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教案授课班级: 课程学分: 课程学时: 课程周学时: 填写说明1、填写封面时用课程名称替换封面上的“”,删除封面上“(课程名称)”说明文字。2、教学环境填写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等。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进度(章)计划课时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第 章1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第 节课 时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在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知道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重 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名义GDP和实际GDP难 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名义GDP和实际GDP讲授内容前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工场手工业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7世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1936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形成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庭对抗时期。这一时期还处于进行时阶段,还不能形成定性的评价。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是第二阶段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二、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或者说,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通过这种研究,探讨经济运行规律,解决经济中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总量为什么不如美国大? 如何赶超美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问题二:为什么现在应届毕业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问题三:为什么今年起以商品房为主要代表的市场价格开始上涨?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问题四:如何回避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问题五:国际收支要不要平衡? 从对问题的研究中得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一部分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中心。 国民收入的核算 国民收入的决定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这是主要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失业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3、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运行周期的表现与原因4、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因素、模型;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对策5、开放经济理论 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调节。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经济学的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第三,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所以,两者的理论分析只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也不完全适用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转型经济。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四、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方法1、对国民收入的基本认识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具体说,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个数量指标。2、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这种广泛意义的国民收入,根据核算采用的资料来源和包含的内容差别,采用了各有特定含义的不同名称的指标来表示。每种指标衡量一种事物,最适宜于回答某一特定问题。它们主要是: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 )NDP: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3、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在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其核心指标。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指标,也就能够理解并推出其它指标。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其计算公式为: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时期数,存量是时点数;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例如人口出生数与人口总数,就分别是流量与存量。这一说法的含义就是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GNP则是一个国民的概念。 两者的区别是: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GNP是按“国民原则”来计算的。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注意: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项目必须要同时符合这几个附加条件!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及其相互关系(一)基本含义1、总产出:就是GDP,即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总收入:生产GDP的要素所有者的全部收入(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3、总支出:全社会购买最终产品GDP的总支出(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1、(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为什么产出等于收入?教材中的案例给了我们启示:因为产出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生产该产出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产出品的价值增值都要全部转化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2、(总)产出等于(总)支出。为什么产出等于支出?从全社会来看,总产出的去向无非是两个:销售+存货。而销售是最终消费者的支出,存货是生产者的支出。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总产出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具体地说,总产出=市场购买总支出+存货总投资(支出) 用公式表示即为: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三)重要意义认识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这一公式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重大意义。 通过“收入=总产出=总支出”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通过其它比较简单的方法(支出法、收入法)来计算清楚GDP。第二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通过核算各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其理论依据是GDP=PiQi。2、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其理论依据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3、收入法(income approach)。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其理论依据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分析:三种核算GDP的方法中, 第一种方法最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种方法最具可操作性,但不尽准确。 第三种方法介乎于一、二种方法之间。常用的是第二、三种方法。尤其是第三种方法。现在各国一般都把第二种方法作为核算国民收入最基本的方法。三、用支出法核算GDP1、含义:这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核算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该时期的GDP。2、在核算实践中,“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具体表现就是核算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由此引出相关概念:消费支出C(Consumption Expenditure):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这一项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最大的一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而在消费中劳务又是最大的部分,约占一半左右。投资支出I(Investment):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的支出。它具体包括以下两大类: 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等)。为什么它不属中间产品?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一次购买、一次消耗,而资本资产则是一次购买、长期消耗。 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包括一工厂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购买G(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包括在内。原因是这些活动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净出口X-M(Exports-Imports):指进出口的差额。把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可以写成: GDP=C+I+G+(X-M)。四、用收入法核算GDP1、含义: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相加,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用收入法核算GDP应包括以下项目: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特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2、间接税与直接税说明:间接税: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可以转嫁出去。直接税: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能转嫁,由纳税人直接承担。