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文化视域下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述评 小组成员:管成云、邓倩、唐佳梅、王逊、冯强摘要:本研究述评将首先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起源及其内涵进行阐述,并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依据“纵”、“横”两个维度,解读跨文化视域下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及典型性论著;最后围绕对一个具体研究案例的详尽分析,展示认知不协调理论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费斯汀格;跨文化;认知不协调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起源及其内涵利昂费斯汀格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早期随勒温进行关于欲求水准的实验研究,并从中阐发了社会比较理论,促进了群体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其主要著作还有:冲突、决策和失调(1954)和社会心理学回顾(1980)。 费斯汀格对认知失调的探索及其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始于1951年。当时,福特基金会行为科学分会主任约请费斯汀格对“沟通和社会影响”这一领域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在理论上作出概括和阐述。费斯汀格选择了流言的散布作为切入点。在对流言散布的资料进行分析时,一则有关1934年印度地震后产生流言的资料引起了费斯汀格的极大兴趣。流言使人害怕和焦虑,但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和为人接受?在分析普拉萨德所报告的受地震破坏地之内和之外的流言产生情况后,费斯汀格认为,在受破坏地区内人们所见到的事实与害怕的情绪是协调的,而在受破坏地区之外人们所见到的事实与害怕的情绪是失调的。流言提供了同害怕相协调的认知,失调可以由接受流言而减少。因而,在受破坏地区之外,灾难性流言广为传播,而在受破坏地区之内这类流言就少得多或根本没有。从分析地震后产生流言的资料为出发点,费斯汀格提出了失调的概念和减少失调的假设,并对此加以充实和扩展,包括了大众媒体的效应、人际沟通和态度改变等类似现象,进而形成了认知失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有两大基本假设:一是失调的产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舒服,会驱动人们努力减少失调,达到协调。二是有了失调后,除了努力减少它之外,人们会主动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 (一)、什么是“失调”和“协调”?“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元素指的是所谓的认知,即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对环境所了解的事情。这些元素即是“知识”。费斯廷格把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无关、失调和协调。由于某种原因,两个元素彼此互不适合,如果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之中。动机和所希望的结果可能成为两个元素是否失调的决定因素。例如“帮倒忙现象”“好心办坏事”。再如玩纸牌游戏的的人,在知道游戏中的其他人是职业赌博老手时,还继续玩牌并继续输钱。 (二)为什么会“失调”?两个元素之所以失调,是因为上述失调定义中“紧跟着”这一词语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费斯廷格指出失调可以产生于不同的来源:逻辑的不一致;文化习俗;观点的普遍性,即失调可以来自于这样的情况,一个特定的观点被包含在一个更普遍的观点之中;过去的经验。决定失调程度的一个明显因素是具有失调关系的两个元素的特点。如果两个元素彼此是失调的,那么,失调程度将是元素重要性的一个函数。对于个体来说,这些元素越重要,或越具有价值,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就越大。(三)如何减少“失调”?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要减少失调,有各种可能的方式。采取何种方式,要取决于所涉及的认知元素的类型,以及整个认知情景。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这种减少或消除失调的方法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是经常按照新的信息来修正的。如果发现抽烟损害了健康,那么很多人就不再抽烟了。 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简言之,通过实际上改变环境,从而改变了认知元素,消除了失调。当然,这要比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来得更为困难,因为要这样做,人们必须对自身的环境有足够的控制,所以,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例如孟母三迁。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实际上,人们很可能使用“增加可以减少现有失调的新元素”这种方法。例如,抽烟者尽管知道抽烟是有害的,但是它可以努力去获得抽烟有好处的许多“知识”,如缓解压力;有助于人际沟通,与人打交道等,从而使他们认为其害处可以忽略不计。