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规划说明1. 规划编制说明1.1. 规划背景从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以来,擂鼓墩古墓群的保护工作就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8年5月7月,曾侯乙墓发掘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和湖北省、武汉军区主要领导亲临发掘现场;1979年2月,当地政府拨款20万元兴建曾侯乙墓保护棚;1988年1月,擂鼓墩古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后,国家文物局曾先后拔专款用于曾侯乙墓保护棚的扩建、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编制和曾侯乙墓墓坑椁木原地脱水保护工程;叶剑英、李先念、乌兰夫、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杨汝岱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曾侯乙墓编钟等出土文物,并题词。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擂鼓墩古墓群在自发现以来的近三十年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擂鼓墩古墓群的保护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11月,受随州市文化体育局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承担了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1.2. 规划编制指导思想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和改善擂鼓墩古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擂鼓墩古墓群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按照文物保护的国内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准则,制定擂鼓墩古墓群文物保护措施,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1.3. 规划依据说明本规划的编制依据分为“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地方法规、文件与相关规划”,“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和“相关档案、研究成果资料”四部分:“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包括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规定和相关文件,以及涉及的相关国家法律;“地方法规、文件与相关规划”包括地方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技术规定和相关文件,以及遗址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包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性的国际、国内文件;“相关档案、研究成果资料”包括擂鼓墩古墓群的考古报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以及擂鼓墩古墓群考古研究相关资料。1.4. 成果形式及使用范围根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本规划的成果包括四个部分: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规划文本;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规划图纸;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规划说明;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起作为擂鼓墩古墓群保护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的补充和解释。本规划适用于约1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与展示、考古发掘、土地利用、建设工程和选址布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凡在此范围内的任何修缮、拆迁、扩建和新建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2. 擂鼓墩古墓群概况2.1. 区位擂鼓墩古墓群地处湖北省随州市区西北擂鼓墩大道以西的岗地上,东经113L19M113L21M,北纬31L43M31L45M,东南距武汉市约138公里。随州市境内有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在建)通过,交通便捷。2.2. 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随州市地势由南北逐渐向中部微缓倾斜,其北部为淮阳山脉西段桐柏山,西南为大洪山(即涢山),中部为海拔百米以下的丘陵坡地。擂鼓墩古墓群即位于中部丘陵地带,桐柏山地东南边缘,南倚涢水,东临水。擂鼓墩古墓群所处区域为近南北走向的系列垄岗,包括东、西团坡、吴家塆、擂鼓墩、庙凹坡、吕家塝、王家塆和蔡家岗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5102米,整个遗址区比周围平地高出约20米。吕家塝团坡一线以东、庙凹坡吴家塆一线以南分别是水与涢水形成的冲击平原。(2)地质本区大地构造属于秦岭褶皱系的南襄断坳区,前白垩纪地层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强烈。而白垩纪地层构造简单,为向南面缓倾的单斜岩层,断裂不发育。区内裂隙少而短,岩砂细而密。擂鼓墩古墓群内分布的地层为白垩系上统胡岗组砂岩,上更新统残坡积和坡洪积粘性土,以及近代人工堆积等。白垩系上统胡岗组砂岩,岩性以紫红色、粉红色厚层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及少量薄层砂层泥岩。这样的地层有利于墓穴开凿,穴壁坚固。岩层之上堆积有厚薄不等的上更新世黄、褐色粘土。(3)水文流经擂鼓墩古墓群的主要河流有涢水、水,均为山溪性常流河。涢水发源于大洪山北麓,从擂鼓墩古墓群南侧流过,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流速3米秒。水为涢水支流,发源于桐柏山南麓,流经擂鼓墩古墓群东侧。