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解表药 2 外感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 六淫多为四时主气的淫胜 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 又可兼夹致病 所谓单独致病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 如寒邪袭表 所谓兼夹致病是指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如风寒感冒 湿热泄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 六淫致病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六淫为病 其发病途径多由外入 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3 风邪的致病特点 4 概述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 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称解表药 又叫发表药 性能特点 多味辛 辛散轻扬 多入肺 膀胱经 偏行肌表 能促进肌体发汗 使表邪由汗出而解 从而达到治愈表证 即 黄帝内经 所谓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此外 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 透疹 止痛 消疮等 5 概述 适应证 主要用治外感表证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 咳喘 麻疹 风疹 风湿痹痛 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6 概述 分类1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主治风寒表证 发热轻 恶寒重 头身痛 无汗 流清涕 脉浮紧等 2 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 主治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 见发热重 恶寒轻 头痛 口渴 流浊涕 舌尖红 脉浮数等 7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 风热表邪不同 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 2 冬季多风寒 春季多风热 夏季多夹暑湿 秋季多兼燥邪 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 化湿 润燥药 3 虚人外感 正虚邪实 难以祛散表邪者 又应根据体质不同 分别与益气 助阳 养阴 补血药配伍 以扶正祛邪 4 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 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 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8 概述 使用注意 1 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 用量不宜过大 以免发汗太过 耗伤阳气 损及津液 造成 亡阳 伤阴 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 血汗同源 故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 淋证 失血患者 虽有表证 也应慎用解表药 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如春夏腠理疏松 容易出汗 解表药用量宜轻 冬季腠理致密 不易汗出 解表药用量宜重 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 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3 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 入汤剂不宜久煎 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9 概述 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 解热 镇痛 抑菌 抗病毒及祛痰 镇咳 平喘 利尿等作用 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 10 教学要求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 功能 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细辛 白芷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等14味药的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常用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等 熟悉生姜 香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蝉蜕 升麻 蔓荆子等药的性味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等 了解苏梗 生姜汁 生姜皮 浮萍 淡豆豉 木贼等药的功效 主治 11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2 发散风寒药 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 辛以发散 温可祛寒 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适应范围 1 外感风寒表证 2 部分药还可用治 风疹瘙痒 风湿痹证 咳喘以及水肿 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 止痛 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 消疮等功效 13 麻黄 本经 来源 为麻黄科 Ephedraceae 植物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 A Mey 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 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unge的干燥草质茎 14 麻黄 15 麻黄 药性 辛 微苦 温 归肺 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6 麻黄 适应证 1 风寒感冒 2 咳嗽气喘 3 风水水肿 17 麻黄 临床应用 1 风寒感冒味辛发散 性温散寒 主入肺与膀胱经 善于宣肺气 开腠理 透毛窍而发汗解表 发汗力强 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 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每与桂枝相须为用 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 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 尤为适宜 如麻黄汤 伤寒论 18 2 咳嗽气喘辛散苦泄 温通宣畅 主入肺经 可外开皮毛之郁闭 以使肺气宣畅 内降上逆之 以复肺司肃降之常 故善平喘 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麻黄 临床应用 19 3 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 发汗解表 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 并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 故宜于风邪袭表 肺失宣降的水肿 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 每与甘草同用 如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 如再配伍生姜 白术等发汗解表药 利水退肿药 则疗效更佳 如 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 此外 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 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阴疽 痰核 麻黄 临床应用 20 用法用量 煎服 2 9g 