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doc_第1页
雾都孤儿.doc_第2页
雾都孤儿.doc_第3页
雾都孤儿.doc_第4页
雾都孤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生平与创作。创作分期;重要作品与特点;雾都孤儿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雾都孤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作品所体现的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教学难点:雾都孤儿人物形象分析;雾都孤儿中反映的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念雾都孤儿中所折射的狄更斯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教学要求:了解狄更斯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了解雾都孤儿的故事情节;理解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理念;掌握雾都孤儿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1、 狄更斯(1) 生平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 作品主题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3) 创作分期1.第一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初)第一个时期包括19世纪30年代下半期和40年代初的作品。这是英国进行议会改革的年代, 也是宪章运动活跃的年代。 宪章运动促使民主、 自由、 平等精神高涨, 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狄更斯写出一系列揭露讽刺社会弊端的长篇小说, 如 匹克威克先生外传 (1836-1837) 雾都孤儿 (1837-1838) 等。 狄更斯这个时期的创作接触了社会问题。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同情小人物, 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 但对社会罪恶根源缺乏认识, 用抽象的善恶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 把罪责归于个别坏人或某些法律条文, 以道德感化和惩恶劝善来解决社会矛盾, 寄希望于理想化的资产者, 相信善恶终有报。作品对社会的讽刺与批评是温和的, 感情色彩较重。小人物往往得到完满的结局。作品的基调是乐观的。在艺术手法方面, 狄更斯这时期的创作受流浪汉小说和情节剧的影响较大,一般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展现广阔的社会画面。但小说中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较多, 结构显得松散。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他以夸张手法突出描写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鲜明。作品表现出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年代)第二个时期包括40年代的创作。 英国的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的工业在40年代有很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趾高气扬,但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仍然处于贫困和无权的状态中。经济危机和农业歉收, 又使失业和贫困更加严重。于是, 社会矛盾激化, 宪章运动再次高涨。这种情况促使狄更斯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 他的作品揭露范围扩大了, 对社会认识加深了, 看到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狄更斯这时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小说家。1842年,他应邀访美。美国的现实, 使他对这个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 “大失所望”, 加深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回国后, 他发表了特写集游美札记 (1842) 和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 (1843-1844),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 假民主、 奴隶制度、 监狱、 新闻界、 投机事业等,作了大量深刻的揭露。 这时期,狄更斯的创作对社会的揭露批判加深了, 除了继续写孤儿、童工的悲惨命运和揭露教育制度以外, 还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和自私虚伪。对金钱的批判成为这时期创作的重要主题, 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富有社会意义, 具有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作品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 但是, 狄更斯仍然认为可以用人道主义改造社会, 在艺术上开始摆脱流浪汉小说的写法。3.第三个时期(19世纪50、60年代)第三个时期包括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 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 国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工人和殖民地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 并不能摆脱资本 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却踌躇满志,大肆吹嘘,散布虚假的乐观情绪,并为他们的剥削制造出种种理论根据。狄更斯透过繁荣的表面现象看到了社会危机。他不同意工人阶级的斗争, 担心爆发革命, 深感社会改革的必要。在这种思想情绪中,他写出一系列作品, 揭露英国的法律制度、 政治制度、 官僚机构的腐败和反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安宁, 塑造出控制着国计民生的资产阶级形象。 