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绪论第1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的影响。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1、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2、 1908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思考:1、 社会心理学都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 反应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 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第2节 、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研究取向的背景:1、 从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以罗斯和麦独孤为代表分为两支: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2、 文化人类学家在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非典时期的个人行为;以个体研究为基本,侧重研究社会刺激和社会情境中个人行为的研究。主题:社会认知、态度形成与变迁、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影响、群体与领导。解释个人行为: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个人品质或个体的心理倾向为基本概念说明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具体的品质通过社会学习,个人同环境中的社会刺激(他人或群体)接触获得。社会学取向:特点:解释群体互动: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概念体系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在群体生活中,任何处于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人行为由具体的社会情境决定。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行为系统就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形成与扮演通过社会化实现,社会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各角色的行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动活动。符号互动理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E.戈夫曼是当代代表人物。有助于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 。社会角色理论: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芝加哥学派米德最早使用此概念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林顿的贡献:认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区分了角色和地位。社会交换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代表人物:美社会学家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个人用来作为评价自身、别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社会共同体。美社会心理学家H.海曼研究个人对自身地位的看法,首先采用这一术语。纽科姆认为社会观点的形成是个人对某一(些)群体的肯(否)定态度的函数。谢里夫和默顿的著作确立了参照群体概念的地位。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参照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文化学取向: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特点:强调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家试图表明文化在民族人格与社会行为的模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能动的人格与社会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建构文化。 文化与人格理论说明生活于一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行为。文化表现为一民族所特有的与其整个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通过文化熏染(社会化)代代相传,形成一特定民族的个体间基本一致的人格建构。一民族独特的文化行为就是由这种基本人格结构或曰民族性格决定的。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 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个体(人格)因素强调社会因素 强调文化因素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通过社会互动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实验法 社会调查法 现场研究第3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边缘性质独立学科:从起源看,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看,是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极强的理论性,既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也体现在它本身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之中。为提出和证实自己的理论假设,秉承各个学科的技术特长,在区分行为特征和观察行为的细微变化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与现场实验以及广泛的社会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诸学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如果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生活的直接联系,造成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的怀疑,那它却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事实如此。不仅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导源于人们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使它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应用性,而且社会心理学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第4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与现状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提出,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1. 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善;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亚里士多德:人性恶、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他的修辞学开辟态度、劝说研究领域。诗学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影响当代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尼考马可伦理学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社会和人性的学说经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发扬光大。2. 社会经验论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背景:工业文明的进步使整个世界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许多学科取得了大发展。社会学的贡献: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1838)标志社会学诞生。2、社会学的还原主义:/生物还原主义:斯宾塞的“有机学派”。心理还原主义:将心理规律看成是解释社会过程的万能模式,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心理学的贡献:精神病学的发展,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作用的事实。布雷德催眠术;鲁豫有约:催眠秀20世纪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文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奥S.弗洛伊德代表作: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主要理论:潜意识理论和人格三部结构说。图腾与禁忌(1913):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资料,用“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假设说明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起源。行为主义学派: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提出。贡献: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心理学的传统特点主观性,恪守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发展了客观的观察等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人文主义学派: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反对把人的性格和行为完全归结为其个人的(儿童期)经历。 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反对把人的行为说成是对刺激的条件反射。 社会心理的形成标志:1908,美 爱德华罗斯和英威廉麦独孤分别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同名教科书。 1924,美 F.奥尔波特对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版社会心理学,引进实验,指出“实验方法对团体行为研究的革命性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来源:德国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807)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是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体精神”。冯特民族心理学(1916):民族心理学研究领域涉及“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如语言、神话和习俗不是个体创造的,而是社会产物;民族心理学应用自己的方法分析这类文化产品。法国群众心理学: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模仿律(1890):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如犯罪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迪尔凯姆:社会的事情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结于群体。 群众行为的研究者:黎明吸收塔德的观点,以具有催眠性质的暗示感受性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群众行为。群众的特征:去个性化、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失去个人责任感。接受迪尔凯姆的观点,认为群体意识是不同于个体意识的一种独立的存在。英国本能心理学:追随达尔文的进化论,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将这种动力归为人的本能。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个人或集体)的基本源泉或动力。求食、拒绝、求新、逃避、斗争、性及生殖、母爱、合群、支配、服从、创造、建设等12种本能,认为这类潜伏在行为背后的本能衍生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3. 社会分析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心理学取向: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社会心理学(1924)奥尔波特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体力工作比纯智力工作表现得更突出。