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doc_第3页
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陈名树职业技术教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管理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这个教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其体制确立之早,其教育内容之丰富,其教育形式之多样,均属世界教育史上浓墨种彩的辉煌篇章,曾经有力地推动我国文明历史的进程。然而,有的权威学术典籍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于世纪末的欧洲,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确立于年的钦定学堂章程。这种说法,不符合中国教育史的客观事实,不利于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经验。本文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历史事实出发,对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问题发表几点浅陋的研究意见,就教于学术界、教育界、历史界的专家、学者。一、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线索夏朝以前,尚无学校,教育还没有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但是,没有学校不等于没有教育。远古时代,非学校形式的教育是客观存在着的。传说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用火与熟食;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教民医药与农业;传说中的有巢氏筑巢而居,皇帝教民修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等等,这些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不会是某个神话人物的“发明专利”,而是远古人类与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这些知识和生产技术技能,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如果没有教育,是不可能相传以继的。从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中获得的信息判断,古人大体上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观摩、言传、示范、习练等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的。夏朝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私有制出现了。教育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夏朝称为“学”、“校”,商朝称为“庠”、“序”,周朝称为“辟雍”、“泮宫”的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初期奴隶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战争和祭祀,所以初期学校的教育内容,也主要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和祭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使职业技术教育一开始就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现和强化,仅有战争和卜筮方面的知识技能是不能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因此,政治道德教育必然要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据周礼地官记载,师氏掌管教育贵族子弟之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学校教育内容的这种变化,适应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却据此极力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腐朽观念,蔑视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则是错误的。荀子解蔽:“农精于田而不可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为器师”;荀子还主张“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老子甚至想毁掉舟车,认为器械的改进,对国家、对统治者有害。这些明显错误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就不再理会任何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从而做出断然的抉择。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年),以研究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鸿都门学”在洛阳鸿都门创立。这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所专科学校。这一创举,为后来晋唐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汉唐之后,历代都设有职业专科学校。到了清末,国人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制度。黄炎培先生在福建创立的船政学校应是这一制度建立的实际标志。二、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农业技术教育。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是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尚书尧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弃被任命为“农业部长”,主持农桑政务,让他教给老百姓播种各种农作物的技术。史记殷本纪也记载,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老百姓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后稷的侄子叔均首创用牛耕田犁地。周朝设有管种田的官,叫“稻人”,“稻人掌稼下地”。意即掌管以水泽之地种谷的事务。齐民要术后序:“教农者,有司之实政也。”有司即古代的官吏,谓古代官吏的基本职责是教老百姓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搞好农业生产。夏以前没有学校,后弃教百姓播种谷物,叔均传播牛耕技术,只能以非学校的形式进行。 夏以后出现了学校,但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不设“ 农桑专业”。据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孔子教给他种庄稼种蔬菜瓜果的技术,孔子说他不如老农,不如园丁。可见古人学稼穑技术,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只能以非学校的形式在民间进行。、百工技艺教育。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传说神农氏不仅会种田,还会制作犁锄,用以耕田锄地。他还把这种制造犁锄的技艺教给黎民百姓。可见,手工业生产最初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成为独立于农业之外的百工行业。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就是各种手工业工匠。庄子徐无鬼:“百工有技艺之巧。”周朝设有“司空”以掌管百工事务。