发汗解表宜生用 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 凡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处方用名 生麻黄 净麻黄 生用 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 炒时加清水 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 用蜂蜜拌炒 辛散作用减弱 且有润肺之功 麻黄 21 1 麻黄一药 始载于 本经 自从汉代 伤寒论 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 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 止咳平喘的要药 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 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 配杏仁则止咳平喘 配干姜则宣肺散寒 配石膏则宣肺泄热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 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 宣通气血 3 综上所述 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 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麻黄 按语 22 1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用于外感风寒 恶寒 无汗 头痛 身疼等表实者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用于里热壅闭 症见身热烦渴 喘咳气粗 鼻翼煽张者 麻黄 方剂举例 23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 为樟科 Lauraceae 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 24 桂枝 药性 辛 甘 温 归心 肺 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25 桂枝 适应证 1 风寒感冒 2 寒凝血滞诸痛证 3 痰饮 蓄水证 4 心悸 26 桂枝 名医别录 1 风寒感冒 辛甘温煦 甘温通阳扶卫 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 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 畅营血于肌表 故有助卫实表 发汗解肌 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 不论表实无汗 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 均宜使用 与麻黄鉴别 如治疗外感风寒 表实无汗者 常与麻黄同用 以开宣肺气 发散风寒 如麻黄汤 若外感风寒 表虚有汗者 当与白芍同用 以调和营卫 发汗解肌 如桂枝汤 若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者 每与麻黄 附子 细辛配伍 以发散风寒 温助阳气 27 桂枝 名医别录 2 寒凝血滞诸痛证 辛散温通 具有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之效 胸痹心痛 胸阳不振 心脉瘀阻 桂枝能温通心阳 常与枳实 薤白同用 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焦虚寒 脘腹冷痛 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 每与白芍 饴糖等同用 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 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 产后腹痛 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 又可宣导活血药物 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 多与当归 吴茱萸同用 风寒湿痹 肩臂疼痛 可与附子同用 以祛风散寒 通痹止痛 28 桂枝 名医别录 3 痰饮 蓄水证 甘温 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又可温肾阳 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 而行水湿痰饮之邪 为治疗痰饮病 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 水湿内停 痰饮病眩晕 心悸 咳嗽者 常与茯苓 白术同用 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 水肿 小便不利者 每与茯苓 猪苓 泽泻等同用 如五苓散 29 桂枝 名医别录 4 心悸 辛甘性温 能助心阳 通血脉 止悸动 心阳不振 不能宣通血脉 心悸动 脉结代者 每与甘草 人参 麦冬等同用 如炙甘草汤 阴寒内盛 引动下焦冲气 上凌心胸 奔豚 常重用本品 如桂枝加桂汤 30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 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 阴虚火旺 血热妄行等证 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处方用名 桂枝 川桂枝 洗净 晒干 切碎用 桂枝 31 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 但麻黄辛苦开泄 能开腠理而透毛窍 发汗作用较强 且能宣肺平喘 利尿退肿 桂枝辛甘温熙 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 能通达阳气而解表 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 故治风寒表症 风寒无汗 常与麻黄配伍 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 而治风寒表症 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 多配芍药同用 以协调营卫 发表散寒 2 桂枝性温助热 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 动血之虞 故在温热病 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 不宜应用 桂枝 按语 32 桂枝汤 伤寒论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芍药治妇女月经不调 瘀血阻滞的腹痛 及胎死腹中 桂枝 方剂举例 33 麻黄与桂枝之鉴别 相同点 二药都能发汗解表 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 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 其中麻黄发汗力强 桂枝发汗力弱 然桂枝味甘兼补 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为桂枝所不俱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平冲降逆 治寒凝血脉证 胸阳痹阻证 蓄水证等 为麻黄所不备 34 紫苏 名医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 Labiatae 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 L Britt 的茎 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35 紫苏叶 36 紫苏梗 37 紫苏 药性 辛 温 归肺 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安胎 38 适应证 1 风寒感冒 辛散性温 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 轻证可以单用 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 2 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 胸闷呕吐 胎动不安者 梅核气 此外 紫苏能解鱼蟹毒 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能和中解毒 39 紫苏 用法用量 煎服 5 9g 不宜久煎 按语 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又能行气宽中 解郁止呕 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 使用本品 很是适宜 