社会心理学取向:米得20年代后,当社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家手中向前蓬勃发展之时,社会学家则从以下两方面为社会心理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是理论建设,乔治米德继承了查尔斯库利、威廉托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以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一书为后来被赫伯特布鲁默称之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具体研究,能够与此间心理学家的实验室研究相媲美的社会学家的经验研究有这样几项:(1)三四十年代进行的有关社区心理和社会流动的调查,代表作有罗伯特林德等人的中镇和沃纳的杨基城,它们揭示了“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2)盖洛普的民意测验。文化人类学的冲击::“文化与人格”的现场研究工作,对人格与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冲击与挑战。 把构成西方文化的西方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遵循的标准当成是通见全人类的,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之初的显著特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马林诺夫斯基研究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的心理,批驳了弗洛伊德“俄迪浦斯情结”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观点。米德对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和新几内亚的现场研究,提出青春期危机并不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它们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探讨了个人心理与行为特征与所处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揭开了现代科学国民性研究的帷幕。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家在这一时期的现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社会心理学家克服了在早期阶段将欧洲人的行为视为人类一般行为模式的倾向,有关人类行为的本能论、普遍论开始让位于文化论、特殊论。“社会心理学被要求向人类学和社会学让步,正如在麦独孤那时它曾向生物学让步一样”(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1980)。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取向:围绕信仰、偏见、说服、宣传以及态度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如霍夫兰德在二战中进行的沟通与说服及态度改变关系的研究。社会学取向:拉扎斯菲尔德根据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发表了人民的选择(1945),对大众传播的社会与心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塞缪尔斯托夫对美军人员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概念(1945),丰富了H.海曼提出的“参照群体理论”。文化人类学取向:将先前由本尼迪克特开创的关于原始民族的心理和行为差异的文化思考转向了对现代社会的国民性格的比较研究上。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科学统一运动,要求打破各学科之间的樊篱,出现整合趋势。信息论以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分析,将机器、生物体、人及社会这些以前被认为互不相干的领域联系起来,为学科的综合提供了可能。政治压力:50年代初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危机的反映。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以及以全球大造反为标志的青年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及其生活方式第一次遭受全面抗议。 表现:学术界不满实验伦理问题;过度依靠实验方法;理论缺乏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解释,缺乏理论的整合;学术取向上的个人主义立场,过度关注个人认知。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1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的条件下形成的。实证手段的运用:描述假设检验;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分析小群体/个体研究;普遍论特殊论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研究者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消除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实验室实验具有较高的内在效度。 模拟实验:角色扮演,对被试者行为的真实反应进行观察,然后根据研究结果推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形。 现场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但实验者可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在有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个对照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种自然环境。优点:增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确立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最理想方法;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用较少的样本就能进行研究。局限性:脱离社会现实;在实验室中难以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只能研究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造成价值中立(value-free)或文化中立(culture-free)假象,忽视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及个人爱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分类:问卷调查法、个案调查法和访谈调查。 特点:适合于大样本的研究;相比实验法,调查研究简单、具体;避免了实验条件下被试不自然的行为反应和故意迎合实验者而作出的表现,也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对于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解释。现场研究法:访谈法: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 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观察法:参与观察:观察者进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减少了对观察对象的干扰,考察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 非参与观察:观察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观察者能够客观冷静,但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干扰,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第3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扩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电脑模拟实验法第4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 、对被试隐私的侵犯 、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实验伦理基本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第3章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一)简史(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华生: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斯金纳: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二)学习的机制 三种机制:联结(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 模仿(儿童的学习)(三)观察学习(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1、注意过程(决定个人在所接触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汲取什么)2、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3、动作再现过程(将已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4、动机过程(观察向行为转化的动因)二、社会交换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G.Homans, 1950 )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蒂博特(J.Thibaut)及凯利(1959)理论来源: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B.F.Skinner和AlbertBandura的行为心理学;Thibaut和Kelly的社会心理学。霍曼斯提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获得的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三、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四、精神分析论(一)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世纪末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2) 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1、 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知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2、 “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 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 ,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 潜伏期;(青春期 )生殖期。(成年人成熟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5、 释梦理论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 (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 (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4)变的勤奋阶段(5-11岁)、(5)个人同一感阶段(5-11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对社会化的理解1、天性与教养之争:19-20世纪初:天性论主导;20世纪:教养论主导天性论:理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有优劣之分。教养论:理论基础: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理论 。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建立”刺激一反应”理论,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分解为:刺激,反应。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第二信号系统理论: 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2信号。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2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2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产生对现实的概括化,出现了抽象思维,并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当代观点:人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是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学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化过程是人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2、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超我的形成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2、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E.