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主讲教师:徐志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 论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第三章、文 字第四章、词 汇第五章、语 法第一章 绪 论一.古代汉语的定义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三.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方法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安排一、古代汉语的定义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汉代以前,也就是古代华夏族人民的语言。 现今能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三千多年以来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它有文言和古白话两个系统。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汉语书面语。 贞:王往省牛? 贞:勿往省牛? 贞:视牛百? 今译: “问:商王去察看牛吗? 问:(商王)别去察看牛吗? 问:(商王)要仔细察看一百头牛吗?” . 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自西。沚 告曰:土方正征于我 东啚鄙,灾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 癸卯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 五日丁未允有来,饮囗囗自圉。六月。 王占曰:有祟,其有来。气至七日己巳,允有来自西。友角告曰:方出,侵我示田七十人。五(月)。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 俞良又去赶趁,吃了几碗饿酒。直到天晚,酩酊烂醉,踉踉跄跄,到孙婆店中,昏迷不醒,睡倒了。孙婆见了,大骂道:“这秀才好没道理!少了我若干房钱不肯还,每日吃得大醉,你道别人请你,终不成每日有人请你!” 俞良便道:“我醉自醉,干你甚事?别人请不请,也不干你事!”孙婆道:“老娘情愿折了许多时房钱,你明日便请出门去!” 俞良带酒胡言乱语,便道:“你要我去,再与我五贯钱,我明日便去!”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教学目的: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 只包括文言,不包括古白话,由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两大部分组成。文选部分,选读古代的历史作品、文学作品、哲学作品。古代汉语常识,包括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必要知识。三、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学习常识,又学文选,在常识指导下学习文选,又通过文选来掌握常识,在学习中强调懂和熟二字。 所谓“懂”,指学习文选要求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弄懂,做到字、词、句都落实;学习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要求每个概念和例句都要弄懂;做练习遇到常识或文选中未弄懂的地方,则去再复习一下,有不懂的字词,则去查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以弄懂其义和用法。 所谓“熟”,指熟读几十篇典范作品,熟记一些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常用词汇。 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 学习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使用、文字、词汇、语法常识和十五篇文选。 第二学期: 学习古书的注释、标点和今译,古代汉语的修辞,音韵,诗词格律常识以及十二篇文选。第一学期指定自学文选篇目第二学期指定自学文选篇目第二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 字典、词典与辞书的性质特点 字词典的编排方式 字词典的主要内容 几部常用字词典简介一、字典、词典与辞书的性质特点 都是工具书,即当作工具使用的书。是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某些资料,供人参考、检阅、查询,而非系统学习的书籍,不是供人学习、阅读、钻研用的可以从头到尾精读或略读的书籍。它们只起辅助的工具作用。二、字词典的编排方式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 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的字。在古代,也有按平上去人四声、三十六字母、一百零六韵排列的,这是早期的音序排列法。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这就是所谓的部首检字法。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一般是方形的,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种,用0至9是个号码来代表。四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有的工具书同时采用几种检字法。 三、字典、词典与辞书的主要内容 1、字典 以解释单个字为主的工具书。例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的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 有的解释汉字的形音义 ,有的只释音义。 古今工具书定音是个重要问题,其中使用的方法: 1、直音法 是用一个汉字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是最早的注音方法。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往往用此法,用“读若某”、“读如某”、“读与某同”等字样表示。后来发展简化成“音某”的形式。这种汪音方法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有些字与之同音的字少,两个都是生僻字却互相注音,“仳音嚭”和“嚭音仳”。 2、反切法 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 3、叶音法 是为了让韵文押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如康熙字典:“筹叶音除”。这是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由于后代人对古音还没有系统的知识,所以对古代韵文感到有很多不合韵律的地方,南宋前的人便以“协韵”来加以解释。“协”是和谐的意思。“协韵”指遇上读古代韵文不押韵时,临时改变此韵脚的读法以求韵读起来和谐。例如: 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梁末沈重毛诗音在“远送于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以为周朝的人平常念“南”也应象南北朝人一样念作“那含反(nn)”,在这章诗里为了押韵,应临时改读为“乃林反(nn)”,这样就与上下文中的“音”和“心”协句了。 