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 也可用于宣通 如配藿香 陈皮则解表和中 配半夏 厚朴则解郁宽胸 方剂举例 香苏散 和局方剂 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治外感风寒 内有气滞 头痛无汗 胸膈满闷 噫气恶食 40 生姜 名医别录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 Zingiberofficinale Rosc 的新鲜根茎 41 生姜 名医别录 药性 辛 温 归肺 脾 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42 生姜 适应证 1 风寒感冒 2 脾胃寒证 3 胃寒呕吐 为止呕圣药 4 肺寒咳嗽 此外 生姜对生半夏 生南星等药物之毒 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43 生姜 名医别录 1 风寒感冒 辛散温通 能发汗解表 祛风散寒 但作用较弱 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可单煎或配红糖 葱白煎服 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 与桂枝 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 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44 生姜 名医别录 2 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 能温中散寒 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 食少 呕吐者 可收祛寒开胃 止痛止呕之效 宜与高良姜 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若脾胃气虚者 宜与人参 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45 生姜 名医别录 3 胃寒呕吐 辛散温通 能温胃散寒 和中降逆 其止呕功良 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 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温胃之品 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可配伍高良姜 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 若痰饮呕吐者 常配伍半夏 即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 可配黄连 竹茹 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 止呕药用姜汁制过 能增强止呕作用 如姜半夏 姜竹茹等 46 生姜 名医别录 4 肺寒咳嗽 辛温发散 能温肺散寒 化痰止咳 对于肺寒咳嗽 不论有无外感风寒 或痰多痰少 皆可选用 风寒袭肺 痰多咳嗽 恶寒头痛者 每与麻黄 杏仁同用 如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 常与陈皮 半夏等药同用 如二陈汤 此外 生姜对生半夏 生南星等药物之毒 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47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 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药 1 生姜汁 将生姜洗净后打烂 绞取其汁入药 性味辛微温 有化痰 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 冲服 2 生姜皮 即生姜的外皮 性味辛凉 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适用于小便不利 水肿等症 可配合冬瓜皮 桑白皮等同用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 煎服 3 煨姜 将原支鲜生姜洗净 用草纸包裹 放在清水中浸湿 直接放在火中煨 待草纸焦黑 姜熟为度 或直接放火中烤熟 性味辛温 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 适用于脾胃不和 恶心呕吐等症 一般用量为二 三片 煎服 生姜 名医别录 48 香薷 名医别录 49 香薷 名医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 Labiatae 植物江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 cv jiangxiangru及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 的干燥地上部分 50 香薷 名医别录 药性 辛 微温 归肺 脾 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有夏月麻黄之称 应用 1 风寒感冒 2 水肿脚气 51 香薷 名医别录 1 风寒感冒 辛温发散 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 其气芳香 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 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 症见恶寒 发热 头痛身重 无汗 脘满纳差 苔腻 或恶心呕吐 腹泻者 可收外解风寒 内化湿浊之功 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 故前人称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常配伍厚朴 扁豆 如香薷散 52 香薷 名医别录 2 水肿脚气 辛散温通 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 又能宣肺气启上源 通畅水道 以利尿退肿 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治疗水肿 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 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 53 香薷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用于发表 量不宜过大 且不宜久煎 用于利水消肿 量宜稍大 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 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处方用名 香薷 陈香薷 香茹 洗净 晒干 切碎用 54 香薷 按语 香薷既能发汗解表 又能祛暑化湿 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 是一味常用的药品 本品虽能祛暑 但性温辛散 多适用于阴暑病症 前人说 夏用之用香薷 犹冬月之用麻黄 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 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 可配黄连同用 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 大热 烦渴等症 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方剂举例 香薷饮 和剂局方 香薷 厚朴 白扁豆治暑月感冒 腹痛下痢 55 荆芥 本经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 56 荆芥 本经 药性 辛 微温 归肺 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57 适应证 1 外感表证 2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3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 吐衄下血 本品炒炭 58 荆芥 本经 1 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 长于发表散风 且微温不烈 药性和缓 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对于外感表证 无论风寒 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 均可广泛使用 59 荆芥 本经 2 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 质轻透散 祛风止痒 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 麻疹初起 疹出不畅 常与蝉蜕 薄荷 紫草等药同用 