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文物遗产概论一、文物遗产的概念及特性1. “文物”的概念及演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物”一词比“考古”一词出现得早,但是,它与今天的“文物”含义还有较大的区别。不但如此,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其内涵仍有不同。“文物”二字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宫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制衣裳,备文物”的记载。这两则引文中的所谓“文物”系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和祭器、礼器。至唐代,骆宾王有诗云:“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夕次旧吴);杜牧诗云:“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等。这两首唐诗中所言之“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谓的文物的涵义。到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及明代和清初,则较普遍把“文物”称之为“古董”或“骨董”。清乾隆年间(18世纪)又称文物为“古玩”。唐宋明清各代虽对文物的称谓不同,但涵义基本相同。中华民国时期,称文物为古物,且古物的概念和内涵已较唐宋明清各代所称文物、古董、骨董、古玩广泛。如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至20世纪30年代中,“文物”一词又重出现。如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旧都文物略,同年又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筑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这表明当时的“文物”概念已包括了古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到地方的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各级部门所颁发的文物法令、法规、通知、条例中,均沿用了“文物”一词。20世纪50年代,文物收藏家叶恭绰(18811968)先生鉴于尚书旅獒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方把“文物”一词及其包括的内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中,对文物的内涵作了如下规定:(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文物法所规定的文物内涵实际上包括了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而是包括了近、现代,直达当代。在世界上,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定义以及内涵的规定不尽相同。比如,日本所说的“有形文化财”(建筑物、美术工艺品),虽近似中国所指的文物,但其涵义和范围又不尽相同。埃及在1983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在埃及国土上出现的或与其历史有联系的,凡100年以前的,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物,都属于文物。同时,还规定在100年以内的有价值的实物,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建议指定为文物。在国际上,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一些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一般把文物称作为“文化财产(Culturalppeny)”或者“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二者的内涵并非等同。上述现象表明,世界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各不相同,其内涵和范围也有所差异,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被各国共同确认的统一的文物定义,但对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已较一致,即: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对此,我们对“文物”的概念作出如此界定: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2、文物遗产的范围文物的范围,指文物年代的上限和下限。各国在对文物时限的划定中,上限的划定基本一致的,即从人类开始出现就有了文物。下限不尽一致,一般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而且,一个国家所划定的文物年代的下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国际上,起初曾把文物的年代下限定为1830年,此乃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以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的年代下限。中国曾把文物下限定在清末。而1982年和2002年颁布的文物法已把文物下限延伸到当代。美国曾把文物下限定在1830年。而1966年通过的新的关税条例又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100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免税进口,而把文物年代下限定为1866年。埃及在1983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中,把文物年代的下限定在1883年。希腊把文物下限定在1450年。3、 文物遗产的特性 物质性 时代性 不可再生性 不可替代性 客观性 永续性二、文物遗产的价值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值方可判定为文物。1.历史价值:文物,无论是遗物还是遗迹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性。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为适应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需的产物,因此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着该时代的各个方面信息,而具有历史的阶段性。 