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缺失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doc_第1页
德育缺失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doc_第2页
德育缺失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doc_第3页
德育缺失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doc_第4页
德育缺失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缺失 当今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东台市廉贻镇中学 王恒兵关键词:德育 缺失 原因 改变曾看过现代快报刊出的这样一条消息:南京一位53岁的养鸭农民在去菜场的公交车上,发现一欲行窃的扒手,正义的老人出声警告了扒手。作案未遂的扒手恼羞成怒,当场跟老人吵了起来。到站下车后,扒手又引来了两位同伙,一起围攻殴打老人,并公然叫嚣:“敢坏老子的财路,老子整死你!”。在近百人的围观下,老人苦苦求救,却无一人出来阻止,也没一人打电话报警。约半小时后,老人被活活打死,罪犯扬长而去。看了这则报道,心里满不是滋味。不知那老人临死时心里怎么想?不知那罪犯何以如此嚣张,敢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活生生打死人?不知那众多围观者又怎么想?惭愧吗?人性呢?其实类似的事例听多了,比如客车上色狼公然强暴弱女子,闹市街头歹徒公然持刀抢劫、行凶杀人。这些消息如果不是出自于报刊,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些事情真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结果往往都是歹徒得逞了,因为围观的人也许在歹徒眼里只是一些没有灵魂和思想的空空的躯体。他们眼里没有正义与邪恶,他们心里没有勇气与良知。我无意过多谴责什么,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呼吁我的教育同行来思考这样一些话题:除了这些令人发指的极端事例外,社会上每天还有多少道德沦丧、正邪不分的事情发生?世风至斯,作为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一块阵地,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该好好反思吗?反观我们的校园,学生不辨荣耻、不明是非、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事例不也比比皆是吗?今天的学生不也可能成为明天街头的那些围观者甚或罪犯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学生德育缺失呢?(一)社会原因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极不和谐的时代。一位哲人说过:“由于缺乏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此关怀,缺乏一种精神砥柱,我们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国人受整体性共存的思想束缚太多。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搞活了经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也把人们的视线过多地引到了“钱”字上,钱的功能被无限地放大了。在不少人的心中,有钱便有了一切。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也会依据钱的多少来进行。甚至各种各样的光环、荣誉往往也会与“钱”结伴而来。加之国门打开之后,各种西方生活方式与思想情调纷至沓来,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人们超越整体性共存的思想束缚之后,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极力追求绝对自由、民主,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东西。中国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为造福社会而学习的只占15%。在这里,追求绝对的自由民主已演变成一种极端的自私。这一切都必然带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混乱,导致部分学生孳生拜金主义思想,诚信意识差,团队精神弱化、涣散,极少数学生甚至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和伦理标准。我曾在班上向我的学生讲了本文开头的那则报道,学生听后也义愤填膺。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走上去与罪犯作斗争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面面相觑,不敢回答。问问原因,有的说怕歹徒的刀伤了自己。更多的人说,怕歹徒事后报复。在这里,人的自私体现得淋漓尽致。(二)家庭原因随着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就业竞争的加剧,加之受社会功利主义的驱动,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单元化了,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其他种种都无所谓。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到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父母的盲目宠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小皇帝”、“小公主”。在上个世纪尝够了贫穷滋味的父母们现在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条件相对优裕了,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孩提时缺少的一些物质享受加倍地在孩子身上补偿回来,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迁就纵容。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与别人和谐相处,不懂得相互谦让。一有矛盾冲突,首先想到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心理耐挫能力极差。(三)学校原因1、重智育轻德育在目前现有体制下,考试是录用人才的最有效也几乎是唯一的手段。高考的选拔功能几乎全是以试题来体现的,而考试的内容似乎又很难体现德育。因此,学校、老师一般都唯分数至上。学校的德育功能只能在每周例行的班会课上或者一学期有限的几次集会上去体现。至于班主任平时的思想工作,也几乎是围绕智育这一核心来开展的。2、道德教育形式化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学校道德教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学校的德育功能往往更多地体现在查漏补缺,处理偶发事件上。这种“堵”的方式往往会导致学校德育的教条化、简单化,造成学生的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再回到课堂上来,许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上,教学目标一栏内也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难觅其踪。3、少数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偏离了轨迹少数教师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过深,漠视了师德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漠视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示范作用,做出一些有损师表形象的事情,如推销资料、搞有偿家教、向家长索礼索贿、参与赌博等等。这些教师的言行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灰色的种子。4、残酷的升学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升学竞争,必然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痛苦、失望、焦虑等情绪,都在严重地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人性扭曲,精神孤僻,人格堕落,有的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5、现行课堂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成功教育、鼓励性教育,淡化批评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整日处于赞扬和鼓励的氛围中,缺少耐挫心理训练。一旦学生毕业走上社会这个大舞台,各种竞争、挫折很容易会让他一下子陷入痛苦、迷惘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理性。面对种种精神迷失,我们还能麻木不觉么?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难道就应该在我们的昏昏然中每况愈下吗?在此,我以一个普通教师的名义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个话题,来共同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如何引领我们的学生重新找回缺失的精神内涵呢?如何消除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太大的课题,我无心也无力在这里作一个全面的阐释,只想就教育内部的话题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见解。首先,广大教师要牢牢树立“师表”意识,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很多时候,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灵魂是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谁都不能否认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成为倡导社会新风尚、重建学生精神家园的排头兵。第二,致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点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学生,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知荣明耻重在实践。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而不付诸行动,那么教育就很难有实际效果。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实践活动、生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知荣明耻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和各种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牢固树立起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第三,加强“问题情境”教育教育的永恒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性的需求,二是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这两者会构成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一对矛盾,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寻求有力的依据。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美,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在1989年召开的关于21实际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倡导“学会关心”的理念。报告明确指出:应当教育青少年从只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设社会问题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引领他们进行一些理性思考,针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辩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面对种种暴力事件、道德缺失、价值失衡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体验自己的责任。人一旦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权利,就会自觉地承担起改造自我、改造社会的责任。视野开阔了,胸襟豁然了,就会消除“小我”顾大局,就能正确处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了。第四,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道德缺失的典型标志是内心缺乏一种精神,一种伟大崇高的精神。当今社会中不少人会对“伟大、崇高”这些字眼嗤之以鼻,那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心中高高飘扬起一面面精神的旗帜,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中国古代有句格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的心中必须有一种崇高的向往和追求,这就应该是引领他前进的心中的旗帜。教育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们拥有太多的名人故事,无论是他们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史,还是他们的自我磨砺,自律自强的精神意识,都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我们还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多少代作家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杰作会教育我们,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所倡导的“教养中心论”也强调教育要努力挖掘伟人与名著的精神资源意义,以此形成社会的和谐秩序和内聚力。他断然作结: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第五,以和谐的现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中,通过和谐去建立一种秩序,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小而言之,就是要建立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