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doc_第1页
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doc_第2页
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doc_第3页
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doc_第4页
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龄“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唐红梅,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相信“剩女”一词对家来说并不陌生,而“剩女”现象的产生我们是可以从经济学方向加以简单分析的。本文首先对“剩女”一词做一下简单解释和本文定位,然后运用经济学方面相关知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产生“剩女”现象的原因作简单的分析,最后对解决这一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关键词:“剩女”;婚姻市场;经济学Older 3S lady Simple Economic AnalysisTang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 believe 3S lady is not unfamiliar for us, and 3S lady phenomenon is worth to think and study, based on the 3S lady we do some simple explanation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apply the economics knowledge to produce 3S lady phenomenon the reason to make the simple analysis, finally, solving this phenomenon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3S lady;marriage market;economics一、庞大的“剩女”队伍随着我愿意的强档上映,作为“剩女”时代的代表电影作品票房一路飙升,“剩女”一词也已早在各大媒体上窜红,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定义“剩女”的,如果我们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剩女”那就是指剩下的女性,这里我们不能完全这样去理解。“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未婚的大龄女青年。还有几种其他的理解:“3S”女: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以及“三高”女:高学历,高年龄,高收入。相似的还有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更有胜者将剩女进行等级划分:2528岁,为初级剩女,她们还有勇气去为自己的理想婚姻进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2832岁,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3235岁,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剩者为王”;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 信息来自百度百科。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共性:“剩女”这个特殊团体是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而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伴侣而使自己在较高年龄阶段没有结婚的女性组成。本文也将从这一定义出发来对“剩女”问题进行简单的经济学阐述。“剩女”的如此走红也正是因为这个团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的焦点,2010年,一组关于城市“剩女”的数据公布:北京有剩女近50万人,约占北京市总人口(1200万)的4.2%,约占北京整个女性人口的8.1%;香港成年单身女性则高达70万,占到香港总人口(720万)的9.8%,占整个女性人口的25%。上述数字还不包括流动人口的数字(北京约有510万流动人口,香港约有110万流动人口)。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在全中国(含港澳台)年龄大于27岁未结婚的女性大概有3千8百万 数据来源海峡日报,而且现在越来越高的离婚率都使“剩女”的团队在不断扩大之中,形势不容乐观,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们想去了解和关注这个社会群体,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浅谈“剩女”现象。二、“剩女”的简单经济学分析(一)从私人角度来即微观角度考察从微观角度来探究“剩女”现象的原因,我们必然会涉及到结婚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在大龄女青年想结束单身生活时面临到的一些问题,下面就从这些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剩女”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含着什么样的“苦衷”1、结婚成本的增大而收益变小从而使婚姻市场女性供给年龄偏大随着社会思想文化的不断改变,社会生活条件的逐渐提高,许多女性在思想上获得解放,从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需求理论来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都已经满足,女性朋友们更趋向于追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她们不断追求提升自己,不断的在自己的身上加大投资,而相对于没有社会地位时期的女性来说,她们一无所有,结婚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得到了一种保障也可以看作是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已的一份“伟大”的职业即收益远大于成本。