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doc_第1页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doc_第2页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doc_第3页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doc_第4页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常晨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提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关键词: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a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majo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i.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 analy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interperson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 metaphors of modality, text analysis 功能语言学者从意义如何表达的角度来看待隐喻。韩礼德(Halliday 1985,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 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 2000)。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中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1. 人际功能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小句表达了三种既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 1985, 1994;胡壮麟等 1989)。其中,人际功能所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试探或改变别人的看法,等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其中,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交际行为。情态系统则表达说话者的判断或评价。1.1 语气 语气是表达言语功能的,即人们交际时想要达到的目的。Halliday(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如:(1) Ill be away for a week.(2) Where are you going?(3) Promise you wont tell. 英语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概念。1.2 情态 情态系统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 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区分同样与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有关系。当交换物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交换物是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中,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而在“提供”中,这则涉及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态意义,Halliday(1994: 89)称前者为情态化,后者为意态化。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如:(4) They must surely have realized that something was wrong. (情态化:可能性)(5) It must happen. (情态化:经常性)(6)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情态化:经常性)(7) You really shouldnt have done that.(意态化:义务)(8) We would readily agree to your suggestion.(意态化:意愿)(9) You are supposed to arrive at 7:30. (意态化:义务)(10) They are willing to help. (意态化:意愿) 对情态类型及其典型体现的总结详见Halliday(1994: 91)或胡壮麟等(1989: 122),这里不再赘述。2. 人际语法隐喻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出现的语法隐喻现象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观点。无论是在语气还是在情态的表达方式上,除一致性体现外,都可能出现语法隐喻现象。因此,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2.1 语气隐喻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言语功能一般都有典型的语气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11) 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12) 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 (13) Come here at once!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例 (13) 直接用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 (11) 和例 (12) 则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 “提问” 或 “命令”功能。(14) I wonder if you have the time. (15) So you are from France?(16) I wouldnt take the job if I were you.(17) We dont put those glasses in the dishwasher.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显然,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如例 (14) 和例 (15) 是用作提问的陈述式,即所谓 queclarative。在这两个例子中, 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就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的结合。因此,语气隐喻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2.2 情态隐喻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指出,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的判断或态度的语气系统,主要是通过限定性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和谓体的延伸部分等来体现。除典型体现外,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Halliday(1994: 357)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 of orientation)。情态取向可分为四种:主观或客观、明确或非明确,如下图所示:图1 情态的取向系统 主观 客观取向 明确 非明确 根据情态取向的不同选择,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情态化可能性这一种情态类型为例,就可能出现下面四种不同的体现形式:(18) I think John is ill. (明确主观)(19) John must be ill. (非明确主观)(20) John is probably ill. (非明确客观)(21) Its likely that John is ill. (明确客观)在例 (18) 和例 (21) 中,对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都被建构为一个小句,因此情态意义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这在语法层上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结构。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 I think, I reckon, I believe 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责。而在可能性的明确客观形式中,体现情态的则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 its likely, it is certain, it is probable 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然而,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情态意义都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在语法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们显然不是命题本身。如在例 (18) 中,在语义上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被投射句John is ill,而不是投射句 I think。这可以通过英语的附加疑问句来证实:I think John is ill, isnt he? 而不是:*I think John is ill, dont I?同样,在例 (21) 中,在语义上起主导地位的也是 John is ill,而不是its likely。可见,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在例 (18) 和例 (21) 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因此,它又可以与其他语气状语一起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中,如:(22) I think Mary must certainly have realized this.(23) It is certain that Mary must definitely have realized this.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这两个句子:I thinkIts certain thatMaryMarymustmustcertainlydefinitelyhave realized have realizedthisthis语气状语主语限定成分语气状语谓体补语 语气 剩余部分由此可见,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和明确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这在其他的情态类型中也是如此。情态的各种类型及其在不同取向选择下的体现可见下表(Halliday 1994: 358)。表1 情态: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 情态取向 情态类型明确主观(情态隐喻)非明确主观非明确客观明确客观(情态隐喻)情态化:可能性I think Mary knows Maryll know.Mary probably knows.Its likely that Mary knows.情态化:经常性Fredll sit quite quiet.Fred usually sits quite quiet.Its usual for Fred to sit quite quiet.