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_闫之辉.pdf_第1页
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_闫之辉.pdf_第2页
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_闫之辉.pdf_第3页
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_闫之辉.pdf_第4页
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_闫之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R F We a t h e r R e s e a r c hF o r e c a s t 模式系统是 由许多美国研究部门及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进行 开发研究的新一代中尺度同化预报系统 WR F模式 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在1 9 9 7年由N C A R中小尺度气 象处 N C E P的环境模拟中心 F S L的预报研究处和 奥克拉荷马大学的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四部门联合发 起建立的 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N O A A共 同支持 WR F模式系统具有可移植 易维护 可扩充 高效率 使用方便等诸多特性 使新的科研成果运用 于业务预报模式更为便捷 也使科技人员在大学 科 研单位及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1 2 第1卷第6期 2 0 0 7年1 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 e s e r t a n dO a s i s Me t e o r o l o g y 研究论文 WR F 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 闫之辉 邓莲堂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1 0 0 0 8 1 摘要 WR F We a t h e r R e s e a r c hF o r e c a s t 模式系统是由许多美国研究部门及大学的科学家 共同参与进行开发研究的新一代中尺度同化预报系统 本文主要对公开发布的WR F模式V 2 0 版本中使用的微物理过程方案进行简单介绍 并在国家气象中心建立的与T 2 1 3中期预报模式 相嵌套的预报系统的基础上 对不同微物理过程方案进行了降水预报对比试验和检验 对各方 案的降水预报性能进行初步评估 试验结果表明 总体预报效果L I N方案较好 而对流参数化方 案从降水落区预报和对流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两方面看则是K F和N K F方案的预报效果较好 关键词 WR F模式系统 中尺度同化预报系统 微物理过程 水相物质 中图分类号 P 4 5 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0 0 2 0 7 9 9 2 0 0 7 0 6 0 0 0 1 0 6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M i c r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nWR FM o d e l a n d I t s P r e d i c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 Y A NZ h i h u i D E N GL i a n t a n g N a t i o n a l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C e n t e r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We a t h e r R e s e a r c ha n dF o r e c a s t WR F p r o j e c t a sa na d v a n c e dm e s o s c a l ed a t a a s s i m i l a t i o na n df o r e c a s t s y s t e mi s d e v e l o p e dj o i n t l yb yal o t o f s c i e n t i s t s o f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a n d u n i v e r s i t y I nt h i s p a p e r t h em i c r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c e s s s c h e m e s u s e di nWR Fm o d e l i nv e r s i o n2 0 w h i c hh a db e e np u b l i s h e dw a sd e s c r i b e ds i m p l y b a s e