2.艺术价值:文物的艺术性,主要是视其所具有的审美、欣赏、愉悦功能、借鉴作用和美学、美术史、艺术史的资料价值。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具有艺术性,而具有艺术性的文物,其用途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以其用途和作用不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遗物和遗迹。 第二类,为供观赏而创作的工艺品、美术品等艺术品。第三类,各种祭祀时用的礼器、法器和供奉的对象而创作的宗教雕塑艺术作品。 第四类,明器(专为随葬制造的器物)中的一些器物。 3.科学价值:文物所具科学价值,指文物蕴含的知识、科学与技术信息。各种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生它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4.纪念价值:文物价值,以往仅以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衡量的标尺。事实上,纪念性也应是衡量文物价值的标尺之一。如古代近代名人故居、祠堂、墓葬及遗物等。一件物品或一个单位是不是属文物,应根据以上所述四性来界定。不过,每一件文物或每一个文物单位不一定非四性具备,应依实际情况而定。3、 文物遗产的作用文物的作用,受文物价值高低所制约,因此,文物的作用与文物的价值关系十分密切 。文物研究不单只是研究文物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1.文物的史料作用(1)文物的证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史籍的证实。人们撰写的世界史、国史断代史,一般都是依文献资料撰写。不过文献对历史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则有待考证,而考证只有依靠文物。 例如,银山汉简。(2)文物的正史作用:校正史籍中的语误,以订正史传。 例如,韩非子周礼中,有关漆器的出现是在战国中期,但事实上,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发现。(3)文物的补史作用:主要表现为研究无文字可考的史前史提供实物资料及填补史籍失载的历史。 例如,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河北中山王墓 、睡虎地秦简。(4)文物的史料作用:作为证史、正史、补史的实物史料,其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这些最能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可信度强的资料,对历史进行翔实的研究,恢复历史真面目。 2.文物的借鉴作用中国丰富的古代文物中,有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艺术創作,这些艺术創作,尽管有的有文献记载,但它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藉由文物可以为今天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如三峡移民工程巫山平湖拱桥。第2章 文物遗产学概论1、 文物遗产学发展史1.古代文物遗产古代文物学萌芽期:从春秋末期到隋唐五代,是文物学的萌芽时期。自从人类发明文字之后,历史就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作为档案。但由于朝代更替,殷亡之后,大量文字资料散失消亡,平王东迁以后,西周史料也大半湮没。春秋时,各国竞争,诸子百家共鸣,都必须借历史来阐明当世,故历史研究蓬勃开展。由于文字的湮没,许多诸侯国在春秋以前的历史不清楚。这就需要借用青铜器的铭文等文物上面的文字来证明历史,对文物的研究也因此发端。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1)引用铭文以证史 春秋时期,由于文字的逐渐消亡,青铜器上的铭文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礼记祭统云:“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者也,为先祖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文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2)辨别真伪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已有对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真伪的辨别。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吕氏春秋审已载:“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当时也能分辨出石器与玉器,说文中记载:孔子对美玉的判断是远看鲜明光亮,近看洁净滋润。(3)访古调查司马迁作史记,除广泛收集故书外,还特别注意对故迹的踏勘。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他还登箕山访许由家,到长沙看屈原沉渊,至北疆观蒙恬所筑长城等。北朝郦道元为注水经,调查古物古迹,书中记述汉至北魏石刻碑文百余通,还有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及其他古迹。(4)特别注重文字的整理、考订竹简的著录与研究是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汉书艺文志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世,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西晋武帝时,汲郡(今河南汲县)出土汲冢书,官府很重视,命臣下“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从太康二年(281年)到永康元年(300年)整理完毕,约10余万字,16种75篇。这两批简牍都是战国文字写成,虽然距汉晋不远,但由于六国文字很难认,估计当时整理颇费功夫,应有一批很擅长古器物文字研究的人。如:史记封禅书载:“少君见武帝,上以故铜器问之。少君约: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据汉书郊祀志载,宣帝时,扶风献铜鼎,大臣们欲荐之于宗庙。但京兆尹张敞力排众议,指出:此鼎出于岐山之东,铭文内容是周天子对大臣的褒扬,大臣子孙把祖先的功劳刻成铭文,藏之于宫庙。这种器形小而且有铭文的鼎不宜藏于宗庙。唐书、唐会要记载,贞观十三年,有万年人献五鼎,共四鼎皆有铭曰:“垂作尊鼎,万福无疆,子孙宝用。”