二水于擂鼓墩古墓群东南汇合。遗址区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孔隙水和白垩系砂岩孔隙裂隙水,厚约19米不等。这两类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共同组成遗址区内的浅层潜水,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最浅处埋深小于0.5米。遗址区地下水的补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遗址区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除大气降水外还有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由于曾侯乙墓处在具有一定透水性的风化岩层中,且墓坑大部分低于地下水位,大气降水虽不能直接进入,但在墓坑周围木炭吸水饱和后仍能不断渗入墓室内,直至与地下水位持平。(4)气候随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1月份最冷,月均气温2,最低气温16.3;7、8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8.1,最高气温41.1。年平均降雨日175天,降雨量1064.1毫米,最低665毫米,最高1170毫米;以7、8、9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66左右,10、11、12月降雨量最小,占全年9;7月时见暴雨,最大日降雨量214.6毫米。全年无霜期245天;降雪日约9天,积雪日612天。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频率12;最小风向为西南风,频率1。2.3. 历史沿革随州历史悠久,上古即为神农烈山氏部落所居,春秋时域内有随、唐、厉(赖)等姬姓诸侯国,楚灭厉、唐,战国中期灭随,秦代以后建制为随县、随州等不一,民国为随县,1979年11月,设立随州市(县级),次年7月,县市分设建制;1983年8月,国务院决定随县并入随州市,为省辖县级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地级市,辖曾都区、广水市(县级)。随州历史上是周代姬姓诸侯随国的封地,而随州境内的曾国不见于史籍。但是出土文物则支持了曾国的存在,却没有发现一件随器。根据擂鼓墩古墓群考古勘探、部分墓葬的试掘、发掘情况判断,擂鼓墩古墓群是曾国王陵区。由于没有更多史料支持,在擂鼓墩古墓群的研究过程中,曾、随关系成为一个长期讨论、悬而未决的课题。目前,学术界赞成“曾”即“随”者占多数。2001年,湖北省随州市文物部门对随州市擂鼓墩古墓群地区进行遥感测量,发现市郊曾都区安居镇一带有土城遗址。遗址位于安居镇区西北角的王楼村,这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废弃于汉代,与现已发现的齐鲁古国都城相似。内城南北约19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东、北、西三面保存较好,墙基宽约10米,从地表上能看出一定的轮廓;城内有厚薄不等的文化层和大量陶器碎片;内城四周有护城河遗址,外城大都已毁弃,只在距内城西北方向一公里处发现有多处夯土,专家判断为外城墙遗址。经专家论证初步认定土城遗址为周代随国古都城(曾都)遗址。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擂鼓墩古墓群是存在于曾都附近的曾国王陵区的结论。2.4. 考古调查、发掘历史1977年底1978年初,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在扩建营房的施工过程中,于东团坡工地内初步发现、确认了特大型古墓的存在;1978年3月,东团坡发现的特大型古墓被正式编号为擂鼓墩一号墓,并于同年5月7月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竖穴墓,根据墓主身份,将之命名为“曾侯乙墓”;1981年7月,在曾侯乙墓以西100米处的西团坡又发现了团坡墓地M2,并于同年8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83年在吴家塆擂鼓墩砖瓦厂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葬;1997年国家文物局拔专款10万元做擂鼓墩古墓群总体保护规划,省市考古工作队在以曾侯乙墓为中心的1.5平方公里内,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庙凹坡、王家包、蔡家包、吕家塝、王家塆等五处墓地,新发现大、中、小型古墓葬100余座,并试掘了蔡家包1号墓(蔡M1)。1999年1月,抢救性发掘清理了曾侯乙墓5座陪葬坑。2.5. 保护等级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擂鼓墩古墓群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 遗存类别古墓葬群。2.7. 遗存年代战国时期。2.8. 遗存规模擂鼓墩古墓群分布在东至顾家塆、南至擂鼓墩中学和曾都一中、北至蔡家岗、西至庙凹坡的岗地上,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2.9. 遗存内容和布局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共100余座,已发掘其中的30余座。墓葬可分为带封土的墓葬(以下简称冢墓)和不带封土的墓葬。其中冢墓的分布基本上是一墓占据一处岗地的制高点,彼此独立,自成一体。有的冢墓附近或分布有中小墓葬,但与冢墓之间在布局上并无直接关系。依照山岗自然地势,可将擂鼓墩古墓群划分成8处墓地,分别为团坡墓地、擂鼓墩墓地、吴家塆墓地、庙凹坡墓地、吕家塝墓地、王家塆墓地、蔡家包墓地和王家包墓地。1团坡墓地位于东团坡和西团坡,解放军空军军械修理厂和空军雷达学院军通系院内。东团坡和西团坡两条小岗地并列分布,其原生堆积主要为砂岩。东团坡长约600米,除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外,坡地上还发现有零星岩坑墓,在其中一座墓葬中钻探出黄、红色彩绘陶簠残片,故知此墓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期。东团坡南部是一高丘,经勘探,发现了两座东汉时期砖室墓,其中一座带有近5米长的土坑墓道,规模较大。此圆丘断面上常见绳纹、几何形残墓砖,估计原有不少汉墓。1999年1月,在曾侯乙墓之西又发现一排5个陪葬坑。西团坡较东团坡矮小,南北长约250米,除团坡墓地M2外,在其南50米及200米处发现有18座小型岩坑墓,部分墓中有鼎、罐、豆等随葬器物。由于该墓地所在的区域地表上大部分覆盖着现代建筑,无法进行勘探,目前已知在岗地以西分布有战国时期小型墓葬,在整个岗地还零星分布有汉代墓葬。(1)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位于东团坡,解放军空军军械修理厂内。