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doc_第1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doc_第2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doc_第3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doc_第4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1、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么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样教育。2、 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期望。3、 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孩子。4、 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沟通的方式。5、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6、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7、 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8、 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潜能尚待开发。9、 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10、 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切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11、 每当父母利用权力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的一次机会。12、 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13、 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14、 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可能。 提示说明:亲子沟通的目的: 1、化解冲突 (1)、行为冲突 (2)、需求冲突 (3)、价值观冲突 2、维持和谐第一部分 行为冲突 1、 行为的定义 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 辨别“行为”与“评价”。2、 行为的划分 1、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情绪的行为。 2、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3、行为接纳线影响行为接纳线上下移动的因素:(1) 、对象的变化 不同的对象,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 年龄的不同,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 性别的不同,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2) 、环境的变化(3) 、时间的变化(4) 、父母的心里状况提示说明: 父母态度不一致 父母对待孩子的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不要为此而内疚、焦虑或怀有罪恶感。 对不同孩子相同行为的接纳程度不必强求一视同仁。因为孩子的状况各不相同,你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纳他的行为。 父母的态度前后自相矛盾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父母的心情、状况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因此对孩子相同行为的接纳程度不一致是无法避免的。 父母没有必要都接受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父母很难都接受或都不接受,应视具体环境而决定。 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父母双方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看法也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佳的方法是每个人应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面对孩子的问题。3、 行为目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就是满足心理的需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个方面: (1)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 (2)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一)满足需求的方式 孩子会可尝试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将能为自己产生最好结果的行为保留下来,而放弃其他无效的行为;这种被保留下来的行为经过反复使用发展成为单一清楚的行为模式。 行为选择:婴儿饿了,哭,挥舞手脚等; 行为模式:要买玩具,哭闹。(二)满足需求的途径 孩子会用父母可接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否则,会用不可接受的行为。 随着“社会兴趣”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孩子会变换自己的目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3) 行为的目的 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岁以下): 1、获得注意 2、争取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4) 行为目的变化趋势 变化路线图 A路线 B路线 C路线4、 行为目的的觉察:父母的感受行为目的困扰、苦恼获得注意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争取权利痛心、伤心报复失望、放弃、束手无策自暴自弃1、验证获得注意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注意你?”“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做功课时,需要有人陪着?”2、验证争取权力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最好别人少管你?”