do nt h eWR Fm o d e l s y s t e mw h i c hn e s t e d w i t hT 2 1 3m e d i u m r a n g ef o r e c a s t m o d e l t h e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f o r e c a s t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s c h e m e sw a s e x p e r i m e n t e dc o n t r a s t i v e l ya n dv e r i f i e d a n dap r e l i m i n a r ye v a l u a t i o nw a s p r e s e n t e dw i t hr e g a r dt o e a c hs c h e m e s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s h o w e dt h a t L I Ns c h e m ei nm i c r o p h y s i c s a n dK Fa n dN K Fs c h e m e i nc u m u l u s c o n v e c t i o n s w e r e b e t t e r t h a no t h e r s K e yw o r d s WR Fm o d e l m e s o s c a l ea s s i m i l a t i o na n df o r e c a s t s y s t e m m i c r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q u e o u s p h a s e m a t t e r 收稿日期 2 0 0 7 1 0 1 8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 课题 2 0 0 2 B A 9 0 4 B 0 5 资助 作者简介 闫之辉 1 9 5 4 男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模式物理 过程研究 E m a i l y a n z h c m a g o v c n 1 第1卷第6期 2 0 0 7年1 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 e s e r t a n dO a s i s Me t e o r o l o g y 研究论文 WR F模式是一个完全可压缩 非静力模式 控 制 方 程 组 为 通 量 形 式 模 式 的 水 平 网 格 采 用 A r a k a w a C格式 这种格式有利于在高分辨率模拟 中提高数值计算精度 模式的动力框架有3种不同 方案 前两个方案都采用时间分裂显式方案求解动 力学方程组 即模式中垂直高频波的求解采用隐式 方案 其他的波动则采用显式方案 这两种方案的 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所采用的垂直坐标的不同 分别 是几何高度坐标和质量 静力气压 坐标 第三种动 力框架方案采用半隐式半拉格朗日方案求解动力方 程组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采用比前两种模式框架 方案更大的时间步长 目前 前两种方案都已经实 现 而第三种方案还未发布 在未来的研究和业务预报中 WR F模式系统将 成为改进从云尺度到天气尺度等不同尺度重要天气 特征预报精度的工具 目前 在WR F模式开发的初 始阶段 仅实现了一些基本物理过程如辐射 边界层 参数化 积云对流参数化 次网格湍流扩散 以及云 微物理过程 格点可分辨尺度的降水过程 等方案的 调用 并且这些方案大多数是从其他模式移植过来 的 由于WR F模式重点考虑1 1 0 k m的水平网格 所以模式中的一些物理方案可能在此分辨率下不是 很理想 在WR F模式的发展计划中 未来将会实现 一套描述更为精细 合理的适合分辨率在1 1 0 k m 的模式物理方案 本文将在引入的WR F模式 3 V 2 0版 的基础 上 对WR F模式中使用的微物理过程进行简要介 绍 并使用国家气象中心中期同化预报系统T 2 1 3 的同化资料进行了应用性的降水预报对比试验 以 期在一定的分辨率条件下 对WR F模式在我国现 有资料条件下的预报效果及特性有所了解 1微物理过程基本方案简介 模式的微物理过程中共包含了7个基本方案 1 K e s s l e r方案 暖云方案 2 E t a n e w方案 E t a模 式的改进方案 3 WS M 3方案 4 WS M 5方案 5 WS M 6方案 6 L i n方案 7 T h o m p s o n方案 7 个方案中考虑的微物理过程简介如下 K e s s l e r方案 4 中与水相物质有关的预报量有 水汽混合比 云水和雨水 该方案为简单的暖云降 水方案 方案中忽略了液体水与冰之间的相变过程 云水的产生来自于水汽的凝结 遇不饱和层时产生 蒸发 方案中包含的微物理过程有 水汽的凝结 云 水向雨水的自动转换 雨水与云水的碰并 雨水的蒸 发 雨滴的下落速度参数化等 E t a n e w方案是N C E PE t a模式中的改进方案 在E t a n e w方案以前的方案 Z h a o C a r r方案 5 中 模 式变量中与水相物质有关的预报量有两类 云水 或 云冰 水汽的混合比 云水与冰的计算采用下列方 法 当T 0 时 由凝结过程产生的液体水生成云 水 当T 0 时增加了融雪的蒸发 雪的 融化也被允许在一定厚度的气层内缓慢进行 但 冰在温度 