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这一段时期,对于文物上文字的整理、考订已比较频繁,而且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5)仿造、伪造古物已开始出现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经常仿造三代青铜器,以之达到尊崇儒术,宣扬礼教 的目的。还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玩赏等目的。周初的青铜器与殷末青铜器非常相似,愿因就在于仿造,这可能是最早仿造的例子,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由前面所列举的韩非子说林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鲁国已伪造谗鼎以应付齐国。到唐、五代时期,已有专门仿造铜器的官家作坊。宋代赵希鹄所著洞天清禄集曰:“句容器非古物,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管花押。甚轻薄,漆黑款细虽可爱,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间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1)研究范围较广,涉及文物学大部分门类这一时期,涉及较多的门类有竹简木牍、青铜器,其次,瓷器、石刻、书法绘画、以至于墓葬、城郭等方面均有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比如,由于竹简木牍在汉晋时期出土较多,客观上刺激了这方面的研究,故古文物学时期,简牍研究之深当推此时期。古书画的研究起步较晚,自魏晋南北朝开端,先后有东晋的顾恺之论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唐代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等。各门类的研究深度不一致,与出土量的多少有关。(2)文物学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不少门类处于零星研究状态。竹简木牍的研究尽管在汉晋时期比较成熟,但而后的记载却非常少。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从东汉中晚期之后就比较发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系已经形成,青瓷的烧造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而见于文献的记载只有潘岳的笙赋:“倾缥瓷以酌酃”之类的句子。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首次对唐代的窑址进行了命名和比较,但他是从品茶的角度出发,对各个窑址的瓷器进行品评,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文物学著作。(3)个别门类研究的深入,标志着文物学萌芽期的结束。文物研究各个门类发展的不平衡,是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比如秦汉时期,青铜器已近尾声,书画却正在起飞。书画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汉晋以后,其研究水平超过其他门类。代表作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是第一部中国通史性质的画史著作,共10卷,罗列了轩辕到唐会昌元年间373位画家的小传,使不少画家的事迹得以保存下来;它评品画家的师承关系、绘画风格很客观,同时还保存了很多绘画保护方面的知识。而其他门类的通史著作出现的较晚。书画方面的超前发展,必然带动其他文物门类研究的深入。(4)文物学的某些理论开始萌芽如东汉袁康著越绝书,在宝剑篇中以工具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石兵、玉兵、铜兵、铁兵,与近代考古学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接近,是很有见解的论断。(5)古代文物学专著的问世这一时期,文物学不少门类都有专门著作。如碑刻方面,据隋书典籍志记载,梁元帝肖绎撰杂碑22卷,碑文15卷,二书虽现已佚失,但无疑是碑刻方面最早的专门著录。铜器方面有:南朝梁顾煊钱谱,已佚失;虞荔著鼎录;陶弘景著古今刀剑录等。书画方面有齐梁谢赫的画品一卷,是中国第一部书画品评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等。 古代文物学兴盛期:两宋时期是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时期。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1)两宋时期发达的学术研究促进了文物学的发展在史学方面,官修与私修的著作众多。官修的史书有:新唐书、旧五代史等;私修的史书有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等。此外。宋代还详于当代史迹的记述,“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勅令,有御集;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记。”如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为私人修当代史。大部的编年史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有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百科全书式的通史有郑樵的通志,方志方面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宋代的学者并不盲目从古,对前代的一些文献提出了很有见解的推测,如郑樵、朱熹对诗序的怀疑,对管子作者的推测,吴棫、朱熹认为所谓孔安国传、孔安国序是魏晋间人所作等。同时,宋人对群书的校勘、整理、编写目录、认字辨音,都表现出宋人治学实在的一面。这对于文物的研究无疑大有裨益。宋代自然科学的发达对文物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地质化石、矿藏的辨认,范成大、刘贡父在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都超过前人。文物学的发展既需要社会科学的知识,又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宋代恰好在这两方面都能给予满足,使文物研究得以充分发展。(2)两宋重文的社会风气是文物学兴盛的原因之一首先,北宋是在唐末五代封建割据、战乱的基础上建立的,急需稳定局面,建立封建伦理纲常,于是统治者极力提倡、奖励经学。这样一来,从帝王到士大夫都非常热衷于对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研究和著录。因此,记载着大量经学内容的汉魏碑石和记载着古代礼制的商周青铜器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于是金石学得以迅速发展。