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决定?”3、 验证报复 “你是不是觉得受了伤害?” “你是不是觉得别人不关心你?” “你是不是觉得如此做心里会舒服些、快乐些?”4、 验证自暴自弃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办法帮助自己?” “你是不是想放弃一些事情?” “你是不是觉得最好别人不要理你?”5、 引导正向行为邀请孩子做一些家庭事务,提供孩子为家庭有所贡献的机会(所有东西都没有孩子归属感获得满足和他们未来的成长来得重要),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对被自己任课的行为表示感激,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接纳。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经历正反两面的结果。 第二部分 问题归属 一、问题归属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 二、亲子之间问题归属的状态: 1、问题的来源 (1)、孩子的问题 (2)、父母的问题 (3)、孩子父母的 (4)、父母孩子的 2、父母与孩子相处可以分为四种状况(1)、父母有问题。 (2)、孩子有问题。 (3)、双方无问题。 (4)、双方都有问题。 3、确认问题归属 (1)、孩子告诉你,他很担心这次考试会失败。 (2)、女儿说她不喜欢哥哥的朋友。 (3.)、孩子将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并留给你清理。 (4)、在弹吉他的孩子要求你听一听她弹奏的乐曲。 (5)、你的孩子放学没有按时回家,你去学校接他也没有接到。 (6)、你的婴儿在打预防针时,哭了起来。 (7)、女儿起床太晚,不能按时赶到学校,你也没有车送她上学。 (8)、你十二岁的女儿在暑假时,因为没有外出旅游的机会而闷闷不乐。 (9)、每次当你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要离开时,小孩就开始哭。 (10)、你的小孩开玩笑的取笑你,说你这么老了,还去上亲子沟通的课。 (11)、孩子怕黑,而且每天晚上都钻进父母的被窝里,使父母感到很不自在。(12)、在家庭中,常讨论时事及当代话题,如:交通规则、营养保健、体育活动等。 联系: 尝试写出(各写10个)1、父母的问题:2、 孩子的问题:3、父母的问题导致孩子的问题:4:、孩子的问题导致父母的问题:5、 双方的问题:6、双方无问题: 提醒说明: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求。 当孩子有问题时,父母有协助的责任,协助孩子负起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揽”过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能接受到的多少来衡量。 当父母有问题时,应先看清问题的真相,再找出有效解决办法,而不能简单地把问题转嫁给孩子,把孩子推进“问题区”。 当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时,父母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没有能力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孩子有问题说明 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沮丧、生气、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提示 “孩子有问题”并不是说孩子做错了什么,也不一定与父母有关。1、 无效协助 (一)沟通中的12个绊脚石1、 命令、指示、指挥 (1)解释: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 (2)典型语言: “你现在必须做作业!” “你现在马上停止玩游戏!” “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打扫院子!” “从现在起不许用那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再预习明天的课程,然后再背诵一 首唐诗。” (3)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须遵从父母的高清需要。(“我不在乎你想干什么,你立刻到房间里来”) 它们传达的意思是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不许乱动”) 它们是孩子产生对父母权力的惧怕,孩子听到的是比他强大的人威胁要伤害他。(“到你的房间去!你要是不去,我就不客气了”) 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愤怒,常常引起孩子发泄敌视情绪、发愤、反击、抵抗、考验父母的意志。 它们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许动那盘菜”“离你弟弟远点儿”) (4)可能造成的结果 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 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 孩子没有价值感,觉得“我是不重要的”;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情绪。 2、警告、责备、威胁 (1)解释:以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典型语言: “你不听话,就让你爸爸打你!” “我已经给你说过三遍了,再记不住,今天晚上就不要睡觉了!” “再说一句那样的话,就给我离开房间!” “不听我的话,你就不要呆在这个家里了,你该去哪里去哪里!” “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 (3)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和顺从。(“再不听话你就试试看,打不死你!”) 它们会和命令、指示、指挥一样招致反感和敌视。(“要是你不立刻上床睡觉,我马上把你关到门外去!”) 它们传达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你要是敢到玲玲家去,你就永远别回来!”) 面对威胁,孩子会产生挑战父母的欲望。(“我就是要去,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些信息同样使孩子想考验一下父母威胁的坚定性。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但有时他们会忍不住诱惑,想亲自看看父母预见的后果会不会真的发生。(“我倒要试试看,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4)可能造成的后果: 造成沟通不良,父母和孩子是的不平等的; 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 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取巧,甚至欺骗; 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 3、说教、规劝、教训 (1)解释: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 (2)典型语言: “做学生的应该尊重老师,跟老师说话时,应该谦虚、认真,不能用那样挑衅的口气!” “现在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将来考个好大学。