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病毒病.ppt_第1页
鸭黄病毒病.ppt_第2页
鸭黄病毒病.ppt_第3页
鸭黄病毒病.ppt_第4页
鸭黄病毒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鸭黄病毒 安徽农业大学 内容 病原 病理解剖变化 诊断方法与防治 2 3 4 5 1 临床症状 2010年 在中国南方主要养鸭地区的产蛋鸭发生了一种导致产蛋严重下降的疫病 主要表现为卵泡变性 变形 出血和破裂 脾脏出血 肿大甚至破裂出血和心肌坏死 在蛋鸭开始发病不久之后 大量的雏鸭和青年鸭也发病 以站立不稳 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为主 本病发病率高 传播迅速 发病范围极广 给蛋鸭和种鸭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疫情引起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禽病科技人员的关注 最终明确导致本次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的病原是一种与坦布苏病毒关系密切的新病毒 鸭黄病毒 流行病学 种鸭发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 随之产蛋率大幅下降 可从90 以上降至10 以内 病鸭体温升高 排绿色稀粪 发病率可达100 死淘率5 15 个别高达50 以上 流行后期有神经症状 表现瘫痪 翻个 行走不稳 发病期间种蛋受精率下降10 病程一个半月左右 可自行恢复 恢复程度与鸭群状态 日龄相关 后期多表现一个换羽过程 商品鸭 育雏育成鸭可在20日龄前后发病 主要表现神经症状 死淘率10 30 图1黄病毒发生地分布 临床上该病主要以产蛋骤降和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为诊断依据 鸭发病后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 体温升高 精神委顿 喜卧 拉绿色稀便 可见有神经症状 部分可见有软脚现象 临床症状 鸭黄病毒属于黄病科 Flaviviridae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属于恩塔亚病毒群 黄病毒科主要分为三个病毒属 分别为黄病毒属 flavivirus 瘟病毒属 pestivirus 和丙型肝炎病毒属 Hepacivirus 其中黄病毒属已经确定有53个种 各个种又包括多种不同的亚型和血清型 其成员已超过70多个 KunoG etal 1998 并且大多数成员可感染动物和人 病原 鉴于国际上对黄病毒的分类方法是NS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84 以上的分离株被认为是同一个种的病毒 以上试验证实本试验所分离到的病毒为坦布苏病毒的分离株 由于该病毒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现 根据该新发病毒的种 分离地点和时间 将该毒株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奉贤2010分离株 FX2010 坦布苏病毒最早分离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伊蚊和库蚊 尽管鸟类及家禽曾经被认为该病毒的自然脊椎动物宿主但该病毒所引起的禽类动物疫病的报道却很少 已报道的引起家禽感染的黄病毒主要包括以色列火鸡脑膜脑炎病毒 西尼罗病毒 司提阿万病毒 其中司提阿万病毒是第一例通过库蚊传播鸡并从鸡中分离到的坦布苏病毒株 此次我国多地区鸭场爆发严重的产蛋下降甚至停产 传播之迅速给我国蛋鸭养殖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鸭黄病毒具有典型的黄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45 50nm 具有囊膜 主要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复制 经病毒理化性质的鉴定 发现该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 核苷酸序列表明 该病毒基因组与黄病毒属成员一样为单股正链RNA 核苷酸长度约为11kb GC含量接近48 该类病毒只编码一个多聚蛋白 此种属的病毒含有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其中结构蛋白有三种 分别为核衣壳蛋白 C 膜蛋白 PrM 囊膜糖蛋白 E 非结构蛋白包含七种 分别为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 图2黄病毒基因组结构 C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11 8kDa 总共含有105个氨基酸 大分子前体蛋白经过氨肽酶切除其第一个甲硫氨酸残基从而形成C蛋白 在C蛋白合成的部位 疏水性氨基酸将其固定在粗质内质网上 继而装配成衣壳 主要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包装 prM蛋白构成了病毒未成熟体的一部分 M蛋白主要是prM蛋白在病毒感染后期经蛋白酶水解后形成的 从而病毒发育为成熟的病毒粒子 保护性免疫力的产生可以由prM诱导产生 prM水解后形成M蛋白 此蛋白参与病毒囊膜的组成 M蛋白在维持E蛋白空间结构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与潜入脂质双分子层的E蛋白完全疏水的C末端可发生相互作用 