作品题材的范围和批判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忧愤的情绪加重了, 早期那种乐观幽默情调减弱了, 但是, 他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的艺术技巧更成熟了, 情节结构比他以前的作品复杂,手法也比以前丰富。这时期重要的作品:荒凉山庄(1852-1853)艰难时世(1854) 小杜丽(1855-1857) 双城记(1859) 伟大的期望 (1860-1861) 和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等长篇小说。(4) 作品风格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政治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诱惑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幡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他描写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他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说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他的倾向性,而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憎恨、同情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等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5) 边缘人物“边缘人物”是英国维多利亚社会的一个现实存在,狄更斯是第一个注意到他们存在,并以同情和怜悯的语调把他们写入小说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这一反叛当时文学传统的精神及努力激起了社会对“边缘人物”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而且丰富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创作,为后来的下层中产阶级作家HG威尔斯、阿诺德班奈特、乔治吉辛等指明了一条广阔的创作道路。另外,狄更斯笔下的“边缘人物”作为维多利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繁衍出来的“异己”“独创性”反抗力量,借助文学这张能够产生独创性的温床来施展其威力,这既保持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颠覆了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主导话语中产阶级价值观,又反映出一种对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依赖,由此来构筑自己的话语权,在反抗的过程中张显着自己的“他者”力量。他通过小说实践表达出来的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与依附性充分阐释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生关系,从而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文学的社会性、历史性思考,以更深刻理解维多利亚社会文化,乃至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层意蕴。 (6) 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的创作贯穿者人道主义思想。他侧重从道德层面, 以善与恶的观点看人和社会, 同情贫穷的小人物, 谴责损人利己、冷酷自私、为富不仁, 以权牟私的坏人, 揭露社会罪恶。他相信善必能战胜恶, 主张通过仁爱精神感化资产阶级和改良社会。小说往往写善恶有报的结局, 说明人道主义最终胜利, 充满温情乐观的情调, 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狄更斯的创作取得了高度的现实主义成就, 但也有不少浪漫主义成分, 尤其是后期的创作, 经常运用对比、夸张 、象征、寓意的手法强化揭露的力量和讽刺的效果。作品的感情色彩较浓。狄更斯的创作表现出幽默讽剌的艺术风格。小说的笑料来自社会弊病和人物缺点, 作者以喜剧手法描写它们。 他善于用漫画式手法描写人物外形、 言谈举止和性格特征。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和幽默感。2、 雾都孤儿(1) 写作背景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繁华之下,是贫穷和不幸。这种繁荣孕育在危险和肮脏的工厂和煤矿里。阶级冲突越发明显,终于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连爆发。19世纪末期,大英帝国国力逐渐下降。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学日趋多样化,许多伟大的作家出现在那个时代。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为了阻止穷人依赖公共援助,逼迫他们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因为贫民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济贫法没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却对最无助和无奈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2) 人物中文名 英文名 备注奥利弗崔斯特 Oliver Twist 故事主人公班布尔 Mr.Bumble 救济院的食堂负责人利姆金斯 Mr.LImbkins 救济院的执长官甘菲尔德 Mr.Gamfield 扫烟筒人索厄伯里 Mr.Sowerberry 卖棺材的商人夏洛特 Charlotte 索厄伯里的佣人诺亚克莱博 Noah Claypole 索厄伯里的佣人杰克道金斯(机灵鬼) Dodger 神偷费金 Fagin 小偷的主人蓓特 Bet 小偷南希(比尔赛克斯的妻子,良心发现后由坏变好) Nancy 小偷 查雷贝茨 Charly Bates 神偷比尔赛克斯 Bill Sikes 费金的朋友 (十足的坏蛋)布朗罗 Mr.Brownlow 绅士罗斯梅丽 Mrs.Maylie 奥利弗的亲小姨蒙克斯 Monks 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兄长2. 主要人物分析(1)奥利弗作为雾都孤儿的主人公,是一个敏感温柔,但又不失勇敢坚强的男孩。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富商的私生子。