考不上大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 “你应当像玲玲那样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 “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 “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像你一样散漫!” (3)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要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展的权威、职责或义务。对“应该”、“应当”和“必须”这样的措辞,孩子可能会进行更加强烈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强烈的坚持自己的立场。 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们的判断力他最好还是接受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你应当做正确的事情”) 它们可能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他是个“坏孩子”。(你不应这样想)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听父母的就行了。 (4)可能造成的后果: 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好。 会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或争论,使沟通成为一场争论。 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嫌父母啰嗦。 4、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1)解释: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2)典型语言: “你最好先做完数学作业再做语文作业。”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 “我建议你去找老师谈谈。”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天。” “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去玩嘛!(3) 所传达的信息: 不相信孩子能解决他自己的问题,或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 它们可能使孩子更加依赖父母而不去独立思考。(“我该怎么办,爸爸?”)有时孩子强烈反对父母的主意和忠告。(“让我自己来解决”“我不想有人教我做事情”) 提出忠告有时表明你比孩子优越(“我和你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感觉。(“为什么我没有想到那一点?”“你们总是比我更知道该怎么做”) 提出忠告使孩子感到父母一点儿也不理解他。(“你要是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不会这么建议了”) 提出忠告有时会导致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不去考虑自己的看法。 (4)可能造成的后果: 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孩子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发展; 会阻碍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出解决方法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 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或反抗心理; 依赖心理是:有问题时,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 反抗心理是: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我都要按我的想法去做。 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的好,是父母让我这样做的;做的不好,都是父母的错。 5、 争论、辩驳 (1) 解释: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父母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孩子。(2) 典型语言:“上大学将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经历。”“孩子必须学会与人相处。”“我们还是看看大学毕业生的例子吧!”“如果孩子学会在家里负责人,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做的事情是你的两倍。”(3) 所传达的信息: 竭力教导一个人的做法常常使“学生(孩子)”感到你在贬低他,使他显得低人一等,显得没有能耐。(“你总是认为你无所不知。”) 讲道理和摆事实常常使孩子产生防范心理和怨恨情绪。(“你以为我不知道啊?”“你是大人,我讲不过你”) 孩子和大人一样,很少喜欢别人说他们的不是,因而他们始终极力捍卫着自己的立场。(“就算你说的再对,那又怎样。反正我是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我是正确的,你说服不了我”)一般来说,孩子痛恨父母教训人。(“你有没有完,真烦人”“他们没玩没了地说,我只好坐在那里听”)孩子常常采取极端方法,轻视父母陈述的事实。(“哎呀,你太老了,不了解现在的情况”“你的思想完全过时了,不再流行了”“现在谁还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对于父母坚持要传授给孩子的真理,孩子常常早已了如指掌。把他们当成一无所知的孩子令他们愤恨。(“那一切我全知道你不必告诉我”“你说的这些谁不懂啊,我早就知道了,还要你告诉我?)有时候,孩子更愿意逃避现实。(“我不在乎”“那又怎么样?”“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能产生的后果: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 孩子与父母争辩,即使输了,也不会改变;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6、 贴标签、评判、责备(1) 解释: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2) 典型语言:“你总是偷懒!”“你怎么总是这么幼稚的呢?”“你就是不诚实!”“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不知道思考,简直是个没脑子的人!”(3) 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最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落后、愚蠢、没用、拙劣。