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沧桑巨变展新颜.doc_第1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 沧桑巨变展新颜.doc_第2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 沧桑巨变展新颜.doc_第3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 沧桑巨变展新颜.doc_第4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 沧桑巨变展新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霞焕异彩 新宁展新颜新宁县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综述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岁月如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新宁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有如春风化雨,带来了新宁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县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十年铸就的辉煌为新宁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崀山在申遗的强劲推动下载着“丹霞之魂”的美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新宁正以跨越式发展的姿态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创造着灿烂美好的明天。思路:在认识升华中调整完善发展战略的确定,源自于对县情的准确把握,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以及县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和执政者智慧的结晶。三十年来,新宁县历届班子都在致力探索适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先后从“农业兴县”到“强基础,调结构,兴旅游,扩城镇”,再到“旅游带动,三化并进”,每一次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印证着新宁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观念的更迭。2006年的县第十次党代会上,县委确定了“旅游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农、开放搞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路,指明了新宁在新时期新的发展起点上加速前行的正确航向,促进了全县思想的大解放和生产力的大提升。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切合县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三十年来,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9402万元,2007年达到284855万元,增长了29.3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60.4:17.4:22.2调整为2007年的35.1:23.9:41,从传统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投资大幅增长,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404万元,2007年达到254732万元,增长180.4倍,年均增长50%以上。财政稳步增收,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826.41万元到2007年的13441万元,增长15.1倍,年均递增10.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3664万元到2007年的66667万元,增长15.1倍,年均递增10.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的129万元到2007年的249794万元,增长了1935.4倍,年均递增29.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85元,提高到2007年的1800元,年均递增11.1%。城镇职工年工资由1978年的491元提高到2007年的16644元,年均递增12.9%。这一组组数字,犹如一个个坚实的足迹,真实地反映出新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历程;犹如一组组跳动的音符,生动展现出新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犹如一级级迈进的台阶,有力地印证着新宁改革开放以来战略思路的调整所带来的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旅游:在品牌建设中发展壮大 崀山是新宁的名片,旅游是新宁的优势资源,是新宁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希望的产业。县委、县政府把“旅游立县”作为首选战略,按照“苦练内功,外创品牌”的思路,做大做强崀山旅游产业,致力于将优势产业转化为优势经济,加快推进富民强县的进程。对旅游优势资源认识的逐步提高,就是对县情的理性分析和准确把握;对旅游优势产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判断;科学发展崀山旅游,是实现新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立县”战略的确定,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1992年,崀山天然公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县旅游开发的起步。1995年,首届“中国崀山旅游节”成功举办,崀山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然后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一路走来,到2007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同时,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地方”、“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风景名胜区”,“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崀山像舜帝衷情眷恋的绝色聪慧的皇英,款款走出数千年历史的风尘,以天生丽质的姿容呈现在世人面前;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大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崀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面积6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62平方公里,现已开发出天一巷、辣椒峰、夫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18处风景小区,带动舜皇山、黄金牧场、风神洞、宛旦平故居、鲤溪漂流等10大外围景区的开发,新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十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2007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7%。2006年6月,我县率先提出“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同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长沙召开“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内专家学术研讨会”, 并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列入国家“十一五”申报世界遗产规划,正式启动实施崀山申世遗工作,这是崀山旅游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省市将崀山申世遗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我县举全县之力,按照“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申报一举成功”的要求,大力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及保护性设施建设,全力推进申世遗进程。景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标准的游步道让人耳目一新,悬空栈道令人惊叹不已。购物、宾馆、餐饮、娱乐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是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坚守的原则。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是我省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之后第二部景区保护法规。