从小在济贫院生活的他饱受欺凌,但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当他到了伦敦的时候,让带到了费金的家里,虽然费金费劲心思想让奥利弗走向黑暗,但奥利弗始终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心灵。奥利弗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偏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堕落或彻底堕落,发而更显示出他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奥利弗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被当做小偷送到法庭,被布朗洛先生收留,后又被费金叫人抓回去,重入贼穴,被强迫去参加偷盗,受伤后被收养。可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却想方设法害他。不过邪不胜正,最后所有的坏人都被绳之以法。在费金上绞刑架之前,奥利弗去探视,此时,奥利弗又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善良,他诚心的向上帝祈祷,让上帝原谅这个作恶多端的人。善良的小奥利弗历经重重困难后,终于雨后见彩虹,和梅丽姨妈等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2)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成功塑造了费金这个形象。人物一出场,作者就通过惟妙惟肖的形象描写让一个枯瘦如柴、手拿烤叉、长着一大团乱蓬蓬红头发的犹太老头形象跃然纸上。“油光可鉴的长衫”、“龇牙咧嘴的怪笑”这显然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而是典型的恶人形象,一脸凶像,肮脏龌龊。接下来费金就开始给小奥利弗传授偷盗技巧,想要把他培养成出色的小偷。费金还教唆手下的一些孩子,让他们去行窃,犯罪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老犹太还用幽闭让孤独忧郁去熏陶一个天真纯洁的心灵,“将毒汁一滴一滴注入奥利弗的灵魂,要把它染黑,让它永远不再回复原色”。 显然费金的行径是邪恶的、无人道的。 即使在盗贼团伙中费金也是十足的恶人,当孩子在街上出事奥利弗被抓时,费金大发雷霆、气势汹汹、甚至拳脚相加。直到最后被抓,他还幻想着让前去探视的奥利弗救他出去,丝毫没有回过的意思。作为小说中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可以说是最龌龊、最令人厌恶和仇恨的,作者对他的描写从外貌到内心,从居住环境到营生方式无一不充满了罪恶与肮脏。 身为贼首的他是小窃贼的教唆犯,是贪婪的守财奴,是阴险狡诈的无耻小人。反观之,费金也是贼窝里的温情老翁。虽然他的笑容下隐藏着阴谋,但也不能否认他照顾这些流浪儿的生活起居,贼窝里甚至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点点温情的善意让费金这个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富,成为小说中最值得玩味的角色。(3) 南希是雾都孤儿中最悲惨可怜,让人敬畏的人物角色。在南希小的时候,南希也是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被扒手团伙收留后从此走上了无奈的扒手之路。时间的流逝,在南希长大成人后,一个野蛮粗俗的强盗赛克斯把南希买下做了情妇。南希的一生,都被赛克斯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南希在这部作品中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但她却是关键的人物。南希有着迷一样的身世、悲惨的命运,但却有着清水般的品质。南希在善恶之间徘徊,却因其人性一直都未泯灭。和南希有着同样遭遇的主人公小英雄奥利佛的命运息息相关。最终获救的奥利佛都要归功于南希的行动:送信给主人公罗斯并且与主人公罗斯和主人公布朗洛会面。另一方面,南希也是扒手团伙当中的一员,并忠于扒手团伙的组织。南希是一个心地善良、勇敢机智、敢爱敢恨的女子。当奥利弗在盗贼团伙受到百般折磨的时候,南希勇敢的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奥利弗,并大声地扬言:这里的人谁敢再欺负折磨奥利弗 , 我就和谁拼命;当费金和蒙克斯密谋怎样对付受尽折磨的奥利弗的时候,南希刻意假装喝醉了酒,倒在一旁认真地偷听他们的秘密。找到机会,悄悄地从护壁板上过去,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消息送出去;南希还是个神圣的爱情看得比未来、名誉、甚至生命都还重要的人,虽然他的情人赛克斯对他很残暴无情,根本不把她当回事。然而南希无论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与虐待,即使是生命的凋零,她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赛克斯的身边。后来,为了救奥利弗,她选择了背叛,也许在她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一丝侥幸,希望赛克斯能够看在他们往日的感情上给她一条生路。可是塞克斯却因为她的背叛,而将深爱着他的南希无情地杀害了。南希作为作品中的关键人物,她渴望回到光明的生活,但却被现实所困。南希的矛盾心理是小说的一大重要亮点,这样的矛盾交织的心理也是成就她性格的另一原因,也是她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3) 思想内容第一,小说通过描写孤儿奥立弗悲惨曲折而又艰险的童年生活经历,尖锐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慈善机构的残酷性和虚伪性,暴露了维多利历亚“盛世”下骇人听闻的社会罪恶。 英国资产阶级把根据1834年新济贫法设立的济贫院美化为地上的天堂,但在狄更斯笔下,那里就是一座剥削残害穷苦民众的活地狱:“男童们吃饭的地方是一座石墙大厅,大厅尽头放着一口锅,开饭时,一位大师傅系上围裙,由一两个女的作助手,用长柄勺子从锅里舀稀粥。每一男童可以领到一小碗这样的佳肴,没有更多的了。 除非逢到盛大的节日,那时才外加二又四分之一英两的面包。粥碗从来用不着洗,孩子们总是用汤匙把碗刮到恢复锃光瓦亮为止。刮完了以后(这件事照例花不了很多时间,因为汤匙同碗的大小差不多),他们坐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粥锅,恨不得把砌锅灶的砖头也吞下去,同时十分卖力地吮吸自己的手指头,指望发现偶然溅在那上面的锅嘎巴儿。 .有一名个子长得比年龄大,没有过惯这种日子的男童.阴郁地向同伴们暗示,除非每天再给他一碗粥,否则难保某一天夜里不会把他旁边的一个幼弱孩童吃掉。他说时目露凶光,饿相吓人。大家都深信不疑。” 一次,奥立弗因无法忍受饥饿,便不顾切,希望济贫院的先生能再给他一点点吃的东西,结果却遭到毒打和禁闭因为无论是壮硕的大师博还是董事会,那些胖胖的绅士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吃了按定量发给他的晚餐还要添?