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珍 惜对单元的理解:我们身边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事物:平静的生活,亲密的友情,甚至繁华都市中的一抹绿色等等,当然有的人也“珍惜”金钱和财富、名誉和地位。每个人珍惜的东西虽然不同,但是拥有了这份情感,我们对生活就多了一种感动,对生命就多了一份理解,对这个世界也就多了一份关爱。学习本单元的过程,是学生懂得和理解珍惜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和评价珍惜的过程。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是本单元教学的思想重点。本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可爱的中国洋溢着作者对祖国的满腔热忱,表达了他要改变凄凉现实的急切心情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写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我”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城市的标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提醒人们珍惜城市的绿色,维持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抒发自己对树这一“城市的灵魂”的喜爱和感激。教学中要多进行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还要注意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式。拓展阅读课文吾腰千钱是一则寓言,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要求学生能够熟读,对照白话文理解文章的大意,阐述自己的看法。爷爷的毡靴故事曲折有趣,通过对毡靴“命运”的详尽描述,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以及“我”由此受到的深远影响。由于故事较长,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浏览阅读能力,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中心。主体课文教学设计可爱的中国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2、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二、紧扣课题,寻找句子1、“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2、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 不按照顺序)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谁能来读好这句话?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 学生交流 读)句子2: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谁能读好它? 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 教师小结 读)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并找出有关句子)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1、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不按照顺序)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4个“难道 ?”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母亲似乎在骂什么? 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救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惟一的出路, 也是我们救母亲的惟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 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 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 学生交流 抓住两个“惟一”)段落3:第4小节开头: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只要读读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 (屈辱 )(白色)六、感悟将来,激情朗读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 出示段落“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 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5、(引读) “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 我们民族就可以 而生育我们的母亲 读) 相机完成板书:(欢歌 )(红色)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 (学生交流) 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国母亲爱 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 老师小结。 (板书:深沉、执着) 再读课题。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去读一读。2、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古诗二首别董大一作品简析: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二、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三、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教学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二)研读与赏析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学生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多形式朗读。(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六、 小结: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教学后记】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三、练习1、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2、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四、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默写这首古诗。城市的标识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 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3解决字词:生字::遒qi 涸h 芸yn 馈ku 忖cn 蒡bng 啾ji 窠k 正音字:胞bo,不读po 崭zhn,不读zhn 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 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 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 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4作家: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5课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 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 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 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 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 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7、作业: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教学后记】拓展阅读 吾腰千钱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2、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4、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溺水者:贪婪与固执 同伴:关切与焦急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3、引学生将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产业创新与研发投入报告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中慢性疼痛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报告001
- 2025年新零售趋势分析报告: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策略
- 考点攻克黑龙江省北安市7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单元测评试题(详解版)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信息化项目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系统在地铁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报告
- 基础强化人教版8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专项训练试题(详解版)
- 护士企业编制面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临床药物治疗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基础强化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动眼神经解剖》课件
- 2023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
- 大学宿管部部长竞选稿
- 2023-2024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 烟草行业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培训
- 2024事业单位食堂考试题及答案
-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研究
- 光学设计 第3讲 色度学
-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脑干损伤的急救处理与康复训练
- 2025年日历日程表含农历可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