二、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认知不协调理论一经提出,引起了广大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并导致了大量的研究。许多学者,包括费斯汀格本人在内,对认知失调理论进行了修改。费斯汀格(1964)从三方面进行了修改:1、他认为决策前的行动也许对决策后的行为有某些影响,尽管这种影响的性质还不是十分清楚;2、他接受了有关承诺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决定确实影响了随后的行为,那么,决策者就对决定作出了承诺,这个决定必须是难以更改的。因此,在他1964年的版本中,把决策情境中的失调理论应用限于个体体验到的情境;3、他改变了对决定后失调过程的观点。修改后的观点是这样的:紧接着决定后有一个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决策者会体验到后悔。这个时期发生在决定之后,但在减少失调的效果显现出来之前。2009年,一篇来自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论文When learning is not enough: A process model of expatriate adjustment as cultural cognitive dissonance reduction对“文化认知不协调”的概念作出了具体定义,既而提出,国际移民者是认知不协调现象的易发群体:移居国的主流文化与移民者自己既有的道德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社会认知与主体的预存认知相悖而产生的认知不协调感,如果得不到合理的降低,会逐步发展成为不适、压力或不安,进一步影响移民者向主流文化靠拢的意向和愿望。而移民者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降低这种文化上的认知不协调感。作者总结了包括自我VABN VABN:values,attitudes,beliefs,behavioral norms改变(VABN modification),感知改变(Perceptual modification),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赎罪性坦白(Confession-redemption)和主流VABN拒绝(Host VABN rejection)在内的6种主要认知-行为方法及其效果,并将被研究者的“自尊(Self-esteem)”和“开放程度(Openness)”作为预测主体如何选择方法的两个分析指数。该篇文章以国际移民者为研究对象,对降低跨文化认知不协调性的各类行为模式进行阐述,提出了大量具说服力的重要假设并对之做出了实例论证。此外值得一提的作者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工作,总结了在Festinger理论框架下发展出的三项各具特点的研究分支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新面貌(“New Look”)以及相应的重要论著。文章虽然没有采取任何质化或量化的实证主义研究,所列举的实例也多为模糊化的情景描述,但其对领域内作出系统性整理和总结工作令人称道。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建构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没有提到个别差异问题,这个理论隐含地认为,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对失调作出反应,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失调忍受力。然而,人们在认知失调方面至少表现出三种个别差异:人们在忍受失调的能力上有差异,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对失调更不屑一顾。人们在选择减少失调的方式上有着差异。例如,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可能通过贬低沟通来源来减少失调,而不是改变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个人是失调的情境对另一个人就不是失调。所以,人们在某类事件是引起失调还是产生协调的看法上有差异。认知不协调理论中的过分简化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过分简化的意思就是没有考虑一个理论认为可以适用的情境中的相关变量。例如,认知不协调理论忽略了承诺、意志、自尊、责任感等变量。认知不协调理论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它的最大贡献如查帕尼斯所说的它“激发了研究”。它激发了研究者去澄清、说明、探索、应用和扩展这个理论的概念、假设和原理。例如,失调理论与奖励诱因、潜认知、失调与自我概念、失调理论与自我判断理论、失调理论与归因理论等等。认知失调理论没有退出心理学舞台,相反,由于它“激发了研究”,正经历了幼儿和青年期,走向成熟、它的巨大影响依在,我们从后继的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三、跨文化视域下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述评通过对英文文献数据库CMMC、SAGE、JSTOR、PROQUEST、EBSCO及GOOGLE SCHOLAR的文献搜索发现,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有关认知不协调理论本身的研究数量繁多,但从跨文化视域下研究该理论的成果数量锐减。目前对跨文化视域下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者多为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但在学科融合的大环境下,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将认知不协调理论作为自己研究项目的重点理论依据之一。