此墓为战国早期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规模庞大,形制特殊。坑口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面积220平方米,墓室深13米以上(现残存墓口最高处距坑底11米)。坑内构建巨型木椁,由171根巨型长条方木垒成,椁室东西长19.7米,南北宽15.72米,总面积略小于墓坑,使用成材木料达378.63立方米。经检测,木料全部为梓木。全墓分为四个椁室:东室、中室、西室、北室。东室、中室最大,北室最小。四椁室底部有门洞相通,门均呈方形。墓内共出土木棺24具,随葬物品15404件,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9件(套)。器物铭文证明墓主为曾国国君“乙”。(2)团坡墓地M2位于西团坡空军雷达学院军通系院内,距曾侯乙墓102米。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墓圹建在红砂岩上,正东西方向。发现时封土已被平去,残存墓口近似方形,长7.3米、宽6.9米,墓壁不甚规整,墓室残深1.4米,墓底为正方形,边长6.2米。墓内填原坑红砂土,墓底有20厘米厚的青膏泥。墓内棺椁均已腐烂,仅见残痕,结构已难以辨认。木椁痕南北宽约5.47米、东西长约5.74米。木椁底板朽痕之下,南北两端挖有宽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的沟槽,槽内均留有一根枕木的痕迹。木椁内北部偏西有棺痕,东西向,长约3.3米,宽约2米,这具棺较大,推测应有外棺。墓底的西南角有一具小棺痕迹,残长约2米、宽约0.70.8米,应为一具陪葬棺。墓内出土文物包括青铜乐器、容器、杂器、车马器及陶器、玉器等,共2770余件。根据墓地性质和布局推测,墓主也应当为曾国国君。也有学者认为墓主为曾侯夫人。(3)曾侯乙墓陪葬坑K1K5位于团坡墓地东南,曾侯乙墓西1213米处。为一组5处方形坑,深浅不一,大多深度不超过60厘米。K1K5南北成列,方向与曾侯乙墓基本一致,推测应当都属于曾侯乙墓的陪葬坑。K1K4中部均被现代疏干沟打破,残存部分被现代道路覆盖;K5西、南两面被现代道路覆盖。K1出土各种青铜构件460余件;K2K4中共出土陶器44件;K5未见遗物。以上陪葬坑均被严重扰乱,原有面貌不明。2擂鼓墩墓地位于擂鼓墩村7组,曾侯乙墓西北500余米,由擂鼓墩土冢和其他墓葬组成。擂鼓墩土冢所在的山岗主要为红砂岩堆积,其上由有较薄的黄土,岗地南北650米,山岗中部制高处土冢突兀,为擂鼓墩,擂鼓墩土冢为灰褐色堆土,形状为椭圆形,直径3942米,高4.9米,其上种植有树木,土质极坚硬,显系夯筑;土层中含有较多大溪文化时期的细碎陶片,绝大多数为夹砂红陶,胎薄,多素面,特征明显者有鸭嘴形小鼎足及红衣陶片,其年代约相当于大溪文化时期,土冢附近未见到与这些陶片相关的文化堆积。因勘探难度较大,土冢之下墓坑的规模未探明,但可确定是一处不带墓道的较大型岩坑墓。此外,擂鼓墩土冢以北还发现有其它墓葬10余座。3吴家塆墓地位于过去的擂鼓墩砖瓦厂近旁,团坡西南。吴家塆墓地是一条低矮土岗,南北长约600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共勘探和发掘墓葬30余座,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一般长3米、宽2米,少数超过4米的墓葬带有墓道。这批墓葬的墓坑口大底小,坑内填土松软,有的填有厚约0.1米的白膏泥或青膏泥。已发掘的墓葬均有随葬品,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器类有鼎、壶、基、盘、匝,也出土鼎、敦、壶、剑、镞等青铜器。据考古推断,这些墓葬年代都属于战国中期之后,葬俗及随葬品表现出许多楚墓特征。过去因擂鼓墩砖瓦厂取土,不少墓葬已遭到破坏。1983年试掘的吴家塆M27、M28两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墓口略大于墓底,填土松软,M27底部还填有厚0.15米的青膏泥。葬具有棺或棺椁,人骨均朽。经过调查与勘探发现,吴家湾墓地不同墓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可能构成一组组家族墓地。4庙凹坡墓地位于吴家塆墓地之西。庙凹坡地形复杂,岗地土层较厚。在北部坡地较平坦处发现面积约10平方米的红烧土层,厚0.2米,土层内包含有夹砂绳纹红陶片,薄胎,火候不高,器形难辨认,时代属于西周时期。庙凹坡以南过去有砖瓦厂取土,在断面上偶见残存土坑墓墓圹。从采集的夹砂绳纹灰陶鬲、泥质灰陶细柄豆残片看,墓葬年代属于战国时期。5吕家塝墓地位于马家榨村10组,曾侯乙墓西北近1800米,所在岗地南北长300米。吕家塝墓地是除吴家塆之外另一处小型墓葬分布较多的墓地,发现墓葬15座。墓葬分布在岗地的脊部和东侧,面向水,岗脊之上堆积有厚近1.8米的黄色粘土,因此墓葬多为土坑墓。墓葬均为长度3米左右的小型墓,墓坑开凿在红色砂岩上,部分小墓因水土流失造成破坏。从地表采集的部分随葬陶器看,特点与吴家塆墓地小型墓葬相同,也是战国中期墓葬。6王家塆墓地位于马家榨村7组,曾侯乙墓西北近1300米,王家塆岗地长700米,其北与吕家塝墓地相连,原生堆积也以红砂岩为主,墓地分为三个墓葬集中区,其中,王家塆土冢位于南部区域,其它情况不明。王家塆土冢,该墓墓坑位置向土冢西北部,坑壁略斜,未见墓道,土冢直径12米,高3米,未经夯筑,其下为长5.1米,宽3.9米的岩坑墓穴,是擂鼓墩古墓群中规模最小的封土墓。在土冢附近没有发现其他墓葬或陪葬遗迹,土冢之东不远处采集到磨制石斧1件,斧体厚,斜刃,长8.6米、宽3.65厘米,这种斜刃斧流行于大溪-屈家岭文化时期。7蔡家包墓地位于马家榨村9组,曾侯乙墓西北约2000米。蔡家包与其南的王家包中部相连,两岗地合称蔡家岗,南北长900米。岗上土层较厚,墓葬以土坑墓居多。墓地包括蔡家包土冢(M14)和附近的小型墓葬。蔡家包土冢(M14)为南北向封土墓,直径3034米、高2.9米,封土顶部发现一处直径约5米的盗洞,是擂鼓墩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上土冢呈缓坡状,外观与自然山包近似。土冢北、东两侧分布有小型墓葬13座,都没有封土和墓道,多为竖穴土坑墓。1997年对其中一座小型墓(蔡家包M1)作了试掘。蔡家包M1开口于表土层下。墓口长2.8米,宽2.6米,略大于墓底;深1米。为岩坑墓,坑壁不甚规则,内填黄褐色花土。墓口0.85米以下见板灰痕迹。出土有陶鼎盖、鼎足、鼎耳、豆、器盖和青铜箭镞等。陶器除豆外均为器物附件,可能是一种特殊葬俗。时代为战国中期。蔡家包之南还分布有少量东汉砖室墓。8王家包墓地位于马家榨村9组,曾侯乙墓西北1800米。王家包土冢,其封土形式与蔡家包土冢近似。土冢直径3840米,高度与地表接近。顶部及南部封土已被农民取土破坏,取土时挖出绳纹、几何形纹砖,可知有东汉砖室墓打破封土。经勘探,封土以下3米即见白膏泥,推测此墓墓坑深度不大,墓圹为东西向,形制为多边形,但具体形状未明。墓圹东西最长约23米,南北最宽约17米。其规模、形制可能与曾侯乙墓相仿。土冢附近其他墓葬情况不明。2.10. 出土文物擂鼓墩古墓群出土文物19000多件,其中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和团坡墓地M2两墓共出土文物18170余件。