字典、辞书中的叶音由注音由此而来,故应否定。 2、词典与辞书 是以解释词语为主的工具书。 解释文言虚词的,例如:清代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近人杨树达词铨、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今人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解释诗词曲语词的,例如:近人张相诗词曲词语集释、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 解释双音节单纯词的,例如:近人朱起凤辞通、符定一联绵字典。 大型的,例如:辞源、辞海。四、常用字词典简介 说文解字 经籍纂诂1.说文解字 书名和作者 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说文解字的贡献 说文解字的研究 A.书名和作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文字形体、意义的字典。书名中的“说”和“解”都是“解释”之义。 至于“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说文作者为东汉许慎。许慎字叔重,是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撰说文一书,主要目的是和今文经学派作斗争。 书成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病居于家,由其子许冲奏献给皇帝。 B.说文的内容和体例 说文十五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大多为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 许慎将这些字按字形结构分为五百四十部,分别部居,据形系联。同一部首内各字的排列,基本上以类相从。就是说,说文部首的排列大致将形体相近相关者放在一起;同部首的字一般将意义相近者排在一起。 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解释字义,其次说明形体结构,如被释字不习见有注音必要者,则注明字音放在开端。下面分别从释义、解形、注音三方面加以说明。 说文的释义,以解释字的本义为宗旨;解形,是按六书分析字形结构(不含转注、假借)。 刀,兵也。象形。 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上,高也。指事也。 安,静也。从女在下。 甜,美也。从甘,从舌。 獨,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 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 C.说文的贡献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体例谨严、分析字形,诠释字义的字典。其主要贡献:1)保存了大量的字(词)本义。 2)对一些字的解释非常准确而简明,是后代字、词典的良好典范。 3)因形解义,开创文字训诂学的重要方法。 4)首创部首排列法,为后代字典创立了科学的编排体例。 5)保存小篆系统,并列有部分六国古文、籀文等,这是后人辨识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D.对说文的研究 唐代李阳冰曾刊行说文三十卷,说解文字,常以己意妄改许书,全不是说文的本来面目。原书已不传。 宋初,徐铉奉敕整理校订出现在通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尽力恢复说文原貌,给每字用反切注音,并将经籍中常见而许书未收的字增入书内,加以注释,称为“新附字” 。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有通论、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篇,颇多发明。 清代有研究说文解字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成就最大 。 2.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的作者和内容 经籍纂诂的体例 对经籍纂诂的评价A.经籍籑诂的作者和内容 经籍籑诂是在清代学者阮元主持下,聘请当时知名学者臧镛、臧礼堂等五十余人编纂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词义训释汇编,书成于喜庆三年(1798),共一百零六卷。 本书专门搜集唐代以前(含唐代)各种古书的注释以及各类字书、韵书的训诂资料。书名虽为经籍籑诂,但搜集材料的范围并不限于十三经,史、子、集三部书籍的旧注,古代训诂专书及后人所辑古佚小学书等,都广为汇集。B.经籍纂诂的体例 本书以单字、单词为条目,按平水韵一百零六个韵部编次字条,每韵一卷。每卷之末,各附补遗。 每个字头下,罗列古传注和训诂专书中对该字的所有解释,并摘录经籍原文,详细注明出处。一字如有几个韵读,则分别列入各韵之下,并因字义不同,各加解释。如对某一字有几家完全相同的训释,也逐一照录,不加删并,不避重复。C.对经籍纂诂的评价 优点:材料丰富,要知一字的各种古义及其在古籍中的出现情况,一查即得, “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王引之经籍纂诂序) 缺点:词义排列杂乱、重复,未能展示词义演变线索和文字假借的关系;有些书证斩头去尾,未引出原文;编纂仓促,成于众手,难免错讹。引用该书材料,应复核原书。 第三章 文 字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二、汉字的形体演变三、异体字、繁简字一、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1.六书一词的含义 书(書) 字,甲骨文作 ,从聿从口,象手持毛笔蘸墨水写字形,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从字面上讲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2. “六书”的总目和细目 六书的总目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教。” 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周礼地官保氏注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郑众、班固、许慎三家细目有称谓和次第上的差别。后从多从许慎的名称而遵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六书说定义及其说明 A.象形 说文解字 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字形画成字义所表事物形状的字。都是独体字,字形由象形符号构成。例如甲骨文中“人”、“女”、“目”、“自”、“眉”、“文”、“果”、“血”等字。 B.指事 说文解字 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都是独体字,字内都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 例如甲骨文金文中:“一”、“二”、“三”、“四”是积横划构成,“上”和“下”分别是在基准线上下方加指示性符号构成,都纯粹由抽象符号构成; “亦”、“厷”、“身”、“孔”等则由在象形字上增加抽象的指示性符号构成。 C.会意 说文解字 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作形符并合而成的字。都是合体字,字内偏旁都表义,是形符。分析会意字通常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用“从某,从某。”来表述。