百工有精湛的技艺,能够进行金属冶炼,木器制造,皮革和玉器加工,陶器烧制等等,以满足统治阶级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同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一样,百工技艺教育也没有列入古代学校的教学计划,也只能以非学校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其它职业技术教育。除农业技术和百工技艺教育外,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还有卜筮、骑射、医药、算学、天文、文学、艺术等等,这些教育内容的确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为人们特别是统治阶级所认识。有的如医学、算学、天文、文学、艺术等职业教育内容,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成为官学专业,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推动了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该一提的是,太子登基之前,由皇帝任命的太傅对太子进行的辅佐教育,是一项非常“职业性”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如何统治国家,如何奴役人民。这项教育上自周天子,下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这项古代特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不复存在。三、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1、民间师承形式。在我国古代,由于职业技术教育长期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而这种教育又必须进行,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黎民百姓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民间师承形式进行的。 国语齐语 :“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师傅)主要是父兄,他们通过语言陈述,动作示范,观摩实践,手把手地父传子承,兄传弟继,“故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反映的就是这种师承关系的教育结果之历史事实。此外,也有许多卓越的手工业工匠把自己的技艺传给旁人的,从而使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师承方式冲破了“父兄之教”的狭隘藩篱,使许多精湛技艺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如宋朝的黄道婆,就把自己的纺织技能无私地传给周围的妇女,教她们错纱、配色、综绒、成图等,使其家乡及附近赖纺织为生的一千多户家庭,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像黄道婆这样把技艺传给旁人的,历史上还有木匠鲁班、石匠李春、漆匠黄大成等,他们同许多不知名的各行业师傅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颇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民间师承形式。、官方教育形式。它又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非学校的官方教育形式,即国家对官员或官员对有关人员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尚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卜筮是古代的一种重要职业,用龟甲占凶吉叫卜,用蓍草占凶吉叫筮,命就是教、学的意思。洪范规定,要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对其进行卜筮教育或“岗位培训”。齐民要术记载,杜阶令茨充教江南人种茶、种桑、种苎麻,九真太守任延、庐江太守王景令铸作田器,在百姓中推广牛耕,教百姓开荒种地,古谓“劝课农桑”,亦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民获得知识技能。唐朝的手工业分官营、私营,官营手工业由少府监、将作监分职掌管。据唐六典记载,两监共有三万五千名能工巧匠。为了提高这些工匠的技艺水平,由少府监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期因各工匠从业不同而异,短者九月,长者四年,由各行业能工巧匠传授精湛技艺,且每季一小考,年终一大考。 其二是学校的官方教育形式。继汉朝“鸿都门学”之后,两晋建立了国子学,南朝开始分科设馆施教,成为隋唐专科学校的渊源。唐朝的国子监设有书学、算学、律学三所专科学校;太医署设有医学专科学校,校内又分设医科、针科、按摩、药师等专业;司天台设有天文、历数、漏刻专科学校;太仆寺设有兽医专科学校。这些专科学校,其办学体制之先进,培养目标之明确,教学内容之完善,是当时世界无与伦比的,创造了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群体实践形式。古代劳动人民经常被征集徭役,参加诸如铸造刑鼎、修筑长城、开凿运河、兴建都城、营建帝王陵墓之类大工程建设。在这些少则百人,多至几十万人参加的群体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发生知识和技能的大学习、大传播。古代的青铜铸造,从制做范器,到配制原料、升火熔炼、浇铸成型,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奴隶们必需掌握有关的职业知识技能,才能使这种技术性很强的群体实践活动协调开展。可奴隶们是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掌握青铜器铸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只能由能工巧匠在实践中向奴隶们传播。可以肯定,修筑长城,兴建都城,会造就许多建筑学家;开凿运河,会造就许多水利专家。已发掘的秦兵马俑,是多少泥塑天才的杰作!根据秦朝“物勒工名”制度的规定,塑俑者都应留名,现已在陶俑身上的刻文发现如“宫疆”、“咸阳午”、“栎阳重”等几十个工匠的名字,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工匠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学习和技艺传播,是不可能完成技术水平如此精湛划一的浩大工程的。汉武帝曾下令推广新田器和新耕作法。他命大司农选取有技巧的奴隶制造新田器,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使用方法及耕种养苗法。这种群体实践活动,使劳动人民有机会接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文籍传播形式。我国古代许多“职业性”很强的文章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也会成为农工各业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许多行业、职业的工作规范,例如金属冶炼、玉器加工、皮革加工、木器制作、陶器制作、器具表面处理,以及车舆、兵甲制造,宫室、城廓建筑等等,都有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实施办法。可以说,这本书是对先秦百工技艺的科学总结,是官方编撰的职业技术教育读本。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种树、医药的书没有烧,给民间技艺的传播留下了一条渠道。古代一些知识分子,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发明,撰写了许多学术专著,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这些典籍的传播,也会使我国古代人民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唐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序言中指出,他的书就是为民众而写的,故“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年),将作少监李诫奉命重编营造法式,全书分为释名、各作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