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在中国.doc_第1页
危机传播在中国.doc_第2页
危机传播在中国.doc_第3页
危机传播在中国.doc_第4页
危机传播在中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的危机传播 赵志立 内容提要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危机事件 它也是对中国 的执政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对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传播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应当说在危机的爆发期内 中国的政府和媒体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 使我们看到 了中国在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方面巨大的进步 受到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目前 已进入危机的恢复期 认真评价和总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经验教训 是危机管理中的题中之义 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我国新闻传媒危机传播的 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之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一 从汶川大地震看新闻传媒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 从汶川大 地震看政府和媒体的信息公开 三 从汶川大地震看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四 从汶川 夥地震眉共朸 播 璄新闹琄巵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危机管理 危机传播 Abstrac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s the most severe disaster happened in China since 21st century which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on the capability of crisis managemen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lso on Chinese media s capability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Both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media are believed to give satisfied performance when the disaster broke out enabling people to witness China s great progress on crisis management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receiving the recognition from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t press time the convalescence from the disaster has been kicked off To estimate and absorb achievement and lessons from the crisis management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for the killer disaster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and is sienifiaant fmp upgpadine Ahineqe government s capability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Chinese media s level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 part News Media s Rapid Response System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cond part Information Publicity of Government and Media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ird part Public Opinion Leading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orth part Report Ideology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Key word Wenchuan Earthquake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communication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危机事件 它也是对中国 的执政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对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传播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2 应当说在危机的爆发期内 中国的政府和媒体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 使我们看到 了中国在危机管理和共朸 播方靠巨夥璄跙楥 叕倰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目前 已进入危机的恢复期 认真评价和总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经验教训 是危机管理中的题中之义 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我国新闻传媒危机传播的 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汶川大地震看新闻传媒的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事件是 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 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做出决策 1的事件 时间是构成危机事件的最重 要的因素 也是危机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第一时间里 及时准确地掌握关于危机事件 的信息 是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和处理危机的基础和前提 而对新闻传媒和新闻 报道而言 时间同样是构成危机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危机事件中 新闻的时效性不仅 是危机传播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在 而且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抢险救灾 尽可能减少灾难对 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灾害是所有危机事件中破坏性最大且目前还难以作出准确预警的灾难性事件 因 此对事件的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汶川大地震震级 烈度和波及面都远远超过唐山大 地震 危机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了解来自灾区的信息 人们也迫刅销要唨 第一旴间 里 逘跅墒 解灾区的情况 5 月 12 日 15 时 02 分 在地震发生后才半个小时 CCTV 新闻频 道就播出了汶川大地震的首条新闻 随后 各新闻媒体迅速组织力量 赶赴灾区采访 地 震发生初期 由于地震造成的对交通和通讯的严重破坏 地震的重灾区几乎都成了与外界 失去了联系的 孤岛 赶赴灾区的记者们与时间赛跑 冒着余震引起的塌方和泥石流等危 险 与解放军抢险部队一道 或步行 或空降深入到震中地区 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 抢 出有关灾情的最新消息 不但让公众及时地了解到灾区的真实情况和抗震救灾工作的最新 进展 而且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抗震救灾提供了依据 危机传播的时效性不仅体现在 及时 还体现在 实时 和 全时 在这方面 广 播 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作用在突发事件中显得特别突出 在地震发生后的 44 分 钟后 CCTV 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就打破了频道之间的界限实行了并机直播 