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教案.doc_第1页
普通动物学教案.doc_第2页
普通动物学教案.doc_第3页
普通动物学教案.doc_第4页
普通动物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动物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1. 了解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2. 了解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3. 了解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及动物学发展简史。4. 了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动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1. 动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2.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动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物种的概念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1. 自然界的物质分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大类。 什么是生物?简单地说,一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都叫生物。生物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因此生物世界也称生命世界(Vivicum)。2. 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的约200万种。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人们将其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分为若干不同的界(Kingdom)。3. 林奈(Linne, 1735)的两界系统:根据肉眼观察到的特征,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提出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两界系统。(为多数教材所采用,直至20世纪50年代)4. 霍格(Hogg, 1860)和赫克尔(Haeckel, 1866)的三界系统: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性(如眼虫等),因而将原生生物另立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动物界的三界系统。(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被一些教科书采用)5. 考柏兰(Copeland, 1938)的四界系统: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发现细菌、蓝藻细胞等的细微结构与其他生物有显著不同,于是提出了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的概念。考柏兰将原核生物另立为一界,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始有核生物界(Protoctista)、后生植物界(Metaphyta)和后生动物界(Metazoa)。6. 惠特克(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将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另立为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7. 生命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1)非细胞阶段 细胞阶段;(2)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3)单细胞真核生物 多细胞真核生物。 *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个分支,但没有反映出非细胞生物阶段。8. 陈世骧的六界系统:3个总界六界系统,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9. 其他六界系统,八界系统。10. 生物分界与生物进化方向的关系(1)生物的分界显示了生命历史所经历的发展过程(2)生物对生存的要求都不外乎是摄取能量、占据一定的空间和繁殖后代。(3)、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是最基本的三界生物,显示了进化发展中生物在营养方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协调性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二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1. 动物学(Zoology)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2. 动物学的分支学科依据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主要分支学科:(1)动物形态学(2)动物分类学(3)动物生理学(4)动物胚胎学(5)动物生态学(6)动物地理学(7)动物遗传学按研究对象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原生动物学、寄生动物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蛛形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哺乳动物学等。按研究重点和服务范畴可分为:理论动物学、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蚕桑学、水产学等。3.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生命科学中新兴的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支,研究保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等问题)。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三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动物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1. 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2.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3. 医药卫生4. 工业工程。如工业原料,工艺品材料等5. 仿生学研究。 如蝙蝠、蛙眼、鹰眼、蝇眼、水母等。研究动物学的意义:纷纭多彩的动物界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研究动物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节 动物学发展简史一、西方动物学发展简史1. 亚里士多德,著有动物历史一书,被誉为动物学之父。中世纪,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动物学和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2. 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林奈((Linn, 1707 1778)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和动植物命名法双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提出生物皆有种的概念,但持有物种不变的观点,并认为一切物种都是神创造的。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1744-1829)提出物种进化的思想和“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著名论点。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Cuvier, 17691832)确立了器官相关定律,但以“激变论”对抗拉马克的进化论。3. 19世纪,德国学者施莱登(Schleiden, 1804 1881)和施旺(Schwann, 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Darwin, 18091882)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新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进化论同样被恩格斯誉为三大发现之一。