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doc_第1页
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doc_第2页
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doc_第3页
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doc_第4页
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后中医学系讲师刘纪昌第一篇伤寒论条文之特殊字义 构成语言的基本原料是辞汇,最早产生之单词(字)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语法结构,使语言有系统且规律。由于语法约定成俗,寓于具体语言之中,离开具体语言则无所谓语法。创造和学习语言,皆从单词开始,然后逐步体会和创造、遵循语法。因之,基本词汇又是语言基础,乃首先须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每种文字皆是记录民族语言的符号,没有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任何独立文字。许慎说文解字: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中国文化中的宝藏中国医学,正藉此工具而流传,欲了解医籍中的经典著作伤寒论,更须首先掌握其特殊用字。本论文之研究范围,在肯定为仲景著作之六经、霍乱、阴阳易等篇,共三九八条,采明赵开美复刻本序号。 第一节伤寒论条文之关键词 伤寒论条文中有部份之连接词或副词等,本身虽未有深意,然由其所连接带出之症状则有特殊强调之意,且形成规律,亦可由此关键词而掌握主症。虽然关键词与主症密切相关,有时更藉此字而确定治法,或观察证情之未来进展,办别相反之症状,或用于对比分析等,皆有极大之便利。然在掌握规律时,只须寻得趋势即可,毕竟古文有一字多义之情况,未可将意义画一,以免胶柱鼓瑟。以下即分别采讨。 而、反、和、欲、逆(一)而: 而之本义为颊毛。考工记梓人:深其人,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鬓鬟属也。伤寒论中而字作连词,又根据上下文之意义,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顺承、如果等四种作用,兹分逆如下: ()而字所连接之两部份,在意义上平等并列,可译为和,并且、而且、又等,如: 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一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以上皆表示并列,内经有相同用法,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细而沉者,皆在阴。 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变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用法亦同。 ()而字连接前后分句,没有相承性,其至意义上相反,可译为但是、然而、反而、却等,如: 一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九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一八三条: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以上皆表示转折。内经有相同用法,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素问汤液醪醴论:上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用法亦同。 ()而字表示顺承,前面成份用来条饰和说而字后之成份,可译为就、便、然后,或不译。如: 四九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七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 九四条: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以上皆表示顺承,内经有相同用法,如; 灵枢九针十二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用法亦同。 ()而字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 二九四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内经有同用法,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而有毛曰秋病。用法亦同。 而字虽仅为连词,然根据上下文,可区别数种不同用法,且出现同一条文之中,须加以辨别。如: 一三四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同一条文出现三个而字,分别当且、却、便解。内经亦有同样用法,如: 素问刺疟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前后二而字,分别当却、便解,用法相同。 伤寒论中有条条文及三汤方使用而字,尚有一条文多出者,其中并列用法最多,当如字解则罕见,与内经所使用之规律相同。钱超尘言:只有把句中的而字讲清楚,医理才能被正确地揭出来。 (二)反: 反字可作副词或动词,副词用以表示出乎意料或常情以外,动词则为返回之意,同返,以下分别探讨。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反而、反倒、却等,如:二四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三四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三三二条: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以上皆为反而之义,难经十九难: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亦表现了反常之义。 ()反有覆、翻转之用法,如: 七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癫倒,心中懊侬,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内经有相同用法,如: 素问脉解: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 ()反有转、返回之用法,如: 一七八条: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韩非子说林上:春往冬反用法皆相同。 