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二)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朱熹论语集注)(1)朱熹所说的“圣人”具体是指,他认为圣人的外在形貌是由其“”(用材料中的原话)决定的。(2分)解析:第一空,材料三的出处为论语集注,朱熹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材料一论语中这句话的注解,其所称“圣人”指的是孔子。第二空,理解了材料三最后一个分句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孔子中和之气(每空1分)(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君子的外在表现。(4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三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作答。参考答案:君子的气质高贵而又平和,典雅而又朴实,威严而又亲切(或:君子一般容貌端庄、温和可亲、庄重威严)。(4分)参考译文: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容貌端庄;接近他后,感到温和可亲;听了他的话后,又觉得严厉不苟。”人的道德品性本来没有什么不具备的,然而人所拥有的气质很少有不偏颇的,只有圣人是浑然一体、阴阳和谐的,所以他的中正平和的气度会表现在他的容貌之间。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注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管子大匡)注纠:公子纠,管仲曾陪同公子纠出奔鲁国。(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管仲的生死观。(3分)答:参考答案:管仲认为,自己不会为某一个人而死,他只会为了国家社稷而献出生命。(2分)管仲的生死观是以国家为重,它与爱国即爱君、忠君的思想有较大区别。(1分)(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对“仁”的理解。(3分)答: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做到了“仁”,要看他是否对社会有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所做之事是否能安定百姓,只讲求无原则地守信不是“仁”。(3分)参考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去死,却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使天下得到匡正,人民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像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一样了。难道要让管仲像普通男女那样无原则地守信,在沟渠里自缢而不被人所知道吗?”管仲说:“我是君主的臣子,是受君主的命令来操持国家大事的,怎么能为公子纠个人而死?我要为之死的,是国家破灭、宗庙灭亡、祭祀断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种情况,我就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我死了对齐国不利。”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1)根据上述材料,孔子心目中的“孝”可分为养、三个层面。(2分)参考答案:敬顺(每空1分)(2)分析第二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对于“孝”的看法的异同。(4分)答:参考答案:同:否定单纯的物质层面的赡养,提倡精神层面的恭敬与和悦。异:材料二强调内心的恭敬,材料三强调脸色的和悦。(每点2分)参考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没有孝敬父母的心意,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了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朱熹论语集注)(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材料中“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什么不同?(2分)答:解析:儒家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礼”指的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制度,“礼,与其奢也,宁俭”中的“礼”指的是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参考答案:前者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后者指与前者相应的具体礼节、仪式。(2分)(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答:解析:礼乐制度分为礼和乐两部分,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主要是基于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即将其作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礼的目的在于追求秩序,乐的目的在于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礼乐是反映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但却反对形式主义,而强调内心和感情上符合礼仪要求。参考答案:儒家推崇礼,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推崇乐,目的在于追求和谐。(1分)礼和乐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有由内而外的恭敬和顺。(1分)所以,孔子反对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视恭敬诚笃的内在的做法。(2分)参考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说,与其铺张,宁可悲伤。”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说的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说的吗?”人先有恭敬之心然后拿玉帛来表现,这才有礼;人先有和气之心然后用钟鼓来表现,这才有乐。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1)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儒家“仁”的观点。(2分)答:解析:前两则材料都出自儒家经典,本题由前两则材料可以概括得出。参考答案:儒家的“仁”要求孝悌,在此基础上由己及人。(2分)(2)同样主张“爱人”,儒家和墨家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4分)答:解析:本题需要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儒家和墨家的基本观点来进行解答。儒家对于“爱人”的观点易理解;墨家讲求能“爱人”“利人”,达到“兼爱”的境界,即一种对天下人无差别的爱,其中并没有一个从爱亲人及自身到爱他人的过程。参考答案:儒家和墨家在“爱人”上的区别是:儒家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爱别人,爱天下人;(2分)墨家主张的是“兼爱”,即对待他人无差别的爱,其中没有一个从爱亲人及自身到爱他人的过程。(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做弟子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孔子说:“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跟从他而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跟从他而给他好处。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3)孔子之去齐,接淅注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注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匆忙上路。(1)材料(3)中“去父母国之道也”的“道”,本质上与材料(1)(2)中的“”和“”是相通的。(各用一个字)(2分)参考答案:义礼(每空1分)(2)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4分)答: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讲求适度(执其两端,取用其中),材料(1)中“适”和“莫”就是两个错误的极端。和而不同(主张有差别的调和,反对无差别的混同),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材料(2)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和相对性。通权达变,如材料(3)中面对“去齐”和“去鲁”、“处”和“仕”的不同情形,应对灵活。符合礼义,即明确是非善恶,合乎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制度。材料(2)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和”(各得其分),“和”以“礼”为原则。材料(3)中“去齐”之“速”,是因为用行舍藏、乱邦不居;“去鲁”之“迟”,是缘于行道天下而眷恋家国:两者均合乎礼义。(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必须怎样的想法,也没有必不能怎样的想法,一切都以义的规定为依据。”(2)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如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是知道和谐为贵的道理而一味追求和谐,不懂得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3)孔子离开齐国时,捧着已经淘湿的米,匆忙上路。离开鲁国,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做法。能快走就快走,能久留就久留,能退处(隐居)就退处,能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故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韩非子诡使)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1)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材料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的精神。