那么对于现代都市女性,如果以年龄为横坐标,以结婚的成本和收益作为纵坐标,婚姻的成本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收益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年龄成本或收益成本1收益1成本2收益2图2.1.1 结婚成本与收益图 一方面,女性会将成本曲线往上拉动:(1)二十几岁真是她们事业和学业的黄金时期此时结婚即将面临着孩子和家庭的压力,很多人结婚后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即她们的机会成本会变的非常大。(2)正如于宏和索志林在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析中指出的很多女性为了降低自己的婚后折旧率,因为女性输不起的是时间,而婚后对于丈夫来说她们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可以看做为一种婚后折旧那么为了降低这种婚后折旧率许多女性就不得不在婚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人力投资加大,这又加大了结婚的成本;同时二十几岁的女性朋友选择结婚的对象一般也处于事业上升时期,即可能没有完全的经济能力来为她们的婚姻生活提供足够的保障,结婚之后面临供养父母和为房贷和生活所累(单身时可以住在租房里,但是在中国结婚后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住房,这样才称之为“家”,有房有车已经成为现在结婚女方要求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她们的预期收益曲线会下降:在婚姻之中人们会预期一定的收益(1)消费收益:人们从消费婚姻产品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2)保险收益:结婚之后双方相互扶持各自对对方都是一种保险,譬如一个人失业,而另外一个人可以为家庭承担多一点的责任。而且婚姻一般会伴随着孩子的诞生,而孩子作为自己老年的一种保障,可是现在各种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诞生使得这种保障作用大大减小,相反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大,可能还要面临着结婚时为为其买房的风险,所以总体来看,这种保障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即她们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会减小,这样最终使得婚姻成本和收益的相抵点向右移,从而使女性朋友们愿意结婚的年龄增大。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在婚姻市场上大龄女青年的供给不断增加。2、择偶标准的不同从而使婚姻市场上偏好小年龄的女性由于男女择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择偶梯度的存在,使得男性可以找比自己小几岁甚至十几二十几岁的女性作为伴侣,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而女性如果选择比自己小很多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则会受到众多家庭和世俗的制约,她们会面临外在和心理的压力,很难顺利的进入婚姻殿堂,即使在思想比较开放的娱乐界“姐弟”恋也是受到质疑的。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小龄女性追求稳定而舒适的生活,因此她们比较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大的而且有所成就的男性为夫,减少了大龄女性的择偶范围,对她们来讲也会使得在婚姻市场上对大龄女青年的需求的减少,成为“剩女”更多时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3、 路径依赖随着社会的进步提供给单身女性发展自我的机会就越多,而单身女性的事业心就会越强同时对美好婚姻和未来的期望值就会越大,婚姻就会变得愈加的不容易,就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路径依赖”。 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因为爱事业而错过婚龄,又因为放不下事业而在单身的路上走得更远。而如果经历过感情的伤害,很多人会感到感情并不牢靠。出于弥补心理,她总得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事业。所以人们看到她总是在忙碌。但越是如此,越不容易得到感情,最后可能就锁定在单身的路上了。这就是单身女人路径依赖效应。所以我们看到单身女人成为女强人的概率更大。4、 婚姻中的博弈我们假设这样的情况:现在有比较多优秀女性,但只有小王是其中最优秀的,不论是在长相上还是才能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现在假设只有两个男性甲和乙,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都想让小王作为自己的伴侣,但是如果追求小王可能会得罪其他女性,因此他们最求小王是面临较大的风险。乙追求不追求甲追求0,02,1不追求1,21,1表2.1.4 甲和乙追求小王的博弈(2代表追到小王的效用,1代表追到其他女生的效用,0代表谁也没有追求到的效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不知道其他人决策的情况下,即动态决策过程,我们从最小最大化决策出发,那么局中人甲就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如果乙追求的话,那么甲最小效用就是甲也追求,这样他们两都可能泡汤,而如果乙不追求的话,那么甲最小的效用就是也不追求,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对甲来说最大的效用就是不追求,这样可以保障自己至少有伴侣。同样乙也会这样去思考,结果就是两者都会选择不追求,显然这种均衡不是整体效用最大化。那么最终比较稳定的结局就是甲乙都不追求,那么这名优秀的女性,自然而然被“剩”下来。(二)从市场角度即宏观角度来考虑从宏观角度出发来研究“剩女”问题,市场是避免不了会涉及到的,那么婚姻市场对于“剩女”们来说到底存在着哪方面的缺陷或者是影响他们迟迟没有踏入婚姻殿堂的市场问题将是下面将要探讨的。1、婚姻中的“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可能就是保险和旧车市场,买保险的人往往都是那种存在较大风险的人,在婚姻上也类似。婚姻市场上比较迫切于结婚的往往是那些事业上已经有所成就开始考虑到“终生大事”的“剩女”们,而她们的条件十分优越,当然理想老公也必定是一位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电视剧夫妻那些事里那依也这样说过:如果一个男人不能让一个女人敬仰的话,女人就会对这段婚姻失去信心。