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对他的判断和评价形成的。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如何评价自己。( “老是有人说我很坏,我开始感到我真的很坏”)批评招致反批评,( “我看到你也那样了” “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批评是引起冲突的导火索评价孩子极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屠戮自己的感情,或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母知道。( “若是我告诉了他们,就该挨批了” )孩子想大人一样憎恨别人对自己进行否定的评判。他们会奋而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形象。对爱评价人的父母他们常常是又气又很,即使父母的判断是正确的。频繁的评价和批评时孩子觉得一无是处,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4) 可能产生的后果:暗示孩子是能力差的人,让孩子失去自信,无法突破提升自己;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叱责,孩子会拒绝和你沟通,心理上远离你;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判断,内心化为对自己的评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真是不好的”,或报复说“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7、赞美、赞同 (1)解释: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附和孩子。 (2)典型语言: “嗯!我认为你做得很好!” “你很聪明,一直都是很听话的!” “你一定能与同学搞好关系的,你是最棒的!” “你是聪明的,你一定能解答出这道题目的!” “你一定能考取重点学校,你是最优秀的!” (3)所传达的信息: 通常认为表扬总是对孩子有益,恰恰相反,它常常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那种不符合孩子自我形象的肯定评价会引起孩子的敌意:“我不漂亮,我很丑”“我讨厌我的头发”“我弹得不好,人家都不喜欢” 孩子会认为,父母既然能有肯定的评判,就有可能做否定的评判。在缺乏赞扬的家庭里突然频繁使用赞扬可能会被孩子理解为批评。(“你们以前不喜欢我的头发,现在肯定也不喜欢”) 孩子常常会认为父母赞扬最是为了操纵自己,是要引诱他做父母喜欢的事情。 孩子有时会推断,父母表扬他们是不理解他们。(“若是你知道我对自己是怎么想的,你就不至于那样说了”)受到赞扬时,孩子常常会感到尴尬,也会不舒服,尤其当着他们朋友的面。(“哦,爸爸,那不是真的!”) 接受表扬多的孩子可能逐渐依赖表扬甚至要求表扬。(“妈妈,你看我做得好不好?”“我画得棒不棒?”) (4) 可能产生的后果: 暗示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并要孩子达到父母的目的,让孩子服从; 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施恩图报,极不情愿地被父母操纵; 当孩子的感觉和父母的称赞不相符时,孩子会感到焦虑。 8、 辱骂、嘲弄、讽刺 (1) 解释:是孩子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2)典型语言:“你真不知羞耻!”“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也能犯!”“你的脑子灌水啦?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啊!”“考这点分数,你还好意思吃饭啊!”“只有没长脑子的人才会这样说话,知道吗?” (3)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能给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它们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用、拙劣、没有人喜欢。对于这样的信息,孩子常用这样的话回敬父母(“我又不是故意的!”“既然没有人爱我,我死了算了!”“不让我吃,饿死算了!”) 从试图影响他的父母那里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时,孩子极不可能改变自己,不会现实地看待自己。相反,他会与父母的不公正信息争锋相对,为自己解脱。(“不就是这次没考好吗,干嘛说的这么难听?”“你说的倒很容易,你做做看,你可能还不如我呢!”) (4)可能产生的后果: 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人喜欢自己,包括父母; 孩子自卑,感到无地自容; 通常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反击。 9、 解释、分析、诊断 (1)解释: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给他的行为分类,找原因、下定义,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 (2)典型语言:“你不和玲玲一块学习,你就是嫉妒她的成绩比你好。”“让你走快点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气我。”“老师把你单独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事。”“这次没有考到90分,一定是你没努力。”“一定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所以你的作业才不会做。” (3)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了如指掌,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他有那样的行为。父母的这种心理分析会给孩子带来威胁和挫败感,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 若是父母的分析和理解碰巧是准确的,内心世界被暴露出来可能使孩子感到非常难堪。(“你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就是怕回答错了会丢脸”“你不敢和别人说话是因为你太害羞”“你那样做就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 当父母的分析或是理解错了时(事实上常常会错),孩子会非常恼恨。(“我没有嫉妒心,你就会污蔑我!”) 孩子常常发现父母摆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你以为你知道的很多”)经常分析孩子的父母是在告诉孩子自己高人一等、聪明过人。 像“我知道为什么”和“我能看穿你”这样的话语常常会中断和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孩子也不愿意再把问题摆出来和父母一同商议。 (4)可能造成的后果: 孩子怕被分析,会产生逃避的心理; 孩子感到被套上框框,自己的缺点被公开很没面子; 孩子会因为害怕被误会或缺点被公开,而不愿和父母沟通。 