出土的国宝级文物9件(套),分别是:编钟、尊盘、金盏、鉴缶(两个)、16节龙凤玉佩、鹿角立鹤、联禁大壶(一对)、磬架、大尊缶;国家一级文物168件(套),主要为青铜礼器与用具、兵器、车马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竹简等。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大部分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团坡墓地M2和其它墓葬出土的文物保存在随州市博物馆。1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出土木棺二十四具。东椁室出土墓主内外套棺一副、陪葬棺八具、殉狗棺一具;西椁室出土陪葬棺十三具。主棺分内外两层。外棺近方形盒状,由铜框架嵌厚木板构成。其框架分底座、棺身立柱和棺盖三部分,采用了焊接、榫卯等金属加工工艺。整棺内髹朱漆;外壁黑漆为地,绘红、黄色纹饰。主要纹饰为绹纹、云纹、龙形蜷曲勾连纹,并有阴刻框槽线。整棺纹饰对称严谨,规整有序。从整体看,外棺设计精巧,制作精湛,纹饰美观,堪称金工、木工、漆工巧妙结合于一体的难得的艺术珍品。内棺用厚木板拼装组合,外形为长方盒状。棺内遍髹朱漆;棺外壁髹漆考究,朱漆为底,用黑、金等色绘成异常繁复的图案。图案内涵似与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故事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傩舞的场面。陪葬棺二十一具,形制均为长方盒状;表里髹漆,内壁为黑漆,外壁除一具全髹红漆外均以黑漆为地,施红彩,纹饰施于两侧壁板及两档,盖顶不饰纹饰。殉狗棺呈长方盒状,素面无漆,其结构与殉人陪葬棺相同。共出土随葬器物15404件(含器物附件及可拆卸的构件)。其组成丰富多彩,包括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甲胄、生活用器、丧葬用品及竹简等,质地有青铜、铅、锡、金、玉、石、骨、角、漆木、竹、丝、麻、陶等。大多数保存完好,有的出土时还保持着当年下葬时的原始状态。其中:乐器及其附件、构件共1851件。乐器有钟、磬、鼓(建鼓、悬鼓、手鼓)、瑟、琴(十弦琴)、均钟(五弦琴)、笙、箫(排箫)、篪,共计9种、125件;演奏工具钟槌、钟棒、磬槌、鼓槌共12件;乐器附件、构件有瑟柱、钟磬架、磬匣、鼓座等。其中以整套编钟的出土,以及十弦琴、均钟、箎、参差(排箫)等失传中国传统乐器的发现,尤为珍贵。其数量之多,配套之全,保存之好,是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大发现。青铜礼器和用具共计36种、134件。礼器包括食器、酒器和水器,共117件。其品种有鼎(包括正鼎、镬鼎、陪鼎共20件)、鬲、甗、炉、盘、簋、簠、豆、鼎形器、盒、大尊缶、联禁大壶、提链壶、鉴缶(冰鉴)、尊盘、罐、过滤器、浴鼎(小口鼎)、匜鼎、盥缶、圆鉴、盘、匜、斗、勺。青铜用具16件,有炭炉、箕、漏铲、镇、熏、筒形器、钩形器。此外还有削刀、玉首铜刀、木柄铜凿。另有鹿角立鹤一件。兵器4777件,包括戈、戟、矛、殳、榗杸、弓、矢、簇、盾、人甲、马甲、人胄、马胄等。车舆、车马器9种、1127件,包括车舆、伞、华盖、车軎、马衔、马镳、马饰等。漆木、竹器5038件。除木扣子4780件外,漆木器主要有衣箱、酒具箱、食具箱、盒、豆、杯、碗形器、桶、勺、禁、案、俎、几、架、木雕鹿、梳、木片俑、玉首木杖、木杖、木韘等。竹器绝大多数保存不好,能分清器类和形状者有26件,主要为大竹笥、小竹笥、竹篓、竹席、竹夹等。金器有金制器皿5件:盏、漏勺、杯、镇(2件),有金带钩4件,另有金箔940片,当为原装饰在其它器物上而散落下来的。玉、石、骨、角器中玉石器有璧、环、玦、璜、琮、镯、佩、挂饰、剑、双面人、管、刚卯、串饰、珠等玉、石饰物,共计528件;琀、口塞、玉握、玉片、半琮、璞料等葬玉,共计64件;梳、韘等其它玉器3件。骨角制品共计83件,包括角饰、骨角珠等。竹简240枚,有字竹签2枚,共计6696字。这是一座墓葬出土先秦竹简较多的一次。2团坡墓地M2出土文物团坡墓地M2内的棺、椁均已腐烂,仅见残痕,其结构难以辨认。主棺所在位置尚遗留有铅锡棺钉、铜饰件、人骨架、玉环、玉璜、料珠、角饰、穿孔蚌饰等。共出土随葬器物2770余件。包括礼器、乐器、玉石器、陶器、车马器等。其中:乐器有青铜编钟、青铜鼓座和编磬共3种49件,其中编钟36件,编磬12件,建鼓座1件。一套36件编钟,其音色音律与曾侯乙墓编钟相通,被称为曾侯乙墓编钟的“姊妹钟”,与曾侯乙墓编钟合称“百钟”。青铜礼器、杂器计24种70余件,其中鼎17件、簋8件,此外还有簠、甗、豆、壶、方尊缶、盥缶、盘、匜、釜、炭盆、箕、漏斗、匕等。车马器155件,有车軎、马衔、马騼、马饰等。陶器、玉石器、料器52件,各种形饰2240件。3其它出土文物1983年发掘的吴家塆30座小型墓葬具有出土陶器,常见器类组合有鼎、簠、壶等陶礼器和罐、豆等日用陶器。铜器仅出于少数墓葬中,兵器如剑、戈、镞等的数量较多,偶见鼎、敦、壶等礼器。1983年发掘的吴家塆M27、M28(吴M27、M28),1997年试掘蔡家包M1(蔡M1),以及吕家塝5座残墓,均有出土随葬品,合计67件。种类有陶器、铜器、漆器。陶器56件,均为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器形规整。其中鼎12件、簠9件、壶7件,其它还有罍、小口鼎、盉、盘、匜、罐、双耳罐、高柄壶、盂、豆、器盖等。铜器10件,器类有剑、戈、鐏、镞、削刀。漆器出于吕家塝M28。已朽,仅见痕迹。2.11. 考古研究概况1978年发掘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团坡墓地M2以来,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团坡墓地M2出土的珍贵文物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从目前已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版专著已达20余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性论文80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专著、文集有:1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附文物图录),文物出版社,19802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图案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3饶宗颐、曾宪通,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曾侯乙墓编钟铭文(殷周全文集成第一期抽印本),中华书局,1988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96郭德维,藏满瑰宝的地宫曾侯乙墓博览,文物出版社,19917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8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9湖北省博物馆,中国考古文物之美(5)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