这一下就打破 了电视观众与地震灾区的时空距离 使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通过直播窗口实时 同步地了 解灾区发生的一切 这是国内在重大危机事件新闻报道方面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和突破 它 不但大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而凸现其新闻价值 而且对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万众一忁 支援傩灼儸赵倰 凭 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 各新闻媒体推出了全天 24 小时播出的抗震 救灾专题节目或有关投震救灾的专版 专刊 不间断地反映地震发生以及抗震救灾的全过 程 正是新闻媒体实时地播报地震灾害的的最新动态 宣传党和政府为抗震救灾采取的各 种举措 以及请有关专家及时澄清社会上各种谣言 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中作 为党和政府应急公关平台的作用 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新闻媒体在此次地震灾难中的快速反应 很大程度得益于新闻媒体危机应急机制的建 立和健全 2003 年爆发 SARS 公共卫生事件时 中国的大多数新闻媒体对什么是危机应急 机制还一无所知 因此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措手不及 痛定思痛 在 SARS 事件以后 各新闻媒体就开始着手建立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 特别是 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的出台 更是加快了新闻媒体对危机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 制定了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预案 而且在制度 人员 物资 技术等方面都对应对危机事 件作了充分的准备 未雨绸缪 枕戈待旦 有备无患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就能拉得出 1 薛澜 张强 钟开斌 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软科学 2003 3 3 上得去 打得赢 中央电视台就于 2006 年制定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响应机制 对突发事 件的性质分析 确妚妣 报道斶斄 跅逝投送报道力量 多方调动技术设备等均作出明确 规定 这套机制在今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 3 14 事件报道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5 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央电视台迅速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对全台提出 宣传 统一指挥 人员统一调度 设备统一保障 后勤统一协调 的要求 并成立采编和导演两 大系统及 17 个作业组 完善了统筹协调机制 信息获取机制 新闻策划机制 新闻制作机 制和播出协调机制 这些为抗震救灾报道取得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 二 从汶川大地震看政府和媒体的信息公开 危机事件中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危机管理专家里杰斯特所言 对交 流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 2危机管理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信息传播和交 流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危机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应遵循 三 T 原则 即 主动提供情况 Take your own take 提供全面的情况 Take it all 尽快地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公开化和透明度 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 是新闻媒体对公众在危机事 件中的知情权的一种起码的尊重 让公众了解自己在危机中的真实处境 有利于帮助他们 化险丸夵 赬共 安 悈哠灼钼造怐璄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 有利于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的 社会舆论引导 防止流言 谣言的滋生和蔓延 有利于在灾难中团结人民 凝聚人心 同 舟共济 万众一心地去克服困难 战胜危机 多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对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曾存在着种种误区 主要表现在姹危 机事件中的信息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存在着太多的限制 特别是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 失和危害更是视为 负面报道 而讳莫如深 认为 负面 的东西报道太多 会使人悲观 泄气 丧失信心 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黑 对抢险救灾带来不利 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 发生的的唐山大地震 7 月 29 日 人民日报 刊登了第一篇关于地震的新华社通稿 河北 唐山 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 神抗震救灾 的报道 报道中对灾情只字不提 只有一句 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的轻描淡写的话 直到 3 年后才公开了地震造成的真实的死亡人数 在 2003 年爆发 SARS 事件初期 我国的新闻媒体对广东出现的疫情也曾出现过集体 失语 而信息不 公开的结果是流言 谣言和 小道消息 满天飞 SARS 病毒也随着流言和谣言迅速地在 全国各地蔓延 SARS 事件给我国的新闹 墒上亄甝储璄 觼 共攺 件 特别是灾难 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已逐步成为我国管理层和新闻界的共识 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 从根本上取决于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政务的公开 2007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第 165 次常务会议通过 并于 2008 年 5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这是我国 信息公开 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条例 中 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抢险救灾 优抚 救济 社会捐助等 款物的管理 使用和分配情况等都列入应该公开的信息范围以内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 发布的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也明确指出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 及时 准确 客观 全面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 随后发布初步核 2 罗伯特 希斯著 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 第 187 页 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第一版 4 实情况 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 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这些 法律法规的制订使新闻媒体的信息公开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有了保证 在 5 12 汶川大地震中 中国政府和媒体在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的 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内 有关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便毫无掩饰地出现在吆 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因地震造成的死亡 受伤 失踪人数每天都在媒体上更新 在新闻 单位工作时间稍长的同志都有一种感觉 以前领导对危机事件的要求是 及时上报 向上 级领导请示层层把关 这次对地震灾难的报道是要求 即时播报 老记 