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思想:男人选女人俯视,女人选男人仰视。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优秀的男士不太愿意和太成功的女性结婚,因为他们因自身优秀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在优秀女性面前失去了,而选择那些“剩女”们的往往是能力相对比较差的,愿意和强势的女性结婚甚至接受女方来为家庭承担较大的责任。如果从婚姻经济学来看,其实婚姻即使一种互补和交换,互补性使得一方强则一方相对弱,这样才比较稳定。因此选择“剩女”们往往是“剩女”们所不能接受的,“逆向”选择的出现使得“剩女”越来越“剩”,结果难逃“齐天大圣”的“美称”。2、婚姻市场的缺陷相信对于八零九零的朋友们来说,“宅男”“宅女”已经被冠于很多人身上,这也是我们婚姻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表现,很多人的交际圈很窄,与之对应的便是择偶对象的范围的大大缩小,这也造就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情理论: “圈子决定爱情”。但很多“剩女”们都有自己对爱情的评价和渴望,而她们的圈子里的朋友往往也是和她们的性格比较相近的,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婚姻往往是互补的,那么她们只有向外扩散自己的交友圈,于是很多相亲节目顺应而生。婚姻市场的第一种缺陷就出现了:婚姻市场的信息不完全,而且搜索信息的成本也是极其昂贵的。对于很多相亲节目来说就存在着婚姻市场的第二种缺陷:婚姻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是比较了解自己的,而对对方的了解只能是通过中介的简单介绍,而这种介绍没有明文规定如果介绍出现差错会怎样处理,甚至一些相亲者本身并非单身,他们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因此婚姻市场上的一些信息不具有一定的保障效应,再加上婚姻涉及感情方面不是能够简单衡量对错,因此大家对彼此的不相信,多大程度上能够让这些苦苦等待爱神的“剩女”们放心的去尝试呢?正如中国古代的一句话所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这些大龄“剩女”们更是害怕会出现结婚之后的“道德风险”。于是乎很多相亲节目被视为一种作秀和娱乐节目也是理所当然了的。3、忽视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1)社会成本一方面“剩女”们往往容易把这个问题看作是自己人生选择问题,即自由结婚和结婚自由,其实这种“剩女”更多是一种意愿性被“剩”下的,她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是自己的一种自愿选择,她们不明白为何自己的长辈们不断为自己介绍对象,因为她们忽视了她们被“剩”对她们家人和家庭造成的压力和负担,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父母成本。对于许多中国家长来说,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照顾好他们的下一代,往往他们还希望自己能照顾到下下一代,责任感和一种幸福感让他们很迫切的为自己孩子介绍对象,这也就成为老年朋友们生活的主要压力来源,对那些誓言要找一个能“配得上”的“剩女”们的婚姻问题更是成为他们心头的一个大石头,“剩女”们或许活的很潇洒,可是她们没有注意到背后为她们默默操心的那些人。同时“剩女”们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很多大龄“剩女”可能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心理方面可能出现忧郁焦虑等一些问题,而这种频繁的心理治疗将使得很多社会资源分布到这个行业,结果没有做到真正最优化资源配置,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对于大龄女性朋友来说,很多已经过了适合生育的时期,再加上她们本来就是“三高”人群,即使她们此时卸下了“剩女”的光荣头衔,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也使得她们的条件对自己未来的孩子不好,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剩女”们可能也是担心这个问题,于是乎选择“丁克”之家(不要小孩的家庭)也成为一种时尚。这样下来祖国未来的花朵都被“遏制”了,我们的未来的发展如何让我们不担心,如何得到保障?(2)社会收益首先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单身女人会使各种社交场所和婚介的发展成为必然,“非诚勿扰”“相亲赢未来”“缘来就是你”许许多多的相亲节目的应运而生不正是印证了社交和婚介市场的蓬勃发展吗?其次各种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龄女青年也是贡献不少力量的。由于失去婚姻的保障,给自己未来生活带来的风险增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素质也将是他们必须花费心思和金钱的地方,自然而然的会带动起各种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最后单身女人带动各种培训教育机构以及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因为单身女人的高收入和对自己素质能力提高的要求使得他们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机构,而且事业和婚姻的失衡使她们更加渴望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宿,而现实中的缺乏使得她们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节奏和高竞争力的生活她们会选择加大个人素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投资。虽然单身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社会收益的。那么这种具有外部效应的社会行为,我们在没有考虑到社会成本和收益的条件下,往往可能使得婚姻市场上女性年龄供给偏大而没有反映真实情况。