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doc_第4页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关键词:网络文化;未成年人思想;影响研究abstract:network culture environment healthy growth of minors,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future and the fu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to the minor though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fluence minor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minors, play network culture on the growth of juvenile healthy positive role, guide minors to overcome its negative effects.key words:the the network culture; minors ideological; impact study进入二十一世纪,不懂网络、不懂驾驶及不懂英语,将被视为文盲,网络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但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自制力不够、人生观价值观仍在构建中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重大的考验。因此,网络文化环境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何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1。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本文从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1.1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未成年人访问一些网站,参加网络文化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未成年人的求知途径,有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文化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未成年人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文化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未成年人的潜力。未成年人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的聊天有效地帮助未成年人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未成年人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文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未成年人扩大交往的范围。网络文化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文化还为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可以说,网络文化使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未成年人良好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1.2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世界各国都根据网络的需要开展了相应的道德教育,我国也不例外。一项关于“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看法调查”中,仅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约占4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更有41%的中学生说不清楚网络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2。事实上,网络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信息泛滥可能造成未成年人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文化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文化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未成年人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文化的聊天是许多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未成年人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文化挤占了未成年人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未成年人从网络文化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这就大大降低了未成年人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未成年人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溺于网络文化的不健康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体现在,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有长期上网会引发未成年人对网络文化的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文化的聊天会引发未成年人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未成年人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文化的成瘾症,使未成年人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等情况。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对网络的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未成年人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使自己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减退,更有甚者,有未成年人还可能患上“网络文化社交障碍症”;在网络文化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未成年人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文化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甚至导致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失败。“跨文化的传播,使媒介文化的价值观念倾斜,弱化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导致失落。”32.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复杂成因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1网络文化的自身特点网络文化将千姿百态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传递给未成年人,必然对其思想品德产生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一是网络文化丰富的内容影响着未成年人对思想品德的选择。网络文化内容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提供道德知识、人际交往经验和成功与失败感受的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流行,也使沉迷其中的未成年人受到大量非主流意识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东西的侵蚀,影响了其对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二是网络文化新颖的表现形式影响着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网络文化可以用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独特表达形式,使严肃的道德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未成年人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升华思想道德认识。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未成年人如果缺乏道德自律,任意发展自己的个性,网络文化也可能使其因放纵自我而偏离思想品德发展的轨道。另外,网络文化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文化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文化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文化犯罪增加迅速;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文化的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网络文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文化信息开阔了未成年人的眼界,但伴随着网络文化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络文化黄毒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2.2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未成年人在网络中遨游时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是由未成年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不足、道德判断和评价水平不高,面对是非难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化信息,未成年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使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二是藐视权威和盲目追求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萌生,产生了追求独立、藐视权威的冲动,喜欢追求具有反叛性的标新立异的学说。而网络文化恰好为其提供了摆脱权威束缚、实现自我独立的广阔舞台。这对培养其独立精神是极其不利的。据调查发现,在色情信息引诱下,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极易发生性犯罪和暴力犯罪问题。互联网中的暴力信息和暴力游戏逐渐增多,目前我国有pk功能的暴力游戏多达81%。在其诱导下,未成年人容易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另外,网上欺诈、诽谤、偷盗等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三是未成年人感情丰富,性欲心理萌动。未成年人对情感感知强烈,情绪体验敏感,渴望友谊和交流,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未成年人开始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失去旧的情感依靠后,渴望在其它人群中寻找父母的“替代品”,以补偿因脱离父母而产生的情感真空。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或者社交面太窄,或者社交能力差,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使其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归属。通过网络聊天和交友,可以与“网上知音”交流情感,表达见解,以获得精神寄托。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另一情感需求是性欲心理。为了满足身体的心理萌动,他们往往选择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进行心理安慰。四是未成年人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文化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在惊险、刺激的网络文化游戏中流连忘返。未成年人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文化,未成年人可以在网络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未成年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未成年人追求时髦,在未成年人中流传着“没进过聊天室就是老土。