反字表示反而之用法占绝大多效,然而其中数条虽可用反而表示,实际表示相继或交替出现,可译为又。如: 三三二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三四一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 三四二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降低了对立区别的涵义。 历代研究伤寒论之反字而有疑义者,为六八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如医宗金鉴: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文。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日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忽略了反恶寒表示与表证之寒不同,后补充虚故也,表示须治疗之另一种变证。钱天来日:发汗过多而阳气虚损,故生外寒。反字一用,辨证意义更为深刻。 伤寒论中有六条文使用反字,大多故均为反而之义,少数为反复及返回之义,乃仲景在分析病理及治疗转归时,所出现之逆象而特用之语法,以告诫后世在疾病过程中当知警觉。 (三)和: 和为形声字,说文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本义为唱和,而今日所用之义,乃是假借龢字而来。 说文。禽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二字音同义异;段玉裁谓用龠以节舞,无他声。本义与乐器有关,可以之调和或和谐音乐的演奏。段注:和,本系唱和字,故许云相应也。今则概用和而龢废矣。辞源之和字有十一义项,绝大多效由龢的本义引中而来。 伤寒论中之和字,大多为调和、和顺,无异常之义,少数亦当治法解,另有部份为混合之义。分述如下: ()作调和、和顺解: 七一条: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一五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 三四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意义皆同。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法亦同。 ()作治法之疏通、缓和、和解等: 二五条: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三八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养之和也,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其义皆同。 ()作拌、混合、调配解: 七一条: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一六六: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三一八条;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以上皆是由和众声的本义所引申出的。 至于五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 五四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考说文,广雅,谐即和。王振国:前言荣气和,后言外不谐者,对举之法。和、谐本互训,仲景错落用之,古文法中避复之计,其义则一。将仲景习用之古文法独立讨论,而实可归纳于调和、和顺之意义内。 此外,四九条津液自和;五八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二一一条: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二四五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刘玉三将之独立为自调、自愈:人体有自身调节的机能,可使偏颇之阴阳恢复平衡。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自身调节机能健全,可使小恙不药而愈,既是(当为即使)误治也不致邪陷而成坏病。亦属于调和、和顺之范畴。 将相关事物按客观需要及一定比例,协调至最适当程序,以达到满意的预期目的,称之为和。以人体而言,与自然界或本身内部相互关系协调正常,阴阳、气血、脏腑之间功能调顺,始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亦是伤寒论治法之最高准则。论中条条文及汤方使用和字,可体现此一精神。 (四)欲: 欲字作希望、想要解,伤寒论中所占比例最多,而其中有部份当副词将解,可译为将要,另有少数为助词,意义不大,亦有译为持续者,兹分别探讨: ()作想、想要解: 一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 六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九五条: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灵枢论疾诊尺:余欲无视色特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其义皆同。 ()作将、将要解: 四一条:服汤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二七一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三六五条: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表示将要发生,从上下文义可得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此为留饮欲去故也。作将字解,其义明显,欲作奔豚义亦同。 ()作助词用,可不译: 二三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七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两条之未欲解即未解,罗常均称:凑足一个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作持续解: 二三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根据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欲自可三字,辨不可发汗篇作续自可,脉经亦然,宜从焉。