10、 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1)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觉好受一些。或者说,父母总是劝慰、安慰孩子,想让他们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2)经典语言: “这种小事,不用伤心啦!” “心胸放宽一些,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 “你很有潜力,成绩很快会提升上去的” “我以前也有过你这样的想法。” “按我的话去做,你肯定没问题。”(保证) (3)所传递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并非像大多数父母想像的那样对孩子有帮助。当孩子心烦意乱时,劝解只能使他觉得你不理解他。(“要是你知道我是多么地难过,你就不可能这样说了”) 之所以父母劝解和安慰孩子,是因为为他们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到了伤害,看到孩子很沮丧、很消沉等等。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你想要他抑制那样的情绪。(“不要太难受,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孩子可能把父母的劝解看作是父母想改变他们的企图,因而常常不信任父母。(“你这样说不就是想要我感觉好些”) 轻视孩子的问题或是同情孩子,常常会中断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因为孩子觉得你想要他抑制自己的感情。 (4)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 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如“你说的容易,你自己还试试看!”); 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心是不好的! 11、 调查、询问 (1)解释: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解决问题。 (2)典型语言:“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玲玲亲口告诉你她不想和你一起玩的吗?”“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这种想法?” “如果不想去上学,你想去干什么?” (3)所传递的信息: 询问和孩子认为你对他缺乏信任,猜疑他或是怀疑他。(“你照我说的那样洗手了吗?”) 孩子有时也会看穿父母是想通过询问引入“陷阱”然后“落井下石”哄他们说出实话然后再批评他们。(“你学了多长时间?就1个小时!那你考试只配得个C”) 孩子常常感到询问是对他们的威胁,尤其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质问他们。请注意孩子多次说“你为什么问那件事?”或是“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对正在和你商议问题的孩子进行询问,他可能会以为你是在收集资料为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自己寻找解决办法。(“你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与你学校有关系吗?学校怎么样?”)孩子常常不愿意父母为他们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只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当你对正在与你商议问题的人进行询问时,每一次询问都会限制他向你敞开心扉。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询问都规定了他下面要回答的内容。倘若你问,“你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觉?”你是在告诉这个人只能谈有关感情的问题,别的都不要谈。这就是被律师盘问感到极不舒服的原因你觉得你必须按问题的要求叙述自己的事情。因此询问根本不是一个与人交流的好方法,相反,它可能极大地限制人的自由。 (4)可能造成的后果: 回答常常会招致批评,失去主动权并受到委屈,孩子因而学会了隐瞒; 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焦虑、害怕; 孩子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放弃原来的想法,去猜测父母的心思,学会说谎。 12、 退缩、逃避、迁就 (1)解释: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你自己也逃避开问题,分散对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摆脱问题,把问题搁置一旁。 (2)典型语言:“不要想这件烦人的事啦,我们谈让人高兴的事。”“吃饭时间,我们想不谈这件事。”“就当做这件事没有发生吧!”“过几天,我们一块去爬山,散散心。”“你已经尽力了,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3)所传递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向孩子说明你对他不感兴趣,不尊重他的感情,或者你十分嫌弃他。 一般来说,当孩子需要谈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相当认真也相当专心。如果你用开玩笑的方式应付他们,你就可能是他们感到委屈和受悔。 推迟孩子的问题或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时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是孩子的烦恼并不总能立即消失。他们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再爆发,推迟问题很少能解决问题。 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倾听和理。如是父母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很快会学会把问题拿到别的地方解决。 (4)可能造成的后果:暗示孩子对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与其尽力去克服,不如设法逃避;暗示孩子自己是不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此自卑;孩子再遇到困扰时,便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了。 (二) 12个绊脚石的多项后果 让孩子闭嘴,保持沉默,不再往下讲。 让孩子觉得不被接受。 使孩子的话题被打断,思路被关闭。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辩护。 孩子会与父母争论或反击。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不重要。 使孩子产生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让孩子有罪恶感,因而心情不佳。 让孩子觉得如同被推上被告席,受审问。 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感兴趣,父母不重视自己。 