再着,两宋时,统治阶级重文轻武,历代皇帝大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长于绘画,爱好古器物。当时的皇室也大量收购古器物,宣和时,无论大小、远近,凡古玉、玺印、石刻、法书、国画,凡知名者一概收入。这对当时的文物收藏与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不但皇帝、皇宫大量收集古器物,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喜好收集古器物的不计其数。当时,汴梁已有专门的文物交易地点,据东京梦华录载,东十字大街的夜市就有这样的市场。这在客观上为士大夫研究文物提供了实物来源。(3)造纸与雕版印刷的成熟与普遍为文物学的兴盛提供了条件文物学的研究及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纸张的质量与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因为文物学的著作大多有图,能否摹写状物,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可靠性。所以它对纸张与印刷的要求较高。唐代发明印刷术以后,直到宋初,简牍才彻底被纸张代替,印刷技术已有很大提高。据宋史李至传载,太宗淳化五年,已能选官分校公羊、周礼、论语、孝经、史记、汉书等在杭州镂版。群书考察后集载,宋初到真宗的四十年间,书版由不及四千剧增至十余万。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胶泥活字,证明当时书籍印刷的需要量大增。这一切为两宋文物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古代文物学兴盛的标志(1)文物的收藏在宋代达到高峰由于宋代的文化比较发达,不但藏书的人多,收藏文物的风气更是兴盛。上自皇帝,下至商贾、市民大都喜欢收集文物。宋代的皇室除大量收集青铜器外,还专门设立书画库,收集名书古画。在私人收藏中,苏东坡家藏兰亭序,李公麟家藏吴道子天王图,文彦博藏王子吴鼎、乙毛鼎、伯玉盉、季姬匜等十几件青铜器等等。(2)文物本身更加文人化、文学化纵观宋代以前的文物,比较质朴。由于整个宋代社会文化气氛的浓厚,文人情趣渗透至器物的制作中,使宋代器物的文学化、文人化倾向愈来愈严重。在绘画方面,唐代以前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的三大流派中不占主要地位,自从苏轼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来,绘画的意境大为开阔,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为题的绘画,耐人寻味。在瓷器方面,除器形多种多样以外,瓷器表面的纹饰更加活泼自然,最为典型的是磁州窑诗配画的特色装饰,将书法、绘画、文学艺术巧妙的结合于一器之上,真正的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其诗句多为宋代名人诗词和民间警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如“金堂玉马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宋人”;“一架青黄瓜,满园白黑豆”等。(3)文物的著录研究更加普遍化、系统化普遍化主要表现在:覆盖的文物门类多,而且就某一门类来说,著录丰富,不但公家编撰,私人著录也颇丰。在书画方面,唐代的书画著作主要是私人修撰。宋代时,皇室大量地整理库存书法名画。如宋初太宗时,整理库存书法名画,编撰名画断。宋徽宗把古今名画分为十门,集中人力集体编写宣和画谱,其规模之大,是个人力量无法到达的。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宫廷收藏,又因为收入的作品皆经过当时名家的鉴定,因此,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在私人著录方面,有米芾所著画史、书史,黄伯思(北宋书法家)著东观余论等等。在金石方面,欧阳修著集右录跋尾,是我国最早研究石刻的专著;吕大临的考古图是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共著录224件器物,每器皆有图形、款识、尺寸、容量、重量等。此外,还有王黼领头编写的宣和博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著的金石录,薛尚功所著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等,都是著名的金石学著作。系统化主要表现在著作本身的前后连贯性。如宣和博古图之于考古图,续考古图之于考古图,金石录之于集古录跋尾等,它们之间有着前后的承继关系。在书画方面,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可视为历代名画记的继续。文物研究的系统化还表现在体例的科学化、体裁的多样化。如考古图等著作创立了图录,图的出现对文物研究十分重要,至今仍然如此。南宋赵希鹄(hu)所著洞天清禄集一卷,分为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古今石刻等10类,其探源释流,旁征博引,标志着综论文物学各门类的开始,在文物学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宋代文物学的成就,在于它的著述从体例上创立了图录、录文、鉴识;在内容上,则以时间、种类、地区等标准来划分器物,其处理资料的科学性表明了文物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王国维在宋代金文著录表中对宋代金石学如是评价:“国朝乾嘉以后,古文之学颇盛,辄鄙薄宋人之书,以为不足道。窃谓考古、博古二图,摹写形制、考订名物,其用力颇巨,所得亦多,乃至出土之地,藏器之家,苟有所知,无不毕记。后世著录家当奉为准则。至于考释文字,宋人也有凿空之功,国朝阮(元)、吴(式芬)诸家,不能出其范围。若其穿凿纰缪,诚若有可议者,要亦国朝诸老之,所不能免也。”王国维在这段文字中,客观地记录了宋代金石学的成就,并指出宋代金石学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对宋代文物学的评价。具体说来,宋代金石学即文物学的不足体现在:金石学的研究方法,“大约不出著录、摹写、考释、评述四端,有存其目者,有录其文者,有图其形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记载者,有分类编撰者,或考其时代,或述其制度,或释其文字,或评其书迹,至为详备。此北宋以后研究之大概也。”这是朱剑心在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中对宋代金石学研究方法的精辟概括。从中可以看出,这时的文物学只是从器物本身的形制、尺寸、文字等方面来研究,不大关注与其他器物的关系。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没有进行科学发掘的青铜器和石刻,玉器、瓦当、玺印等非常少。研究的重点是对器物的著录和文字资料的考证。古代文物学中衰期:元、明两代是文物学的中衰期。