研究学者多以欧美学者为主,日本学者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亚洲文化适应性考察颇有贡献。香港和台湾学者偶尔涉及本领域。中国大陆学者中英文相关论文都相对缺失。下面依据“纵”“横”两个维度,选取几篇跨文化视域下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及典型性论著进行解读。(一)、“纵向深入”维度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是1997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学者Steven J. Heine and Darrin R. Lehman对认知不协调的产生和降低是否对北美和东亚群体具有同等适应性的研究。通过在加拿大和日本学生中的进行传统自由选择范式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的认知不协调感及之后降低不协调感的意图远较加拿大学生弱,其原因是传统自由选择范式实验挑战了北美文化中以独立为特征的自我认识系统,因而在加拿大学生中激发了不协调感及其后以自我肯定方式来降低不协调感的行为。而该实验对日本文化中以人际依赖性为特征的自我认识系统并未构成挑战,因而日本学生并未体验到不协调感。实验结果表明北美文化和东亚文化对自我认识内涵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实验中认知不协调产生和降低在两种文化族群中的显著差异,由此证实了研究者对认知不协调理论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适应性的研究假设。1997年这次研究中使用的传统自由选择范式的实验设计只证实了当个人选择挑战了个人主义文化中的自我系统中会在相应文化群体中产生认知不协调,并未通过实验证实个人选择如果挑战了人际依赖为主的亚洲文化,是否会在亚洲群体中产生不协调反应,因而为后续的相关研究留下了空间。在此研究基础上,2004年美国密歇根、加州和史丹福三所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者Shinobu Kitayama,Alana Conner Snibbe,Hazel Rose Markus以及Tomoko Suzuki4(2004)进行跨国合作研究,通过在传统自由选择范式实验中增加挑战集体主义文化中以人际依赖为特征的自我意识系统环节,分别考察了美国学生与日本学生在传统实验和增加环节实验中的不协调反应及降低不协调的意图及行为强度,实验结果不仅证实了1997年实验中的研究结论,还证实一旦在选择情景中增加可能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的考量因素,日本学生立刻表现出显著的认知不协调反应及其后的协调降低行为,而增加人际关系考量的选择因素对美国学生几乎没造成任何影响。这次研究通过增加实验环节分别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不协调的产生和降低差异,补充了前期研究中对人际关系考量是刺激东亚文化群体产生认知不协调的因由的确认,从而证实了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即: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认知不协调理论具有普适性,但是同样也具有文化差异导致的特异性。对自我意识的挑战和威胁让人容易产生不协调感,但由于自我意识在不同文化中的构成和内涵是不同的,因而导致产生不协调的要素也是有文化差异的。2005年,加拿大几所大学心理学者再次和密歇根大学的日本学者合作,既沿袭了上两次研究的自由选择实验范式,又在前两者基础上做了修改和完善。这次的研究设计了“为自己选择”和“为朋友选择”两种情境,前一种针对个人主义文化中对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挑战,后者针对集体主义文化中对人际考量的自我意识形成挑战,分别尽心了四次实验,第一次对欧洲裔加拿大学生与亚洲裔加拿大学生在两种情境下的自由选择实验,结果再次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欧裔学生在为自己选择的情境选择模式下表现出显著不协调感及降低意图,而亚裔学生在为朋友选择的情景模式下表现出显著不协调及降低意图。第二次实验设计相同,实验对象变成欧裔学生与日本京都大学的日本学生对比研究,实验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基本相似。第三次实验在前两次实验设计中增加了价值调查的环节,以考察通过自我肯定方式是否能减少亚裔学生的认知不协调。通过对没有价值环节的控制组、强调自我价值的试验组和强调人际价值的试验组的对比考察,实验结果证实价值调查作为自我肯定的方式的确有助于亚裔群体降低不协调感,而强调人际价值的价值调查最能降低不协调感。第四次实验是针对单一文化亚裔群体和双文化亚裔群体的自我肯定是否有助于降低不协调感的考察,通过对没有价值调查环节的控制组和强调自我价值调查的对比组,实验结果表明受个人主义文化影响的单一亚裔群体通过强调自我价值的调查显著降低了不协调感,而更受亚洲文化影响的双文化亚裔群体则没有明显改变。后两次实验表明文化而非种族更加影响群体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本次研究再次证实了前期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都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但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文化中对认知不协调的体验内涵的差异。产生认知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自我的质疑与否定,由于东西方文化中对“自我”的内涵不同,因为由于质疑自我而产生的认知不协调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差异。同时,这次实验还验证了选择合理化与自我肯定都是降低不协调感的有效方法,对各文化群体都有普适性,但自我肯定的方式也同样因文化而有差异。