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培训.ppt_第1页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培训.ppt_第2页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培训.ppt_第3页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培训.ppt_第4页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评价 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智慧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现代中医的出路 现代化 国际化 中药配方颗粒渊源中药配方颗粒是由符合炮制规范的饮片经提取 浓缩 干燥而成 1 台湾被称为 科学中药 或 浓缩中药 国际上也有笼统称为颗粒剂的 2 日本 韩国 台湾在70年代开始研制颗粒剂 在日本因由于掌握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汉方医生不多 大多生产使用复方颗粒剂 并以传统经典方命名组方 台湾采用复方加减 单味浓缩中药 亦有单独调配处方的 中药配方颗粒 研制背景1 50年代初期 广东丘晨波教授等发起研制 因各方面时机不成熟未能成功 2 80年代从事该项工作的研究 积累了不少品种的实验依据 因条件限制未能投放生产 3 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东 江苏两地建立科研基地 1996年该项目被列为局科研基金项目并作为重点课题开展研究 并于1998年通过验收 中医药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浓缩颗粒的工艺 设备 质量标准 生产管理 市场等方面展开了历时3年的调研 1992年年立项至今 正式成立药业公司 专门从事研究生产 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制作工艺 1 2 3 4 5 选料 去杂 工业提取 制粒 包装 浓缩 干燥 优点 1 2 3 4 5 适应机械化大生产 优于传统煎煮 能够统一质量标准 确保疗效 便于服用 方便携带 利用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冲剂 散剂 利于保管 调配 中药 配方颗粒 劣势 中药 共煎 能改变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解度不同 药物疗效不同 研究显示 糊化淀粉对芦丁 槲皮素等酚性药物有增加溶解度的作用 对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中甘草黄酮含量的研究 表明 二药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 其单煎液含量为1 18 配伍煎液含量为1 85 另对4种不同工艺制备的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黄连 黄柏 黄岑 栀子4味中药 采用传统方法水煎后总栀子苷的提取率为97 4 而4药分别单独提取后合并的样品中 总栀子苷的提取率为64 3 中药共煎能改变药物的口感黄连 黄柏与大黄 甘草合用能改变小蘖碱型生物碱的苦味 有人对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12个含黄连的方剂 各按记载的方法调制 结果证明 方中含有大黄 甘草的汤液 小蘖碱型生物碱的苦味均消失 而不含大黄 甘草的汤液 有小蘖碱型生物碱的强烈味 其原因是 大黄 甘草与黄连共煎过程中 生成了黄褐色的鞣酸小蘖碱与黄色的以小蘖碱 单甘草皂苷盐的胶状沉淀 这种沉淀是生理活性物质 它不仅消除了小蘖苦味 还增加了其溶解度 服用后能在体内产生药理作用 不属配伍禁忌 而免煎饮片的同类药物混合 苦味无明显改变 中药 配方颗粒 劣势 中药 配方颗粒 劣势中药 共煎 能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 强其疗效实验证明 附子在单独使用时 其强心作用既不明显 也不持久 且有一毒性 但在传统 共煎 的 四逆汤 中 尽管干姜 甘草无强心作用 却于配伍后强心作用增强持久 毒性下降 而口服附子的毒性比 四逆汤 大4 1倍 实验还表明 将干姜 甘草与附子分煎后再混合 或各单煎后次序给药 其毒性仍相当于单独附子 从而提示 四逆汤 毒性降低 乃因附子生物碱与干姜 甘草在 共煎 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所致 中药配方颗粒未来发展需求 1 在满足人们对药物的 三小 三效 五方便 即用量小 毒性小 不良反应小 高效 速效 长效 服用 携带 贮藏 生产 运输方便 的基本要求方面 有明显的接近 2 有效成分浓度高 溶解迅速 起效快 亦可使用于急诊患者 3 免煎易服 有利于适应中医医疗市场的开拓 4 生产自动化 条件恒定 有利于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中药 配方颗粒 劣势中药 共煎 能降低细菌的抗药性通过黄连单方与复方抗药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证明单方抗药性远远高于复方 例如单独的黄连与黄连解毒汤在同样条件下接种细菌培养 细菌能在黄连高于实验浓度32倍的情况下生长 而黄连解毒汤仅提高4倍 实验结果说明 黄连单方的抗药性大于黄连解毒汤的8倍 因此 配方颗粒 简单混合后的临床药效 肯定不能等同于传统的中药汤剂 配方颗粒 饮片 传统医药 影响传统饮片汤剂质量的因素 药剂人员分药的准确性 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广东省中医研究所曾经通过对桑寄生传统饮片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镇痛实验 小鼠实验性关节炎等项的药效学对比实验 二者无明显差异 在个别指标上浓缩颗粒剂优于中药饮片 将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伍成 小青龙汤 羌活胜湿汤 逍遥散 归脾汤 与传统中药饮片配方组各每方观察50例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寒湿腰痛证 肝郁脾虚证和心脾两虚证 结果显示临床疗效相近 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袁松涛等报道 用浸膏浓缩颗粒剂治疗内科常见病 血液病 肝病 心血管病和小儿科疾病 从1000多门诊 病房病例情况来看 各方面反应良好 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有效率达85 以上 如对风寒挟湿之感冒 呕吐 泄泻病症 30例病例选用藿香正气散单味浸膏浓缩颗粒剂治疗 30例病例选用藿香正气散饮片煎成汤剂治疗 其结果显效率分别为82 2 81 3 有效率分别为95 2 94 6 潘敏求等用参苏复方浓缩颗粒剂与参苏丸治疗气虚型感冒患者 进行了172例的临床对比观察 并进行了解热 镇痛 止咳 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总有效率分别为74 77 二者均有解热 镇痛 止咳 祛痰 且二者作用强度相当 1 小青龙汤组成 麻黄1包 桂枝1包 干姜1包 细辛1包 五味子1包 白芍1包 半夏1包 甘草1包 功能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 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 无汗咳嗽 痰多色白清稀 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 口不渴 苔薄白而润 脉浮紧 方解 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 一旦感受外寒 每致表寒引动内饮 