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职业卫生检测与实验室分析技术 无锡市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潘莹宇 1 内容 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的内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 2 1 职业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 T160 2004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检测方法及标准规范 GBZ T 3 现发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等1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T160 3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8 2004 GBZ T160 39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9 2004 GBZ T160 4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2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4 GBZ T160 4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5 2004 GBZ T160 4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8 2004 GBZ T160 51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1 2004 GBZ T160 5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2 2004 GBZ T160 54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4 2004 GBZ T160 5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5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5 GBZ T160 63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63 2004 GBZ T160 6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68 2004 GBZ T160 7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拟除虫菊脂类农药 代替GB T160 78 2004 GBZ T160 8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醚类化合物GBZ T160 83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铟及其化合物GBZ T160 84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钇及其化合物GBZ T160 8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碘及其化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6 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6 2007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 代替GBZ26 2002 GBZ49 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代替GBZ49 2002 GBZ89 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代替GBZ89 2002 以上标准于2007年11月30日起实施 特此通告 二 七年六月十三日发布时间 2007 06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7 GBZ T160 2004 GBZ T160 1 160 81共检测81类化合物 其中无机化合物类45种 42个检测方法 非金属类化合物11种 37个检测方法 有机化合物类44种 115个检测方法 8 GBZ T160 2007 新增26种化合物检测标准方法 增加4个编号 修订12个标准方法 9 GBZ T160 2007修订 1 10 GBZ T160 2007修订 2 11 GBZ T160 2007内容 1 12 GBZ T160 2007内容 2 13 GBZ T160 2007内容 3 14 GBZ T160 2007内容 4 15 二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的内容 空气监测 Airmonitoring 生物监测 Biologicalmonitoring 定义 空气监测生物监测通过定期地监测工作通过定期地检测人体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 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以评价职业卫生状况和代谢物含量 或导致职员接触毒物的程度及的无害性生化效应水对健康的可能影响 平 以评价职员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可能影响 16 测定对象空气监测生物监测样品 空气生物材料对象 毒物毒物和代谢物及其引起机体的反应物评价指标空气监测生物监测最高容许浓度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生物限值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 17 优缺点空气监测生物监测适用范围广小操作较易 较快较难 较慢反映个体差异不能能进入途径呼吸道各种评价指标1 2个多个结果解释明确需慎重 18 空气监测与生物监测的关系1 空气监测是生物监测的基础 生物监测指标的确定和检测结果的评价 离不开空气监测 2 生物监测弥补了空气监测在个体接触剂量评价中的不足 3 二者均用来评价职业接触程度 圆满的卫生评价需要空气监测和生物监测的结合 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19 3 工作场所空气毒物实验室检测技术 20 3 1检测类型 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检测 根据检测目的分 定点检测个体检测短时间检测长时间检测 根据采样方式分 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 根据检测方法分 21 评价检测 系统检测 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 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 评价 22 评价检测方法 评价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TWA 时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班 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班 23 日常检测 定期定点检测 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日常的定期监测 是经常性的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监测 确保劳动者安全工作 24 监督检测 抽查检测 在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 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用于监督检查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 考察定期定点检测的质量 25 事故性检测 