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 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让孩子感到失望。说明当孩子在问题区,也就是孩子有困扰的时候,这12个绊脚石才会成为亲自沟通的障碍。当亲子双方处在无问题区,也就是双方都没有问题时,这12个方面一般不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特别小心的是:警告、威胁、侮骂、讽刺都是很危险的语言,最有可能造成沟通中的障碍。四种基本情绪 人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这四种情绪就如同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一样,人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知识追求喜悦的感受。当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孩子、亲人、朋友处于恐惧、悲伤、愤怒之中时,通常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一切努力让他高兴起来,这就相当于你告诉他:“你这样不好,我不接纳你现在的这个样子,只有你改变了,我才接纳你。二、有效协助(一)、做开门人 1、不明确表明意见的反应: “哦!” “恩!“ “我懂了。” “真有意思。” “真的?” “还有吗?” “接下来呢?” “简直不可思议。” “是吗?”2、 有效引导 “快讲给我听听。” “我很想详细地听听这件事。” “很好!继续讲。” “那你想怎样?”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你愿意跟我谈谈这件事情吗?” “咱们一起讨论。”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把整个过程讲给我听听。” “接着讲,我感到太有意思了。” “听起来对这件事你有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你好像很关心这件事。” “妈妈还想了解更多,你可不可以多谈一些?”3、 对接受的表达 “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 “我尊重你的人格。你的想法和感受。” “我或许能从你身上学到东西。” “我真想听听你的看法。” “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多了解一些。“ “我想接近你,想更了解你。”(二)积极倾听1、三个前提、 真诚:诚实、诚恳,发自内心的关怀,而不是出于父母的某种需要。不要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 接纳: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讲话、走路以及行动的样子等,而不要带各种附加条件。 同理心: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感受,愿意倾听孩子的讲话,要听懂孩子在说些什么,而不是说父母想说的话。 2、积极倾听的层次 (1)、消极倾听(缄默) 沉默是一种消极倾听,是一种很强劲的非语言信息,它能给孩子传递以下信息: 我想听听你的感觉。 我接受你的感觉。 我信任你,让你决定想跟我说什么。 这儿归你做主,因为是你的问题。 (2)、表达注意力的反应 肢体动作上的显示: 点头、身体前倾、微笑、蹙额等。 语言上的简单反应: 哦、嗯、啊等 (3)、鼓励、诱使孩子说话的问话 “做开门人”的语言: “你想谈谈它吗?” “我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 “听起来好像你有自己的想法。” “你想多谈一些吗?” (4)、积极倾听 不含有属于父母的确切信息,而是仅仅反映或是回馈孩子先前的信息,标明孩子的感受。3、 积极倾听的方法:反馈信息+标明感受(三)父母的职责: 1、做协助者,通常话都很少。 2、我们是在帮助孩子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企图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只要当一个合格的听众就可以了。3、企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就跑到问题区里了。孩子有能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他是有这个能力的。(四) 积极倾听的前提(孩子方面)1、孩子必须感觉到被某些问题所困扰。2、孩子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透露他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闷闷不乐、“我好害怕”等。3、孩子必须愿意与父母谈话。 (五)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1、家长平静自己的情绪,不要急。 2、平静地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不想说,没有关系,当你相对妈妈说的时候,你再过来,妈妈一定会认真听你说,我会等你。 3、或:我感觉到你(很难过、伤心),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4、要是你想流泪你就流吧,我会在这里陪着你。你要是想一个人呆待着,就告诉我,我会“离开”。 5、当孩子处在情绪之中,不要去追回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你认为他错了,他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 (六) 积极倾听的含义 在积极倾听的时候,父母(接受人)要尽力理解孩子(发送人)的内心感受或是他话中的含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进行编码再反馈给孩子(发送人),让他证实。父母送出的不是自己的信息(如评判、意见、忠告、逻辑分析和询问等),而是对孩子的信息的理解不折不扣的理解。 (七)积极倾听易犯的错误 1、高估: 就是夸大孩子的感觉。“严重了”例如: 孩子只是有些生气,父母却说:“你很愤怒” 孩子只是对老师制定的课堂规则不满,父母却说:“你很恨老师的规定!” 孩子只是有些“粗心”,父母却说:“你很害怕” 我们成人之间在沟通时也会夸大别人的感觉,比如:对方只是有点不满,你却说“你狠恼怒!” 2、低估: 低估甚至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轻描淡写”的意味。例如: 孩子英语很好,很期望能够被评上英语课代表,结果却落选了,他很沮丧,父母却说:“你是有点不开心。” 孩子很伤心,父母却说:“你只是有些不舒服而已” 3、增添: 孩子没说的,你给他增加了,父母扩大了孩子所表达的范围。例如: 孩子说:“我不喜欢隔壁的小兵”,父母却说:“小兵是不是打你了?” 4、省略:父母没有成功解码或解码不全,省略或忽略孩子所表达的部分事实。例如:孩子说他今天跟同学吵了一架,父母却说:“你今天有些不高兴”孩子说:“我都快被他气炸了!”父母却说,“你有些不喜欢他”5、猜测:父母用自己的意图推断孩子的想法,即“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例如:孩子说他今天很累想先休息一会,父母却说:“看来你今天不想写作业了。”