若配伍苦参 防风 白蒺藜等药 又治风疹瘙痒 60 荆芥 本经 3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 透散邪气 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 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偏于风寒者 常配伍羌活 川芎 独活等药 偏于风热者 每与银花 连翘 柴胡等药配伍 61 荆芥 本经 4 吐衄下血 本品炒炭 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 长于理血止血 可用于吐血 衄血 便血 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治血热妄行之吐血 衄血 常配伍生地黄 白茅根 侧柏叶等药 治血热便血 痔血 每与地榆 槐花 黄芩炭等药同用 治妇女崩漏下血 可配伍棕榈炭 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62 用法用量 煎服 4 5 9g 不宜久煎 处方用名 荆芥 荆芥穗 生用 主要用于祛风解表 炒荆芥 炒至微黄色 发表力缓和 荆芥炭 炒至黑色为度 用于止血 荆芥 本经 63 按语 1 荆芥一药 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 炒炭则用于止血 配防风 羌活 治风寒表症 配银花 连翘 薄荷 治风热表症 配生石膏 治风热头痛 配牛蒡子 桔梗 生甘草 治咽喉肿痛 配槐花炭 治便血 配白茅根 治鼻衄 2 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 但紫苏散寒力强 偏入气分 又能理气宽中 而荆芥祛风力胜 偏入血分 炒炭又能止血 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 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荆芥 64 方剂举例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桔梗 赤茯苓 川芎 甘草治疮疡寒热 荆芥 65 防风 本经 来源 为伞形科 Umbelliferae 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干燥根 药材习称 关防风 66 防风 本经 药性 辛 甘 微温 归膀胱 肝 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67 适应证 1 外感表证 2 风疹瘙痒 3 风湿痹痛 4 破伤风证 祛风的要药 内风外风均可治疗 为风中润剂 68 防风 本经 1 外感表证 辛温发散 气味俱升 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 虽不长于散寒 但又能胜湿 止痛 且甘缓微温不峻烈 故外感风寒 风湿 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69 防风 本经 风寒表证 头痛身痛 恶风寒者 常配以荆芥 羌活 独活等药同用 如荆防败毒散 外感风湿 头痛如裹 身重肢痛者 每与羌活 藁本 川芎等药同用 如羌活胜湿汤 风热表证 发热恶风 咽痛口渴者 常配伍薄荷 蝉蜕 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 对卫气不足 肌表不固 而感冒风邪者 本品与黄芪 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 相反相成 祛邪而不伤正 固表而不留邪 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如玉屏风散 70 防风 本经 2 风疹瘙痒 辛温发散 能祛风止痒 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 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 药性平和 风寒 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71 防风 本经 3 风湿痹痛 辛温 功能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为较常用之祛风湿 止痹痛药 风寒湿痹 肢节疼痛 筋脉挛急者 可配伍羌活 独活 桂枝 姜黄等祛风湿 止痹痛药 如蠲痹汤风寒湿邪郁而化热 关节红肿热痛 成为热痹者 可与地龙 薏苡仁 乌梢蛇等药同用 72 防风 本经 4 破伤风证 既能辛散外风 又能熄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 贯于经络 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 四肢抽搐 项背强急 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常与天麻 天南星 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 如玉真散 73 防风 本经 此外 以其升清燥湿之性 亦可用于脾虚湿盛 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 可与人参 黄芪 白术等药配伍 如升阳益胃汤 脾胃论 若用于土虚木乘 肝脾不和 腹泻而痛者 常与白术 白芍 陈皮同用 如痛泻要方 74 用法用量 煎服 4 5 9g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偏温 阴血亏虚 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处方用名 防风 青防风 生用 主要用于解表 祛风湿 解痉 炒防风 炒至焦黄色为度 解表力缓和 用于止泻 防风炭 炒至黑色为度 用于止血 防风 本经 75 按语 1 防风一药 顾名思义 是治风止痛的药物 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 又能祛风湿而止痛 因它微温而不燥 药性较为缓和 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 目赤肿痛 咽喉不利等症 可与荆芥 薄荷 连翘 山栀 黄芩等同用 至于祛风解痉方面 则力量较弱 如用治破伤风 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 不能独任其功 2 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 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 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 但荆 防发散之力不如麻 桂 作用较为缓和 3 根据临床体会 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 却有止泻的功效 可用于腹泻 4 防风炒炭 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 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 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防风 本经 76 方剂举例 防风汤 证治准绳 防风 葛根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茯苓 生姜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 医宗金鉴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 南星治破伤风 防风 本经 77 荆芥与防风的比较 相同点 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 温而不燥 长于发表散风 对于外感表证 无论是风寒感冒 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 同时 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 荆芥质轻透散 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均常选用 又能透疹 消疮 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 祛风之力较强 为 风药之润剂 治风之通用药 又能胜湿 止痛 止痉 又可用于外感风湿 头痛如裹 身重肢痛等证 78 羌活 本经 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 Notopterygiumincisum TingexH T Chang或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和根 79 羌活 本经 药性 辛 苦 温 归膀胱 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气味雄烈 升散 80 81 适应证 1 风寒感冒 2 风寒湿痹 善于治疗腰以上的风湿痹痛 82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 