0 时立即融化 当T 4 0 时 云水立即 全部冻结 当T T 4 0 时 云水 雨水部分冻结 云水与冰 雨水与 雪可以共存 此时 云和雨水是过冷水 这里除了液 态水与固态水间的交叉碰并外 简单冰方案和复杂 冰方案的区别在于 简单冰方案的冻结和融化只在 冻结层 0 层 的相邻层发生 由于相变潜热的作用 在冻结层附近可能会出现温度反馈的不连续 复杂 冰方案中雪的冻结和融化允许在一定厚度的模式大 气中发生 温度反馈的分布也更加连续 合理 WS M 5方案是在N c l o u d 5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与 WS M 3方案相似的改进 L i n方案 8 是物理过程描述较为复杂的方案 方 案中与水相物质有关的预报量有 云水 雨水 冰 雪 霰和水汽 当T 0 时 云冰全部融化成云水 当温度介于两者之 间时 云水 云冰 雨水 雪 霰可以共存 在微物理 过程的描述中 雨水的生成包括了 云水向雨水的自 动转换过程 雨水与云水的碰并 雨水的蒸发 雨水 的冻结及被雪 霰的碰并 雨水与冰的相互碰并等 雪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 云冰向雪的自动转换 雪与 云水的碰并 雪和雨的碰并 雪与冰的碰并 雪的升 华和凝华 雪的融化 融雪的蒸发等过程 霰的生成 过程包括 雪向霰的自动转换 霰与云水的碰并 霰 与雨水的碰并 霰与云冰 雪的碰并 霰的融化 雨滴 的冻结过程 霰的湿增长过程 霰的凝华和升华过 程 融化霰的蒸发等过程 由于该方案中考虑了较 多的固态水变量 各变量之间 固态水与固态水之 间 液态水与液态水之间 液态水与固态水之间 的 碰并过程 碰并后产生的新的类别等考虑的较为复 杂 如在霰的生成过程中 就考虑了霰的干增长和湿 增长过程 所谓干增长即为霰与云 雨 冰 雪等的 碰并 碰并后全部生成了霰 而湿增长过程则在碰并 过程中考虑了相变 热传导等相互之间的热量平衡 各种碰并过程发生后可能其中一部分物质生成了 霰 另一部分由于热量平衡的原因无法冻结而生成 了雨水 这也是碰并过程中将云水转换为雨水的一 种有效途径 在霰的生成过程中 可根据碰并的情 况 最终在干增长和湿增长过程中选用霰增长较小 的参数化方案 WS M 6方案是在WS M 5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 预报变量霰 使水相物质的预报量达到了6个 由于 预报量的增加 微物理过程较WS M 5方案更为复 杂 方案中基本微物理过程与L i n 1 9 8 3 相似 但碰 并过程和一些经验参数的选择有所不同 可降冰 水 的融化 冻结 项的计算在下落质量通量的小步 长中进行 这样可以增加过程加热项的计算精度和 计算稳定度 T h o m p s o n方案 9 是R e i s n e r 1 9 9 8 方案 1 0 的改进 方案 该方案中预报变量在WS M 6的基础上增加了 冰的数浓度预报 由于数浓度不再通过经验关系计 算 微物理过程的计算更为准确 另外 单参数总体 微物理方案都简单地使用了与M a r s h a l l P a l m e r分 布有关的云水向雨水的突然转换 截距参数多取为 8 1 0 6 m 4 因此 液体水滴经历了一个从无沉降 大 多数总体微物理方案不考虑云滴的沉降作用 云滴 即刻转换到雨滴状态 这种假定几乎没给作为毛毛 雨滴的液体水滴与其它微物理变量如雪 霰和云水 进行相互作用的时间 代替这种过程的是雨滴作为 降水快速落向地面 很少有机会悬浮在上升运动较 为缓慢的层云中 该方案中雨滴分布函数依赖于雨 水混合比 这样就假定水滴经历一个从云滴尺度通 过毛毛雨滴最终变成雨滴的逐渐转换过程 使得雨 滴的下落速度较为连续 合理 2试验基本方案 为了检验在一定分辨率情况下各个微物理过程 在降水预报中的性能 我们选了2 0 0 5年8月的降水 过程进行了个例预报对比试验和实时资料预报检 验 试验中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选用国家气象中心 中期同化预报系统T 2 1 3的同化资料和预报场 模 式框架选用了欧拉质量坐标 非静力 模式的水平 分辨率为2 0 k m 垂直分为3 5层等 面 时间积分 方案采用三阶精度R u n g e K u t t a积分方案 时间分 裂方案 时间步长取为1 2 0秒 预报时效为2 4 h 侧 边界采用时变松弛方案 每6 h更换一次侧边界条 件 模式中考虑的物理过程包括 地面通量和云对 辐射的影响 长波辐射采用了r r t m方案 短波辐射 采 用 了D u d h i a方 案 近 地 面 层 采 用 了M o n i n O b u k h o v方案 边界层方案采用了M R F方案 个例 试验中 首先选定了E t a n e w方案作为微物理方案对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对比 在对比试验的基 础上选定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然后对格点可分辨 尺度中的微物理过程进行了对比和统计检验 陆面 闫之辉等 WR 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 3 第1卷第6期 2 0 0 7年1 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 e s e r t a n dO a s i s Me t e o r o l o g y 过程和雪盖效应模式中没有考虑 3试验结果分析 3 1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比试验 在上面物理过程的基础上 格点可分辨尺度微 物理过程采用E