随后,国家建设部批准了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崀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崀山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崀山风景资源及地质遗迹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崀山由一个县级旅游开发区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这一历史性的大跨越凝了聚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努力,也蕴涵了决策者的高度和眼量。崀山的明天更美丽,是新宁人民共同的梦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必将打造出全省旅游“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的新格局,神奇美丽的崀山必将以“天下良山”的宏大抱负,为湖南旅游强省和新宁的跨越式发展谱写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轨中提质升级新宁是传统农业县,农业在县域经济结构中长期饰演着一极独大的角色。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将传统农耕和自然经济模式拉扯到时代的幕后。到新世纪,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优化了经济结构,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世纪70年代末,新宁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弱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少半。1978年,我县农村出现自发将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的做法,有879个生产队将1799公顷的水田、旱土承包到农户,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新宁农业由此步入柳暗花明的发展之路。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开始适应市场的需要,自觉淘汰没有经济效益的种植品种。1988年,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柑橘大县的目标,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雏形。200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2002年,全县将脐橙、楠竹、鹿牛、药材确定为县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壮大支柱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关键环节,由此我县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成功路子。特别是2006年“产业兴农”战略的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新宁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三十年来,农业产值大幅增长,粮食生产持续增收。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78年的809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56520万元,增长了18.3倍;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8.06万吨到2007年的33.15万吨,增长了83%。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全县形成脐橙、牲畜、竹木、药材、烤烟、双孢菇六大支柱产业,脐橙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湘南-桂北-赣南柑桔优质产业带脐橙生产重点县,“崀山牌”脐橙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大头牲畜养殖稳定在100万头以上,建成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12个。活立木蓄积达到700万立方米,发展楠竹31.7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红豆杉3万亩。种植双孢菇50万平方米,发展烤烟1.5万亩。我县先后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区、脐橙出口基地县,全省用材林、速生丰产林、楠竹生产基地县。新宁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力量和装备水平升级换代,农村交通、水利、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县抢抓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一战略决策是基于建设旅游强县,要求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旅游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要求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注重民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县按照“强基础、兴产业、树形象”和“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迈大步、五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推动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11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出黄龙镇三星村、白沙镇石湾村、回龙镇杨桥镇、飞仙桥乡岩口冲村等带动性强、影响面广的优秀示范村,崀山镇和黄龙镇三星村分别获得湖南省首届新农村建设“十大魅力乡镇”、“十大明星村”荣誉称号。“凤凰涅槃,化蛹成蝶”,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在碰撞、融合后蜕变、提升,新宁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农村贫困面和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一个个规模壮观的产业基地欣欣向荣,一座座整洁的农家院落遍布在夫夷江两岸,一幢幢漂亮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新宁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农庄模式、订单模式、公司模式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行,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正在新宁大地上蓬勃发展。工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向前迈进建国以来,我县工业经历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曲折过程,但一直未能改变短腿弱小的尴尬局面。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新宁的水泥、化肥、机械、造纸等本土传统工业曾经创造过令县人记忆深刻的业绩。进入市场经济后,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形势,新宁工业仍然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也遭遇了旅游县要不要发展工业等观念的困惑。新世纪初,一路如履薄冰走过来的新宁工业,脆弱得几乎不堪一击。仅有的几家规模工业企业濒临倒闭,县水泥厂和造纸厂高高耸立的烟囱像巨大的惊叹号压在执政者的心头。摆脱体制机制的束缚,让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搏击,这既是新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县委、县政府振兴工业经济的突破口。新宁工业企业改革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以2003年的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脱胎换骨式的历史转折点,开启了我县现代工业的发展之路。