可者,许可也。清便续自可者,其大便自初至今,不溏不硬,无复有可言之事也。欲与续同为形声字,张家骥考欲,得从谷,续;得声从卖(读若育),而谷与卖,在上古韵目中又同属屋部,故二字按古音通假原则,例得互通。张揖广雅释诂:似,续也。故欲可转训为续,如此文理通顺,亦符合医理。 欲觉症多为病证之先兆反应,与已现证状未必全同,通过欲觉反应,可辨别人体脏腑功能、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病证的寒热虚实,对临床证治有极大的助益。论中七五条文及三汤方使用欲字,由此可掌握仲景对欲觉症状的辨治规律。 (五)逆: 逆字本作迎,说文:逆、迎双声,二字通用。段玉裁注:逆迎双声,如禹页逆河,今文尚书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为顺逆之逆。广雅释言:逆,反也。伤寒论中之逆,有误治、逆乱、自下而上、肢体厥冷等义,分述如下: ()作误治、失治、逆乱解: 四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九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一二条;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素问四气调神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其义相同。()作逆于上解: 三条: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一五二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 一五八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素问通评虚实论:气满发逆。 所指皆为自下而上,向相反方向运动发展之病状。 ()作肢体厥冷解: 三八条: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 二九五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三五三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素问通评虚亡论:所谓逆者,手足寒也。其义皆同。此外,仲景对五苓散证特别提出水逆之病名,如七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柯琴: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其所表现之症状为格拒上逆,亦可归纳于逆于上解。 论中有四条文出现逆字,且有一条数见,通过不同涵义的阐发,可了解仲景临床始终以脉证为凭,藉误治以推演病机,阐明辨证论治之规律,从而掌握精准的治疗方法。 第二篇伤寒论条文之特殊词义 最早出现的语言单位为单词,单词增多则汇集为词汇,再按照一定之语法结构即组合成语言。故词汇系统之构造、涵义、组成情况,亦须与每一具体之词义分别研讨。 伤寒论中之特殊词包括复音虚词、叠音词、疑似词、约数词等,间有部份南阳方言,以下分别探讨,以正确掌握仲景之表达内涵。 第一节词义伤寒论条文之复音词义 词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为单纯词,而由一个音节所构成的单纯词又称为单音词,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所构成的单纯词,由于其中的每个字不能再在意义上分析,仍属单纯词,又称为复音词或连绵词,此一字往往为双声或叠韵。王念孙讯宫杂志: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望而失其本指。伤寒论中存在之复音词尚易明了,而复音词中之虚词性结构,部份有特殊涵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复音虚词: ()之为; 之为当助词,由助词之和语气词为组合而成,表示词语间的结构关系,可译为的,亦可弃而不论。伤寒论中之为共有七条: 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八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六三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七三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八一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三二六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三九二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浑散主之。 陈竹友认为之为仅起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姜佐景:所谓之为者,述其病之证状也。后世有相同用法: 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然论中亦有之为属两个单词,如: 四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四八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目的在取消句子之独立性,用法显然有别。 ()须臾: 须突为副词,由片刻义的须读音延长后,又音变而成的连绵词,表示时间短暂。常用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片刻、一会儿等。论中有一条文及三汤方出现: 十二条: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一五四条;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一五五条: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三三八条:蛔上入其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灵枢及后世有相同用法: 灵枢玉版论: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 唐新修本草卷十五丹雄鸡:又煮白合银,口含须臾,色如金。皆表示短暂之时间。近人王广庆有更深入之阐发: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仪礼燕礼,请吾子之与寡君须臾焉。此须字皆有待义。辞海引徐灏说文段注笺曰,少愒谓之须臾,因谓时不久曰须臾,说文申部,臾,束缚捽批为臾,从申从乙。