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但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的作用。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 以7-8岁为界,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阶段: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惩罚。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只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的利害。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能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为是非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人的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看作是交换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1013岁)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A)好孩子定向阶段 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3.后习俗道德水平(13岁以后)原则的道德水平。依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第2节 社会化的内容1、 社会化的内容: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技能的社会化。2、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任何一个社会或政府,其成员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关系着这个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与发展。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 3、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美国学者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第二、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互相冲突的,对道德问题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第三,行动,即在个人关心他人和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4、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为角色期待和角色分化过程。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性别角色特征的不同。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模塑。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再社会化: 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两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强制性的: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会化过程;非强制性的:由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造成的。反社会化:社会学家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指被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分两种情况:于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旧文化和新文化出现之时;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迅速变动可能造成成年长一代的知识过于陈旧,而年轻一代则可能因为更贴近时代而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评价: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表明传统社会单向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现代社会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式的转变;是解决现代社会的代沟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年长一代继续追赶、引导历史潮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第3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遗传素质:人之所以为人,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遗传因素,特别是人脑及其蕴含的发展趋势,为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遗传因素越接近,则智力水平越相似;遗传因素接近,若生长环境不同,则智力水平的相似性就会降低。社会文化: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交际方式和态度,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结构(隔代教、独生子女问题)、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2)基本上是平等关系。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4)有自己的亚文化。5)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职业背景: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作用: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消极影响: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4节 人格 主要内容:人格界定、基本特征、结构、测评方法、人格理论等人格在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个体特有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 。特征:稳定性、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结构:1、气质含义: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特点: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气质是先天形成,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评价:1、大多数人的气质是中间型或混合型;2、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3、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水平。2、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已经形成的性格是稳定的,但改变要容易些。3、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变的速度。3、 能力: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智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在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的结构与学说 多元智能:言语能力、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4、 人格成因1、 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智力、气质等因素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因素更重要。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的作用:使社会成员的人格朝向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这种相似性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3、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上。三类教养方式: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现通常是: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表现通常是: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孩子表现通常是: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4、 早起童年经历: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有重要的影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也影响人格的形成。五、人格测试1、自陈量表测验自陈量表测量的是人格特质,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每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由被试按照的自己的真实情况来作答。理论假设:只有受测者自己最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优点:题目数固定,内容具体清楚,施测简单、计分方便。缺点:缺乏客观标准,不易建立效度;测验内容属情绪、状态方面,所以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常常会发生变化;会发生反应偏向,受社会赞许现象的影响。2、 投射测验理论基础: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依据。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些无意识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虽然不易觉察,但是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测验形式:给出模棱两可的刺激,由被试对之自由反应。主试对被试的反应进行分析,并推论出被试的人格特点。投射:个体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人格特征等反应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作用。施测:自由联想阶段:测验开始时主试将一张墨渍图片展示给被试,并要他说出该墨渍看起来象什么,或它使被试想起了什么。除了这个指导语以外,主试在自由联想阶段并不做其它说明和解释,对被试的反应也不予干涉或施加任何影响。询问阶段:主试重新按照原先的次序将图片交给被试,并对他提问,以进一步了解被试如何形成原先所说出的反应。例如,被试所给予的回答是以墨渍的哪一部分为依据?墨渍怎样引发了他的联想等。要强调的是,主试在询问时绝不能使用引导性的问题,以保证客观性。极限测试(testing the limits):有时还需要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极限测试,尤其当被试对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反射炉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光源外部件制造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竖炉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 -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
- 钨酸铵溶液制备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测绘服务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复方牛磺酸滴眼液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二丙酮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电梯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氨基寡糖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4月自考150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市场化运作路径-洞察及研究
- (2025)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和答案
- 电机学模拟习题(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DB13∕T 5360-2021 水利工程项目划分导则
- 美容院股权分配协议书
- 《电子商务基础(第二版)》课件 第二章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含答案)
- 2025+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
- 《中国高铁发展》课件
- 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考试真题卷(202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