没有一两个网上情人也会被人瞧不起”,网络文化精英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络文化鱼龙混杂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个人网络小天地,他们热衷于网上交友、聊天和网络游戏,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真实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这种在“人机”之间进行的缺乏真实感和确定性的交往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使未成年人对网络形成心理依赖,导致上网成瘾,甚至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社会障碍症”、“网络综合症”等心理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大约在400万人以上。过度迷恋网络,特别是患上网络心理疾病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难以合群。2.3网络监管和教育不到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当前这些领域还存在问题。一是网络监管长期缺位。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制裁。同时,相关部门的网络监管还不到位,致使一些网络不良信息放任自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造成不利影响。网络监管长期缺位,也可以说是网络立法的滞后。网络文化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网络行为问题亟待法律法规来调整。迄今为止,我国虽然已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条例等20多部有关网络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也对规范网络文化秩序和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还比较单薄,不能对网络社会的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制裁。二是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阵地尚未健全。目前开设的未成年人网站,因经费和技术所限,其内容、形式等与未成年人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如各校园网站因形式古板、内容陈旧、管理滞后等原因而点击率低、教育效果不明显;主流网站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渠道不畅,未能发挥主流媒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导向功能。2.4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滞后互联网对没有成人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及家长对未成年人加强网络教育和引导。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文中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4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家长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和差距。一是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还存在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因担心孩子会被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侵蚀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反对或禁止孩子上网,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使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另一种倾向是任孩子在网络世界为所欲为。二是家长和学校教师对网络的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致使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处于“道德任意”和“自由”状态。三是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缺乏网络道德教育。教育部在决定普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曾重点强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未成年人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但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还是只注重计算机和网络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严重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从而使遨游在网络中的未成年人既缺乏道德约束,又缺乏对有害信息的抵制意识和免疫力,在遇到道德冲突时必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5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竞争共处,又对抗斗争。西方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文化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络文化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 “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网络文化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3.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积极作用3.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文化环境信息庞杂的网络文化,对于没有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构筑一道绿色、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安全的“防火墙”,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其次是加强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无序的网络空间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因而,要加强立法工作,真正做到以“法”治网,用法律维护网络安全和文明。可以借鉴国外信息管理经验,用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信息浏览范围,明确信息提供者、互联网运营商等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制定专门的网吧管理法规,严格规定各类网吧的经营范围,实行实名制上网,约束网民的行为,制定技术保护法律,严格审查过滤网络技术和加密技术,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再有就是提高监管水平,屏蔽不良网络信息。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水平。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有些网吧的经营者在利益驱使下经常违规操作,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网吧的管理,将其纳入合法经营的轨道。如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网吧进行远程监控,给其终端设备安装过滤软件,取缔非法网吧,聘请社会监督员等。要提高对网络的监管水平。针对网络内容失控,危害未成年人的现状,相关部门要积极研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对不良信息进行迅速鉴别、堵截和过滤,对网站治理条款要不断细化,治理力度要不断加大,提高对网站的管理水平等。总之,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监管力度。教师和家长要给未成年人介绍一些精品网站,限定其上网目标和时间,对于己经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要找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之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全方位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3.2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自律能力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完全杜绝不良信息是不可能的。因而对于在网络中遨游的未成年人来说,更需要道德自律和“慎独”精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自律精神。有了自律的愿望和要求,即使是在无人看管的自由状态下,他们也会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对网络有害信息的免疫能力。一是开设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把网络德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范畴,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其对不良信息侵害的免疫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塑造其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二是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功能,充分发挥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问卷调查等,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三是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知识,开展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四是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长素质,使其不仅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且成为孩子的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做好孩子的道德教育。五是丰富课余生活。引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拓宽其兴趣范围,丰富其业余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减少或杜绝其对网络的迷恋。3.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络建设,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网络不良文化倡导个人主义价值观,甚至主张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在此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再把志存高远,为国为民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而是一味追求享乐、游戏人生,长时期沉迷于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据此,我们要积极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用先进文化去抢占和建设网络文化阵地,唱响网上主旋律,打好主动战。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加大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络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二要加强各类网络信息产品研发,力争研制出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宣传产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三要加大经费投人,创建一批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网站及专门的教育网站,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