台北光复书局,199410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珍赏,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11郭德维,礼乐地宫,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曾侯乙墓专辑,大象出版社,199613崔宪著,曾侯乙墓编钟钟铭校释及其率学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4谭维四,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200115谭维四,乐宫之王,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16谭维四,曾侯乙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7樊友刚,神奇的擂鼓墩,随州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3. 专项评估报告3.1. 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1)擂鼓墩古墓群是战国时期的曾国王陵区。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共100余座。根据曾候乙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以及随葬礼器等级规格判断,曾候乙墓墓主为曾国国君“乙”。而擂鼓墩古墓群遗址区范围内已发现的与曾候乙墓规模相当的墓葬至少还有两座(蔡家包土冢和王家包土冢),据考古推断也应是曾国国君之墓。因此考古研究推测擂鼓墩古墓群应为战国时期的曾国王陵区。通常情况下,王陵区一般与都城相距不远。2001年,湖北省随州市文物部门对随州市擂鼓墩古墓群地区进行遥感测量,发现随州市西北15公里处安居镇一带有土城遗址,经专家论证初步认定为周代随国古都城(曾都)遗址。从这一古都城遗址与擂鼓墩古墓群的位置和时间关系推断,擂鼓墩古墓群很可能就是这一古都城(曾都)的王陵区。(2)为研究先秦时期诸侯葬制提供了可靠资料。我国先秦时期的诸侯墓葬,已发掘者不多,保存情况亦参差不齐。而曾侯乙墓规模庞大,文物甚多,保存良好,又经科学发掘,记录资料齐全,大大弥补了此前同类墓葬发掘的不足,证明或补充了周礼、左传等文献的记载。曾侯乙墓为研究我国先秦时期诸侯墓葬制度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实例,对于诸侯以下贵族葬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3)为东周考古断代树立了新的标尺。曾侯乙墓墓主身份明确,等级甚高,下葬年代准确,保存完好,出土器物多而精。通过与曾侯乙墓的文物资料作比较,可以为其它东周遗存和出土文物的断代提供有意义的参照,为东周考古年代学上树立起了一个可靠的标尺。(4)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丰富,是自有考古发掘以来所罕见的,把墓中所出的竹简和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加在一起,总字数为12696字,自西晋时代发现汲冢竹书之后,这是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曾侯乙墓是一座时代明确的战国早期墓葬,它所提供的大量战国早期的文字资料,不论对战国文字的研究,还是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5)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是研究曾、楚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曾国铜器多出于随枣走廊,表明这一带是曾国的心腹区域;同时,随枣走廊也是楚国问鼎中原的必经之地。这就注定了曾、楚两国在这一带的频繁交往。曾侯乙墓的发掘,为研究曾楚关系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如出土的楚惠王赠予曾侯之镈钟、竹简文字记载等,均反映出曾、楚关系十分密切。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湖北地方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6)见证和展示了我国先秦时期社会、经济、艺术、科技的辉煌成就。擂鼓墩古墓群地下文物埋藏丰富,除已发掘的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团坡墓地M2以及30余座中小型墓葬外,还有近160余座大、中、小型墓葬;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如青铜礼器、乐器、工艺品、雕塑、绘画、书法、丝织品、兵器等,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曾国的整体实力,在音乐、天文、铸造等领域更是显示出领先于当时国际的水平。擂鼓墩古墓群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世界所瞩目,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精神世界的圣山”、“藏满瑰宝的地宫”、“地下音乐宫”。擂鼓墩古墓群是我国先秦时期社会、经济、艺术、科技等辉煌成就的见证。(7)出土了一批历史上已经失传的民族乐器和武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许多品种已经失传。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均钟(五弦琴)、箎、参差(排箫)等均是失传已久的民族乐器,其它如笙簧、建鼓、竹箎等亦为首次发现的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曾侯乙墓出土的若干兵器,解答了长期以来考古研究中的疑惑。如墓中出土的7件三棱刮刀形有刃矛状长兵器,其中3件有铭文“曾侯之殳”,这使历史上长期无物可考、难以定论的殳的形制问题得以豁然开朗。同样,关于戟的形制长期以来也是论者意见不一。说文戈部:“戟,有枝兵也。”郭沫若则认为戈矛结合为戟。曾侯乙墓出土戟30柄,形制有三:三戈有刺、三戈无刺、双戈无刺。由此可知戟的特点在于“有枝兵”,戈矛结合是有枝兵,多戈结合也是有枝兵。“戟”的形制问题迎刃而解。2艺术价值擂鼓墩古墓群出土的文物,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在音乐、工艺、雕塑、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音乐曾侯乙编钟一套,包括铜木结构钟架一副,青铜钟65件,挂钟构件65副,演奏工具8件。钟架青铜构件和甬钟均饰有繁缛花纹,精美绮丽。经音响检测,每钟均能发出两个乐音,两音之间呈三度和谐音程。整套编钟共有五个八度又一个大二度;其音域的基本骨干是五声、六声以至七声的音阶结构;中层三组33件甬钟三个半八度内,十二半音齐全。