五、支出法与收入法的一致GDP可用支出法与收入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核算,它们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环形图上部,人们支出货币购买最终产品,其花费的货币流量加总即是以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环形图下部,产出成本的流量加总即是以收入法计算出的GDP。 理论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必然相等。但在实际核算中经常会出现误差,因而在实际核算中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五、例题分析: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生产服装的一系列商家构成,该社会没有政府,且居民消费一律沿用上一年度的存货。已知条件如下表(单位:百万元)。显然,这里有,G=NX=0。又因为,企业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存货投资+本年度重置投资,本题中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置投资都等于0,所以投资仅限于存货投资,所以: 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 GDP=C+I=1.9+7.4=9.3(百万元)。用收入法计算GDP,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在本题中,我们可以把存货看成企业的利润,把销售资金看成企业的工资,其他项目没有。经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 GDP=(各企业工资)+(各企业利润)=(1.91.8)+(1.81.5)+(1.51.2)+(1.21)+(10)+4+0.5+2.1+0.8=9.3(百万元)。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几个概念:在西方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了要弄清上面所说的GDP与GNP以外,还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如前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未扣除当年的资本耗费。2、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 )ND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4、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二、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由上一节中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有:第四节 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从前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two sector 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没有折旧,没有间接税收,没有政府支出,没有进出口贸易,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 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购买该厂商的产品与劳务,而另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如果厂商在居民户的购买支付之外又获得了其它来源的投资,则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就是:3、两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作为存货投资,因此,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用代码表示:即Y=C+I从收入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与租金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的一部分用作消费,另一部分则当作储蓄。于是,从供给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 国民收入产量的总和 各种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消费+储蓄用代码表示:即Y=C+S4、储蓄投资恒等式由C+I Y C+S,可以得到I S,即:投资=储蓄5、对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明 储蓄投资恒等式只是在假设的两部门经济条件下,根据储蓄与投资的定义得出的,而不是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得出的(下同)。弄明白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指整个经济而言,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企业而言。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三部门经济(three sector 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通过税收与居民户及厂商发生联系。2、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3、三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 从支出(总需求)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即Y=C+I+G说明:政府的转移支付事实上将转化为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因而只在C+I中考虑,而不将它单独列出。从收入(总供给)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当作储蓄,一部分还要纳税。但居民还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设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用T表示政府净收入,T = T0 - Tr。于是,从收入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即Y C+S+T4、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四部门经济(four sector 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国外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2、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3、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有了对外贸易,于是: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当作储蓄,一部分用作纳税,一部分用作进口。于是,从收入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的供给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即Y C+S+T+Kr4、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五节 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某年名义2、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的变动仅仅是由于实际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这也就是说,实际GDP的变动仅仅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某年实际 。实际GDP(或GNP)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年)国民产品总量的最好的综合指标。 以后各章所讲的GDP,如果不作特别的说明,均指实际GDP,并以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实际GDP 以及其它变量。3、人均GDP:GDP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人均GDP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4、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为GDP折算指数。第六节 结束语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介绍1、联合国统计司组织了东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各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制定了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简称SNA体系),主要被市场经济国家采用。 物资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简称MPS体系),主要被前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2、作为宏观经济学基础的是SNA体系。3、中国现用的是SNA体系4、SNA体系的长处是: 这种核算体系将劳务活动的价值纳入GDP,比MPS体系有其合理性 SNA核算体系可以避免重复计算二、SNA核算体系中的几个问题(一)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GDP ,都很难作出完全准确的数字。1、有些经济活动是无法计入GDP总值的。下述活动都应当算作GDP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计入GDP总量中。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农民的自给性生产活动;家庭妇女的劳务活动;自我服务等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以逃避税收为目的的地下经济活动地下加工厂、地下商品流通、地下餐饮、服务(家教、钟点工、褓姆等)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非法经济活动走私、贩毒、“三陪”服务现象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完全区分做不到。无法区分,就无法做到准确。(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1.GDP不衡量公平,在忽视公平和正义的社会里,财富收入必然会拉开极大的贫富差距,这就导致社会的发展极不均衡。2.GDP与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不相联系,衡量不出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一个GDP高的社会并不等于这个社会精神文明也高。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人的道德品质,结果是社会风气败坏,商业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整个社会深受损害。3.GDP增长是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GDP角度看,经济是增长了,可从资源和环境角度看,自然禀赋受到了损失。有时经济的增长抵扣不了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这种GDP的增长完全是破坏性的。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打造的GDP最终影响的是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GDP衡量不出人们的幸福程度。有的社会看来物质丰富了,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情并不好,对于这种社会问题GDP无能为力。在涉及环境和社会福利时,经济增长不等于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我们的环境。5.GDP完全衡量不出司法的公正水平,而司法是否公正恰恰对企业间的纠纷和消费者与企业间的纠纷产生影响。没有一个公正的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就成问题。6.GDP更衡量不出社会的民主化程度和贪污腐败程度。