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论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课集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发展。吕氏春秋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毎览8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他们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不少文章平实畅达,说理生动,可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淮南子:淮南子是汉初南王刘安招致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原称淮南鸿烈,约成书于汉武帝初期。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其文风新异瑰奇,行文也多形容铺张,注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3.论衡为东汉王充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现存文章有85篇。王充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人类自身的困扰而展开的,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流露出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论述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可尽信之处。论衡作为一部辩论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文字既准确精炼,又通俗易懂。1.谏逐客书文学成就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辞采华美,排比铺张兼具战国纵横说辞之风与汉代辞赋之丽。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2.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汉代辞赋1.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2.汉大赋又称散体大赋,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以主客问答为基本结构的韵散相间、半诗半文的文体3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骚体赋。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4.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5.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6.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7.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1.七发艺术成就(1)同中有异、富于变化的结构美。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2)、张弛结合、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3)、整散兼具、疏密相间的语言美。运用一系列排比,比喻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写(4)、既刚且柔、乍阴还阳的风格美 。3.张衡归田赋的文学史意义:是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过渡的里程碑;(2)是我国今存的第一篇骈赋;(3)是第一篇田园赋,为后世文学表现田园题材提供了艺术借鉴。4.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三者之中,汉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汉代史传文学“史汉”:是史记和汉书的并称。本纪:“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世家:“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互见法:互见法又称旁出侧见法,是指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人物时所运用的一种手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其他的人物传记中,其他立面的性格特征又加以展示。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李陵之祸: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1.司马迁生平中哪些事件对他写作史记带来了重要影响?(1)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他本人的转益多师,为他写作史记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2)司马迁三次漫游,搜集历史材料,对历史获得了亲切的感性认识;(3)公元前98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因替他说情而遭受宫刑。此后忍辱负重,继续写作。李陵事件(李陵之祸),促使与司马迁修史观念发生转变:从立言不朽转向了发愤著书。2. 简述史记的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2)浓郁的悲剧气氛(3)强烈的传奇色彩3.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1)笔法精密,史实记载更详尽严谨;(2)内容丰富,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3)评述人物重点在忠君保皇,而史记重豪侠尚义;(4)注重交代事件的始末、在篇末缀以轶闻佚事,往往意味深长。4.汉书的成书和体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班固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汉书没有世家一体。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史家之绝唱”指史记的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指史记的文学价值。首先是因为它开创了我国史学上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为开创我国的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2)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而司马迁重视人的作用,以人物为历史的主体,为历史人物作传。另外,司马迁摹写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开辟了康庄大道。为历史人物作传,不象寓言、小说可以虚构创作,而必须受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3)史记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史记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因此,史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式巨著。(4)史记的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其四,文章的抒情性强。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无韵之离骚”。7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史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其一,选材写人互见法。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其二、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1、抓住最具典型意义的主要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如、鸿门宴。2、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项羽少年逸事。3、通过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如钜鹿之战中背水一战。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鸿门宴前,楚强汉弱。刘邦项羽此时相会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作者就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刘邦的懦怯而有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这场斗争中的不同态度而有很好的表现。故事化的手法和紧张场面的运用,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成为历史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典范著作。其三、调动各种语言技巧。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个性;刘邦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塑造人物的高超的艺术技巧(1)闾巷之人的入传。司马迁把许多下层人士写入书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等,人物刻画栩栩如生。(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3)刻画人物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两汉乐府诗1.乐府:“乐府”有二层含义: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二是诗体名。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后人因此把词和散曲也叫做乐府。2.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3.两汉乐府诗: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1.乐府诗分为哪几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哪几类中?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从。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2. 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 两汉乐府诗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如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如十五从军征。(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如孔雀东南飞。(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6)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论述题1、结合作品,谈谈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善于选取生活镜头;2、具有尚奇倾向;3、出现了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的诗篇;4、诗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5、叙事详略得当。2.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1)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 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 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2)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3)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 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4)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4)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5)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 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东汉文人诗17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其主题紧紧围绕着人生短暂和对死亡的忧惧而展开,诗人或渴望青春爱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质享乐,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试叙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这十九首诗歌,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如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人生的飘忽如寄。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文学主题:生死、游仙、隐逸。背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和分裂。乱世文学,适合当时朝代。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2.文学自觉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有文、笔之分的说法。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如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进行论述。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1.批评著作代表:刘勰文心雕龙 锺嵘诗品 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感情基调为政治理想的高昂、对生命短暂的哀叹、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4、曹植前后期代表作是什么?分别体现出什么特点? 曹植前期代表作是白马篇,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诗风豪迈慷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此诗中,曹植前期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已消散,代之出现的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诗歌抒写了曹植对京城的留恋、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兄弟生离死别的感伤、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悲凉沉郁,鲜明感人。4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两晋诗坛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兰亭诗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与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制,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诗集在后世享有盛名,后人故将其作者便称为兰亭诗人。2.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突破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只是咏事,而是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咏史与咏怀结合,表现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对后世如杜甫等人的深刻影响。6、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有几类,分别有什么代表作品?陶渊明诗的题材主要可分5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等;咏怀诗有饮酒、拟古、杂诗等;咏史诗有读三海经、咏荆轲等;行役诗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有答庞参军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妙处。例如,“采菊东篱下”一句,明白如话,既表现了田园之美,又表达了隐逸之乐;既表现了闲适之情,又表达了自励之志。不仅内容含蕴丰富,而且意境韵味隽永。再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平平凡凡的一个“见”字,已充分显示诗人选词用字之奇妙。又如,“心远”与“真意”四字,通俗易懂。“心远”两字是全诗思想的关键;而“真意”对全诗的精神、意境和情调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么浅近的四个字竟成为全诗的关键词、全诗的眼目、全诗的灵魂,堪称是平淡中见醇美的范例。南朝诗歌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大小谢: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四声八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1.谢灵运和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两者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2.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明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有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3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1)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2)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3)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4.宫体诗的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特色: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糜缓弱。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2、大、小谢山水诗有什么异同?同:在诗歌结构上,小谢诗承大谢,结构皆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都善于熔裁警句。区别:小谢诗已基本剔除玄言说理成分;2、小谢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富典重之风;3、相比而言,小谢诗歌语言音律更协调、流畅自然。北朝诗歌1.主要内容:感伤时变、魂牵古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成就: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南北朝民歌1、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2、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其一,从上题材上看,南朝乐府民歌与男女爱情;北朝乐府民歌则充满批判精神,视野开阔,凡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恐龙人物等有所涉及,老女、孤儿、穷汉、战虏、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二,从风格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其三,从语言上看,南歌清丽,多用双关、谐音隐语;北歌质朴中带有粗野的气息。其四,从声调上看,“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吴声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而鼓角横吹曲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特色。其五,从艺术形式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说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在由北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色,在体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为北歌所无;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至于叙事诗,更是北歌独擅。辞赋、骈文与散文5、骈文: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专尚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
- 流程管理讲解教程
- 厨房防摔倒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讲解美发行业
- 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基地建设方案
- 麻醉药品知识培训
- 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研究
-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同步学习材料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计划
- 配电室巡视记录及隐患整改表
- DL∕T 701-201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
- 驾校暑期安全生产方案(2篇)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法学》终结性考试(大作业)参考答案
- 肺癌的护理病例讨论课件
-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
- 甘肃省水利工程单位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公示牌、永久责任碑(牌)
- 毛石混凝土挡墙专项施工方案
-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 边坡工程地质勘察
- GB/T 3810.1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4部分:耐污染性的测定
- GB/T 26567-2011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邦德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