该研究还表明在全球化现状下,双文化群体的文化特质具有不确定性。(二)、“横向扩展”维度德国心理学家、雷根斯堡大学教授A. Thomas在1999的一篇论文中,记录了研究人员如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求证国际性中学生互换项目是否对参加的青少年有长期作用。研究人员在对采访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之后,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长期效用:自我效能的提高,自我去中心化意识的提升,以及在不同个体身上经过长时间累积而产生的个体差异效用,其中第二、三两项都是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以及个体为了消除不平衡感所采取的行为(例如下图所示的“滞后作用过程”)。当青少年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后,担心自己无法满足新的社会要求而产生强烈的认识不平衡,为了降低不平衡感而与寄宿家庭以及周遭环境更加主动的互动,从而激活并加速去中心化过程:学生们学会了以他者的视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对陌生的甚至与个人价值观相悖的事物的容忍度和接受度得到提高,进一步消除民族优越感。A.Thomas的文章是德语区内较早的将认知不协调与跨文化传播学及教育学相结合的专业论文,作者将Festinger的理论作为了自己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与之相应是于2000年出现的一篇同样的涉及跨文化教育抚养领域的质化研究专著。作者以旅居德国的俄国女性公民为研究对象,将移民者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所必然面对的认知不协调现象做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了采访及文本分析的质化研究方式。四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就传统主义维度(宗教/语言/父母与子女关系/次级美德)、专制-放任维度、控制维度、过分保护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性别角色导向维度及家庭观念维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并结合受访者自己预设的教育目标,以此来研究和讨论旅德俄裔母亲消除自身跨文化认知不协调性的方法(积极处理型或消极撤退型),以及在抚养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态度。Nils Merkel在其于2006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可觉察的价格公平性的决定因素与结果一份关于中国与德国的实证对比研究中,也将认知不协调理论作为了支撑该项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作者将Festinger的“认知”概念解释为“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形式的知识、意见和信念”,而认知不协调现象即在出现两项相悖的认知时发生。就经济学领域而言,认知不协调现象会在购买过程的所有阶段内出现,比如当获得与现有的知识系统相矛盾的信息时,在做出购买决定的阶段,衡量多种选择可能性的阶段以及最终的使用阶段(当对产品的期待未能得到满足)等等。而顾客为了降低甚至消除认知不协调感,会运用各类不同的方法和机制如在价格提升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认知不协调的产生,而降低不平衡的方法包括从主观上认为它是公平的,或者主动改变对产品的设想:顾客通过采用主观上强调产品或品牌的附加功能价值的方式,或者自我暗示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自己为自己的所选增值。作为一篇横跨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数个专业领域的典型的实证研究型论文,在推论的验证过程中,研究者采取了包括实验研究、产品标准测量、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将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在跨文化语境下评估中、德两国消费者对价格公平的感知。N.Merkel将认知不协调理论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等社会心理学经典理论模式引入了尚待开发的价格公平感研究领域之中,为这门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找到了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除此之外,德语区相似的专业著作还包括2003年的黑色钱箱,白色马甲?以及2008年的在他人的镜子里跨文化对比下的国家代表性电影角色的文化同化。前者以1999年发生的德国基民党党派募捐事件为背景,对比研究因该事件所引起的德国最大两党(基民党和社民党)的支持者们的认知不协调现象和各自所采取的不平衡消除方式;而后者则就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电影作品Homo Faber 中文译为玻璃玫瑰,对美、德两国观众的观后感做出质化的范式对比分析,以此来获得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具有典型的国家特点的电影角色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并进一步验证受众们为了消除认知不协调感而进行的文化同化行为。