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 确定事故发生后工作场所存在的毒物及其浓度 以判断其危险程度 指导事故的及时正确处理 26 定点检测是将采样仪器放在选定的采样点 收集器置于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一般距地面0 5 1 5m高度 进行空气样品的采集测定 主要用于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 个体检测是将个体采样空气收集器佩戴在检测对象的前胸上部 尽量接近呼吸带进行空气样品的采集测定 主要用于评价劳动者接触毒物的 程度 27 短时间检测采样时间 15min的采样测定 主要用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卫生标准检测评价 长时间检测是指采样时间在1h以上的采样测定 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卫生标准检测评价 28 现场检测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 例如 发生事故 后的工作场所的检测 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的常规检测等常用方法 1检气管 气体检测管 法2气体测定仪法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操作比较容易 使用注意事项 检测方法是否成为我国的标准方法 能否用于职业卫生状况的评价 29 实验室检测优点 适用范围广 可以测定各种毒物和各类样品 测定灵敏度高 检测结果准确度高 精密度好 使用注意事项 与职业卫生标准配套的国标方法多是实验室检测方法 可实验室检测方法并非都是标准方法 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质量控制 30 3 2毒物检测规范 标准 在进行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检测时 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样品采集 实验室检测等 没有标准方法可采用国外标准 国内外均无标准可采样国内外公认的方法 GBZ2 1 GBZ159 GBZ160 WS T 1996GB T17061 1997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 T817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数值修约规则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研究规范 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31 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应该采用科学 先进 可靠 可行的检验方法 2 检测方法必须包括采样方法 样品预处理和测定方法 3 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对检测的要求 4 方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空气中常见共存物不干扰测定或能被消除 32 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续1 5 采样方法应符合GBZ159的要求 能采集空气中相应存在状态的待测物 6 方法性能指标应符合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规范 的要求 7 空气中毒物浓度以mg m3表示 即在温度20 大气压101 3kPa状态下 1立方米空气中含待测物的毫克数 33 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 光谱法 色谱法 质谱法 电化学法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 气质液质ICP M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极谱法电位溶出电位分析法电导法 34 分子光谱 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35 分光光度法的优缺点 1灵敏度高 2仪器简单 易操作3应用广泛缺点准确度相对不高 36 原子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原子荧光光谱法 AFS 原子发射光谱法 AES 主要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 37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 检出限低 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 10 10 14g 分析精度好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分析速度快 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 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 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 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仪器比较简单 操作方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 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2020 1 29 38 可编辑 39 色谱法 用于分离和测定多种阴离子 各种化合物气相色谱 GC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离子色谱 IC 40 色谱法的优点缺点色谱法的优点 分离效率高 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性质类似的化合物可在同一根色谱上得到分离 能解决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能为力的复杂样品分析 分析速度快 一般而言 色谱法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复杂样品的分析 检测灵敏度高 随着信号处理和检测器制作技术的进步 不经过预浓缩可以直接检测10 9g级的微量物质 如采用预浓缩技术 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0 12g数量级 样品用量少 一次分析通常只需数纳升至数微升的溶液样品 选择性好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离模式和检测方法 可以只分离或检测感兴趣的部分物质 多组分同时分析 在很短的时间内 20min左右 可以实现几十种成分的同时分离与定量 易于自动化 现在的色谱仪器已经可以实现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的全自动化操作 41 色谱法的缺点 定性能力较差 为克服这一缺点 已经发展起来了色谱法与其他多种具有定性能力的分析技术的联用 42 电化学法 用于测定氟及一些金属化合物 灵敏度高 精密度取决于仪器性能和操作 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43 3 3样品检测定量方法 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44 定量方法 校准曲线 标准曲线工作曲线 45 校准曲线的要求 校准系列浓度相关性测量范围测定次数 46 标准曲线的浓度点至少应作 包括试剂空白 分光光度法 原子光谱法和电化学法5个色谱法4个每个浓度测定3次 以均值与相应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 计算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要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0 99 其他方法 0 999 47 定量方法 标准加入法 样品基体对测定有干扰时 取等量的样品若干份 