文物学中衰的原因(1)政治方面的原因元代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地区,崇武轻文,不重视知识分子,客观上造成对文化的扼杀,宋代郁郁乎文哉的风气几乎被扫荡殆尽。明代统治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宋代风尚,但却抛弃了宋代其具有创新精神的长处,对知识分子的防范甚严。学者只高谈性命哲理,从而轻视考证,不关心文物。(2)社会方面的原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反封建礼制道德的潮流兴起,在客观上削弱了人们对古代文物的兴趣与力量。加之明代社会长期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庞大,追求享乐的风气较浓。反映到学术上则是著作的水平以及印刷质量比较差,粗制滥造,不求甚解,根本没有宋代人埋头苦干的考证功夫。元明时期文物学的概况(1)绘画方面元明两代是绘画史上大力发展的时候,名家辈出,如元四大家: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明代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此时已形成了地域性画派,如吴门画派,更激发了对古代绘画的研究与著录。绘画著作有元代夏文彦的国绘宝鉴,这是一部通史性质的绘画著作,记载从三国到元代画家1300人。夏家时代收藏绘画,夏文彦本身又精于鉴赏。明代王稺(zhi)登的作品吴郡丹青志属于区域性绘画著作,王稺登本人以诗古文辞称名于世,是文征明后吴中文坛之主。本书录吴中明代画家20人,文采不错,但措辞空泛,乃明人通病。品评绘画的作品有元代汤垕(hou)的画鉴,分吴、晋、六朝、唐、五代、宋、金、元画来论述,指出元画重写意,画梅、竹、兰曰“写”,见解明白深刻。(2)古玺印方面对于古玺印的研究,主要从明代开始。明代篆刻家特多,实践促使他们向前辈特别是秦汉玺印学习,因而推动了古玺印的搜罗、著录和研究。不过多为辑录,没有进行深入考证。古印谱有明代顾汝由、顾汝修等辑集古印谱,全书收铜印1000余方,玉印100余方,选择精审,流传极少,十分名贵。范大辙藏印、范汝桐辑的范氏集古印谱,收印3300余方,极为丰富,是稀有善本。(3)瓷器方面元明两代的制瓷业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专门的瓷器著作。陶纪略,元代蒋祁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瓷器专著。全文仅1080字,记载了景德镇制瓷的各个方面,如税收、产品销售、所烧瓷器式样,原料产地、各个工种及其技术。涉及税收的,如窑按长短收税,匣坯按质决定窑位与纳金。涉及产品销售的,如鱼水纹盌与雪花高足碟,为川广荆湘之所利;马蹄盘、莲花盂、绣花薄唇弄弦盌,为江浙福建之所利;销往两淮地区的都属江广闽浙选剩的次品。所烧器物炉有鼎、彝、鬲、象腿、香奁、桶子等八种式样;瓶有觚、胆、壶、净、等十种式样;涉及原料产地的,精品用进坑石泥,匣钵用马鞍山瓷石, 釉料用攸山山槎灰配以岭背釉泥。 此外,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 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 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都叙述得井然有序。书中还提到与景德镇争夺销售市场的有临川、建阳、南丰等窑。是研究全国烧瓷中心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资料。菽园杂记。明代嘉靖年间陆容著,记叙了龙泉瓷产地、釉料的来源与成分、拉坯、模印、施釉、装烧的过程以及品级的区分,是研究明代龙泉窑烧造工艺的重要参考资料。(4)金石方面元明两代金石出土很少,尤其是青铜器,文献记载,金人以铜器为不祥之物,往往毁坏之,明代也有如此情况。宫廷中也曾将内库历朝铜器发于宝源局铸钱。因此,当时人收藏金石者极少,金石著录也很少,基本上在宋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无大的长进。比较重要的是色目人葛罗禄廼(nai)贤所著的河朔访古记。作者是元代汉化西域人,他突破了宋代以来金石学家专门考订铭刻文字的学风,注重遗迹的实地调查。自浙江游历大江南北,考察古迹,搜访地志。本书共十卷,特别是金石遗文较为详备,把历史、地理与考古结合在一起。原书已佚,今本由永乐大典辑出。(5)综合性著作格古要论,曹昭著,明代洪武年间成书。三卷,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中卷为古琴、砚、珍奇、金铁;下卷为古窑器、漆器、异木、异石等。是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尤其对瓷器、漆器有重要论述。明代中叶,王佐增补十三卷,易名新增格古要论,所论所考几乎遍及文物学的所有门类。总之,元明两代文物学比之宋代,无论从社会崇尚、著作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逊色。但书画、印章、瓷器方面发展较快,这为清代文物学的复兴铺平了道路。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总的特点是:文物学的总体研究规模有所缩小,研究水平有所下降。但个别门类发展较快,处于兴盛阶段。具体特点如下:(1)对古代书画研究与著录的兴盛是元明时期文物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书画研究方面,既有通史性的绘画著作,又有区域性的和品评性的绘画著作,而且已经涉及到了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关于书画装裱保护的专著。(2)首次出现了有关瓷器研究的专著。关于瓷器研究的著作最早出现在唐代,即陆羽的茶经。但这是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瓷器只是作为茶具被加以评论,所占的比例极少。从元代开始,中国古代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瓷器的烧造进入全盛时期,元明时期出现了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址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这在文物学兴盛的宋代是没有见到的。(3)宋代高度发展的金石学在元明时期极度衰落。青铜器在中原地区倍受重视,但对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来说,不但不喜欢青铜器,还把它作为不祥的征兆。由于这种意识的影响及出土量的减少,青铜器的收藏与鉴赏在元明时期极度低落,金石学的研究处于低谷。(4)综合性文物研究著作的出现是元明时期文物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宋代的文物学研究虽然很发达,著述也非常丰富,但其著作多以单一门类的研究为主,即使有综合性的著述,涉及范围也不及元明时期的宽泛和完备。古代文物学复兴期:清代是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1)明朝灭亡后,清兵入关,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在这巨大的变化中思索着。