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课).doc_第1页
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课).doc_第2页
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课).doc_第3页
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课).doc_第4页
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5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外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1914年,日本人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哈瓦斯社、合众社亦分于1927年和1929年在上海设立分社。(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视社。1、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该社及周报迁往天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1937年12月停刊。2、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申报和时事新报部分同人联合创办。张竹平任社长。1928年增加资本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一)1924年,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二)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立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名为新华社。由于经济力量薄弱,技术设备落后,中国的通讯社在国际上的影响并不大。三、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一)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立,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红中社”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播发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2、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3、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后迁往延安。(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1、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团结抗战,“红中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2、自1939年起,新华社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3、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1、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2、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根据中央部署,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人新华社的财政系统。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3、1983年,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目标。至1998年,目标基本实现。(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1、“消息汇总”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3、监督功能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四、中国新闻社(一)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二)主要职能是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三)“文革”期间机构撤销,1978年恢复建制。第七讲 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为什么发动整风运动?(二)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3月毛泽东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是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基本的、长期的方针。他还承认,在办报方面,共产党不如党外人士,现在是外行领导内行。在谈话中毛泽东专门表扬了上海的文汇报,说:“你们的报纸搞得活泼,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应有尽有,我也爱看”。复刊不久的文汇报因其主要使命是团结知识分子,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因而在宣传贯彻“双百”方针方面确实比较积极,成为“百家争鸣论坛”。在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于大鸣大放还有各种顾虑。(三)整风鸣放中的新闻界1、1957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全面地报道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从1957年5月起,报纸把整风运动作为一项重大的中心工作来宣传报道。2、整风运动开始后,自由“鸣放”的空气热烈起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确实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向中国共产党和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各报纸以大量的篇幅客观地报道了各种座谈会上的发言。3、面对众多意见中的过激、片面和错误言论,毛泽东认为这是右派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进攻,应该予以反击。而在反击的方法上,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要求中央及地方的党报“不登或少登正面意见,对资产阶级右派的猖狂进攻不予回击”,“等待时机成熟,实行反击”。4、在“大鸣大放”运动中,表现较为突出和影响较大的是文汇报和光明日报。文汇报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光明日报当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主办的一张报纸,以统一战线和文教工作为报道重点。(四)在报道整风的同时,新闻界也就自身的工作展开了“鸣放”。在当时有两件事影响很大:一是“左叶事件”,一是首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1、1957年4月17日,发生左叶事件。2、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会议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记协)。与会者就当时新闻理论和新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鸣放”的空气非常热烈。(五)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1、在整风过程中,毛泽东一直认真地关注着新闻报道的动向,1957年6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大规模的反右运动正式开始。2、与此同时光明日报也发表文章,检查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揭发总编辑储安平的办报思想。3、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一直持续到1958年。据统计,从1957年6月至9月底,仅在人民日报点名批判的新闻界右派分子就达104人。到1958年2月,上海新闻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达129人之多,其中文汇报社就有21人。在反右派斗争宣布取得胜利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又在新闻界负责人中补划了右派。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一)新闻报道与全国大跃进1、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受到毛主席肯定的社论乘风破浪。2、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宣传中的“浮夸风”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所谓“浮夸风”是指大放农业生产的高产“卫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