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 喘息胸满 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当内饮外邪得解 里饮得化 小青龙汤 方药分析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 又能温化阳气 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 细辛温脾肺之寒 使脾散精 上归于肺 肺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 以杜其生痰之源 半夏燥温化痰 治已成之水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 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 以缓和麻 桂 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 共凑解表涤痰 止咳平喘之功 小青龙汤 临床运用 1 本方为温化痰饮 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 痰白清稀有泡沫 口不渴 舌苔白润者 无论有无恶寒发热 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 重用麻黄 恶风自汗者 重用桂芍 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 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 去麻桂 改用蜜炙麻黄 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 若痰多清稀 咳喘不得平卧者 重用细辛 半夏 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 本方加石膏 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 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 细辛 若寒饮之咳肺虚者 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 银翘散 组成 连翘1包二花1包桔梗1包薄荷1包荆芥1包竹叶1包牛蒡子1包 甘草1包 功用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特征 发热无汗 或有汗不畅 微恶风寒 头痛口渴 咳嗽咽痛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 称本方为 辛凉平剂 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发热 微恶寒 咽痛 口渴 脉浮数 银翘散临床加减 1 口干 口渴者 为伤津较甚 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2 项肿咽痛者 系热毒较甚 加马勃 玄参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3 咳嗽 咳痰者 是肺气不利 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 4 胸膈闷者 乃夹湿邪秽浊之气 加藿香 郁金芳香化湿 辟秽祛浊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如感冒 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麻疹 流行性脑膜炎 乙型脑炎 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 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 寻麻疹 疮疡疖肿 亦多用之 3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1包 黄芩1包 制半夏1包 炙甘草1包 生姜1包 大枣1包 党参1包 功能 和解表里 扶正祛邪 主治 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不欲饮食 心烦呕恶 口苦咽干 耳聋目弦 舌苔薄白 脉弦而数者 方解 邪在表者宜汗 在里者宜下 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故既不可汗 又不可下 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 黄芩泄半里之热 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心烦等症 配半夏 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 配党参 甘草 大枣益气扶正祛邪 同时姜 枣相配 可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 1 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 寒热往来的病证 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 可去半夏 党参 加瓜萎 若口渴者 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 可治疟疾 去甘草加草果等 3 清泄肝胆湿热 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胆囊炎等病 本方可去参 姜 草 加茵陈 龙胆草 川楝子 栀子等 4 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 肾盂肾炎 胸膜炎 症见寒热往来者 均可斟酌使用 4 逍遥散 组成 柴胡1包 白芍1包 当归1包 茯苓1包 白术1包 炙甘草1包 功用 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 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 脉弦而虚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 白芍养血柔肝 三药配合 补肝体而助肝用 共为方中主药 白术 茯苓健脾和中 为方中辅药 佐薄荷 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诸药合用 使肝郁得解 血虚得养 脾弱得健 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 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 胃肠功能紊乱 神经官能症 月经不调等病症 2 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 加用丹皮 炒栀子 名为丹栀逍遥散 3 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 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 名为黑逍遥散 5 温胆汤 组成 半夏1包 竹茹1包 枳实1包 陈皮1包 甘草1包 茯苓1包 生姜1包 大枣1包 功效 理气化痰 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 虚烦不眠 或呕吐呃逆 以及惊悸不宁 癫痫等证 方解 方中以半夏为君 降逆和胃 燥湿化痰 以竹茹为臣 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 枳实行气消痰 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俾湿去痰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