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概况.doc_第1页
河南交通概况.doc_第2页
河南交通概况.doc_第3页
河南交通概况.doc_第4页
河南交通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交通概况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667万,辖18个省辖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包括交通事业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连续7年在全国排名第五位。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国家规划并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三十条国家重点干线公路中有七条亦从河南经过。另外还有九条国道穿越河南。可以说,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在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改革、质量、廉政、安全”主旋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使全省交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决策,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全力加快交通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5万公里(含村道),在全国排在第一位,公路密度141.5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继2005年突破2000公里之后,又突破3000公里大关,2006年底达到3439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10月底前可望率先在全国实现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的目标,力争达到4500公里,实现全省95%以上的县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县道2万公里,乡道3.9万公里,专用公路0.14万公里、村道15.36万公里。全省1907个乡镇全部通水泥(油)路和班车,全省48064个建制村通油路率从2002年底的30%提高到了93.8%。2007年底可以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干线公路建设:1998年2006年,我省利用“统贷统还”政策,升级改造国、省干线1.2万多公里,新改建桥梁1319座10万余延米。2006年底,全省干线公路达到21244公里,其中国道4811公里,省道16433公里,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86%,公路等级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场站建设:农村客运场站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仅2006年就完成新建农村客运站1304个,停靠站点1.18万个,分别占当年全国总量的30.5%、28.1%和40.3%。2007年计划建设农村客运站300个,招呼站1万个,年底实现全省“乡乡都有客运站”的目标。目前,全省共有县级及县级以上汽车站230个。一级道路货运企业为4个,二级为30个,三级为58个,四级为100个,五级为184个。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现有航道1381公里,其中,4级航道132公里,5级航道394公里,6级航道461公里,7级航道278公里,等外级116公里 。全省共有2400多个水库,开放旅游的水面有141个。全省共有60家跨省水上运输企业,有水上交通运输从业人员5万多人,拥有货运船舶4855艘,总载重量达到202万载重吨。此外,全省现有渡口644道,其中,经过批准的362道;开展水上交通旅游的库区达141座,已形成水上交通旅游规模的库区有31座(库区游船客位总数超过100客位)。(二)道路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坚持道路运输全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方针,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和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道路运输服务”的预期目标。道路运输生产能力持续增长。截止2006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59.37万辆,其中营运客车7.95万辆(含出租车3.7万辆),营运货车51.42万辆(含低速载货汽车9.6万辆),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为10.1亿人次、492.3亿人公里、6.9亿吨和538.4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11%、12%、11.1%、15%。在河南省交通运输结构中分别占94、47、82、24.6。全行业总产值达到605.1亿元,行业增加值达292.1亿元,道路运输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66万个,全行业实现利润达41亿元。运力结构趋于合理。大中型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20、中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货运车辆中特种专用车辆占12.1%以上;普通载货汽车中厢式车占25.3%,重型车占12%以上;总车辆吨位118万吨。道路运输的运力结构有了较大改善,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得以继续巩固,在社会综合运输量中,道路运输客运量占94.%左右,旅客周转量比重由47.7%提高到48.2%,道路运输货运量站83.4%左右,货物周转量比重由24.6%提高到28.7%。建成了“河南省道路运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省、市、县的三级运管部门联网,提高了运输管理的科技水平和工作效率。道路运输增长方式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我省各级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生产企业,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运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使我省的公路运输得到了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保持运力适量增长的同时,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重点从“量”转移到“质”的提高上。道路运输全行业正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化学危险品、大型设备、冷藏保鲜货物运输实现了专业车队的特种车辆的运输。客运服务正向农村延伸;全省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有54%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每千台车拥有维修点13个。道路运输场站设施进一步改善,运力结构得到优化,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持续增强。近五年来,全省共新改建客运站188个,其中,市级站28个、县级站40个、乡级站120个;新改建货运站35个,其中,市级站15个、县级站20个。市场的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成了全省统一的“运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以此工作的开展为契机,促进全面行业的信息化建设。2003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运政无线联网稽查。“系统”的使用为减少公路“三乱”、提高交通执法手段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针对长途运营客车在市内兜圈、随处停车上下旅客的行为,开发了“长途客车市内规范经营管理系统”,为规范运营客车在市内的经营行为、改善市内交通环境、增加企业收入提供了科学管理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交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我们针对我省交通工作存在的问题,围绕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实施了八大改革。一是改革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由各市政府作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变过去交通部门一家积极性为多家积极性。二是改革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放开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市场,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三是改革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行事企分离、管养分离,养护资金切块分级管理,全省公路系统事业编制人员由改革前的7.25万人减为2.66万人,减幅达63.4%,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四是改革交通规费征收管理体制。统一了征收机构,方便了人民群众;征稽人员由2.3万人精简到9300人;取消了按费率征收方式,强化交通规费超收资金管理,调动各市的积极性,使交通规费征收额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交通规费与车辆通行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5.7%。五是改革道路运输场站管理体制。全省230个县级以上汽车站都完成了站运分离,理顺了经营管理体制;放开场站建设投资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六是改革工程招投标体制。我们参照国际“菲迪克”条款,结合河南实际,编制完成了河南省公路工程招标资格预审文件范本,改进了有限低价评标法标底确定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工作的影响,节约了投资,防止了腐败;七是改革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明确还贷责任,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激励性的通行费征收机制,提高干线公路还贷能力;改革干线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促进干线公路可持续发展。八是改革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公路管养主体、养护资金来源,推行事企分离、管养分离,精简养护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我们大力开展了行业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代表性和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