三、改善“剩女”状况的几点看法前面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了一下“剩女”在私人角度和面对婚姻市场不选择结婚的原因,那么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一)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我们女性自身来讲: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工作和家庭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真正聪明能干的女性应该知道人生处于那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抓住机遇,同时大龄女性不需要一味的攀比,也不需要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猜疑,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选择理性的结婚对象。(二)将“剩女”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加入到婚姻的双方之中结婚时具有外部效应的行为,我们如果想反映真实的话,那么我们还是需要将这个外部成本内部化,就如有污染的企业一般,我们不能仅仅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考虑市场需求和供给我更多要看到它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和成本,想解决这个问题,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通过征收税收和提供补助来解决,如对30岁以上单身人士收取税收,这样一方面会将一部分的社会成本加入到她们的单身成本之中。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向她们传递一种提倡结婚的思想。二:内部化也是解决外部效应的一种办法,如同将污染企业带来的社会成本转化成企业自身所必须解决的成本时,那么谁污染谁治理便是一个很好的成本内部化政策。那么在婚姻市场上,超过一定年龄的人士我们对其孩子以后的教育等方面不给予很多的照顾和减少优惠政策,她们则自己必须为自己高龄结婚准备承受的成本,这样的话,迟婚给她们带来的成本无疑又增加了。(三)婚姻中介所可以被纳入公共部门现在的婚姻中介太多,但没有一个是可以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对于许多想结婚的人士对婚介中心抱有怀疑态度,因为他们十分害怕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的一方,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贝克尔在家庭论中指出,结婚之后想要结束一段婚姻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要背负上道德的压力,而结婚之前他们寻找新的伴侣的机会和成本则是相对很低的,所以很多人对婚姻介绍所的不敢太过于相信,是他们必须保持一个较警惕的状态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婚姻市场,多少能够在最终走到一起,共结连理呢?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建立一个比较有效的婚姻市场呢?政府部门来参与和组织婚姻中介无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首先这样的婚姻中介不需要人们在搜寻其他对象的同时,再去搜寻婚姻中介诚信度是多少,这样我们可以大大缩减搜寻成本。其次,婚姻中介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必须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提供信息的对方的信息可信度是多少,这个过程就如同银行贷款给企业一样,需要对其还贷能力进行评价,即对其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而在婚姻市场上,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的婚史,家庭背景,以及工作等其他方面比较全面的信息,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是成本极高的,政府是比较有能力去完成这个的,对于成本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婚姻税收来达到集资的效果,再回到前面的例子政府可以通过对每个30岁以上没有结婚的人单身人士征收很少的税收,来为这个组织提供资金,甚至可以通过建立婚姻基金将筹集起来的基金用于投资,再将投资收益用于完善婚姻中介职能以及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参考文献:1宇宏 索志林.“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城市经济报.2010年10 期.2杨超.“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与感性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3期.3左雪松.理性的冷静还是非理性的狂热?女性张力背景下“剩女”择偶的路径依赖与模式纠结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6期.4朱庆利.浅析婚姻经济学婚姻中的博弈论J.中国商界报.2008年1期.5Gary Stanley Becker.A TREATISE ON THE FAMILYM.商务印书馆(译).2009年3月388-391.6张乐.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11期.7朱考金 杨春莉.当代青年婚姻成本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4期.8杜双燕.“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J.西北人口.2008年5期.9许琳玲.当前社会形势下剩女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探析J.海峡科学报.2010年8期.10高丙吉.男剩女的经济学解释N.济学消息报,2009年5期11许艳丽.论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12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年12期.222-223.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拉下帷幕,虽然有不舍和遗憾,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关心照顾和开心是最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