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与传播.doc_第1页
符号、意义与传播.doc_第2页
符号、意义与传播.doc_第3页
符号、意义与传播.doc_第4页
符号、意义与传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符号、意义与传播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2、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二、符号与意义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三、编码(一)科学编码。如:学科代码、邮政编码、汉字输入法编码、条形码等(二)艺术编码。如乐谱等。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一、符号的特性1、任意性2、约定性3、组合性4、传授性5、跨越性二、符号的功能1、指代功能2、表义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 “一篇提出足以使全世界震动的重要论断的社论,如果写成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看得懂,那么,它将失去88%的读者。”(美赛弗林和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不仅大众传播的文本要简明易读,组织传播的文本也要如此。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政府官员提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也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 简明易读也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国外的“简明英语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79年,英国民众在议会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和大众媒介改变繁琐难懂的文体。此后,“简明英语运动”渐渐波及世界上的其他英语国家,每年一度的“简明英语奖”定期在英国颁发。我国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易读性研究,最终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最终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播者自己考虑。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着文本的易懂或难懂呢?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它在多大程度上易懂或难懂呢?西方传播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字词的形式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介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若要对易读性进行测量,则需统计出全篇“忌用”或“少用”的字词数,再除以全篇的字数,得数越大,其易读性越差。2、 句子的形式宜用短句,尽量少用长句;宜用简单句,尽量少用复合句;要多用主动语态,尽量少用被动语态、介词短语。研究表明,长句、复合句中的从句和修饰成份往往使阅读不畅、理解困难;被动语态往往使句子软弱无力,累赘罗嗦。在测量时,先统计出全篇“尽量少用”的句子数量,再除以全篇句子的数量,得数越大,其阅读的难度越大。3、 行段的形式文章多分行、常抬头,留下空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让眼睛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提高阅读效果。一般来讲,阅读者对每段容忍限度是10-15行,200-300字。在报纸上,通常在6-10行之间。如果每一段落的行数和字数很多,就会造成读者视线的游离和扫瞄错行,发生思维阻塞和阅读疲劳。行段的排列也以横排为佳。横排文字阅读时的速度快,而竖排文字阅读时速度慢,大约每秒11个字,最慢的每秒仅3个字。4、迷雾指数这是罗伯特冈宁(R. Gunning, 1953)提出来的一个标准。迷雾指数是指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通常,迷雾指标越高,阅读、理解的难度越大。因此,传播学主张:写作、说话要具体形象,不要太抽象概括;要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拐弯抹角;要平和谦恭,不要盛气凌人;要以通俗易懂为本,不要以卖弄知识为荣。5、 人情味成份接近受众生活的、能够深切打动受众心灵的内容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在一篇文章中,具有叙述人物的词汇以及表达人情味的词语越多,越具有易读性;具有对读者发出疑问、请求的句子(包括被引用的句子)越多,越具有易读性。当然,我们不应该机械、刻板地看待和利用上述标准,因为过分地看重这些标准,也许不利于职业传播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而影响他们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来。正确的做法可能是,根据媒体的特性、内容的性质和文体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标准。第三节语言符号一、语言的性质与地位语言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符号唤起人们的经验、还原事物的具体形式。二、语言的基本特性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第四节非语言符号一、非语言符号的概念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非语言符号”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整容手段、香水气味和时间与空间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它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如表情会表现言不由衷,眼神闪烁。 2、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有三种类型:(一)动态无声的。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如点头、打手势、抚摸、拥抱等。(二)静态无声的。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如呼吸、气味、服饰等。(三)有声的。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意思,如叹气,呻吟等。 二、非语言符号内容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1)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在这个二元空间中,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人际距离的符号性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霍尔提出的。他认为人际距离与人互动的结果,即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越松弛。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距离,提出“空间也会说话”。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不同的人际距离对传播情境和传播内容起到了制约和补充的作用,*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3外表:着装+外形。