故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 易致呕吐 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处方用名 羌活 川羌活 洗净 晒干 切片用 羌活 本经 83 按语 羌活一药 既能发汗解表 又可祛风差而止痛 但在作为发汗解表药时 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 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 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 才考虑使用 至于用治风湿痹痛 不论有无表症 都可应用 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 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 可配合清热药如蒲公英 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 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热现象 本品气味浓烈 用量过多 易致呕吐 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胃部情况 掌握适当剂量 羌活 本经 84 方剂举例 九味羌活汤羌活 防风 白芷 生地 苍朮 黄芩 细辛 甘草 川芎治外感风寒湿邪 发热恶寒 肌表无汗 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 羌活 本经 85 86 白芷 本经 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 Angelicadahurica Fisch exHoffm Benth etHook f 或杭白芷 A dahuriea Fisch exHoffm Benth et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etYuan的干燥根 87 88 药性 性味归经 辛 温 归肺 胃 大肠经 89 功效主治 90 白芷治疗白癜风 无论内服或者外用 用药后均需于日光下照射皮肤 这是因为白芷中含有光敏活性物质 当光敏活性物质进入机体后 一旦受到日光照射或紫外线照射 则受照白癜风病灶发生日光性皮炎 红肿 色素加深等反应 从而发挥治疗白癜风的作用 临床报道 用杭白芷总香豆素制成0 5 的酊剂或软膏外用 每日中午在患处涂药后立即或者停10 20分钟进行日光照射 时间5 30分钟 白芷治疗白癜风 91 配荆芥 防风 能散风寒而止头痛 配苍耳子 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 配黄柏 苍朮 椿根皮 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 配银花 天花粉 当归 甘草等 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 配桑枝 秦艽 独活等 可祛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白芷配伍应用 92 用法用量 煎服 3 9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 阴虚血热者忌服 处方用名 白芷 香白芷 洗净 晒干 切片用 白芷 本经 93 方剂举例 白芷葱豉汤 原名白神散 卫生宝鉴方 白芷 豆豉 葱白 甘草 生姜 大枣治寒热头痛 眉棱骨痛 白芷 本经 94 细辛 本经 来源 为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ideesFr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汉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 var 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 的干燥全草 95 药性 性味归经 辛 温 有小毒 归肺 肾 心经 96 功效主治 97 传统有 辛不过钱 辛不过五 之戒 多则气闷塞而死 动物实验证明 过量细辛可使动物呼吸麻痹而死 与传统之说吻合 应予注意 细辛中的主要有毒成分是其挥发油中的黄樟醚 在相同剂量下 细辛粉末中的挥发油含量相当于细辛全草煎煮1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的4倍 12倍和15倍 可见 应用散剂入药 不可任意加大用量 细辛之毒性与用量 98 用法用量 煎服 1 3g 散剂每次服0 5 1g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 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处方用名 北细辛 细辛 喜净 晒干 切碎用 炙细辛 用蜂蜜拌炙 减少温散之性 细辛 本经 99 在镇咳方面 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 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 配麻黄宣畅肺气 在止痛方面 可配合白芷治牙痛 配川芎治头痛 配乌头治痹痛 细辛之配伍 100 小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细辛 芍药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甘草治痰饮咳嗽气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麻黄 附子 细辛治阳虚而兼外感 身发热 恶寒甚剧 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 神衰欲寐 细辛方剂举例 101 藁本 本经 来源 为伞形科 Umbelliferae 植物藁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南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招聘13名巡防队员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南宁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自治区本级留置看护警务辅助人员225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邵阳经开贸易投资有限公司招聘12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宁波前湾新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7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成都医学院2025年11月公开招聘事业编制辅导员(10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省富浙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第四期招聘1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四川省盐业集团宜宾有限公司2025年度营销人员招聘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2026年管理类岗位招聘59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西景德镇市生态环境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8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人民法院聘任特邀调解员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庆宿松县卫生健康系统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4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老年康复辅具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调研报告
- 物业小区电梯故障应急预案
- 2025年广州公务员行测真题【完整+答案+解析】
- 2025年港澳台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关于蜥蜴的科普
- 2025年食品安全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年单位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详细版)
- 税务培训增值税课件
- 老龄智慧养老机构智慧养老信息化改造方案
- 2025年死因心脑血管肿瘤监测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