还有一大发现是什么?4.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第五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法 在不同水平上用文字和图表如实地系统地记述观察到的东西。二、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系统比较来探究其异同三、实验法 在一定的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三种方法是密切相关,往往同时使用的。第六节 动物分类的知识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都首先要正确地鉴定判明研究材料或对象是哪一个物种(species),否则,再高水平的研究也会失去其客观性、对比性、重复性和科学价值。一、分类的依据1. 自然分类系统: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进行分类,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称为自然分类系统。2. 现代动物分类学的几大学派(1)支序分类学派(Cladisticsystematics或Cladistics):认为最能或唯一能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依据是分类单元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反映血缘关系的最确切的标志是最近共同祖先的相对近度。(2)进化分类学派(Evolutionary systematics):认为建立系统发育关系时单纯靠血缘关系不能完全概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情况,还应考虑到分类单元之间的进化程度。(3)数值分类学派(Numerical systematics):认为不应加权任何特征,通过大量的的不加权特征研究总体的相似度,以反映分类单元之间的近似程度。3. 常用的分类特征形态学特征(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学特征、细胞学特征、生物化学特征(蛋白质特征和核酸特征)。二、分类等级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界(Kin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Category)。加入的阶元:在原有阶元名称之前加上总(Super-)或亚(Sub-)而形成。如总目(Superorder)、亚目(Suborder)等。总科、科、亚科等拉丁名称的标准字尾:-oidae, -idea, -inae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除了种以外,其他较高级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种下分类:亚种、品种等。三、物种的概念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由形态结构、生理学、生物学、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遗传学等特征相同,相互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种群就称为物种。五、动物的命名双名法:物种命名的双名法是由林奈创立的。它规定每一个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Science name),任何一个物种的拉丁学名都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所组成,属名在前,首写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字母全部小写。 如:Polyrhachis dives F.Smith(完整的学名后面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亚种命名采用三名法,通常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如北狐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六、动物的分门根据众多学者的意见,将动物分为34门。七、作业:选择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查阅资料,总结其发展简史。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1. 了解细胞的一般特征和化学组成。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各重要细胞器的主要机能;了解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3. 掌握动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点:1. 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2. 动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教学难点:动物细胞的结构。第一节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的一般特征细胞的大小:一般比较微小,通常以微米计算其大小;有少数例外,如一些鸟卵。细胞的形状:与所处环境和机能相关。游离的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紧密连接的细胞有扁平、方形、柱形等;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多为纺锤形或纤维形;具有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则为星形,多具长的突起。细胞的共同特征:形态方面,一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机能方面,(1)都能够利用和转变能量;(2)都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3)都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二、细胞的化学组成元素组成:大量元素C、H、O、N、P、S共6种;少量元素Ca、K、Na、Cl、Mg、Fe共6种;微量元素12种。化合物组成:(一)蛋白质(Protein)。氨基酸肽链蛋白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二)核酸(Nucleic acid)。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后者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三)糖类(Carbohydrate)(四)脂类(Lipid)。三、细胞的结构(一)细胞膜或质膜(cell membrane)单位膜(unit membrane):分为3层,内外两层为蛋白质,中间一层为磷脂分子。细胞膜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通过细胞膜有选择性地从周围环境吸取养分,并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细胞膜还具有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与免疫等作用(二)细胞质(cytoplasm)内含物和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atrix)。细胞器(organelle):内质网、高尔基器、溶酶体、线粒体、中心粒等(三)细胞核(nucleus)四、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与区别项目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壁无有叶绿体无有中央大液泡无有中心粒有无五、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细胞周期。细胞分裂: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减数分裂(meiosis)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通过细胞间质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为组织。(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分布:体表、内脏器官的内表面及表面。功能:保护、排泄、分泌、呼吸及感觉等。种类:被覆上皮、腺 上 皮、感觉上皮(二)结缔组织特点: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丰富。分布:机体各种组织之间。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及物质运输等。种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 肪 组 织、 软 骨 组 织、骨组织 (三)肌肉组织特点:细胞细长,纤维状。