徐鋐曰,乙屈也,羊朱切,曳批之义,用于时间上为须臾,礼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说明须臾用于时间,代表短暂、片刻之义。 ()当须: 当须当助动词,由同义的助动词当和须复用而成。表示理应如此。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为应当、应该等。论中有四条文使用: 四五条: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五六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二三三条: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 三五五条;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千金冀方中风下:凡中风,多由热起。服药当须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猪、鱼、鸡、牛、马肉、蒜,乃可差。用法相同。()以此: 以此为连词,由原因介词以和近指代词此构成的介宾结构,虚化演变而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或主语之后,可讳为所以、因此等。 九三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史记吴王列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为相同用法。至于古书中亦有介宾结构,如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然予亦末官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当译为因这,须加以区别。 ()何如: 何如当代词,由疑问代词何和动词如组合而成,表示询问行为的方式、事物的性状或征询意见等。在句中常充当谓语,可译为怎样、怎么样等。 一二八条:病有结胸、有藏桔,其状何如! 素问五常政大论;黄帝间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用法相同。另有何如为动词性桔构,表示比较人和事物的高下得失,可译为比怎么样或那如等。如;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越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素国何如毋予?熟吉? 群宗必读,脉法心参:而信伪诀,何如其信内经耶?用法稍有区别。 ()弥更: 弥更为副词,由同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弥和更复用而成。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用在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一四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唐新修本草卷十六鲍鱼:李当之本草,亦言胸中湿者良。鲍鱼肥者,胸中便湿。又云穿贯绳者,弥更不惑。用法相同。而伤寒论在弥更后,又加一益字,也是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词,所以直际为三个同义的程度副词复用,其语气更强。 ()如其: 如其当连词,由连词如和其复用而成,二字皆为他转连词,表示转换话题,另叙一事。用在句前或段首,可译为至于。 二四四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伤科补要接骨论治;若不摘去,溃烂经年,急宜去净。如其骨尚未离肉,不可生割,恐伤其筋,俟其烂脱,然后去之。用法相同。另有二字都是假设连词,表示所说情况为假设条件,用在假设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如: 晋言,皇甫谧传;如其无知,则空夺生用,损之无益,而启奸心,是招露形之祸,增亡者之毒也。如其表示假设或他转,须从具组上下文来判定。 ()假令: 假令为连词,由同表假设的连词假和令复用而成。表示所言之情况为假设的条件。用于假设分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等。 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一四八条: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二五七条: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曰,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难经十三难: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用法相同。 ()复更: 复更当副词,由同为又、再义的副词复和更复用而成,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体。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又、再等。 三八三条: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千金翼方卷十三辟谷炼松脂法:薄淋桑灰汁以煮脂三沸,接取投冷水中引之凝,复更煮,凡十过,脂则成。用法亦同。 (二)叠音词: 由两个音节相同之字所构成的词,称为叠音词或重言词,如表示一声音,具体涵义须从所依附之词义去考察,朱骏声称为重言形况字或托名标识字。只能因声求义,不可望文生义,又称单纯叠音词。另一种叠音形式之词,乃出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合成词,虽亦为二音节重叠,涵义则与构成词素的字有所关连,可称为合成叠音词。伤寒论中之叠音词,兼此二种形式,主要是藉此修辞手法,通过字形、字音的重叠,使语言的形式益加整齐,声音的节奏更臻和谐,以达到增强感染力量,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以下分别探讨: ()几几: 伤寒论中之几几出现凡二回: 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三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皆是形容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历代批注几几之音义者,成无己首开其先,伤寒明理论:几音殊。几,引颈之貌。