特别是思想敏捷的士大夫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他们认识到空谈理学误国之甚,遂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试图从文献中寻求救国之方针。他们在考据文献的同时,特别重视实物资料,收集整理传世文物,于是,考据学应运而生。(2)清朝统治者为了压制“异端邪说”,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严加防范。士大夫学者为避祸而潜心朴学,为钻研注史而攻金石文字,考核文物制度,著名的乾嘉学派即为当时的学术之代表。清人的学术研究无论从广度与深度都超过了宋人,这是清代文物学能够复兴,并超过两宋的主要原因。(3)清代在乾嘉以前,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也极力地拉拢文人,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出版四库全书等。加之康、雍、乾三帝不仅文滔武略,而且爱惜人才。这就造成了类似于宋代的文化氛围。清代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扩大,文物学的所有门类几乎都有专著。除书画、瓷器、印章、金石等传统领域外,还出现了陶器、玉器、瓦当、泉币、封泥、镜鉴等门类,分类更细,并自成系统。吴式芬的封泥考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封泥资料专著,1904年刊行,共十卷,收集封泥849方,系道光时出自于四川、西安的一批封泥。书中先列官印,后列私印、闲印。官印有分为中央、地方、郡县几级。拓片原大,后附考释文字,对研究古代官制有重要价值。瓦当是建筑用品,它不但是研究历代手工业的重要资料,它的纹饰和文字还是研究书法、雕塑的重要资料。瓦当还常起到断代的作用。朱枫将其子收藏的30枚瓦当辑为秦汉瓦当图记,成为第一部为瓦当专著。后来,程敦有秦汉瓦当文字二卷。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收集了自藏及吴云、吴式芬、吴大澂等藏印达一万方。分类而列,选印精审。首列战国印,为一大进步。(2)文物学各门类著作众多,内容丰富金石方面:据容媛的金石书目录统计,从宋代到清代,金石著作969种,清代就有906种。著名的有:西清古鉴甲编40卷,梁诗正奉旨编撰,乾隆时成书。著录清宫所藏铜器1529件。有形制、款识的摹绘。附钱录16卷,著录历代货币,规模庞大。此书体例模仿博古图,但所收伪器颇多,绘图不注比例,铭文往往失真,考证不精审。西清续鉴甲乙编各20卷,王杰编撰,乾隆时成书。此书类西清古鉴,真伪杂糅。金石萃编100卷,王昶编著,以著录历代石刻为主,共1500余种。铜器铭文仅有数例。按时代编次、摹录原文,并附诸家考证及按语。后有多人续此书。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阮元著,十卷,著录商至汉代铜器共551件,除摹录文字外,还加以考释。捃古录金文,吴式芬著,著录商周铜器金文1334件,当时新出土铜器,大半收录。按字数排列,间有考证。本书收集丰富,善引他人之说,摹刻精善。按字数排列,虽属新体例,但不便查阅。寰宇访碑录,12卷,孙星衍等著,辑录周秦至元碑目8千种,注明碑刻的撰写人、书体、年月和所在地,原石已佚的注明拓本的收藏处,甚为详明。语石,叶昌炽著,六卷。作者积20年之功,收集8000余种拓片,主要论述碑版,兼及书学兴替,考察源流,摹拓装裱等,见解新颖,博大精深。是第一部通论石刻文字的专著,其研究范围从碑志扩大到桥柱、井栏、石人、狮子上的题字;综合研究了年代、撰书人、流传状况、辨伪、收藏、装裱等方面,收集了不少佚闻琐事,读来引人入胜。瓷器方面:瓷器著作比元明时数量多,而且体例多样。主要有:陶说,共6卷,朱琰著。卷首有二十幅陶冶图。从原料开采到装烧,按窑按器分条详尽地叙述了烧瓷过程,博引群书。是研究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资料。景德镇陶录,兰浦著,郑廷珪补辑,共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为了解窑业分工、釉色配方、瓷土、釉料产地、清代景德镇各期瓷窑情况有重要价值。陶雅,原名古瓷汇考,寂园叟著,二卷,889条,一器一条,谈器名、釉色、款识特征。特别适合于初学者。书画方面:国朝画征录,张庚著,为中国画史传记著作。载清初至乾隆时期的画家476人,叙其经历、特长、流派、师承、画论等。其中不少精辟之见解。书画的著作还非常多,如读画录(画家传记著作)、玉台画史(中国女画家传记著作)等。(3)原有的编写体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将唐代已经出现的断代体传记发展到地方断代体传记。如汪鋆(jun)编著的扬州画苑录,专录扬州地区清初至作者同时代已卒画家553人,开地方断代画家传记之先例。而且同时代人著录,真实可靠,资料性强。(4)出现了新的编写体例,扩大了编写内容在前代金石存目、录文、摹写、跋尾等体例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有这几种体例的通篡体例,代表作是王昶的金石萃编,类似的还有严可均的平津馆金石萃编和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等。通论性的著作如叶炽昌的语石,是通论石刻的著作,内容包括碑刻制度、书法演变、文字内容、摹拓技术、收藏源流和有关石刻的逸闻趣事等。清代文物学评介(1)清代学者治学严谨,博大精深。对文物的研究小心精致,通常是“无证不信”,主观妄断比较少。比如武亿的授堂金石、严可均的铁桥桥金石跋,考证甚严。(2)其缺陷是常陷于繁琐、穿凿之处。如常对于一件器物的名称久不能确定。因为考据学大多注重铭文或器形的排列,而对于器物本身形态、性质、名称的研究不太详细。(3)清代文物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传世品、采集品,缺乏地层根据,因此,古代文物学始终处于经史的附属地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科学。 2.近代文物遗产近代文物学的建立,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古代文物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学习融会了国外(主要是西方近代考古学)治学的特点和方法。它与古代文物学的最大区别是:近代文物学借助田野考古的成就,注重地下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1)汉简的发现:1899年,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北发现了古楼兰遗址,并发现汉晋简牍121枚。德国人希姆菜孔好古对这些简牍进行研究,于1920年发表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的中国文书及其它发现,认为它涉及汉代政府行政、官制、刑法、军事,农业、商业、关税制度等。1906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于次年在敦煌以北汉代长城遗址内得到汉代简牍704枚,这就是著名的敦煌汉简。