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一节典型例题.doc_第1页
种群和群落一节典型例题.doc_第2页
种群和群落一节典型例题.doc_第3页
种群和群落一节典型例题.doc_第4页
种群和群落一节典型例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例题解析一、基本概念例1 (2008重庆高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因为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以A不正确。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由很多树种组成,它们组成的不是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还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所以正确的是D。【易错点点晴】准确把握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定义和组成范围。种群必须是能够自由交配并产下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都能自由交配产下可育后代吗?不能,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是从属关系,要细分清楚。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例1 (2009盐城调研)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此题易错选A或D。草地中跳蝻由于活动范围较小,可能使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只有C正确。【易错点点晴】此题容易对不同生物使用的调查方法产生混淆。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例2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网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黄鹂有6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为()A.20只 B.15只 C.75只 D.450只【答案】 A【解析】此题易错选C。在计算时要注意每次网获的30只鸟并不都是黄鹂,要计算黄鹂的个体数,就要排除此种干扰。设该地区黄鹂约为x只,则x:5=8:2,x=20。【易错点点晴】此题容易错在计算中使用了30只鸟及没有使用第二次捕获黄鹂的总数。种群密度调查计算时要针对每一个种群进行,要准确理解使用计算方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三、生物间的关系例1 (2007南京二次调研) 下列简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 )A B C D【答案】D【解析】考查生物种间关系。中AB间可相互有利,是互利共生关系。中表示物质及能量只能由A流向B,应表示捕食关系。中A、B都从C中获取营养,是竞争。表示B生物从A生物体表或体内获取营养,一方受害,所以是寄生。【易错点点晴】此题易错选B。要准确区分各种关系,要注意理解相关概念,抓住营养物质的流向进行分析。例2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种群与种群为捕食关系,种群依赖于种群 种群与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种群为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种群为型增长,始终受到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由曲线数量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群的关系是竞争,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种群为型增长,种群开始一段时间可以看做是型增长,但后来数量迅速下降。只有正确。【易错点点晴】根据曲线变化特点,正确识别种群间的关系及增长类型,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捕食与竞争关系的曲线易混淆,捕食关系曲线的变化特点是呈“此消彼长”,一般不会出现一方消失,而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最终会消失或维持很少的数量。四、“J”型与“S”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种群增长率例1、(2009年高考模拟)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图中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率,所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0t2间。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直到t2时,达到最大容纳量,即K值。【易错点点晴】注意区分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J”型增长的曲线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增长曲线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例2(2009湛江市模拟)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以后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 A【解析】此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e点为种群最大容纳量,此后增长速率为0。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以前,合适的捕捞量,是捕捞后到C点,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恢复最快。蝗虫防治应在b点,此时数量少,繁殖慢。环境容纳量,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易错点点晴】此题易错选B或D。要准确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含义,种群增长在K/2时增长率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达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0.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例3 (2008理综山东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3)1.96 (4)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解析】考查种群增长曲线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第一个空为开放式答案,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使环境容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2) 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S型曲线与J型曲线增长的区别是因为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的影响;在K/2时环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3)改变膳食结构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要根据能量流动原理计算,可假设原来所供养的人为X,改变膳食结构后可供养的人为Y,则植物的总能量为(改善之前), (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总能量不变,故 = ,两侧分别提取出X和Y,然后求即可。(4)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间膈(即所谓都20岁生育的话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的话,100年只繁殖4代,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少生一代,少出生很多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易错点点晴】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般有型增长和型增长,型增长发生的条件是在无限的环境中,一般出现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或生态系统中某种群一开始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从整个过程看,一般应呈型增长。一个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开始,空间资源相对充足,天敌少,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迅速增加,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同时天敌会增加,使种群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后相对稳定,即K值,当种群数量达K/2时增长率最大。例题: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_。(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增长是在迁入第_年后开始的。(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答案:(1)d(2)b(3)2;5 (4)b题眼点拨:种群数量“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容纳量,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也是经济动物捕杀的最佳效益期,越接近K值,环境的阻力越强。类题解法揭示: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弄清曲线的含义以及关键点的含义。如图:分析:“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图像中阴影部分表示由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也就是环境阻力的大小。曲线的斜率即为增长率,“S”型曲线在K2时,斜率最大,即增长率最快。五存活曲线分析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 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为了方便不同动物的比较,横轴的年龄可以各年龄其占总存活年限的百分数来表示。 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型(凸型):曲线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 型 (直线型):曲线呈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型 (凹型) :曲线凹形。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例:下图为牛群和鸡群两个种群存活曲线,据图分析说明: 若曲线为某养牛场的牛群,表示该牛群属于 型,因为该牛群中 个体很多,而 很少。则该牛群的种群密度会 ,表示该养牛场经营正常兴旺。 曲线是某养鸡场的鸡群,属于种群的 型,该鸡场进入经营危机状态。因为 太少 死亡太多,经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 鸡,处理掉 鸡,保持 鸡多 鸡少的性别比例;或购入或孵化大量 鸡,加以良好的饲养管理,使之有很高的 ,让鸡群转化为 型。答案;增长 幼体和成年体 老年体 越灰越大 成年鸡 幼年鸡 育龄 老龄 母 雄 幼鸡 存活率 增长 六柱形图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D.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试题分析选A。本题从理解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获取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入手,以生物与环境之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命题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做题技巧。学生只要看清是选错误的,是很容易做出的。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竟争,某一种生物的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应变练习: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BC D【答案】 A2、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种类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有机肥田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化肥田4 79 16 41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动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答案:A3、(2005全国理综I)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人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B5、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6.(09金华十校联考)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 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 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 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7.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利用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次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