整套编钟可旋宫达六宫以上,可演奏采用和声、复调、转调手法的乐曲,其音乐性能之好,令人惊叹。各不同层、组的钟,音色各有特点:上层清脆嘹亮,余音较短;中层三组铿锵和谐,余音适中;下层音声浑厚,余音绵长。同时出土的一件乐舞图鸳鸯漆盒上有奏钟图像,为编钟演奏提供了形象资料。而团坡墓地M2出土的36件编钟,其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恰好弥补了曾侯乙编钟的空缺。曾侯乙编磬一套,包括磬架一副,石磬块32片,铜挂钩32副,木质磬槌2件,木磬盒3具。复原后的磬块音色清澈明亮,类似木琴而更富余韵;整套编磬具有三个八度,可实现旋宫转调,其最高音与现今钢琴的最上一键同音。其它出土乐器还有建鼓、扁鼓、悬鼓、手鼓、瑟、十弦琴、均钟、笙、排箫、箎等。将这些乐器加起来,足可组成一支较完整的民族乐队。擂鼓墩出土的大批乐器,以其品类之多、数量之众、规模之大,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乐队的组成,使人看到了中国金石之乐的完整形态。它们展现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是擂鼓墩文物考古、研究最丰硕的成果。 工艺擂鼓墩出土的许多文物在工艺上都具有新颖、奇特、精巧的特点。礼、乐器延续了商、周以来的传统,而又有许多重大的创新,尤其青铜鉴缶,尊盘、联禁对壶等,从形体到结构,从部件塑铸到整体组装,都是创新之作,今人也难以复制;器物附件装饰,工艺新奇独特,增强了视觉美感和威严肃穆的意境。装饰花纹品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色彩绚丽,所用题材极为广泛,既有现实的日月星辰、自然景观和人物、动物,又有神话传说和幻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技巧上,集中了先秦已具备的塑、雕、镂、刻、琢、镶、铸、嵌、填、错、印、髹漆、彩绘等技术手段,因质施技,巧妙运用。擂鼓墩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品类齐全、造型奇特、纹饰华美、制作精巧,具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显示出先秦时期辉煌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雕塑擂鼓墩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雕塑艺术精品。用材有青铜、金、玉、铅、锡、木、骨等,以青铜居多;造型有动物、人物以及其它形象,而以动物居多,如彩绘髹漆木雕梅花鹿、青铜怪兽磬架、鹿角立鹤等。雕塑中运用了多种巧妙的技法,将圆雕、透雕(镂空雕刻)、浮雕(高浮雕、半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圆雕作品居多,还有的作品集多种技法于一身。在创作思想上,较之前代现实主义的因素明显增多,注重写实、刻镂细腻而又不囿于写实,达到了形真神切的境界;其中也有神化的作品,但带给人的已不是威慑、恐惧,而是轻盈、欢快的联想。擂鼓墩出土的雕塑艺术品,虽多为礼、乐器和其它器具上的装饰或支座,独立成件者较少,但其艺术成就不可低估。这些精美的雕塑作品形神兼备,富于感染力,反映出曾国雕塑艺术匠师们独创的构思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绘画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画根据题材和品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装饰图案画,多以动物、变形动物形象及几何图形构成画面,用于器物装饰。以曾侯乙主棺内棺上的图案最具代表性,其画面之大、构图之繁、设计之巧、寓意之深,前所未见,是难得的先秦艺术珍品。一类为取材于神话传说或生活场景的寓意画,如漆木衣箱上的“弋射图”,鸳鸯漆盒上的“撞钟图”、“击鼓舞蹈图”等。还有一类为书、画结合,如漆木衣箱上的二十八宿天文图,开创了我国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先河。曾侯乙墓漆画的艺术构思也颇具匠心,其表现手法既讲写实,又富于幻想。在描绘技法上,单线与平涂相结合,图案画用笔工整,线条刚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节奏感强。色彩以朱、黑为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擂鼓墩出土的精美漆画,是迄今所见到的我国先秦时期的绘画精品,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擂鼓墩出土文物上有丰富的文字资料,仅曾侯乙墓中出土各类文字总数就达一万二千多个,品类多,数量大,形体美,给人以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其中包括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朱书文(漆书)、墨书文(竹简、木板墨书),书写工具有刀、笔、墨、漆,书写方式有刻、画、铸、写等。曾侯乙墓书法在艺术风格上,因载体和实用的不同,呈现出争奇斗艳之状。青铜礼器上的金文多端庄凝重,竹简上的墨书多舒畅流利,漆器上的朱书多起伏变幻,而木器上的刻文则注重形体的粗犷和刀法的遒劲。总体看来,各类文字变化多样,线条疏密有度,书写风格异彩纷呈,反映了我国先秦时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3科学价值(1)擂鼓墩古墓群为研究先秦时期诸侯王陵的规划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擂鼓墩古墓群所处区域,山峦起伏,山势走向为近南北系列垄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来,从市区东部的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一条巨龙仰bn 卧在水西岸,每个墓地就依势分布在各个山岗上。虽然擂鼓墩古墓群的整体布局尚不清晰,但这种独特的诸侯王陵区的墓葬格局,无疑为研究当时的诸侯王陵的规划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展现了我国先秦时期在乐律学、天文学、材料力学、冶金铸造、军事、纺织和玻璃生产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 乐律学曾侯乙编钟铭文3755字,其中钟体铭文2828字,内容可分为编号、记事、标音、乐律,而以乐律方面的铭文最多。钟铭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包括了十二律吕的全部基本称谓及其异名。曾侯乙编钟铭文是极为重要的先秦音乐文献资料,它记载了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失传了的中国乐律学知识。将之与编钟测音所获的音响资料相对照,许多中国音乐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豁然开朗。