分布:全身性分布。功能:肌纤维收缩,使机体产生运动。种类:横纹肌、斜纹肌、平滑肌、心肌(四)神经组织特点: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多个突起。(尼氏小体,嗜碱性染料,存在于树突,但不存在于轴突,可用于区别轴突和树突)分布:全身性分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二、器官和系统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构成系统。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1. 动物界 中生动物 (?)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2. 动物进化的三大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生物学方面 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二)形态学方面 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三)胚胎学方面 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的科学称为胚胎学。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一)受精和受精卵 精子 1. 生殖细胞 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 卵 中黄卵(如昆虫卵) 多黄卵(如鸡、鸟卵)2. 受精:精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二)卵裂 1. 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果越分越小。 等裂(如海胆的卵裂) 完全卵裂 (少黄卵) 不等裂(如蛙的卵裂) 2. 卵裂的方式 盘裂(如鸡的卵裂) 不完全卵裂 (中、多黄卵) 表裂(如昆虫的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 囊胚:由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四)原肠胚的形成 原肠胚:由囊胚发育形成具有内外胚层、原肠腔和原口的胚胎时期称为原肠胚。 内陷 内移 形成方式 分层 内转 外包 原口动物: 动物的口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口,这类动物称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发育成肛门,而在相对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类动物称后口动物。(五)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 真体腔:中胚曾之间形成的空腔称为真体腔。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体腔形成方式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六)胚层分化分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机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称为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皮肤上皮(含皮肤腺、毛、发、爪、角等)、神经组 织、 感觉器官、消化管两端上皮等。 中胚层的分化: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骼、血液)、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内胚层的分化:消化管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 器官的小部分。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系统发展:生物种族的发生发展历史称为系统发展。 生物发生律 1. 概念:生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其系统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规律称为生物发生律。 根据:胚胎学证据;达尔文主义。 2. 研究生物发生律的意义 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确定动物的分类地位。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一)群体学说 1.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原肠虫。 论据:团藻是群体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渡的类群。 2.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吞噬虫。 论据:在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由内移方法形成原肠胚;机能与结构相统一,先有机能,后有适应该机能的结构。 3.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扁囊胚虫。 论据: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二)合胞体学说 论点:起源于多核纤毛虫。 论据不足。 此外还有共生学说,但存在一系列遗传学问题。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教学目的:1. 了解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2. 了解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 了解海绵动物的分类及经济价值。教学重点: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一、体型多数不对称1. 体形各种各样,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遍布全世界。2. 体型多数不对称,有些甚至连个体都分不清。3. 海绵体表有无数小孔(故名多孔动物),与体内管道相通,是水流进入体内的孔道,体内水分从出水孔排出。海绵通过水流带进食物、氧气并排出废物。二、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1. 海绵体壁的基本结构:由2层细胞构成,疏松地结合,2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2. 体表:为扁细胞,有保护作用;扁细胞内有能收缩的肌丝,有的扁细胞变为肌细胞,围绕着入水小孔或出水小孔形成能收缩的小环控制水流。扁细胞之间穿插有无数的孔细胞,形成单沟系海面的入水小孔。3. 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矽质的骨针及类蛋白质的海绵质纤维(或称海绵丝),起骨架支持作用,也是分类的依据。变形细胞:骨针细胞、海绵质细胞、原细胞(如消化、生殖等)芒状细胞:具有神经传导的功能。4. 领细胞层:鞭毛摆动辅助摄食,在领细胞内消化,或传给变形细胞消化,食物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出。* 海绵动物细胞分化较多,但细胞排列一般较疏松,没有形成明确的组织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芽球:在中胶层形成,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2.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精子和卵:由原细胞或领细胞发育来的。两囊幼虫:逆转:动物极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相反。实胚幼虫:另一种逆转形式。第三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第四节 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教学目的:1. 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掌握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3. 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4. 了解腔肠动物的系统发育。教学重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机能。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腔肠动物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为什么?*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神经系统的后生动物(metazoa)。一、辐射对称1. 辐射对称(radial symmetry):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辐射对称。