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7.时间: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9.嗓音:声调。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12步L25步, 公共讲话 (公共演讲)4步L12步,社会谈话距离 (陌生人)1.5步L4步, 一般交际谈话距离 (熟人,朋友)L1.5步, 亲密距离 (家人或密友)(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1)类语言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通俗的说,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2)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三、非语言符号的特点1、连贯性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4、协同性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 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6、真实性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四、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补充功能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在战场上,指挥员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同时,右手猛力向前一挥;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两眼盯着两个讲话的学生。2、替代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这时就使用替代法。比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将你一次尴尬的经历准备告诉别人时,你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会意后打住;在吵嚷的股票交易所,人们也是用手势代替说话。3、强调功能 “给我狠狠打!”随着一声命令,指导员一拳砸在桌上。“一拳”突出强调了讲话者的愤怒和决心。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也是为了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4、否定功能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假装的笑脸往往会否定高兴、愉快的言语,痛苦的表情又会被人“读”出幸灾乐祸的心境。当它们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而不相信语言符号。5、重复功能以非语言符号重述语言符号的信息,例子是很多的,如在对服务员说“再拿两瓶啤酒”时伸出两个手指,说“真棒”时连连点头,说“没劲”时连连摇头。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6、调节功能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来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如把一个手指靠近嘴唇,意思是“别说了”或“小声讲”;把耳朵对准讲话人的嘴巴,意思是“大声些”、“我在细听”。此外,萨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还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 ,列举了非语言符号具有“最初的印象、相关的信息、引起感情的因素、自我表现和对别人的控制”等五种作用。五、非语言符号类型在对各种各样的非语言符号进行鉴别和分析后,我们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模行为,空间与距离。1、外貌与衣着人的外貌和衣着由于形状和形式不同所传播的信息就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不仅影响人本身的个性,还影响到他的行为模式。只要他相信自己的外貌和衣着的吸引力,他的行为举止就会表现出自信的感觉。但是,传播者应对外貌和衣着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因为只有适中的恰到好处的外貌和衣着,才有助于信息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过分迷人的或过分丑陋的外貌和不适当的衣着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通。对于受传者来说,应该避免以貌取人和衣帽取人。2、 表情与眼神萨姆瓦(LASamovar,1988)认为:“我们大家都是演员,都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面孔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走到哪,它也跟到哪。面部表情千变万化,含义复杂,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使用和操纵面部表情的原因不外四种:强化真实情绪,减弱真实情绪,中和真实情绪,掩饰真实情绪。实险证明:女子对于面部表情的判断较之男子更为敏捷并更加精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传通的主要源泉。人们能够利用眼神传出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研究发现:在社群传播中,人们大约用30%-60%的时间跟别人眼目传神。当人们听话时,他会注视讲话者;当讲话者搜索词句时,他会避开目光转向空间;当听话人对讲话内容有兴趣时,他会长久注目讲话人;当与地位低的人谈话时,他会减少目光接触;当有人一次盯视我们长达十秒钟以上,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3、姿态动作我们也许能停止有声语言的传播,但不能停止无声语言的发出。我们的姿态动作总是有意无意地“泄露”我们内心的秘密和蕴藏的信息。研究发现:人体能够发出多达70万个不相同的信号。埃克曼和弗里森(1972)认为,不论身体动作多么复杂众多,它们都可以分别归入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和适应势等五大类别之中。 “V”型手势和“OK”手势(用一只手的食指尖与拇指尖相接),就是有准确含义的符号势。与语言密切相连并有助于“图解”言词的手势为图解势,如给人指路时的手势,这类手势具有加码和译码双重功能。那些能帮助我们与另外的人相互作用的身体动作如点头、手势、变换姿势等,叫调节势,因为通过这些动作能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心情展示是反映我们一种情绪(紧张、激动、伤心、沮丧)的强度的那些行为。适应势通常与自己或对别人的消极感情有联系。例如,当某人的不舒服感和焦虑感增加时,他在人前的掐、抓、摸等适应动作就会增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使用姿态动作不外两个目的:加强一种思想或观点;帮助描绘某些事情。但有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适宜和协调。就是说,你使用的姿态动作应与讲话内容相宜,并与受众的期望相符;在表达意思时,要使语言与动作合拍一致,身体的各部位有机协调。4、触摸行为触摸作为传播的一种象征性手段,可以用来表述和说明相互作用的性质,具有职业性、礼貌性、友爱性、情爱性等交流功能。触摸行为能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首先它可以传递情绪信息。史密斯(ASmith,1970)的研究发现:触摸能够传送五种不同的情绪:漠不关心、母亲般的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