它充分地证明了管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的真实性,表明我国古代的十二律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铭文与编钟测音和演奏实践相对照,表明我国在先秦以前已存在并使用七声音阶;它还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将旋宫转调广泛应用于实际。 天文学曾侯乙墓出土的5件漆木衣箱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纹饰与铭文各异,但都与天文星象或天地宇宙的神话故事有关,是研究我国先秦天文学的珍贵资料。其中,E66衣箱盖上所绘的二十八宿天文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幅,它是二十八宿源于中国的有力证据,也是研究二十八宿与四象起源关系的重要佐证;E61衣箱所绘图像与漆书铭文紧密联系,表明农时与天象的关系,同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杰出成就。 材料力学曾侯乙墓主棺外棺青铜框架,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框架及立柱等构件按各部分需要铸成,用材形制与现代工程建设中的工字梁、槽钢、角钢等相似,刚度好,抗弯性能强,历经2400余年仍然完整牢固,堪称我国古代材料力学的代表作。 冶金铸造技术擂鼓墩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分量之重,为我国考古史上罕见。仅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就在1万公斤以上。这反映了曾国发达的冶金生产,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出土青铜器铸造工艺精湛,技术难度大,分别采用或综合运用了分铸、浑铸、焊接、红铜纹饰铸镶法、失蜡法等铸造工艺以及榫卯和组装连接技术,在我国古代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基础上又有许多革新、创造和发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黄金饰品,纯熟地采用了模铸、锤锻、拉拔、镶嵌、粘贴等多种工艺,同样反映出极高的金属铸造工艺。 军事技术擂鼓墩古墓群出土了众多的兵器、车马器以及记载葬仪车马兵器的竹简(遣策),为我国古代军事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出土进攻性格斗兵器中见有锐殳、双戈或三戈结合的戟等新品种,杀伤力较之单戈或单纯的戈矛结合有很大提高;长杆兵器、弓、盾的制作采用了复合材料技术,比单一的竹、木、皮或金属材料性能更为优越;所出甲胄均为皮胎髹漆组编而成,工序规范,制作精良,髹漆彩绘绚丽,较之安阳殷墟出土皮甲有了巨大的进步;而矛状车軎的发现,以及竹简中关于车名、车载武器装备名、战车队列阵形的记载,反映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制作和车战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 纺织技术曾侯乙墓中收集到丝麻纺织品残片234件,其中有些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见到的品种。纺织品残片中,丝麻混纺织物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实物,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丝麻混纺织品;一种用夹纬使经线显出暗纹的单层几何织锦也是首次发现,对于商绮、周锦、汉锦织造工艺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龙纹绣品残片系用锁绣法做成,充分显示了曾国绣品的艺术水平。这批纺织品文物为研究战国早期纺织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足以了解当年丝麻生产及纺织技术的情况。 玻璃生产技术擂鼓墩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珠,其中部分琉璃珠化学成分与西方钠钙玻璃有明显区别,初步证实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可能已经有玻璃生产,其技术可上溯至商代。4社会价值从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擂鼓墩古墓群就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省政府部门、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叶剑英、李先念、乌兰夫、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杨汝岱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曾侯乙墓编钟等出土文物,并题词。曾侯乙墓的发现与发掘,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团坡一号墓(曾侯乙墓)和团坡二号墓的出土文物自1980年代在湖北省博物馆公众开放展示以来,已成为湖北省、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部分国宝级文物应邀在国际巡展。特别是编钟的出土,令世界震惊,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擂鼓墩古墓群作为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见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国际政治、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擂鼓墩古墓群也是湖北省历史文化的代表,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和团坡墓地M2的出土文物自公众开放以来,已成为湖北省、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了极高的品牌价值,也是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擂鼓墩古墓群也是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州市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曾侯乙编钟”已成为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品牌,对于促进随州市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擂鼓墩古墓群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将在随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3.2. 