(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由“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可知,强调的是法律的平等。参考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韩非子对法的认识。(4分)答:解析:回答本题,需明确两则材料的含意,材料中韩非子强调了法的重要性,材料中韩非子强调的是执法公正的重要性。参考答案:材料中,韩非子认为治乱兴衰之道,主要在于能否严明法纪。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国家必乱;依法治国,就没有人会谋私,国家就能安定。材料中,韩非子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执法公正”)。执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只有执法公正,才能杜绝以权谋私的现象,进而使国家能够政治清明。参考译文:所以本言说:“国家之所以安定靠的是法制,国家之所以混乱的根源在于谋求私利。如果法立起来了,就没有人再谋求私利了。”所以说:遵循私道治国,(国家必然)混乱;遵循法制治国,(国家一定)安定。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屈服于弯曲。法令施加到人的身上,智慧的人不能推辞,勇敢的人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好的不遗漏平民。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治国)(1)源自这则材料的成语是。(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可以从“功成事遂”上去推测。参考答案:功成名立(2)此则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4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结合材料分析老子的思想。参考答案:统治者无为而治,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参考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视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就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荀子强国)(1)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而荀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孔子强调的是“正名”的重要性,材料荀子强调“砥厉”,即礼义、节奏的重要性。参考答案:正名隆礼(或:礼)(2)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荀子与孔子的观点有无不同之处?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4分)答: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孔子“正名”“兴礼乐”,荀子重“礼”,但他也重“法”。参考答案:有不同之处。孔子的“正名”是为了“复礼”(“兴礼乐”)。从“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中可以看出,荀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也重视“法”。在荀子看来推行礼治固然是儒家思想的主张,但是如果纯粹的王道无法在现实中推行,那么退一步实行以法强国的霸术也是可以的。参考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子路说:“先生的迂腐竟然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它)有什么可纠正的?”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大概会存疑不言。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会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君子对于确定名分必须可以说得清楚有理,说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那国家也有“磨刀石”,礼义、法度就是“磨刀石”。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义。作为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于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于诸侯);喜欢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玩弄权术、倾轧陷害(他人)、阴暗险恶,就会灭亡。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1)这两则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材料是观察人的言行举止来考查他,材料通过别人对他的评价去考察他。参考答案:材料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材料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4分)答:解析:回答本题,注意题干信息“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一般认为孟子的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然后结合现实,谈谈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参考答案: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1)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观。(2分)解析:由文段中提到“仁者爱人”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参考答案:仁爱(2)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解析:回答本题,首先明确材料中讲述的“礼”和“仁”的关系,要成为君子,就要内外兼修。然后结合材料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请结合上述材料解释“博学”的内涵。(2分)答:解析:在上述材料中,“博学”的意思都是“广博地学习”,但是学习的内容不单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先圣先贤所遗留的文章典籍。参考答案:博学:广博地学习先圣先贤所遗留的文章典籍。(2)如何让生命在正道中发展,儒家提出要“博学”与“约礼”,试简述二者的关系及作用。(4分)答:解析:解答此题要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本语句的含意,弄清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材料的内容要点。“文”属于知识范畴,属于工具,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就可能走到它的反面,危害他人和社会,所以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作用可以结合“可以弗畔”“仁在其中”“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博学是约礼的前提,约礼是博学的实践)。作用:博学于文,则知识日进,不至于孤陋寡闻;约之以礼,用礼仪来自我约束,不至于散漫游离。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以其所见所闻躬行实践,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依循正道,实现仁德。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礼的节制,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颜渊长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它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也不知道从哪里去做了。”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源自这则材料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还有“”。(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由“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可知成语是“水深火热”。参考答案:水深火热(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解析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分享
-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 运城市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石油公司加油站人员安全操作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公共文秘教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长治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淄博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CN120111859A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U型吊安全事故培训课件
- CN120105831B 一种电机铁芯冲压模具装配面高保真快速建模方法及系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生物-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年下学期高二10月大联考试题和答案
- 动车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 墨菲定律课件教学课件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精练(新高考专用)第11讲拓展四:导数中的隐零点问题(高频精讲)(原卷版+解析)
- 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课教案
-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
-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爱我们的祖国》课件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小讲课的设计与实施培训课件
- 振动型式试验报告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