其中一份不加标 其它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标准溶液 制成标准系列 进行样品处理 分别测定其信号 各信号值减去试剂空白信号值后绘制标准曲线 其延长线与浓度轴的交点为样品测定值 48 定量方法 内标法 在分析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内标物 同时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物的信号 以信号比对浓度比绘制标准曲线 或直接计算 从而得到待测物含量 内标物要求 49 4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 检测方法的性能指标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50 4 1检测方法的性能指标 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检出限最低检出浓度 采样效率穿透容量解吸效率洗脱或消解效率样品稳定性 51 精密度 是用同一检验方法在规定条件下 对均匀样品多次测定 其结果的一致性 由检验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偶然误差决定 精密度不考虑所获数据与真实值间的误差大小 只表示数值的离散程度 但它的大小与待测物的含量水平有关 52 精密度试验 选择测定范围内高 中 低3个浓度 一次同时测定2份以上 批内 或3 5天内 批间 至少进行6次重复测定 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RSD 53 灵敏度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 规定 某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灵敏度是表示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 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 5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灵敏度常用特征浓度 S 或特征质量 m0 表示 即产生1 吸收或0 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物的浓度或质量 测定标准曲线 计算标准曲线的斜率 k 计算S或m0 55 常用方法的灵敏度 光度法 标准曲线的斜率 离子选择电极法 在能斯特线性范围内 待测物每变化10倍的浓度所引起电位差的值表示方法灵敏度 从标准曲线上得到每改变10倍浓度所对应的电位差 mV 即为离子选择电极的灵敏度 色谱法和其他仪器方法 以单位响应值所对应的待测物含量或浓度来表示 56 检出限 测定下限 检出限 是在给定概率为95 时 能够定性区别于0的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是在给定概率为95 时 能够定量检测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测定下限一般采用标准差法 噪声法和吸光度法测定计算 57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标准差法 在最佳条件下 连续测定空白溶液或者接近空白浓度的溶液至少10次 计算出标准差 s 空白溶液检出限空白溶液测定下限非空白溶液检出限非空白溶液测定下限 58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噪声法 检出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记录仪3格或3倍噪声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记录仪5格或5倍噪声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作为 59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吸光度法 检出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习惯以吸光度0 02处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吸光度0 03处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作为 60 常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色谱 61 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 由方法检出限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 L d v V0 式中 L 最低检出浓度 mg m3 d 检出限 g ml v 样品溶液总体积 ml V0 标准采样体积 L 62 准确度 准确度就是表示测得值和样品真值的符合程度 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间的误差 是由方法的总体误差引起 但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 职业卫生检测的准确度应包括采样和检测的全过程 但在工作场所空气检测中 空气采样的准确度难以确定 故在一般情况下 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仅指分析过程 包括样品处理和测定 的准确度 准确度的常用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法 加标回收率法 比对法 63 将待测物标准加入样品中 与样品同时进行前处理 测定 然后计算回收率 标准加入量应有低 中 高三个浓度 而且加入量与样品中待测物量的总量不能超过该方法的测定范围 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 每个浓度至少作6次 相对偏差应在 10 范围内 平均回收率空气样品应在95 105 范围内 生物材料样品加标回收率应在75 105 之间 准确度试验 加标回收率 64 准确度试验 标准物质法 比对法 标准物质法 将标准参考物质当作样品进行测定 测定值应在标准参考物质的标定值范围内 比对法 该方法与其它标准方法或公认的经典方法同时测定线形范围内的高 中 低3个浓度 至少各进行6次测定 将测定结果作t检验 应无显著性差异 65 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是指空气收集器采集到的被测物量占通过该收集器空气中被测物总量的百分比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GB T17061 1997规定空气收集器的采样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 66 配制高 低2个浓度的实验用气或标准气 浓度最好在0 5 2倍MAC或PC STEL 串联2个或2种收集器 用高 低两种采样流量采样 各采样3次 分别测定前后收集器的化学物质量 标准气第一个 种 收集器采样效率实验用气第一个 种 收集器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试验 配气法 67 采样效率试验 现场采样法 在现场选择两个高低不同浓度的采样点 串联2个或2种收集器 用高 低两种采样流量采样 各采样3个 分别测前后收集器的化学物质量 吸收管采样效率试验时 可串联3只吸收管 以前2只吸收管计算 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毒物共存进行采样效率试验时 采气溶胶的收集器置前 采蒸气的收集器置后 结果计算总的采样效率 68 穿透容量 穿透容量是指通过固体吸附剂管的空气待测物达到原空气中待测物量的5 时 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待测物质量 以mg表示 固体吸附剂的穿透容量必须满足再2倍MAC或2倍PC STEL下 至少可采集2h 穿透容量试验 标准气法 实验用气法 69 穿透容量试验 标准气法 在室温 相对湿度 80 条件下配制标准气 浓度为2倍OEL MAC PC STEL或按超限倍数折算 以上 以测定方法采样流量采样到流出气中化学物质为标气的5 时 固体吸附剂上化学物质的量即为穿透容量 70 穿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