* 特点: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适应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2. 两辐对称(biradial symmetry):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辐对称。* 特点: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1. 腔肠动物才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多孔动物一般只称为二层细胞(细胞排列一般比较疏松,在细胞之间有一些联系而又不是那么紧密协作,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组织,只有细胞内消化)。2. 中胶层:3. 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 cavity):腔肠动物的体腔具有消化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三、组织分化1. 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海绵动物主要是有细胞分化)* 特点:上皮组织占优势。2. 上皮肌肉细胞(epithelio-muscular cell):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所以称为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非神经的传导(non-nervous conduction)或类神经(neuroid)传导:腔肠动物的上皮还具有象神经一样的传导功能。四、肌肉的结构* 腔肠动物的上皮和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始现象,但收缩机理与高等动物相似。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nerve net)1. 神经网(nerve net):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一般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神经网的数量:1个、2个或3个。* 神经肌肉体系(neuro-muscular system):感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细胞传导,皮肌细胞的肌纤维收缩产生动作,这种结合形成神经肌肉体系。2. 扩散神经系统(diffuse nervous system):腔肠动物没有神经中枢,神经的传导一般是无定向的,因此称为扩散神经系统。* 特点:神经的传导速度较慢。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Hydra)一、 外形:圆柱状;基盘;口(长在垂唇上);触手(tentacle)(捕食器官);尺蠖运动(或翻筋斗运动)。二、 内部结构和生理机能1. 外胚层:功能:保护和感觉功能。上皮肌细胞或称外皮肌细胞:肌原纤维沿身体长轴排列,收缩时可使水螅身体或触手变短。感觉细胞:神经细胞:传导不定向。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细胞内有刺丝囊(有四种: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2种粘性刺丝囊)。间细胞:腺细胞:分泌粘液,使水螅附着于物体上或在其上滑行。2. 中胶层:象是有弹性的骨骼,对身体起支持作用。3. 内胚层:功能:营养功能。内皮肌细胞或称营养肌肉细胞:是一种具有营养机能兼收缩机能的细胞,肌原纤维沿体轴或触手之中心呈环形排列,收缩时可以使身体或触手变细,口周围皮肌细胞中的肌原纤维还有括约肌的作用。腺细胞:所处部位不同,其功能也不一样。4. 消化作用:谷胱甘肽:由捕获物受刺丝的损伤放出,使水螅的口张开,食物进入消化循环腔。细胞外消化(extracellular digestion):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将食物消化形成成一些食物颗粒。细胞内消化:食物颗粒由内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排遗: 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再经口排出体外。5. 反口孔:具有部分肛门的生理功能6. 呼吸和排泄:没有特殊的器官。7. 生殖: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生殖腺是由外胚层的间细胞分化形成的临时性结构;精巢:圆锥形卵巢:卵圆形胚胎发育:受精卵进行完全卵裂,以分层法形成实心原肠胚。8. 再生:单独的触手不能再生成完整的动物。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腔肠动物分为3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一、水螅纲(Hydrozoa)1. 薮枝虫* 薮枝虫生活在浅海,固着在海藻、岩石或其他物体上,为一树枝状的水螅型群体* 水螅型螅根(hydrorhiza):螅茎(hydrocaulus):外包水螅鞘,分出两种个体水螅体(hydranth):主要管营养生殖体(gonangium):子茎、生殖鞘:能进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围鞘(perisarc):包括水螅鞘和生殖鞘,是由外胚层分泌的一层透明的角质膜,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 水母型触手:辐管:缘膜:平衡囊:* 生活史:生殖体水母芽(由子茎以出芽的方式产生,雌雄异体,由辐管的外胚层形成精巢或卵巢,产生精子或卵子)-受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浮浪幼虫(自由生活一段时间后固着下来,以出芽的方式发育成水螅型的群体)。2. 水螅纲的主要特征:(1)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2)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3)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4)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3. 代表动物:薮枝虫、钩手水母、桃花水母、僧帽水母等。二、钵水母纲(Scyphozoa)1. 代表动物:海月水母、海蛰等。 2. 钵水母纲的主要特征(1)钵水母一般为大形水母,而水螅水母为小形的。(2)钵水母无缘膜,而水螅水母有缘膜。(3)钵水母的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而水螅水母则无。(4)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而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3. 钵水母纲的经济意义除海蛰外,大多数的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仿生学研究有助于预测风暴。三、珊瑚纲(Anthozoa)1. 代表动物:海葵。2. 珊瑚纲的主要特征()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构造比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水螅纲的螅型体构造较简单,只有垂唇,没有上述构造。(2)珊瑚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3. 珊瑚纲的经济意义(1)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2)建筑材料,装饰品。(3)对地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水螅纲是最低等的一类,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起源于水螅纲,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教学目的:1. 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涡虫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3. 了解吸虫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类的危害。4. 了解绦虫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类的危害。5. 了解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6. 了解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教学重点: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从水生向陆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三角涡虫的形态结构。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1.