如“武”是“从止,从戈。” “信”是“从人,从言。” 从偏旁表义的方式可分为以形会意和以意会意两类。例如甲骨文中“休”、“析”、“伐”、“及”、“棄(弃)”、“莫”、“北”、“从”和楷书中“岩”、“尘”、“歪”、“孬”、“耷”等。 D.形声 说文解字 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指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即一个表义的偏旁和一个标示读音的偏旁组合而成的字。都是合体字,字内有声符。 分析形声字通常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用“从某,某声”来表述。如“江”字是“从水,工声。”“河”是“从水,可声。” 形声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甲骨文中“膏”从肉,高声,本义是脂肪多;“杜”从木,土声,本义是一种木名,即杜梨、棠梨;“往”从止,王声,本义是到去;“姓”从女,生声,本义是标志家族的字;“麓”从林,鹿声,本义是山脚下;“室”从宀,至声,本义是房屋。 极少部分的形声字的形符表示的是该字的本义,例如:小篆中“到”,从至,刀声,本义为至;“斧”从斤,父声,本义为斤,斤象斫木斧形;“罔”从网,亡声,本义为网,网象渔猎用的罗网形;“鼻”从自,畀声,本义为自,自象鼻子形;“齿”从 ,止声,本义为门齿;“躬”从身,弓声,本义为身。 形声字的声符是标示形声字的读音的,但其标示读音的功能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汉字不是由某一个人而是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的众人集体创造的,汉语语音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地区,用当时的普通话或当地的方言读一个形声字,就未必跟它的声符读音相同了。 “江”和“问”与其声符“工”和“门”今字音相差很大,“绿”与其声符“录”在不同方言中或异或同,就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形声字的声符有的还有表义示源功能。这种具有示源功能声符的形声字被后人称为会意兼形声字,采用说文解字的术语“从某,从某,某亦声。”来分析其形体结构。例如: 汲:引水于井也。从水,从及,及亦声。婚:妇家也。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 根据形符和声符在字形中的组合方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九种。 1)左形右声:河松理悟2)左声右形:期绵郸魄3)上形下声:花窜篇露4)上声下形:盎驾婆璧5)内形外声:闻莽鳳讎6)内声外形:阔围衷衢7) 形偏一角:荆疆栽脩8)声偏一角:施從寐歸9)形声穿插:隨游御奭 E.转注 说文解字 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对转注的解说,非常多,什么是转注却无定论。 F.假借 说文解字 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心目中的假借,指用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之外的某种意义。 清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为假借是语言中有个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词的字来表示。 假借字例如: 而 甲骨文作 ,金文作 , 象颔下有胡须形。本义是胡须。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卜辞中借以表地名,后世典籍中借以表第二人称代词和连词。 我 甲骨文作 ,象一种带齿的兵器形。本义是一种兵器。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卜辞中借以表第一人称代词、方国名和贞人名。余 甲骨文作 ,象以木柱支撑屋顶的房舍。本义是原始的地上住宅。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卜辞借以表第一人称代词。 無 甲骨文作 ,象人手持舞具跳舞之形。本义是跳舞。为“舞”字本字,是象形字。从西周金文起借以表有无之“无”。其本义另造下有两足(止)的跳舞人形的金文即“舞”字表示。 豆 甲骨文作 ,象盛食物器皿形。说文解字“豆,古盛食器也。象形。”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盛食器。从汉代起借以表菽豆义。 东 甲骨文作 ,象束着两端的橐袋形,为“橐”的古字。埤苍:“无底曰橐,有底曰囊。”仓颉篇:“囊橐之无底者也,实物囊中,括其两端。”本义是囊橐之类。从殷商甲骨文起就借以表东方。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什么是文字的形体 古文字、今文字及其分类 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1、文字的形体 指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 汉字从商代到现代,字体几经演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点的字体。2、古文字、今文字及其分类 人们一般习惯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 秦隶书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古文字: 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可以区分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等类别;依据时代的先后,可区分为原始文字、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等类别。 战国文字又可以分为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过去学者习惯称秦统一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今文字: 依据体态的不同,可分为汉隶、草书、行书、楷书。3、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汉字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笔势即笔画的姿态,二是结构。 例如小篆到隶书汉字形体的变化: 鸟(鸟)、马(马)、鱼(鱼) 燕(燕)、木(木)、系(系) 屈(屈)、更(更)、志(志) 从甲金文到楷书,笔势和结构这两种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但其中笔势的变化占主要地位。今日的古籍基本上是用楷书写印的,因此不认识古文字,对阅读古书影响不大。然而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通过字形弄清其在古书中常用到的本义,克服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则有必要从古文字字形入手。三、异体字、简繁字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同字异形、同义异字、同词异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歧的字有异体字、繁简字两大类。 1. 异体字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字。例如: 国语晋语四:“野人举块以与之。”同样的话语在汉书律历志中为“壄人举凷以与之。”“壄”即“野”的异体字,“野人”这里指农民。