(三)GDP无法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1、不国的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体系2、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计入GDP的产品与劳务的范围也不同。发达国家经济的规范性与透明度高,计入GDP的内容也就多;发展中国家则相反3、各国的产品价格水平与汇率存在差异 中国与美国的比较所以:GDP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因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既有以GDP为代表的经济活动,又有政治活动、精神活动。片面追求GDP会将社会导向极端。课外作业参考文献l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l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 节课 时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了解和掌握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打下基础。重 点均衡产出、消费函数与国民收入、乘数理论难 点均衡产出、消费函数与国民收入、乘数理论讲授内容 基本假设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学说背景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1、现有的资源不变、技术水平不变,不涉及长期中的增长问题;2、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总需求可以无限扩大;3、价格水平不变,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分析思路凯恩斯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先分析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尔后再分析非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在分析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先讨论一个社会只包括两个部门,以后再延伸到多个部门;二是论及一些经济变量时,先着重讨论某一变量(C),假定其它变量(I)为既定。以后再延伸到多个变量。第一节 均衡产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来源于哪里?其变动受制于哪些因素?凯恩斯学说背景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因此,我们要从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分析开始。一、区分两个概念:潜在的国民收入与均衡的国民收入1、潜在的国民收入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收入水平,又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2、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3、均衡的国民收入并不一定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4、本教材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要说明的只是均衡的国民收入由何决定以及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如何变动。二、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定为了说明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如何决定,要从分析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开始。为此,要作有关假定:1、所分析的社会中只有家户与企业两部门,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2、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个假定其实就是假定不存在要素供给的约束,社会有无限的供给能力见527页假定2。这被称之为凯恩斯定律:(产品市场资源闲置时)需求会创造供给(且价格不变化);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为零。三、均衡产出的概念1、均衡产出概念引入: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用公式表示则为: y=c+i2、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在均衡产出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有的教材因此将这一章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分析之一)” 注意: 本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说的总需求是实际想要有的总需求,而上章国民收入核算中所说的总需求是指实际发生的总需求。为了以示区别,本章公式全部用小写字母表示。 y=c+i中的每一个变量均剔除了价格变化因素3、“均衡产出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可用下图表示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前言 前面引入了均衡产出的概念,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y=c+i。则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的各个部分( c+i )是如何决定的。 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消费c是如何决定的。从支出法来分析,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消费大约占总需求的60%以上(见下表),所以,先研究c。美国1996年GDP总支出结构(美国商务部报告1997) 从表格中我们看到,消费在总支出的4个组成部分中占的份量都是最大,要了解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一定要知道消费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 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1、影响家户消费的因素: 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 利率水平 收入分配状况 消费偏好 家庭财产状况 消费信贷状况 消费者年龄与制度 风俗习惯2、上述几个指标中,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是家户的收入水平(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参见美国GDP总支出结构资料3、引出的几个重要概念: 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关系。准确地说,消费函数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用公式表示就是: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从右图形中可以看出: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是与消费函数紧紧相联的一个概念。1、储蓄函数定义: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其公式是:s=s(y)。根据表14-1,可列出表14-2数字,并划出下图: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的是均衡的收入,也就是450线的值)。2、若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 MPC,则与此相对应,APS与MPS都递增,但APS MPS。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成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3、MPC+MPS1;APC+APS1 例题:某居民上个月收入为3000美元,取出500美元储蓄使消费支出达3500美元。他本月收入为3200美元,取出400美元储蓄使消费支出达3600美元,试计算:(1)该居民上个月和本月的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2)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加总和。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同。这将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MPC不同。 政府的税收政策;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其他五、评价绝对收入假说的最大缺点就是这一假说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使它的一些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 例如:绝对收入假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对于1869-1933年间美国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的研究证明:“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消费函数之迷”。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的长短来安排其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为此,他做了几点假定: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消费者行为唯一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在此假定下,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换句话说,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三、永久收入(Permanent-income theory)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1、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3、永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程式:持久收入假说本身的意义: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储蓄率的决定。过去的许多经济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持久收入假说认为:高储蓄率产生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无关。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结构与短期波动两个方面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变动利率变动对储蓄会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得率引起的用未来消费代替现期消费称为替代效应,利率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2、价格水平这里指的是整体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而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如果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弱了物价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者的“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 3、收入分配一般来说,高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扩大内需。4、消费品存量消费品存量的大小对不同商品消费量多少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品存量大,对它的现期购买就少,因此,消费品存量的大小与消费支出的多少成反方向变动;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去在非耐用消费品上的支出越大,其现期支出也越大。而且,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小于耐用消费品。