t a n e w方案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选 择了B M J B e t t s M i l l e r J a n j i c K F K a i n F r i t s c h N K F N e w K a i n F r i t s c h G D G r e l l D e v e n y i 4种方 案进行降水预报对比试验 图1给出了以2 0 0 5年8 月2日0 8时 北京时 为初始场采用不同对流参数 化方案做出的2 4 h累积降水量预报对比 从图中可 以看出 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 大到暴雨的强 降雨带从江苏 安徽中部到湖北 湖南交界处呈东西 向分布 两个暴雨到大暴雨的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 江苏 安徽中部和湖北南部 中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 了1 0 0 m m 另外 在主雨带西北方 从四川到陕西也 有一条以大雨为主的次强降雨带 雨带西段也出现 了大暴雨 对比图1 b 图1 c 图1 d 图1 e可以看出 4个方案都成功地预报了主要降雨带和次强降雨的 位置 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到 G D方案预报 图1 d 的 主雨带位置有些偏北 B M J方案预报 图1 b 的次强 降雨带西段预报略偏弱 而且这两个方案对中心最 大降水强度的预报也较实况偏强 1 0 0 m m以上降水 区面积偏大 K F和N K F则相对好一些 统计检验 结果也支持这一基本结论 为了检验降水量预报分布的合理性 我们分别 计算了强降水中心平均对流性降水和格点尺度稳定 性降水的分布 图2中给出了8月2日0 8时 3日 0 8时降水中东部沿海强降水中心区域各方案积云 对流降水和格点可分辨尺度降水平均值对比 图中 显示 对于中心强降水的预报 N K F方案主要由积 云对流降水构成 格点可分辨尺度降水占的比重很 小 G D方案则主要由格点可分辨尺度降水构成 对 流降水的贡献很小 K F和B M J方案在此例中虽然也 是对流降水稍强 但总体比例相差不大 3 2微物理过程方案对比试验 为了检验不同微物理方案对降水预报的影响 积云对流方案采用了K F方案 在此基础上 我们选 择 了N c l o u d 3 WS M 3 E t a n e w L i n WS M 6 T h o m p s o n 6个微物理过程方案 仍使用2 0 0 5年8月2日0 0 时的实时资料做初始场进行了降水量预报个例对比 试验 实况观测已由图1 a 给出 图3给出了6个 分别做出的降水量预报 仔细对比强降雨带的位置 可以发现 由两个简单冰方案 N c l o u d 3和WS M 3 做 出的预报 主要强降水中心位置报得明显偏北 尤其 是江苏 安徽中部的强降水中心报到了山东南部 次 强降雨带的位置也有些偏北 WS M 6和T h o m p s o n方 案对主要强降水带的预报也与简单冰方案的预报结 果相似 E t a n e w方案的预报基本报出了主要降雨带 研究论文 图1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降水预报对比试验 降水量 m m a为2 0 0 5年8月2日0 8时 3日0 8时降水观测实况 b为 B M J方案的2 4 h预报结果 c为K F方案的2 4 h预报结果 d 为G D方案的2 4 h预报结果 e为N K F方案的2 4 h预报结果 a b c d e 图2积云对流降水与格点尺度降水对比 4 的位置 但东段的预报偏北 而且降水强度偏弱 L i n 方案的预报则比较接近观测实况 图3降水预报与降水实况对比 降水量 m m a f分别为以2 0 0 5年8月2日0 8时为初始场由各方案做 出的2 4 h降水量预报 a为N c l o u d 3 b为WS M 3 c为E t a n e w d为L i n e为WS M 6 f为T h o m p s o n 3 3统计检验结果分析 在降水预报个例对比试验的基础上 我们选用不 同微物理过程方案进行了批量实时资料降水预报对比 试验 试验中使用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包括 N C L O U D 3 WS M 3 H L 3 E t a n e w L i n WS M 6和T h o m p s o n方 案 其中 H L 3方案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奇俊等人 开发的简单混合项显式云方案 试验时段为2 0 0 5 年8月1日 8月3 1日 图4给出了2 0 0 5年8月1日 8月3 1日的统 计评分结果 其中 图4 a为全国范围T s评分结果 图4 b为全国范围偏差评分 B 结果 图4 c华北地 区T s评分结果 图中o p方案是早期的试验结果 积 云对流和微物理方案采用了B M J和E t a n e w方案 检验结果表明 就全国范围而言 2 4 h降水预报效果 L I N方案和E t a n e w方案优于其它方案 尤其是对于 2 5 m m以上的强降水预报优势更为明显 4 8 h预报的 差别不太明显 比较而言L i n方案的预报效果在大 级别降水的预报中仍然稍好一些 但大暴雨的预报 则是WS M 6和T H O M S O N方案较好 总体而言 不 管是2 4 h预报还是4 8 h预报 o p方案在小级别的降 水预报中占有优势 分区检验结果与全国范围检验 结果有相似的结论 2 4 h预报L I N方案和E t a n e w方 案稍好一些 4 