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北美的研究者较专注于理论的“纵向深入”,且研究遵从比较明显的承前启后的脉络:首先是研究假设从认知不协调的跨文化适应度,然后到认知不协调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最后到降低不协调方式的跨文化差异性考察。随着研究假设的一步步推进,实验设计也逐步完善,对跨文化视域下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也日趋完整。而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的相关专业著作则偏重于理论的“横向扩展”,即更加重视跨文化语境下,以认知不协调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如何运用该理论解释其他领域的跨文化现象,以及在不同专业背景下对认知不协调理论不同的跨学科应用。亚洲学者中日本学者比较活跃和国际化,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建树相对缺乏。总的来说,从跨文化角度考察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并不多,这还是一个尚待进一步挖掘的研究领域。目前的文化比较也多从“东方”和“西方”或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比较宽泛的角度去考察,没有相对更具体更多样性的跨文化研究。四、跨文化视域下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案例分析 小组选取Seiji Takaku 等在2001年发表于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对道歉效果和宽恕视角的一次跨文化实验研究为研究案例展开分析,试图展示此项研究的进行过程。(一)、理论框架1、 当个人(WD)犯了错事,个人会为自己的错误提供解释和理由。2、 但解释和理由是否有效用,依赖于听者(IP)认为它是否真诚和可以信赖。3、 在关于解释的各种类型中,道歉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其他类型还有找理由、理直气壮和否认错误。4、 道歉是否产生效用,也依赖于听者的感知:当事人的道歉是否是真诚、真实和值得信赖的。5、研究者认为,当IP采用WD的视角看问题,并若能够提醒自己过去的错事,IP会更可能接受WD的道歉。苛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后果,会产生引起虚伪的失调(hypocrisy-induced dissonance);一种认知观点认为IP应该批评WD,但如果设身处地的考虑,他应该批评局势或者另外应承担责任的人。为了避免这种认知冲突(incongruent cognitions),IP会接受WD的道歉和归咎外在原因,而非WD内在的品格,从而最终导致归因的改变并原谅对方,这就是个人原谅的失调-归因模型(dissonance-attribution model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6、在跨文化社会心理学那里,研究认为个体主义文化的国家认为是否接受他人的道歉关系着自我的认同和是否正义,而集体主义文化的国民更倾向于接受道歉是否可以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 (二)、研究假设 H1:处于促进失调的视角(研究中指的是第一种情境):a更可能具有引发虚伪的失调;b更可能产生积极有利的归因;c更可能经历积极正面的情感;d更可能原谅WD。 H2:引发虚伪的失调是视角选择方式与原谅行为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它能够形成积极有利的归因和更多情感、更少负面情感。 H3:即使不考虑文化,成为虚伪会通过归因和情感的变化导致更多的原谅,但是文化导致了不同的冲突解决方式,集体主义文化的个体会有更多的关系和规范动机,而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有更多的认同和正义动机。(三)、研究设计论文以对一次77名日本大学生和102名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实验为例,试图检验不同文化(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对道歉接受概率的影响。研究区分了三种实验情境:第一种,回忆自己曾经也是做错事的孩子(wrong-doer);第二种,想象受害的同学会如何思考和感受;第三种,想象自己是受害者的情境。然后让实验者读一幕情景剧考试前夕,同学借了自己的笔记去复印,结果迟迟不还,当同学归还的时候,说了很多原因:校园里打印店坏了,去校外打印店复印的时候,结果把笔记卡住了,所以耽误了归还时间。然后同学给出了细致的道歉。(四)、概念测量角色扮演情况:三种。文化模式: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归因认知:1、原因的稳定性:错误的原因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2、起因的定位:是同学的品质问题还是当时的外力因素;是同学的问题还是他人的问题。3、原因的外在可控性:其他人能不能控制错事还是说没人能控住;其他人的权力范围内还是说不是其他人的权力范围。4、个人可控性:同学可不可以避免;同学可不可以控制。按照李克特量表从9-1赋值。情感倾向:肯定的。包括:同情的、抱歉的、怜悯的。 否定的:生气的,发怒的,苦闷的。1= 一点都不,9=非常。原谅的意向:我会原谅我的同学;我会控制我对同学的怀恨;我会宽恕我同学的行为。1到9赋值,1=完全不会,9=完全会。引发虚伪的失调:我清醒认识到我过去的错误行为;如果我认为我比我的这个同学更值得信赖和可依靠,我会认为自己是虚伪的;鉴于过去我也 做错很多这样的事情,如果认为我比我的同学更负责任,这是不公平的。1=完全不是描述我,9=完全是描述我。处理动机的测量:我关心是否与我的同学维持一个好的关系(关系动机);我关心此种情况下我的反应是否恰当(规范动机);我关系是否我被认为是一个友好的人(认同动机);我关系这种情况内的公平和正义(正义动机)1=完全不是描述我;9=完全描述我。