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紧邻 排列顺序依次为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和NS5 囊膜蛋白E大约含有501个氨基酸残基 基因约由1503个核苷酸残基构成 其分子量为54 2KDa 囊膜蛋白E构成了病毒的主要毒力抗原 病毒的很多复制过程都需要它的参加 其中包括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 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以及病毒粒子在细胞内的包装等 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位点主要是在E蛋白上 中和抗体的产生主要是该位点诱导生成的 鉴于黄病毒属多数成员的研究 病毒宿主范围 保护性免疫 毒力 膜融合以及组织嗜性等大都与E蛋白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15 可编辑 NS1蛋白是一种在感染细胞的表面表达 胞外分泌的分泌型蛋白 其分子量约为40kD NS1是病毒主要的抗原成分 它还有可能在病毒的组装和释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NS1蛋白具有可溶性补体结合活性 可诱导产生非中和性保护力 而且功能的产生可以在不出现中和性抗体的情况下产生 这种保护力的产生主要是基于抗体的Fc片段 Schlesingeretal 1986 由于NS1蛋白不属于病毒粒子的组成部分 所以它没有血凝抑制活性和中和活性 NS2A和NS2B两种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 它们的分子质量分别为17kD和13kD 在黄病毒属成员的各个蛋白中这两种蛋白的同源性最低 Shivashankaretal 1995 NS2B和NS3共同构成了黄病毒的蛋白酶复合体 而这种蛋白酶复合体的主要作用是对大多数非结构蛋白的前体进行切割和加工 而切割位点主要出现在NS1 NS2a NS2b NS3 NS4a和NS5蛋白的连接处 NS3即作为RNA酶复合物的一部分 又是蛋白酶 解旋酶的一部分 同时它还构成了裂解聚合蛋白的大部分 根据乙型脑炎的研究 NS3蛋白可与RNA结合并表现出ATP活性 它是病毒最主要的交叉反应蛋白 这一点对于坦布苏病毒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对于黄病毒来说 在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 NS3对病毒RNA的复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NS4A和NS4B分子质量分别为28kD和14kD 而且这两种蛋白同样为疏水性蛋白质 目前 关于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还不是特别的清楚NS5是黄病毒科中最保守的蛋白 且具有最大的分子质量 目前对坦布苏病毒NS5蛋白的研究还很不清晰 未见有明确的相关报道 鸭黄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 图3复制过程 剖解病鸭后可见病鸭脾脏明显肿大 呈花斑样病变 严重可出现坏死点 肾脏肿大 蛋鸭可见卵泡破裂 卵巢出血 卵泡膜明显增厚 浑浊 病理解剖变化 图4肝脏肿大 发黄 图5脾脏充血 极度肿大 图6卵泡充血 坏死 图7心肌苍白 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 中和实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RT PCR 套式RT PCR 实时荧光定量RT PCR 实时荧光定量RT PCR 它即摆脱了普通PCR中所存在的不可准确定量和假阳性污染等缺点 又提升了自身的灵敏性 是一种既快速又可靠的病毒检测技术 该方法检测范围广 可对多种样品进行检测 从原理上看 该法主要包含两种荧光模式 第一种为DNA结合染料 例如DEBO染料 SYBRGreen染料等 第二种为荧光杂交探针法 常见的为分子信标 Taqman探针等 探针的原理主要原理是能力的共振转移 这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好 但成本却很高 因为该法不仅需要合成基因特异的引物 还需要一种高成本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荧光探针 相比于探针法 第一种方法则较为经济 它只需要合成特异性引物 但此法相比于探针法在特异性方面欠佳 容易受到引物二聚体的影响 鸭黄病毒属于新发现的病毒 所以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 因此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一些自家灭活疫苗 参考其他黄病毒特性来看 常用化学药物难以杀灭鸭黄病毒 因此预防本病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 规范常用疫苗的免疫程序 减少细菌继发 并发 感染和使用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提高免疫力 针对发病鸭群 可采用增强抵抗力的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饮水 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