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2. 两侧对称出现的重要意义:是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1)身体可明显分出前后、左右、背腹。(2)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3)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身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4)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而且适于爬行,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二、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再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消化管壁上也出现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增强了,这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代谢机能的加强导致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运动机能的提高导致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因此促进了神经系统和官爵器官的进一步发展;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在扁形动物中,中胚层形成的复杂的肌肉构造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四、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属不完善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五、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原肾管(protonephridium)排泄系统:原肾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 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一些真正的排泄物还是通过体表排出的。六、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以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中,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这种神经系统称为梯式神经系统。七、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中胚层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第二节 涡虫纲(Turbellaria)一、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一)外部形态:身体柔软扁平而细长,前端呈三角形,两侧有发达的耳突(auricle);眼点(eyespots);口;生殖孔。(二)内部结构1. 皮肤肌肉囊:表皮(其中有杆状体,可用于捕食和防御敌害);肌肉层;肠壁。2. 消化系统:不完善的消化系统。3. 呼吸、循环:无特殊的呼吸循环器官,依靠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由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4. 排泄系统:原肾管排泄系统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式神经系统:* 眼点:只能辨别光线明暗。* 耳突:司嗅觉和味觉6. 生殖系统:(1)雄性生殖系统:(2)雌性生殖系统:(3)无性生殖:分裂生殖。7. 再生二、涡虫纲的主要特征1. 营自由生活。2. 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肤肌肉囊,表皮中有杆状体。3.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4. 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为不完善的消化系统。5. 大多数为雌雄同体,一些海产种类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式幼虫阶段。6. 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且具有极性。三、涡虫纲的分类1. 无肠目:2. 大口虫目:3. 多肠目:4. 三肠目:第三节 吸虫纲(Trematoda)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一)形态结构* 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等的肝脏胆管内,引起的疾病称为华枝睾吸虫病。* 虫体柔软、扁平、菲薄、透明如叶片状,前端较窄,后端较宽;具口吸盘(oral sucker)和腹吸盘(acetabulum);生活的虫体成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在虫体后1/3处有两个前后排列的树枝状睾丸,故称枝睾吸虫。1. 体壁:皮层(tegument):是由许多大细胞的细胞质延伸、融合形成的一层合胞体(syncytium)。基膜(basement membrance):环肌、纵肌:实质细胞:大细胞的本体(包括细胞核)下沉到实质中,由一些细胞质的突起(或称通道)穿过肌肉层与表皮的细胞质层相连。* 这种特殊结构不仅对虫体有保护作用,而且虫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含氮废物的排除也是通过扩散作用经体表进行的;一些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类也是通过胞饮作用摄入虫体。2. 消化系统:口,咽,肠,无肛门;主要以寄主肝胆管的上皮细胞为食,也吃一些白细胞、红细胞和胆管内的分泌物,还可通过体表吸收一些养料;以细胞外消化为主。3. 呼吸系统: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行厌氧性(anaerobic)的呼吸方式。4. 排泄系统:为分支的原肾管系统。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不发达,与涡虫相似。6. 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雌雄同体,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或异体受精(cross-fertilization)。(1)雄性生殖器官:(2)雌性生殖器官:(二)生活史受精卵(里面含有毛蚴,经总胆管进入小肠,随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寄主吞食;毛蚴在小肠或直肠内从卵中逸出,穿过肠壁)-胞蚴(不久即移往直肠的淋巴细胞间隙,继续发育)-蕾蚴(大部分移往肝间隙,其余移往直肠、胃及鳃的淋巴间隙)-尾蚴(成熟后自螺体内逸出,在水中游动,侵入第二中间寄主)-囊蚴(是感染期,人或动物吃了未煮熟的或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在十二指肠内幼虫逸出,经寄主的总胆管移到肝胆管发育成长)。(三)防治原则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1. 所有种类均为寄生,少数营外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2. 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而大部分种类发展有具小刺的皮层。3. 神经、感觉器官趋于退化,内寄生种类眼点感觉器官消失。4. 发展了吸附器,如肌肉发达的吸盘和小钩等,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5. 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一般比较简单。6. 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7. 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8. 生活史趋向复杂,内寄生种类的幼虫期(胞蚴和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三、吸虫纲的分类(一)单殖亚纲(Monogenea):外寄生,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1. 三代虫(Gyrodactylus)2. 指环虫(Dactylogyrus)(二)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内寄生,没有寄主的专一性,吸附器官或者是单个的大吸盘覆盖在整个虫体腹面,吸盘上有纵行及横行的肌肉将吸盘纵横分隔成许多小格。(三)复殖亚纲(Digenea):内寄生,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以上的寄主。