意态化:义务I want John to go.John should go.Johns supposed to go.Its expected that John goes.意态化:意愿Janell help.Janes keen to help. 从表1中所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四种情态类型中,除情态化可能性的隐喻体现外,有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的还有意态化义务。在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都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以强调说话者看法的主观性。而在明确的客观情态形式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都表达了一个修饰型的关系过程。这样情态就被装扮成了一个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使说话者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 其实,在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中,体现情态意义的也可能是一个表达认知状态或情感的修饰型的关系过程小句。与明确的客观情态形式所不同的是,这个关系过程小句的载体是第一人称代词,所体现的是明确的主观取向,同样是隐喻性的。例如:(24) Im sure Maryll know.(可能性)(25) Im willing for him to go.(义务) Halliday (1994: 357-8) 认为,经常性和意愿这两种情态类型没有隐喻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如表 1 所示),这是系统性方面的空缺(systematic gap),因为在这两种情态类型上,说话者无法表达明确的主观情态意义。但事实上,这两种类型也同样存在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其情态意义可通过动词词组复合体中的第一个动词词组来表示,如:(26) I tend to wake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经常性)(27) Mr Brown declined to comment on the news.( 意愿)(28) Id love to go with him. ( 意愿)(29) I want to apologize to her.( 意愿)(例(26)和例(27)引自黄国文 2000) 在表 1 中还有另外一个空缺:意态化意愿没有隐喻性的明确客观取向的情态体现。但我们认为,与其他三种明确的客观情态形式一样,它也可以由一个修饰型的关系过程小句来体现,如:(30) Itd be lovely to have some tea now. 另外还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以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常用来体现情态化可能性或经常性的名词包括:possibility, probability, likelihood, certainty, unusualness, regularity, typicality 等。这些名词将情态意义建构成一个使人难以质疑的“事物”,结果就掩盖了情态的来源,使之具有明确客观取向,如:(31) Theres a possibility that she wont come on time.(32) The likelihood of a united Franco-German move to introduce a single currency makes it imperative to start our opposition early. (例(32)引自 Thompson 1996) 同样,意态化义务和意愿也可以被名物化而建构成一个“事物”,因而具有明确客观取向。常用的名词包括:intention, desire, determination, need, obligation, regulation, compulsion, 等等。如:(33) Theres no need for us to start yet.(34) Her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made her ruthless. 通过以上对人际语法隐喻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小句中人际意义的表达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结构得以体现,表现出明显的累积特征,如前面的例(22)和(23)。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35) I suppose its possible that he may well be ill perhaps.这里斜体部分均体现情态化可能性。Thompson(1996: 24)将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共生(functional symbiosis)。因此,我们在分析人际意义时要避免机械地把小句中的成分分割开来进行分析。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人际语法隐喻在表达人际意义时所体现的语义多重性特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内在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以上主要讨论了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除此以外,人际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表示评价的隐喻体现形式,如: (36) Im afraid there has been an accident. (37) This failure to apply common sense led to a nonsensical conclusion. 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讨论。3. 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作为此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意义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是理解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关键。在某些语篇类型中,研究人际语法隐喻对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语气隐喻研究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从 2.1 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气隐喻现象反应了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种语气可能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会话分析中,仅仅注重语言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或功能。我们经常会发现措辞(wording)和功能之间的不匹配,如陈述语气表达提问或命令功能,疑问语气体现陈述或命令意义,等等。研究语气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话中的话轮替换和话语之间语义上的连贯。我们说不同的语气可以体现同一种言语功能,如例 (11) 至 (13),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不同的体现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选择就是意义”。说话者选择语气的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性体现形式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导致说话者作出不同选择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其中包括说话者的角色、态度、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亲密或熟悉程度,等等。例如当我们要求某人提供某种服务时,根据受话者的身份以及交谈双方的关系,我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语气:(38) Give me six of those.(39) Id like six of those.(40) Could you give me six of those please?因此,研究语气的隐喻形式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会话双方的社会角色、权力关系、亲疏程度、说话者的态度或思想状态,更好地理解会话或对会话环境作出判断,因为语气隐喻承载着很大的语义负荷。情态隐喻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态意义体现了说话者看待某命题或提议的角度。其中,情态化所表达的是指说话者对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或经常性所做的判断;而意态化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或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或效果,说话者有时会故意采用情态的明确主观隐喻形式,强调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的不确定性。有时这种明确的主观取向也反映出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或情感卷入程度。例如,人们在向陌生人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表达不同意见时,常使用隐喻性的明确主观情态形式,以表示客气或对对方的尊重,如:(41) I think that might be an unrealistic estimate.说话者有时也会采用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使自己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以隐藏真正的情态来源。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做功课时可能会说:(42) It is required that all students hand in their homework tomorrow.老师也可以说: (43) You must all hand in your homework tomorrow.如果将(42)与(43)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42)这个间接、隐蔽的命令方式中,老师的个人态度被“非个人化”, 模糊了命令的来源,使老师避免了承担发出命令的责任,同时也令学生难以对命令提出异议。 研究情态隐喻在分析其他语篇类型时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客观、中立、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地报道事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新闻记者有时会巧妙地在新闻报道中插入自己的主观评论。情态隐喻就是他们常采用的办法之一。作者通过情态的明确客观形式,将情态意义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出现,或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使个人观点似乎变成了一个固有的特征或无法质疑事实,以便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其看法。另外,在小说中,作者在描述人物或叙述事件时有时也可能通过隐藏真正的情态来源而达到某种讽刺效果。 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不仅能表示明确的客观取向,有时它也能起到衔接信号的作用。例如: (44) We dont really know what cau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