孩子说:“今晚我5点钟回不了家,要迟一会回来。”父母却说:“你又要去打游戏了。”6迟钝:没有用心专注孩子的话,未及时理解或误解了孩子的意思,或者跟不上孩子沟通的脚步。例如:孩子说:“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父母却说:“作业要认真做啊!”孩子说:“我们老师教得太快了!”父母却说:“你的脑袋不能反应快一些吗?”7、分析:不顾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去分析事情的原因。例如:孩子说他不想担任语文课代表了,父母却说:“你不当语文课代表是因为”孩子说我现在吃不下饭,父母却说:“你又在小卖部买零食吃了”8、重复: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字一句地重复孩子的话,如鹦鹉学舌。例如:孩子说:“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很严厉。”父母说:“你们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很严厉。”孩子说:“老师讲的很多内容我都听不懂。”父母说:“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你都听不懂。”这种重复只是简单地重复孩子的话,没有去觉察孩子的情绪,没有解读出孩子语码中的真实意义以回馈给孩子,导致沟通无法向下进行。第四部分 父母有问题说明:父母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生气焦燥不安等情绪)问题拥有者的比较:孩子存在问题时父母存在问题时交流由孩子发起交流由家长发起家长是倾听者家长是信息发出者家长是顾问家长是影响者家长想帮助孩子家长想帮助自己家长起共鸣作用家长要讲出自己的意见家长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家长要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家长主要对孩子的需要感兴趣家长主要对自己需求感兴趣家长比较波动家长比较自信1、 你信息 语言形式上以“你”字开头,或者会有“你”字,以“你”为导向;内容上矛头指向孩子,强迫孩子改变。二、我信息告知孩子,他做出不为你接受的行为,让你有什么感觉,对你有什么具体影响。 (一)我信息包括三部分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描述。 2、父母的感受(或父母体验到的感觉)。 3、这样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切实具体的影响。 简单地表示:行为+感受+影响 (二)关于我信息三部分的解释 1、如何描述行为? (1)我们只是描述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具体) (2)在描述时要简洁。 (3)在描述的时候,父母要心平气和,尽量不要带责难的情绪。 2、表达感受 正面感受 负面感受 3、说出影响 孩子的行为对父母切实具体的影响假如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尝试用我信息与孩子沟通。特别提醒:1、 我信息的目的是: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让父母的需求无法满足,产生困扰,父母用我信息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2、 父母在不断的运用“我信息”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描述孩子的行为对自己切实具体的影响时,你会发现,切实具体的影响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你还会发现,你的情绪、你的感受并不会受孩子行为的影响,你可以调控你的情绪,你的情绪由你自己做主,我们每个人渐渐地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孩子以前看似不可接受的行为慢慢地变得你可以接受了,也就是说,当你改变的时候,你的孩子也就改变了。3、 在有的父母运用我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让人吃惊的变化:由于看待问题的方式改变,特别是自己的情绪能够自己掌控时,自己不再有困扰,本来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可接受,现在反而变得可以接受了,亲子关系由此进入无问题区。我信息的效果 我信息的效果取决于以下5大因素: 1、你所传达的我信息,结构是否完整,尤其是孩子的行为对你的切实具体影响,你是否传达给了他。 2、当孩子有问题时,孩子是否觉得父母通常会倾听他所谈的话。 3、我信息的强度与一致性。孩子抗拒父母的我信息时,父母如何反应。 4、我信息是否提供了解决方法。 5、父母使用权威的次数有多少。伪装的“我信息” 我看到你不帮我拖地板,就连自己的臭袜子也不洗,我感到你太懒了,因为我还要花时间拖地板,给你洗袜子,让我没办法早点休息。 类似的语言形式: “我感到你真笨!” “我感到你真不体谅父母!” “我感到你就是喜欢拖拉!” “我感到你故意气我!” 第五部分 需求冲突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甚至我发出很强烈的我信息,孩子的行为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妨碍这父母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讲,他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妨碍父母,或者他有强烈的需求,要继续做正在做的事,他及时知道自己的行为妨碍了父母,也不肯改变。当有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需求冲突。1、 需求冲突的特征: 亲子之间的冲突既不是孩子个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的问题,即问题主权归亲子双方所有,也就是说双方都进入了问题区。例一: 早上孩子去上学,外面正下着丝丝小雨,你提醒孩子床上雨衣,孩子却不愿穿。例二: 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你希望孩子单独睡觉,你为孩子准备好了属实的卧室,但他就是不去,非要和你在一块睡。例三: 孩子越来越挑食,每次吃饭,只挑肉吃,不吃蔬菜。 2、 通常解决方式:(1) 权威法 父母动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结果是父母赢了,孩子输了。例一中的孩子乖乖穿上雨衣;例二中的孩子乖乖去他的卧室睡觉;例三中的孩子老老实实吃青菜。 权威法(方法1)的后果 (1)孩子缺乏执行决定的动力。 (2)对父母不满。 (3)父母强制执行时遇到困难。 (4)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身能力。 (二)纵容法父母怕得罪孩子,怕引起冲突,一味地迁就孩子,满足孩子,随他去吧!结果是孩子赢了。例一中的孩子,不穿雨衣就不穿吧;例二中的孩子,你不愿去你的卧室那就继续跟妈妈睡吧;例三中的孩子,不吃蔬菜就不吃吧。纵容法(方法2)的后果 (1)控制父母,变本加厉。 (2)不懂感恩之心。 (3)难以与人相处。 (4)不适应外部环境。 (5)没有爱。 (6)父母痛苦 (三)双赢方法 第一步:界定问题,明确双方需求 第二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