现状评估3.2.1 遗址本体现状评估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共100余座,已发掘其中的30余座。已发掘的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原来带有封土,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方向正南,发现时墓口东西最长处21米,南北最宽处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分东、中、西、北四室,墓坑中部偏北发现有一个盗洞,盗洞导致中室北部塞满淤泥,中室东北角被扰乱,发掘时整个墓葬处在水的浸泡之中。随葬器物大多保存完好,有的出土时还保持当年下葬时的原始状态。已发掘的团坡墓地M2也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发现时封土已被平去,残存墓口近似方形,长7.3米、宽6.9米,墓内棺椁均已腐烂,仅见残痕,结构已难以辨认,墓底中部发现一条2米多宽的扰乱沟,可能早期被盗,扰乱的范围不大,主要的随葬器物及棺椁痕迹尚得保存。其它已发掘的30余座墓葬均为无封土的土坑或岩坑墓,墓坑尺寸最大的6.54.4米,最小的2.11.5米。擂鼓墩古墓群共出土文物19000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9件(套),主要为青铜礼器与用具、兵器、车马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竹简等。其中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和团坡墓地M2两墓共出土文物18170余件,9件(套)国宝级文物就出自其中。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的大部分主要出土文物发掘完成后已移交湖北省博物馆保存,原址仅保存了木椁和少量陪葬棺。团坡墓地M2的出土文物现由随州市博物馆保存。目前已知带封土的大中型墓葬还有擂鼓墩土冢、蔡家包土冢、王家包土冢和王家塆土冢4座,其中:蔡家包土冢和王家包土冢经钻探墓坑规模均超过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墓坑尺寸分别为3120米和2317米;王家塆土冢墓坑规模则较小,墓坑尺寸为5.13.9米;擂鼓墩土冢由于夯土板结无法探明其墓坑规模。其余墓葬均为不带封土的中小型墓葬。另外,遗址区内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东周及东汉等不同时代的少量文化遗存。擂鼓墩古墓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直鲜为人知,墓葬人为破坏现象较少,目前只有蔡家包土冢经考古勘探发现一处盗洞。根据发掘、试掘及考古勘探的情况来看,擂鼓墩古墓群遗址本体未受到太大的破坏,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另外,由于擂鼓墩古墓群墓葬均系岩坑,红沙岩保水性较强,斗形墓坑因之形成一个自然降水的积水体,相反地下水的影响倒未必很大。在墓坑较大的情况下,坑体下部必定形成长期积水,其例如曾侯乙墓,发掘时椁室积水,陪葬棺半漂浮在水中。这种积水在墓葬下葬后应当十分稳定,因此曾侯乙墓有机物保存很好。这是南方墓葬不同于楚墓土坑墓的另外一种墓葬保存较好的方式。由此可以分析,王家包墓葬因为遭到取土破坏,墓坑积水外溢,因此对墓内保存状况形成更改是必然的。换言之,王家包墓葬有机质随葬品保存会受到影响。3.2.2 环境现状评估1 区域环境现状擂鼓墩古墓群地处湖北省随州市,距武汉市约138公里,随州市境内有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在建)通过,交通便捷。随州市是国务院于2000年6月批准设立的地级市,截止2009年,全市总人口258万,面积9636平方公里,下辖曾都区、广水市,2008年全市GDP达到310.2亿元。随州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盛产粮棉,素有“湖北粮仓”之称。近年来,随州的专用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产业、医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等发展十分迅速。随州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随州市地处的随枣走廊,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远在旧石器时代,随州就有人类活动;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50多处,表明距今50006000年前随枣走廊一带已有一支人类在此生息劳作。根据古籍考证,随州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故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无菌物品效期及质量管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设备监理师之设备监理合同真题附答案
- 202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模拟:护理教育与培训护理教育学前沿案例分析试题(含答案)
- 基于matlab的电气专业毕业论文
- 材料学专业毕业论文
- 测绘专业毕业论文框架
- 消防安全知识试题试卷(带答案)
- 数据结构 毕业论文
- 粮食储备库选址与土地评估方案
- 2025年玩手机检讨书
- 柠檬酸在提高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中作用护理课件
- 急诊科急诊超声检查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培训
- 速效救心丸培训课件
- 妇产科学课件: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 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
- 路基分层-表格-
- 干部年休假审批表
- 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七律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
- 天车小车轨道更换施工方案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技术规范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