几,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引其头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案之几而偃屈也。批注伤寒论;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八百余年来,习伤寒论者,大多遵用成无己的解说。除伤寒论外,素问亦有几几然一语,如素问刺腰痛论: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目荒目荒欲僵仆,刺足太阳隙中出血。然王冰等亦未留下明白训释,故后世虽稍改动成无己之说,却大致沿用其音义。 近人钱超尘氏对其音义持不同看法,引诗经幽风狼跋之赤舄几几,及说文手部之?,固也,读若诗赤舄?,认为古代几几与?证音相同,?训固,有拘持、拘强、不灵活义,因而考知赤舄几几之几几乃通假字,伤寒论项背强几几之几几,亦当讯赤舄几几之紧,其本字为紧,取其拘持不灵活义。又曰:张仲景撰写伤寒论是为了济世救民,因而他断然不会从说文中选取一个在任何古书中都没有使用过的几字来形容项背强,但是选取赤舄几几之几几来形容拘强之貌却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诗经是古人必读之书,几几属于古代的常用字和常用义,使用几字,正是为了使读者易读易懂,便于理解。 以音义而言,钱氏之说确直接近于拘强之本义,而王广庆氏考证几几:河洛语形容鸟类频频短飞之声曰涂鲁涂鲁,或鸟自笼中逸去,形容之曰出出飞了。猝不知为何字。说文几部,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读若殊。饶炯说文部首订曰,几几者,形容短羽鸟飞也,音义本于舒迟,当云从羽省,盖羽短则飞翅数摇,翅摇则不见全羽,故从羽之一扇,而又有二翎,以见其飞几几意。由王氏之考,可见鸟之短羽,几几也。与项背强而不舒的症状无关,王对意义之训解,多取河南先贤许慎说文解字,旁及经典要籍各家字书。而引用原始材料,多采河洛方言。作者谓以本人籍河南省新安县涧水之滨,东距洛阳城四十里。涧水北傍黄河,东南流入洛,东周炎汉,建都洛邑,所谓涧东瀍西,背河面洛者也。此处方语,出于华夏先民之恒言,结毂辐凑,通乎中国,引用为证,庶不违先民之遗言。典籍中难解之复音,有可于乡曲方语中求之者。对本义之探讨可谓精详。 至于素问刺腰痛论,虽末有后世医家批注读音,然而句中有一然字当词尾,作的样子解,如惕惕然可简化为惕然等,仍当属合成词之范围,有其实在之意义,而非如罗荣汉氏之列入单纯重言词,认为涵义与字义无必然的联系。再如近人梁华龙云;强几几是南阳方言,与其相类者,尚有麻几几、痒几几,酸里巴几音等很多,一般将几几作形容词尾,强几几即表示了一种拘强不舒感,南阳一带应诊病人,至今还常以此类词来表达一种模糊的,不能简单而准确形容的不适感。其读音为机机,与钱氏考据相近。由此可见,几几一词,自始即有其实在意义,仲景取之作为颈项强硬之形容词,民间延用至今,较单纯使用僵硬一词更为生动。 ()啬啬: 伤寒论中之啬啬用以形容恶寒,共有二条文: 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医恶寒; 一九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形容因恶寒而畏缩,如风寒侵逼之状。风寒外邪,束于肌表,尚未传里,先出现此症。成无己;啬啬者,不足也。方有执:啬啬,言恶寒出于内气馁,不足以担当其渗逼。皆符合临床实际。然近人李其忠认为啬啬为象声词,啬啬与飒飒,其声相近,啬啬恶寒,即指患者怕冷时啬啬(飒飒)作声。实求深反晦。观东垣内外伤辨:内伤外感皆恶寒,内伤之恶寒,得就温衣即解;不似外感之恶寒,虽近烈火而仍恶也。当为形体因寒冷侵逼之表现。()淅淅: 十二条: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 灵枢百病始生篇: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伤寒论用以形容恶风,合灵枢观之,形容如风寒冷雨浸淋肌肤的感觉。方有执:言恶风由外体疏,犹惊恨雨水,卒然淅沥其身,而恶之切之意。盖风动则寒生,寒生则肌栗,恶则皆恶,末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皆互文而互言之,不偏此偏彼而言说也。所论最为确当。 ()翕翕: 翕翕于伤寒论中凡三见,皆用以形容发热。 十二条;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二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一九二条: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历代批注多偏于和合貌解,成无己即认为若合羽所覆。方有执:翕,火炙也,团而合也,言犹雌之伏卵。柯琴:翕翕,难开难闭之状。虽形容热势在表,而末臻明确。近人李其忠引诗经小雅孔颖达疏:潝潝,为小人作势,是作威福也。潝潝发热,即发热较轻,热势未有大作之意。虽与桂枝汤证符合,然翕翕如有热状,则不仅针对热势大小面言。 近人张喜奎世居南阳,为仲景故里之人,对南阳方言进行考释:翕为南阳方言,至今家乡之人尚保留着此说,如冬天恶寒,民多生火取暖,中间放上柴草,点燃后众围火旁,名曰翕火,亦即别处之烤火之意。以此观之,翕翕发热意在形容热在表皮,如向火之感。以翕火之感形容发热在表,则至为贴切,历代注家中,钱潢伤寒溯源集所言觉热气烘灼于皮实之间也。庶乎近之。 ()蒸蒸: 蒸蒸于伤寒论凡三见,用以形容热势向外透发。 一一条: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一四九条: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二四八条:太阳病三曰,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说文之烝通蒸,谓火气上行,仲景所表达之主旨在于热势自内腾达于外,如蒸炊然。非仅为热势甚。伤寒论译释;蒸蒸是形容热势向外透发,振是振战的意思,蒸蒸而振,是正与外邪交争的现象,争而能胜,则发热汗出而解,一般称为战汗。若将蒸蒸发热形容热势之盛,而蒸蒸而振形容寒战之甚则非。 ()濈濈: 伤寒论仅一八五条使用濈濈然,余均简化为濈然,内经有多处相同笔法,亦属合成叠音词,意义与濈濈相同。 一八五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一八八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一九一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论中有七条文之濈然,皆与汗出连用,说文:濈,和也。乃汗出连绵不断之象,至于汗之多寡,当由汗出或微汗出观察,非为汗出多之象。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自汗者,濈濈然润,浆浆然出,谓之自汗也。若言汗出多,当是单位时间少,连绵不断,久之始多。 ()浆浆: 浆浆用以形容和润潮湿,微似有汗出之象,论中凡三见: 十二条: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 一五二条:其人浆浆汗出,发作有时; 二二条: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浆浆汗出。 说文未收此字,体集韵:汗出貌,一曰浆浆,小雨不辍也。医宗金鉴:浆浆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不论为发汗或自汗,形容如毛毛细雨之状,其所出汗之量较濈濈为少,仅得潮润耳。 ()了了: 论中了了凡五见,有不同涵义: 、作明亮、清晰解: 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二五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了可当瞭解。 、当清爽解: 二三条: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表疾病将愈未愈之不舒畅状。 、当了结,痊愈解: 一四八条: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三九六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表示了病势减轻,然绵延不已,久久不愈之意。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仲景一词多义。 ()少少: 少少为副词,由稍微义的副词少叠用而成,. 表示数量少或程度轻。在句中充当状语,可译为略微、稍微等。如: 七一条: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 二四四条: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二五一条: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论中有四条文及四汤方出现少少,与组成之其中一个词素意义相同,因语气加重而使意义加深。 ()郁郁: 郁郁为蕴结,郁滞之象,论中凡二见: 一三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一二三条: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皆与微烦连用,表达郁闷不舒而非极度不安之貌。 ()愦愦: 愦愦形容烦乱不宁之貌,论中仅一见: 二二一条: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吐不吐,扰扰乱乱是名烦也。以愦愦表达了虚烦昏乱之状。 ()嘿嘿: 嘿嘿于论中凡三见,表现出表情沉默,不欲语言之症状。 九五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九七条 l,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三三九条: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 前二条为肝胆气郁,疏泄失利,情志抑郁,故沉默不语。后一条则为阳热内郁,胃气不醒,故默默不欲食。吴谦曰: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不论肝胆气郁或阳热内郁,气机不畅皆能影响饮食。 ()嗢嗢: 嗢嗢于论中凡二见,指心中蕴郁不适之貌。 一二三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嗢嗢欲吐; 三二四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嗢嗢欲吐。 前条为误用吐下,邪热内陷,结于肠胃,不得泄越所致。后条则为痰食实邪,壅滞胸膈,正气上趋,欲袪邪外出所致。山田正珍曰:嗢嗢,即愠愠,古字通用,不必改作,只读作去声耳。素问玉机真藏论曰: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千金方引伤寒论少阴篇文,作愠愠。又考韵会小补,温字注云:又问韵,纡问切。释文云:又作蕴愠。可嗢嗢即愠愠,乃为烦愠愠闷之见。盖古昔圣人之制字,唯有音之与义已,未有平上去入。其有之则自梁沉约始。虽然,业既有音之与义,则非全无四声,但呼法不明,四声混淆,殆如倭音之类耳。故汉魏以上诸书,遇其音同者,则取次借用,而不复顾字义之异。 由于嗢与蕴二字之声母,同出上古影纽,韵母同在文部,声韵皆同,故能通借。苟子荣辱:其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伊藤馨引子子家语入官篇:道化流而不蕴。王注云:蕴,滞积也。可知仲景借嗢嗢表达了心下郁结难受,泛泛欲吐之状。()振振: 论中振振凡二见,用以形容身体振头动摇之状。 六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八二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指身体头抖,站立不稳,时时欲仆倒在地之状。由方测证,欲擗地当重于振振摇。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二汤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缘缘: 缘缘论中凡一见,所指为阳气布散于表之面红。 四八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与正赤连用,乃指阳气怫郁之状。然伤寒论释译及伤寒论辞典皆解作持续不断貌,依据不明。广雅,释诂;表也,当指面色因阳热在表而红赤显露。戚燕平曰:缘缘,布散的样子:缘缘正赤,满面通红。较为接近临床实际。 复音词可以生动地记录语言,两个字常为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相近),或双声兼叠韵(声母、韵母全相同),大都用来描述声音性状。而叠音词具有声韵优美的特点,有很强的节奏感,因此,广泛应用于先秦有韵的散文中。然而部份叠字与字音较有关系,与字形反而无关,必须加以分析研判。伤寒论中使用之复音词兴叠音词,除加强文章之生动性,亦使一些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又耐人寻味之意义,得以贴切表达,形成独特之风格,亦增强了辨证论治之效果。 第二节伤寒论条文之疑似词义 疑似词为意义相近而有微似差别,有部份古代与今日用法有别,或在某范围内赋予其特殊之意义。必了解其真实涵义,始能区别病位,病机与证状。 (一)欲寐欲卧: 伤寒论欲寐出现二回,言欲卧则有十条,另有一条卧寐连用,涵义相近而实有别。 ()欲寐: 二八一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八二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沈尧封曰:微,薄也,属阳虚;细,小也,属阴虚。