5、流动资产随着一个家庭拥有流动资产的增加,它增加流动资产的迫切性递减,这样,拥有流动资产多的家庭其消费倾向要高于拥有流动资产少的家庭。6、减税政策vR巴罗认为减税对消费并没有影响,因为减税并不会影响持久收入,也就不会影响消费,人们只是把减税引起的收入增加储蓄起来以支付以后的增税,只是增加了储蓄。但实证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不重视未来增税,认为那是以后几代人的事。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由前面的分析y=c+i,我们得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c,按理说还要分析i,但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化,这里先作一点处理: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在此前提下,我们来讨论国民收入Y的决定。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上面说明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下面再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求得均衡收入的决定。1、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2、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第五节 乘数论(Multiplier Theorem)一、乘数1、问题的提出:1920-1930年,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多达100万并给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1929年,Lloyd George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由此引发争论。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卡恩提出: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任何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的更大变动。即:AD NI。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并于1931年发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首先提出。凯恩斯在卡恩的基础上完善了乘数理论,并把乘数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2、乘数的含义与产生原理: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例题: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c = 1000+0.8y,总需求方程:AD =c+i =1000+i+0.8y,现在企业增加100亿元投资,会使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100亿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消费者用这100亿元收入的80亿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这80亿元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形式流入其他部门要所有者手中,其他部门消费者又拿出80亿元中的64亿元用于消费 那么这样继续下去,增加100亿元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呢?用数列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3、乘数公式推导:推导1: 推导25、乘数效应产生的原因:自发总需求(或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增加首先会使国民收入等量增加,这种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又必然有一部分用于支出,从而使总需求又一次增加,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无限循环下去,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反之,如果自发总需求的减少,也同样会有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二、乘数理论的性质及其运用条件1、性质: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即需求)的增加(减少)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有更大的增加(减少)。因而,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2、影响投资乘数作用发挥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即投资乘数作用,与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着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第一,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不存在“瓶颈”状态。如果经济中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过剩的生产能力较小,增加投资只会引起总需求的增长,却不会或难以使生产增加,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水平上升。只有在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大、社会的闲置资源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更多地增加国民收入。第二,投资与储蓄的相互独立。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第三,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第四,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的决定一、从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引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1、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储蓄、税收组成。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 c+i+g=c+s+t (14.22) 简化,得:i+g=s+t (14.23)2、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 将i、g、s、t代入i+g=s+t 公式,就可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二、不同税收形式下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在i+g=s+t 中,由于t 有定量税与比例税两种形式,于是,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又应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定量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定量税是指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例如农林特产税。定量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有两种方法: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假设消费函数为c=+yd,yd 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T,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方法2(投资 储蓄法)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数 yd =y-T(二)比例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比例税是指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例如个人收入所得税。 假设消费函数为C=+yd,yd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税税率t,税收绝对量为T=ty,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一、定量税条件下的各种乘数由于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为:(二)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第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第二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这里只讨论第二种情况。 在收入y公式中,只有税收T变动,则税收为T0和T1时的收入分别为(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四)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 是指政府增加等量的支出与税收,即:G =T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用y代表政府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则: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四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1、在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均衡收入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y=c+i+g+nx2、y=c+i+g+nx才是真正代表对本国产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3、进口是收入的函数:m=m0+ry4、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由上述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可以得到:课外作业参考文献l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l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第 节课 时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目的本章正是要引入货币因素,讨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铝土矿综合利用项目建议书(范文参考)
- 2025年云南省保山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矿山(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心理卫生教育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氢工艺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音乐节电力设施租赁与采购管理考核试卷
- 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与智能灌溉系统考核试卷
- 2025年余姚市文化馆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设备人员 试题及答案
- 汽车经销商内部管理课件
- 家长育儿教育课件
- 2025年安全管理人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西藏山南旅游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职院校项目管理办法
- 酒精中毒病人诊疗、急救与护理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食品快检培训 课件
- 动物卫生执法培训课件
-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套
- 2025年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