1.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2. 布氏姜片虫(Fascilopsis buski)3.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成虫寄生在人体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疾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形态结构:长圆柱形,雌雄异体。* 生活史:虫卵(顺血流进入肝内或逆血流进入肠壁,在此发育成熟,内含毛蚴,然后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毛蚴(侵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母胞蚴子胞蚴尾蚴(是感染期,在有水的条件下从钉螺体内逸出,密集在水面上,与人畜接触后经皮肤侵入小静脉或淋巴管,在体内移行)第四节 绦虫纲(Cestoidea)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一)形态结构:成虫白色带状。头节:顶突,小钩,吸盘。颈节:纤细不分节,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节片: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1. 体壁与营养:与吸虫相似,但在表皮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能增加表面积;没有消化系统,没有口及肠,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通过厌氧呼吸获得能量。2. 排泄系统:也属于原肾管型。3. 神经系统:头节上的神经节不发达,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4. 生殖系统:最发达,雌雄同体,自体受精。(二)生活史* 孕节片(内含六钩蚴,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寄主吞食)-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生长发育)-囊尾蚴(含囊尾蚴的肉称为“米粒肉”或“豆肉”,被人吞食后囊尾蚴借头节上的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发育成熟)* 人不仅是猪带绦虫的终寄主,也可为其中间寄主。* 危害:* 防治原则: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1. 所有绦虫都寄生在人及其它脊椎动物体内,身体构造表现出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2. 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一般有许多节片构成;身体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有吸盘、小钩或吸沟等构造,用以附着寄主肠壁,以适应肠的强烈蠕动。3. 体表纤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体表具皮层微毛,以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它可直接吸收并输入实质组织中。4.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繁殖能力高度发达。5. 一般也有幼虫期,幼虫也为寄生,大多数只经过一个中间寄主。三、绦虫纲的分类(一)单节亚纲(Cestodaria)(二)多节亚纲(Eucestoda)1.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us)2.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七章 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教学目的:1. 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掌握人蛔虫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3. 了解轮虫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形态结构。4. 了解腹毛动物门的主要特征。5. 了解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教学重点:1. 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教学难点:人蛔虫的形态结构。* 原腔动物开始出现了体腔(原体腔,也称假体腔)。* 原腔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过去的原腔动物只设1个门,即原腔动物门或称线形动物门,包括5个纲(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和棘头纲),其共同特点是: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是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原腔动物各类群之间在演化关系上很不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处,所以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第一节 线形动物门(Nematoda)* 线虫有植食性线虫、肉食性线虫和寄生性线虫,身体一般呈圆柱形,细长,故称圆虫。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 角质膜(Cuticle)坚韧富有弹性,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一般分为皮层、中层(基质)和基层,最内为基膜;角质膜有保护作用。* 蜕皮(ecdysis)和生长:(二) 原体腔1. 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 上皮: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称为合胞体(syncytium)* 侧线、背线和腹线:由上皮向内突起形成。* 纵肌层:由中胚层形成,不发达,属典型的斜纹肌。2. 原体腔:线虫体壁围成的空腔称为原体腔,又称假体腔(pseudocoel),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的,只有体壁中胚层,不具体腔膜,没有脏壁中胚层。* 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进化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线虫具发育完善的消化管,既有口由有肛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1. 前肠:由外胚层在原口处内陷形成,分化为口、口腔和咽(咽外壁肌肉发达,有吮吸作用;有单细胞咽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进行细胞外消化)。2. 中肠:有内胚层发育形成,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分。3. 后肠:由外胚层在胚胎后端处内陷形成,包括直肠和肛门。* 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使动物的消化机能更为完善,也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四)排泄器官* 没有纤毛及焰细胞,可分为腺型和管型2种。* 腺型排泄器官:自由生活种类多属此型,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位于咽的后端腹面,排泄孔开口于腹侧中线;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管型排泄器官:寄生线虫多属此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的两条排泄管构成,二管间尚有一横管相连,略呈H型。* 线虫的排泄器官在结构与机能上类似原肾系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原肾管。(五)生殖:* 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发达,为细长的管状,寄生种类繁殖能力极强。* 雌雄同体:称为共殖* 孤雌生殖:(六)神经系统1. 围咽神经环:主要是神经纤维,只有少数神经节细胞2. 侧神经节:3. 腹神经节:4. 感官不发达:头感器退化,尾感器发达。二、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一)外形: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 3片唇:背唇1片,具2个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个双乳突和一个侧乳突。* 排泄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