编辑和主持人们 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约束 受众看到听到更多的是来自灾难现场的未经剪裁的 原生态 的报道 同时 地震灾区还第一次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和记者开放 允许他们赴灾区采 访并对灾区发生的一切作出客观 公正 全面的报道 据统计先后有 100 多家境外媒体赴灾 区采访 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 并没有出现我们过去担心的情况 相反 它更加缩短了 媒体与公众的距离 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 给灾难中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也让世界 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开放和自信 国际舆论对中国政府和媒体在地震中的信息公开给予了高 度的评价 正如 新西兰先驱报 所言 中国在对灾难性地震反应中表现出来的同情 公开和效率 展现了国家的新形象 向国际媒体敞开大门 中国民众接受到未经过滤的信 息 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 并指出 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并要形 成制度长期坚持 三 从汶川大地震看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在灾难爆发的初期 也就是危机事件的爆发期 是社会舆论最为活跃的时期 各种 猜测和议论 各种流言和谣言会通过各种非正规的渠道在公众中迅速蔓延 常常使人们莫 衷一是 无所适从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各种困惑 恐慌和误导 而且会对抢险救灾造成 干扰和影响 这时候作为新闻媒体 特别是代表党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及时引 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危机传播专家史密斯 巴兰德基于传播学的 议程设置理论 提出了 焦点事件理论 他认为 那些 突然发生的 不可预知的事件 有极大的冲击力 能够唤起公众的注意力 同时为政府制定新的政策和危机解决方案提供了 机会之窗 在危机传播过程中 焦点事 件在设置公共议题时扮演重要角色 将直接影响到危机传播的措施和效果 该理论对危机 管理部门及新闻传媒对危机传播的社会控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便自然形成了国内外万众瞩目的 焦点事件 在众说纷纭中 把受众的注意力往什么地方引 在第一时间内 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 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的重要指示 紧接着 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全面布署当前抗震 救灾工作 生命高于一切 一切为了生命 成了危机 爆发期 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也成 了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压倒一切的 议题 在这个阶段 各新闻媒体把全国乃至世界的目 光都吸引到中国政府 举全国之力拯救生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 上 通过大量来自第一线的广大军民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报道 激发起全国人民共赴国难 携手 同心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当地震从 爆发期 进入到 恢复期 时 各新闻媒体又把 议题 及时地转向如何帮助灾区人民自力更生 搞好灾后重建上 通过各种典型报道 宣传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 的伟大抗震救 灾精神 在议题设置上 紧跟党中央的部署 积极引导舆论 动员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 的最后胜利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 伴随着 信息流 影响流 也会出现 噪音流 而流言和 5 谣言则是干扰危机传播的最大噪音 如 5 12 地震后 余震不断 社会上出现了 成都 市将爆发 7 级地震 的谣传 成都市民人心惶惶 连续几天晚上不敢回家 成都电视台便 把地震局局长和地震专家请到直播间 及时予以辟谣 并发布准确 权威的消的息 反复 播出 使市民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5 月 14 日社会上谣传地处成都市锦江上游的都江堰某化 工厂发生爆炸 水源受到污染 市民们恐慌上街抢购各种饮用水 出现了商场门口排起长 龙 饮用水被一抢而空的状况 在谣言刚刚兴起的时候 市长助理 市政府秘书长 市政 府新闻发言人和水务局局长便出现在电视台的直播间 将真实 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市民 及时辟谣 使人们的恐慌情绪很快得以缓解 在流言和谣言面前 各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 中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 及时把握社会动态 并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稳定公众情绪 坚 定了社会各界抗震救灾的信心 四 从汶川大地震看危机传播中的新闻理念 长期以来 我国的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方面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如见物不见人 报喜不报忧 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上 而忽视对灾难中的普通人应 有的关注 用政治化 概念化的空话 套话来代替生动 鲜活的事实 最为典型的是前面 提到的有关唐山大地震的那篇报道 全文仅 400 字 除了 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13 个字透露出一点有关地震的信息外 其余的全是 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 在 批邓 反击 右倾 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 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 精神 团结起来 奋发图强 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这一类空洞的口号 经过改革开 放 30 年 我国的新闻媒体以及在新闻报道在理念上已有了很大变化 但在危机传播中那种 惟上不惟下 概念化 泛政治化的痕迹依然存在 它佽我们璄共攸传播在叕 紸乏公信 度 认知度和吸引力 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在这次地震灾难的报道中被彻底的颠覆 与过去灾难性报道最大 的不同是 在这次地震灾难的报道中高扬起了 以人为本 的大旗 以人为本 既是共产 党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也是一切危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大灾 大难中生命是最可贵的 压倒一切的就是救人 正因为这样 新闻媒体把大量的镜头对准 灾难中一个个普通的生命 把他们个人的命运同亿万人民联系在一起 呈现出危难之中人 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东西 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颂歌 无论是总书记 总理 还是解放军 官兵 医护人员 志愿者和灾民 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性和普世的价值 常使我 们在电视荧屏前泪流满面 激动不已 以人为本 的理念通过媒体的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使人们在灾难中更加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友爱相助 同舟共济 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 力和战胜危机的信心 以人为本 的理念以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戴和信任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援助 从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 自然灾难方面的合作 在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中对传统新闻观念的突破还体现在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的统一 在危机传播中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时常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