1913年法国学者沙畹发表释读研究的专著,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运用考据学方法,于1914年在日本出版流沙坠简一书,为简牍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15年,斯坦因在第三次中亚探险中,在敦煌汉代遗址得汉代木牍166枚,在楼兰遗址中得晋代筒牍49枚。沙畹的学生马斯伯乐用15年时间完成这方面的研究,书名为中国古文书简影。简牍中有仓颉篇、急就篇等小学书,还有日历、方书,而以官文书最多,是研究屯戍问题的珍贵材料。1926年,北平学术协会与瑞典的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30至重1931年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掘得11000余支汉代简牍,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汉简的发现。1931年,运至北京进行整理,四十年代出版居延汉简考释,1980 年由社科院考古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出版,这是迄今最完整的一部资料书。由上面的几次发现可以看出,中国的简牍由外国人发现,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他们发表,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这就导致了中国学者的眼光由地上扩大到地下。(2)1899年,甲骨发现之后,骨董商为了垄断甲骨市场,谎称甲骨的出土地是汤阴或卫辉。为此,不少学者空手而归。罗振玉并不气馁,经多方打听,终于得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小屯村。他还亲赴安阳实地调查,从而确定了小屯甲骨乃殷代晚期盘庚迁殷之后出现的。这种实地考察方法的运用正是近代文物学家不同于古代文物学家的地方。(3)敦煌石室宝藏的发现:敦煌莫高窟建于东晋,以后历代均有修建,以唐代最盛,后来逐渐衰落。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有写经、文书等4万多件。之后,一些外国学者以各种借口盗走大量珍贵的文物,如斯坦因两次盗走文物1万多件,法国人伯希和盗走5000余件。甘肃学政叶昌炽报请将劫余的2万余卷运至北平,交京师图书馆收藏,2、大量文物的出土,给文物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资料,也引起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文物学面貌的全然革新。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与外国人在中国的文物研究工作对中国近代文物学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欧洲考古学趋于成熟。随着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东渐,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田野考古发掘带来了研究资料来源的扩大,适应文物学的要求,所以,这一方法很容易被古代文物学接受。一些外国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活动,把先进的专业知识带给中国文物界。如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把地质学的地层概念应用到中国考古工作中,这对于文物界利用地层来判断出土文物,进而研究传世品、收集品,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外国的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对他们特点的吸收使我国文物界进一步注意民族和大量方面的综合研究。外国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技术也在这时传入我国。如现代绘画技术、摄影制版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加深文物的研究。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1860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清末任学部参事,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辛亥革草命后逃亡日本,后参预制造伪满州国,任伪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他由幼爱好文物,成年后广泛收集各种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对于古器物的保管收藏,文物资料的广泛宣传和流布有很大贡献。罗振王从1900年开始搜集甲骨,总数近两万片。其著录书有殷虚书契前编及菁华、后编、续编四种,共收甲骨五千余片,是三十年代前最重要的甲骨著录。其考释著作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在研究方法、文字考释、甲骨时代的判定方面均有重要建树。罗振玉的研究领领域几乎遍及文物学所有门类,如金石方面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三代古金文存20卷;简牍方面有流沙坠简(与王国维合著);敦煌遗书方面有鸣沙石室遗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对于古明器、古镜、瓦当、玺印、封泥、钞币、买地券、古器物范都曾先后编印专集。他还于1908年和1922年两度抢救大批珍贵的明清档案,集资回收、租屋整理;在文物保护与研究方面尽了最大努力。罗振玉涉及范围之广,研究方法之新,标志着中国近代文物学由此而开始确立。2、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礼堂,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曾由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在罗振玉的影响下开始治经史金石之学。先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彝)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因而,他取得了超越前辈和同辈的成就。王国维对甲骨的研究很有特色,他不是就字论字,而是用来探讨商代历史、地理和礼制,因此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金文方面的著作有:生霸死霸考、古诸侯称王说等,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十分重要。简牍方面的流沙坠简一书是当时简牍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著作,至今仍是简牍研究的必读之书。