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纲要.doc_第1页
历史复习纲要.doc_第2页
历史复习纲要.doc_第3页
历史复习纲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复习纲要必修 经济专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男耕女织”式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3、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中期创办近代海军。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发展的历程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2、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原因 (1) 经济根源(根本):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欧洲人追求货币和黄金-“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3)商业危机(直接):意大利、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4)思想、宗教根源:文艺复兴;传播天主教的热情过程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首度环球航行2、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出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船(轮船)特点:科学技术未与生产相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5)资本全球扩张2、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新经济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主要措施:(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工业)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当今世界的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