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doc_第1页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doc_第2页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doc_第3页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doc_第4页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弊苏志美(麻尾中学 贵州独山 558206) 内容摘要 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开创语文教学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利与弊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面对多媒体技术,语文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一味搞创新,用声光电代替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对文字内涵韵味的品味。如何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在本学期确定的主题。在此,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利与弊谈谈粗浅的认识。一、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多媒体技术开辟了语言教学的第二战场 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必须要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结合。高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主要以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为主安排教学内容。在学习戏剧单元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结合戏剧语言的特点,设计了预习、讨论、品味台词、欣赏修正、再品味的教学模式,完成了现代戏剧单元的学习。特别是学习老舍先生的茶馆时,这种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利用媒体点播功能,播放音视频片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音视频片段的播放,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内容的描述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留下了深远的印象。我在讲述茶馆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大意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播放一段北京的老艺术家表演的茶馆,学生对京味十足的语言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影片中的人物对白让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在播放影片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让学生明白看话剧绝不是看热闹,不要一笑了之,看完后什么印象了没有。让学生按照自己朗读课文时的角色,欣赏老艺术家的表演,听他们对台词是怎么处理的。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去欣赏表演。于是之的王利发,英若诚的刘麻子,黄宗洛的松二爷,每一个角色的台词都十分精彩,通过欣赏,同学们知道了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是舞台艺术,既避免了学生看热闹,又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很多同学看完话剧后又找来全本的茶馆细细品读,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的心灵中萌发起主动学习的欲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互联网上丰富的节目源引放课堂,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来源。 学习古典戏剧,学生们不感兴趣,唱词的美感他们感受不到。这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将其中精彩的唱段播放给学生们听一听?讲窦娥冤时,为使学生理解窦娥对天地的指斥,我选择了野猪林中大雪飘一段唱。于魁智清亮而又带点苍凉的唱腔或许会把学生带进情景中。为防止学生听不清唱词而不喜欢,我在讲课的ppt上建了一个超链接,先点击超链接,播放唱词,并要学生跟着轻声朗读,品味林冲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优美带有诗意的唱词吸引了学生,一个壮志难酬的末路英雄的无奈,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 学生被优美的唱词吸引住了,从排比、呼告的修辞方法,到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从内容到情感,学生理解了林冲的心理。在欣赏完唱词后,欣赏唱段的热情出来了,在优美的唱腔中学生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不少学生因此喜欢上了京剧。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将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到语言艺术的魅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难以实现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中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比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如何如何,对于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的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以及描绘出的情景,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赤壁之战,因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支离破碎。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故插入多段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再现“火烧赤壁”的场景,拉近时空距离,有助于学生与三国人物的对话。再结合品词品句品文,辩论等语言训练,领悟周瑜、黄盖的过人谋略。 又如教学丰碑,为了激发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激情教学: 1、开课时投影茫茫的雪山,狂风呼啸声起,教师满怀激情的叙述:“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他们的是”加上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风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课文中对冻僵了的军需处长的描写格外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再次播放呼啸的风声,大雪纷飞的场面,学生们在画面与声音的感染下,饱含着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而深情朗诵。 3、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面对大屏幕上的军需处长念自己写的悼词。学生的认识和感情都得到了升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容量 语文课堂中需要拓展总结的东西比较多,此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发挥其固有的特长。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极大的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期末复习成语时,我制作了PPT课件,通过16张投影片共展示了七类56个成语,迅速让学生明确了成语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避免望文生义 ;.品味感情色彩 ;关注范围对象;.注意搭配习惯;掂量词义轻重;避免重复赘述;防止不合逻辑。 这样的课堂容量不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对成语进行分类整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习宋词雨霖铃时,为让学生品味离别之苦,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了10余首写“离愁”的诗词,如:北宋柳永的卜算子慢,元王实甫西厢记,五代徐昌图临江仙,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高适别董大等,课堂显得非常充实,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大大的扩展了信息来源,可通过多种渠道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语文资源的优化,不仅考虑课堂上如何教,还要考虑如何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使用主控中心的模拟设备,播放音视频文件,还可以将好的电视节目、VCD、DVD、录像带等录制放到媒体服务器,也可以在教室直接上互联网,使用网上的资源。各种信息只需简单的组合,就可在课堂上使用,使学生可接收到丰富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中也可经常向学生提供好的语文网站,变老师喂着吃为自己找饭吃。 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在最大程度上使资源得到共享。学校按照年级划分4个备课组,每个组员的好创意、好课件,都上传到课件服务器或媒体服务器,大家同时在线使用,十分方便。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沟通的前提,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让学生“体会”和“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语文的学与教的问题。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多媒体展示了它的众多优势,引发了一种现象:“不怕胡用,只怕不用”。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的现象由此产生。不会制作课件的就信奉“拿来主义”,不加批判地使用,造成课堂教学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手忙脚乱。不但耗费了教师寻找课件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课堂上不能运用好这些课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进行语言训练,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就仍难以改变。1、 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都是一种大的束缚。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3、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