8 h预报 图略 则各有优劣 对于华北 地区检验结果表明 2 4 h预报效果各有优劣 比较而 言 T H O M S O N L i n和WS M 6稍有优势 而4 8 h预报 则是H L 3方案明显占有优势 4初步结论 通过个例试验和统计检验可得到以下几点初步 结论 1 试验表明 模式的本地化是成功的 6个微 物理过程方案 4个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运行稳定 预报结果可靠 合理 2 个例预报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 4个积云对 a b cd e f 图4 2 0 0 5年8月不同微物理过程降水预报 统计评分结果 a为T s评分结果 b为偏差评分结果 c为华北T s评分结果 a b c 闫之辉等 WR 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 5 第1卷第6期 2 0 0 7年1 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 e s e r t a n dO a s i s Me t e o r o l o g y 研究论文 流参数化方案基本上都成功地报出了江淮地区的强 降水落区 比较而言 K F和N K F方案的预报效果较 好一些 就对流降水与格点可分辨尺度降水对总降 水的贡献而言 G D方案对流降水较小 总降水主要 来自于格点可分辨尺度降水 N K F方案的降水则较 多的来自于对流降水 K F和B M J方案两者的贡献 比较接近 3 个例试验的2 4 h降水预报各方案基本上成 功地报出了江淮地区的强降水落区 降水中心的位 置及中心降水强度 比较而言 L i n方案对强降水中 心位置和强度的预报优于其它几个方案 E t a n e w方 案也有较好的表现 4 一个月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对于2 4 h预报 而言 L i n方案和E t a n e w方案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 其它方案的预报 4 8 h预报各方案的差距不明显 从 多数量级的评分看L i n方案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 对于小级别降水预报 o p方案占有一定的优势 以上的初步结论仅由2 0 k m分辨率的模式版本 做出 试验时间只有一个月 更合理的检验结论和诊 断分析结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完成 参考文献 1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r e g i o n a l w e a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a n df o r e c a s t m o d e l A r g o n n eN a t 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p r e p r i n t A N L M C S P 8 6 8 0 1 0 1 2 0 0 1 8 2 M i c h a l a k e s J J D u d h i a D G i l l D e s i g n o fa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r e g i o n a l w e a t h e rr e s e a r c ha n df o r e c a s t m o d e l T o w a r d sT e r a c o m p u t i n g Wo r l dS c i e n t i f i c R i v e rE d g e N e wJ e r s e y J K l e m p a n dW S k a m a r o c k 1 9 9 9 1 1 7 1 2 4 3 邓莲堂 王建捷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WR F 模式简介 J 天气与气候 2 0 0 3 4 K e s s l e rE O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c o n t i n u i t yo fw a t e r s u b s t a n c ei na t m o s p h e r i cc i r c u l a t i o n J M e t e o r M o n o g r N o 3 2 A m e r M e t e o r S o c 1 9 6 9 8 4 p p 5 Z h a o Q F H C a r r A p r o g n o s t i cc l o u d s c h e m ef o r o p e r a t i o n a l N WPm o d e l s J M o n We a R e v 1 9 9 7 1 2 5 1 9 3 1 1 9 5 3 6 H o n g S Y H M H J u a n g Q Z h a o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p r o g n o s t i cc l o u ds c h e m ef o r ar e g i o n a l s p e c t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