使水成为一颗颗小水珠。( ) A表面张力 B压力 C浮力 D溶解教学反思: 3、地球上的水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3)、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师精讲:水污染的情况及危害。三、互动方式及要点:分组讨论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四、训练要点: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教师精讲:地球上的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 4、分组讨论水被污染的情况及预防。六、训练:(一)、填空: 1、地球上滴水主要分布在 、 、 、冰川及地下暗河。 2、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 水,只有极少量的 。 3、地球上淡水约占水总量的3%。 4、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 。 5、绝大多数水污染是由 引起的,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 污染。(二)、选择: 1、地球上的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 )。 A大气中 B河流、湖泊中 C海洋中 D南北极的冰川中 2、地球上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水的总量的( )。 A3% B11% C76% D 97% 3、红树林的死亡是因为(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污染 D土壤沙化 4、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是( ) A冰川 B大气中的水蒸气 C海洋 D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三)、判断: 1、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 ) 2、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自然污染。( ) 3、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 4、为了节约用水,应该及时关闭水龙头。( ) 5、淘米、洗菜是造成农村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反思:4、观察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训练点 1、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称为天然材料。如羊毛、木材好石料等。 3、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改变后制造出来的材料称为人造材料。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 4、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5、东汉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生产出了大量轻便、便宜的纸张。 6、纸的性质:结实程度不同、吸水性不同、透明度不同等。 7、纸的用途:书写、包装、印刷、做纸筒、手工制作、做装饰品等。 8、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9、常见的纺织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尼龙等。 10、棉布和尼龙的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棉布尼龙结实程度较结实结实吸水性强弱燃烧后气味散发焦肉气味散发刺鼻气味燃烧后灰烬灰烬飞散、颜色发白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11、金属的性质: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热性,具有延展性,一般都比较坚硬。 12、金属的用途:制作厨房用具、制作电线、制作奖牌、制作常见工具等。 13、塑料的优点:色彩鲜艳、重量轻、不易破碎、隔热、牢固结实、价格便宜等。 14、塑料的最大缺点;不易分解,造成环境污染。 15、塑料对环境的不好影响:(1)、占用土地。(2)、威胁海洋生物。(3)、影响生活环境。 16、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分解塑料。第五单元1、常见材料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精讲要点:给材料分类。三、互动方式及要点:小组互动,把各人的学具以组集合在一起来研究。四、训练要点:材料的类别。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三)教师精讲:各种材料的识别。 六、训练:(一)、填空: 1、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 做成的。 2、常见材料分为 材料和 材料。 3、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材料,我们称为 。如 和 等。 4、 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可以制成玻璃,石油经过加工可以制成 。(二)、选择: 1、 是天然材料。( ) A羊毛 B纸 C铁 D玻璃 2、 是人造材料。( )A木材 B塑料 C陶土 D蚕丝3、下面长了中,不是人造材料的是( )。A玻璃 B油漆 C棉花 D纸4、纸的主要原料是( )。A羊毛 B石油 C棉花 D木质纤维5、塑料是由 加工制成的。( )A沙粒 B石油 C铁矿 D石料(三)、判断; 1、木材、羊毛、石料都属于天然材料。( ) 2、玻璃是由石油与其他物质反应而制成的。( ) 3、天然材料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 ) 4、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 5、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是加工而成的,所以都属于人造材料。( )教学反思: 2、观察水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17、纺织材料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精讲要点:认识各种材料。三、互动方式及要点:师生互动,讲解各种材料。四、训练要点:各种材料的用途。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们身上穿的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二)教师精讲: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3师生互动: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六、训练:一、填空: 1、 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 中提炼出来的。 2、常见的纺织材料有 、 、 和尼龙。二、选择: 1、人们一般用尼龙做成( )。 A内衣 B床单 C领带 D雨伞 2、下列材料的围巾中,做暖和的是( )。 A尼龙围巾 B涤纶围巾 C羊毛围巾 D丝质围巾 3、尼龙是从 中提炼出来的。( ) A树皮 B甲骨 C石油 D兽皮 4、适合做内衣的是( ) A羊毛 B棉布 C麻 D尼龙三、判断: 1、我们洗脸用的毛巾一般都是棉的,因为棉的吸水性能好。( ) 2、棉线的纤维比尼龙纤维更结实。( ) 3、要分辨羊毛和尼龙两种纺织材料,除了可以看、摸以外,还可以用火烧。( ) 4、正规的厂家生产的衣服都有纺织品成分标志。( )教学反思: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二、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三、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游戏引入。(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2)两个同学拔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二)问题从哪里来?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三)总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