但欲寐者,卫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也。此足少阴之提纲。指出了少阴病之证情。 ()欲卧: 论中之欲卧有二义,一指横身而躺,与起相对,另一义则与睡眠相同。 、作平躺、横身解: 七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一一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之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一三九条:太病卧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 素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其义较偏于此。 、作睡眠解: 三七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三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 三三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涵义与睡眠同。伊藤馨云:论中所用卧字,有二义。一是横身也。如不能卧,但欲起、恶寒而蜷卧是也。此条卧字,犹寐也。古者卧、寐同义,如复烦躁不得卧寐是同义连用之文字也。苟子解蔽篇曰:心卧则梦。杨注云:卧,寐也。是也。 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宿者,何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作卧或寐解,皆可通用。 至于欲寐乃欲睡之象,静坐时头垂目闭亦属之,而欲卧则欲横躺而眠。一曰脉微细,一言脉微细沉,有程度之区别。 (二)热粥糜粥: 伤寒论有一条文及五汤方论及用粥,意义略有差别。 十二条: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一二条: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 一五二条: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一四一条: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一六六条: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 三八六条: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忽发揭衣被。若以方名连系,可比较如下: ()桂枝汤热稀粥(十二条):以稀粥而言,乃薄粥,用麦粒或其它谷粒熬成,汤多而谷粒少,为助药力,取其气而不取其质,故不须久煮。吴牵曰: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白散方热粥、冷粥(一四一条):热粥、冷粥则为正常粥之煮法及浓度,乃止利及助下之法,不下利用热,过下则用冷,针对消化系取其质,兼护胃不使过伤。 ()十枣汤糜粥(一五二条),一二条为不喜糜粥:十枣汤为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其所以久煮成糜,乃在下利后之自养,使易于吸收。伤寒论辞典作碎烂,将米煮烂而成的稀饭解。 ()瓜蒂散稀糜(一六六条):瓜蒂散方则是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以一比七之比例煮作稀糜,再配粉剂服用,为引吐之剂。是知桂枝汤虽为稀粥,轻清升浮发汗为主,稀糜则为引吐,同取其薄,等级久暂则有区别。 ()理中丸热粥(三八六条):理中丸之应用在于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乃正常浓度之煮法,目的在增加热量而温中。伤寒论译释:伤寒论药后热粥有二义:()服桂枝汤后饮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药后饮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内温。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于发汗用稀粥,引吐用稀糜,使利及温中用热粥,不利用冷粥,利后用糜粥。兹再将使用规律分列于后: ()啜热稀粥用于助药外散,吴谦所谓谷气内充易于酿汗。 ()进热粥浓度高,助行药力以袪邪。 ()糜粥自养不发散而充填,重在谷,因药物有较强之杀伤力。 ()煮作稀粥较粥为浓烂,为取汁用。 ()饮热粥对无杀伤力之药物,重在助行药力而扶正。 用于发汗、引吐、温中皆用热,而十枣汤糜粥自养乃食疗法,故未强调温度。若由一二条不喜靡粥,欲食冷食相对而观,自是采热食法。至于瓜蒂用于引吐,温服即可。 (三)主之可与: ()主之:伤寒论之处方用药,应用主之、可与、宜等词语,其中主之乃主治之意,含有方证相台,某证必用某方之意。聂至珂曰:主之即主治此病。如: 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二六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论中凡一三五条使用主之,由此亦可了解方证之密切程度。 ()可与: 论中可与或与凡五二见,较有权变之意。如: 六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七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二三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以上因非典型之证,属试探治疗之法。 ()宜: 论中使用宜者,亦达五八条,可有加减变化。如: 三六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四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二七六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虽曰适宜,究非最理想之方。 仲景处方用药使用不同用语,已包含辨证意义在内,如张兼善云:经言可与某汤,或言不可与者,此设法御病也。又云:宜某汤,此临证审决也。言某汤主之,乃对证施治也。此三者,方法之条目也。包藏深理,非一言可以具述。陈慎吾亦曰:伤寒论用字用句皆有定法。如用方时言主之,为正证正方,病证不变,可一方到底,言与之,原方不变,姑与一剂:言宜,为凭证辨脉,以某方较为相宜,可有加减。由是可知,方证有全然符合者,有基本符合者,有斟酌试探者。盖临证所见,随人体质而有从化之异,难有完全相同之标准以衡量。掌握治疗原则,当考虑临床之灵活性,以方类证时,尤须注意仲景遣方用语之涵义。 (四)心下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