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也应该是近代文物学的“开山”。3、郭沫若(18921973),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早年参加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物,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文物的开拓者。他研究文物的目的非常明确,“探讨中国之古代社会” (1929年给容庚信)他的研究方法也很先进。历来古物研究者收集材料,往往编印些图志,或只录文字,或兼收器形,或详加考释,而著录方法大多以器为类聚,以字多寡为序,表面上井井有条,实则对于古器物之年代、国别不曾判断,是一笔糊涂帐。而郭沫若提倡按年代国别排列,代表作即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于是资料真正转化为有系统的史料。甲骨文方面的著作有:卜辞通篡、殷契萃编,按类别排列,有精到的考释。他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索商周社会形制,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次论述了西周是奴隶社会。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研究典型代表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它以出土文物资料来证明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尽管当时大部分文物学者不可能参加考古发掘,但由于重视田野考古成果,注意对出土资料的运用,使文物学的贡献更大。如罗振玉对甲骨出土地点的堪察、劳干等人对简牍出土地点的考定等。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如1899发现甲骨以后,甲骨学很快成为文物学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研究成果巨丰。简牍(战国)虽然在汉晋时已经被发现,但由于数量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00年前后,大批居延汉晋简的发现,引起了对汉晋简的研究热潮。古建、敦煌学也成为文物学的两个新的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辛亥革命以前,文物保管工作属于内务部门,实际上无人问津。1917年,南京设立古物保存所,北京设立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机构。北伐后,南京设立古物保管委员会。1929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历史学研究会,容庚等人成立考古学社,主要从事文物调查工作。1930年,梁思成等人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张謇创办我国第一座私人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北京、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创立了博物馆。这些文物保护与研究机构,为近代文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3.现代文物遗产新中国成立至今是现代文物学时期。现代文物学与近代文物学的关系密切,近代文物学的一些代表人物如郭沫若等人在现代文物学中也很活跃;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如陈梦家等人,早在近代文物学时期就渐露头角。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近代文物学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文物的只有郭沫若、尹达等人,而在现代文物学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文物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不但研究当时的历史情况,还探讨当时的社会性质。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由于出土文物的数量增多,特别是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发掘方式,对文物的性质、内涵、特征等有了更为明确的了解,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文物学理论体系。现代文物学体系虽还不能说完备,但至少已迈出了一步。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近代文物学时期,只有少数学者开始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新疆哈密镜儿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货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油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佛山市禅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下属企业招聘工作人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聊城市市属企业统一招聘2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土地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春季社会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约305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资阳瑞达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SYT 6680-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钻机和修井机出厂验收规范-PDF解密
- 《遗传学》课程标准
- 蛋白质分离纯化及鉴定
- 2024年化粪池清理合同协议书范本
- 实用美术基础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债权债务法律知识讲座
-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基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关系营销研究
- 肉制品工艺学-香肠类制品-课件
- 超全QC管理流程图
- 2广告实务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