(五)、研究发现在两种文化中,受试者都在把自己想象成做错事的孩子后更容易接受同学的道歉。在两种文化中,回忆起自己过去也是做错事的孩子的大学生会更具有更多的引起虚伪的失调。同时,为了减少这种失调,他们会产生更多有利的归因认知和更加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区别:1、日本受试者对可控性的感知没有被视角选择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被他们的文化规范影响,而非个人的选择。因此,集体主义者很少在个人可控的基础上评价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而更可能评估这种行为是否在未来还会发生,即稳定性。这点也得到了验证。而美国受试者对可控性和稳定性都被视角感知显著影响。 2、在两种文化中,引起虚伪的失调有助于动机的转变,但它在归因判断、情感反应及原谅WD方面的影响力方面,美国受试者都大于日本受试者。对于美国受试者,引起虚伪的失调都影响了三者(原因归属、情感倾向和原谅的决定)。扣除中介效应外,它对美国人的情感反应和原谅的决定都有直接效应。另外,对日本受试者,引诱虚伪的失调仅仅预测了原因维度的两个(可控性和稳定性、但不包括定位),情感反应或原谅的决定都没有被预测。3、对美国受试者,对于原谅层面,尽管引诱虚伪的失调会直接有影响,但更多是通过可控维度和否定情感的维度;也就是说,越多的虚伪,导致原因更多不可控;更多原因不可控,导致更少负面的情感反应;更少负面的情感反应,导致更多的原谅。 对日本受试者,对于原谅层面,引诱虚伪的失调更多的是通过稳定性的维度和否定情感的维度。也就是说,越多的失调,归因会倾向于越少稳定;越少稳定,越少负面的情感反应;越少负面的情感反应,会导致越多的原谅。这些发现支持了这个观点:在评估他人行为时,个体主义者比集体主义者更多的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是基于个体的选择,集体主义者比个体主义者更多地从这种行为未来是否还会再次重复。4、研究同样支持这一假设:虚伪会激发不同的冲突解决动机。研究发现,相比较美国受试者,虚伪激活了日本受试者更多的关系动机(关心是否与WD维持良好的关系)和规范动机(关心我的反应在这种情形下是否适当);对美国受试者而言,虚伪激活了更多的正义动机(例如,这种情形是否有关正义与公正),但认同动机没有被验证。总体而言,结果表明,尽管就引发虚伪的失调影响到认知和情感的判断和激活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间存在许多变量,但引发虚伪的失调有助于原谅的处理的确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主要参考文献:Carl P. Maertz Jr. Ahmad Hassan, Peter ,Magnusson(2009):When learning is not enough: A process model of expatriate adjustment as cultural cognitive dissonance reduction. In Organizational Bea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8(2009):66-78Heine, S. J.; Lehman, D. R. (1997): Culture, dissonance, and self-affirmation.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389400.Jonas, Eva; Graupmann, Verena; Fischer, Peter; Greitemeyer, Tobias; Frey, Dieter (2003): Schwarze Kassen, weie Westen?(黑色钱箱,白色马甲?) In PsyJOURNALS, Volume 34 Number1/2003: 47-61.Kitayama, S.; Conner Snibbe, A.; Markus, H. R.; Suzuki, T. (2004): Is there any free choice? Self and dissonance in two cultur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527533.Lingnau, Susanne (2000): Erziehungseinstellungen von Aussiedlerinnen aus Russland: Ergebnisse einer regio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运输协管员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空乘岗位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研人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评价制度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总结课件
- 家电数码市场发展方向
- 希望以上标题符合您的要求
- 社交媒体推广协议的条款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带动效应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能力不足课件
- 《鸿蒙应用开发项目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注册计量师考试计量器具管理与维护试卷
- 国内公司外汇管理办法
- 高中数学教师学情分析现状的调查研究
- 起重作业安全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肿瘤化疗静脉护理
- 灯笼鱼介绍课件
- 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竞争格局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