结论只有一个:这小鬼将来准上绞架。第二,狄更斯生动地描绘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悲惨图景。奥立弗逃出贫民习艺所,又身陷伦敦黑社会。对于伦敦贫民窟的肮脏和丑恶,就连从小在苦水中泡大的奥立弗也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脏更穷的地方。街道窄得要命,泥泞不堪,空气污浊,臭气冲天;从小酒店里传来人们的大吵大嚷,喝得烂醉的男男女女在污泥中打滚,密集矮小的房屋又黑又脏。在这个社会底层,费根、赛克斯这样十恶不赦的恶棍到处都是,当奥立弗被误当小偷受审,吓得人事不省的时候,裁判所的官员看到这个小孩衣衫褴褛,不问是非曲直,便说他在故意装死耍花招,判他服苦役三个月。对于这种公然的恶行,作者怒斥道:这是“任意摆布女王陛下的臣民的自由、名节、声誉乃至生命”,其凄惨的程度“足以使天使哭瞎眼睛”。 第三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提倡与弘扬。 狄更斯富有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但他不仅选取丑与恶,也选取美与善,并将社会改造的希望寄托于善,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奥立弗、南希、露梓小姐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的典型。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堕落或彻底堕落。奥立弗即使误入贼窝,也始终对“坏事”恨而远之,出污泥而不染;南希本来是一个“坏女人”,但通过与小奥立弗的几次接触后,良知复苏,最终不惜牺牲生命救助小奥立弗。小奥立弗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和保护下,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了仁义富有的绅土,而制造灾祸的恶人们无一不落个悲惨的下场。 开狄更斯在小说中还塑造了布朗劳先生这个“仁慈善良的资产者的形象。当弱小者奥立弗走投无路时,这位“ 善人”便以教命恩人”的面自出现,使小人物逢凶化吉。这种人物命运骤然变化的情节发展的偶然性所带来的大团圆的结局,反映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主观愿望。狄更斯认为人性本善,行恶者只是良知的一时迷误,只要用道德感化就能消除仇恨,使人的精神复活,人性向善。狄更斯希望以爱和道德感化仇恨,这种想法固然天真,但却永远值得人类珍视。(4) 艺术特色第1, 独特白小说一方面具体真实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一方面具体真实地描写了处于英国社会底层的人民的悲惨命运,写出了伦敦盗贼的真实生活,达到现实主义描写的新高度。但这部小说也体现出狄更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即不拘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而是充满激情和和浪漫主义色彩。为此,狄更斯安排了多个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偷的人恰好是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劳。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人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的亲姨妈露梓家。这表明狄更斯的艺术想象带不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激情的作用下,他不是对客观事物加以忠实临摹,而是从主观想象出发逼近客观现实,加之他常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赋于平凡事物以奇异色彩。所以英国文学评论家乔治吉辛称狄更斯的创作手法为“浪漫的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感受型现实主义。第二,讽刺与幽默并行。狄更斯善于将恶夸张变形,让人们感到可笑,而不是可怕。奥立弗与窃贼头子费金初次见面,作者写道:“老犹太龇牙一笑,先向奥立弗深深鞠了个躬然后和他拉拉手,表示希望有荣幸成为他的知交。经此一说,那些抽烟袋的小绅士便来围着他,十分热烈地握他的两只手特别是他拿着小包裹的那一只。.-.另一位更是招待周到,甚至把手伸进奥立弗的口袋,大概省得他就寝前把衣袋一一掏空,因为他太累了。”如此描写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第三,人物个性单一而鲜明。 福斯特称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为“扁型人物”,“狄更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却奇妙地使人感觉到了人的深度,可能是狄更斯所具有的那神秘巨大的生命力使他的人物也颤抖起来,以至于他的人物借助他的生命,好像他们自己也有了生命一样。”狄更斯的每一个人物性格从出场到最终基本不变,具有定型化的特点。例如,他描写贫民院的教区干事班布尔时,以重复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他的手杖、他的习惯用语,从而充分衬托出班布尔的阜鄙、自大和虚伪。在描写贫民院董事会时,狄更斯并不直接道出董事们的姓名,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表服饰、姿态以及不同人物的习惯用语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 小说主题1. 仁爱思想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塑造了小奥利弗的形象,整部小说揭露各种丑陋的嘴脸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难能可贵的仁爱思想。然后,由于时代及阶级等原因受限,导致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狄更斯将导致整个社会人情冷淡的根源归结于一部人及新济贫法上。作者认为小奥利弗的悲惨是由于济贫院的干事们造成的,没有触及到整个资产阶级制度上。在这点上,狄更斯倡导的仁爱思想过于单纯。其次,狄更斯认为仁爱是社会万能的解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怀仁爱之心来解决,小奥利弗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因为满怀慈善之心的布朗洛搭救。但当时的伦敦除了存在一个小奥利弗外,还有千千万万的跟小奥利弗有同等遭遇的人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遇到同样善心的人来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