2004年至2005年,我县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9家国有规模工业企业和63家集体企业的改制,不仅破解了企业生存的难题,而且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果说改制去除了企业发展的羁绊,但要让弱小的工业经济兴盛起来,还必须依靠“开放搞活”为工业企业“强身健体”,以开放搞活靠大靠强省内外品牌企业,以民营招商引进管理、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为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2003年,以万新罐头公司转让给湖南家家红食品有限公司为里程碑,开始了方兴未艾的工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南方电子、山立水电、先锋纸业、创新木业、天宝锑矿等省内外品牌企业先后落户新宁,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与县域优势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新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旅游县更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正确方向,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新宁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2005年始建的观瀑工业园,至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入园企业11家,实现产值4.18亿元,成为我县新型工业集群发展的平台。三十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93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9.42亿元,年均递增12.8%。改革开放初期,全县仅有17家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和55家小型集体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规模工业37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83家,个体工业3859家。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扩张,优势产业迅速成长,培育了水电开发、竹木加工、食品加工、水电制造、矿产开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全县共兴建水电站128处,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发展壮大了以创兴木业、福鑫木业、新柳竹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企业,以家家红食品、满师傅食品、崀山果业、海盛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山立水电、先锋纸业、南方电子等骨干工业企业。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山立新轮”、“创兴人造板”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满师傅”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家家红成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昔日破旧的厂房已成为发黄的照片封存于历史的档案,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花园式的厂区、一间间现代化的车间。宽广笔直的园区大道,像新宁工业快速发展的跑道;接踵而至的入园企业,成为新宁工业兴旺发达的强大引擎。我县围绕旅游办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工业发展农业,形成工农互促、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围绕强县兴工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新宁工业必将振兴,创造新的辉煌。基础:在加快建设中巩固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前,一条蜿蜒曲折贯穿县境的夫夷江是新宁自古以来对外运输的主要通道,奔流千古的夫夷江水承载着世世代代新宁人民肩挑手提的沉重叹息;1970年代,一座只有2.94平方公里、人口仅1.45万人的县城,北门老城破旧不堪,仅有的一条解放路建筑参差不齐、街道狭窄拥堵。区位不便,交通不畅,城乡落后,基础薄弱,是改革开放以前新宁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体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率先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把加强基础建设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不遗余力地推进城镇、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新宁人民用汗水和心血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用勤劳与智慧换取了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交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1978年,我县告别没有通车公路的历史,交通运输转变为以公路运输为主。当时,全县公路里程557.1公里,其中95%为砂石路面。2001年,我县实现乡乡直通公路,宣告结束没有水泥路的历史。2003年,我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交通大会战。2003至2004两年间,全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91.9万元,完成97.59公里的通乡公路改建及154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752.9公里,县内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初步形成。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4.8亿元,完成国省道改造52公里,县道改造197公里,农村通达公路495.7公里,农村通畅公路977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和70%的村通水泥路。城镇扩容提质阔步前进。1999年,我县引进邵东宏基实业公司投资6930万元开发大兴路商贸新区,迈出了县城扩容的崭新步伐;2002年,解放路改造拉开了旅游新城提质的序幕。2003年以来,县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开发了大兴、春风商贸新区,硬化县城主干道26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46.8万平方米。崀之韵广场、崀山宏基大酒店、崀山实验学校、金来市场、好日子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市政亮点工程相继完工,一个具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新城初具规模。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展了2/3;县城人口增长到10.7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8%。2005年,我县荣获湖南省文明县城称号。与此同时,回龙、万塘、高桥、马头桥、靖位等乡镇小城镇建设的风起云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3万亩。开工建成小水电站128处,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并入了国家大电网,新扩建35千伏以上变电站8座,对167个村实施农网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顺利通过国家电气化县验收。“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而今新宁大地,农村通畅公路、高标准水渠如巨龙蜿蜒,环回交织;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如神蛛结网,覆盖城乡。整洁的村庄、快捷的交通、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诠释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新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增强了发展后劲。社会:在全面进步中走向和谐八百多年以前的南宋绍兴二十五年,设置新宁县,取意为“绥靖安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也”, 偏居一隅的新宁,经历八百多年历史的兴衰,一路踉跄走至现代;五十九年前的1949年,新宁和平解放,未遭受流血牺牲的战争创伤,直接走到新中国明媚的阳光下和幸福的日子里;今天,新宁仍然新之宁之也,青山绿水恬静安然,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三十年来,新宁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寄宿制学校14所,改造中小学危房9.37万平方米,在校小学生巩固率和初中生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一中、二中、三中先后晋升为省、市示范性高中,“普九”和“双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新宁率先推广的“留守孩子代管家长制”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成果二等奖。公共卫生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