“凷”即“块”的异体字,意为土块。“野”和“壄” 、“块”和“凷”,形体虽有异,但音义全同,在两部古籍中互换,而语意不变。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如下几种情况: A.六书结构不同。或一为象形一为形声,或一为指事一为形声,或一为会意一为形声。例如: 馽(象形)絷(形声) 刅(指事)创(形声) 磊(会意)磥(形声) 岳(会意)嶽(形声) B.六书结构相同,而偏旁不同。或形符不同,或声符不同,或形符、声符都不同。例如 : 嶂障 愧媿 杯盃 隄堤 猿猨 粽糉 裤袴 柄棅 岷汶 邨村 视眡 蹟迹 C.六书结构和偏旁都相同,而偏旁的组合方式不同。或偏旁位置不同,或偏旁有繁变、省变或讹变等变异。例如: 界畍 够夠 期朞 惭慙 T 示 點点 萅春 吳吴 汉字异体字之所以繁多,一是因为汉字非一人,一地,一时所造,人们造字用的方法和构造形式自然不可能一致;二是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正体字形被更改而发生讹变、繁变、省变或偏旁移位;三是因为汉字字形从来就缺乏严格的规范。 异体字同音同义,用法全同,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替代,这跟字义本毫无联系的通假字不同,故不能把通假字混同于异体字。 2. 繁简字 是笔画多少不同,在约定俗成的条件下,可以通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其中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为简体字或简化字。 例如: 用简体字排版的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中的“随” 、“宝” 、“剑” 、“纤” 、“离” 、“凤” 、“树” 、“灵” 、“数” 、“说”等字,在1956年前的版本中分别作“隨” 、“寶” 、“劍” 、“繊” 、“離” 、“鳳” 、“樹” 、“靈” 、“數” 、“說”,前者是后者的简体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字。 作为交际工具,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交际的职能要求其已有的字形,特别是常用的汉字的字形,在表义明确并易于区别的前提下要趋于简单易写,以便学习和使用,因此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 汉字简化的途径有两条: A.是利用旧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异体字,或采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来代替。例如: 糧粮 禮礼 體体 萬万 從从 網网 捨舍 鬚须 薦荐 幾几 穀谷 醜丑 B.是另造新字:或改换原字的偏旁造新的合体字,或用省形省声、点符替代、草书楷书等方式造省变字。例如: 溝沟 醸酿 擬拟 療疗 認认 盤盘 齒齿 標标 廣广 醫医 鳳凤 風风 興兴 師师 棗枣 嘗尝 會会 壷壶 過过 門门 繁简字有的是异体字,有的是古音通假字和现代同音替代字,并不都是异体字。 古籍一般都采用繁体字,阅读古籍就要求既要掌握简体字,又要掌握繁体字,既要了解繁体字与简体字字形的对应关系,又要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义的对应关系。由于繁简字并不都是音义全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异体字,所以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同音替代字,如果完全以现代简化字去理解,就会发生误解。 例如: 價价 “价”,说文解字:“善也。”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是说品行好的人是维护国家的屏障。现用来代替“價”字,但在古籍中不能作“價”的价格、价值义讲。 蘋苹 “苹”,说文解字:“蓱也,无根,浮水而生者。”指出其本义是水中的浮草。后来用以表蒿草,而原义用“萍”表示。“蘋”,在古代指大萍,即现在称为四叶菜(草)的蕨类植物,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指蘋(苹)果。1936年起才以“苹”代替“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苹”指蒿草,不能以为是现代的简化字的苹果义,讲成鹿在吃野地上的苹果。第四章 词 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问题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A.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例如: 人、牛、羊、暗、娶、凤凰、梧桐。 B.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抢、绸、闻、猖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秦策四) 素锦绸杠。(尔雅释天) 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C.古今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例如:热、穿、窗、馆。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论衡别通) 乃建筑诸侯之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 A.词义范围的演变: a.词义扩大。例如:河、洗。 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韩非子有度) 汉王方踞床洗。(史记黥布列传) b.词义缩小。例如:宫、兄弟。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万章)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史记陈丞相世家) c.词义转移。例如:狱、寺。 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左传隐公七年“发币于公卿。”孔颖达疏) B.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 a.中心词义扬升。例如:伐、祥。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 b.中心词义贬降。例如:遭、爪牙。 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扬雄解嘲) 黄忠、赵云彊挚壮猛,并作爪牙。(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C.词义轻重的演变: a.加重。例如:诛、恨。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b.减轻。例如:购、怨。 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 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荀子尧问)3.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问题 A.注意微殊。例如: “勤”,古义是辛劳、劳苦。说文:“勤,劳也。” 诗周颂赉:“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毛传:“勤,劳。”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义是四肢不劳苦。 古有同义复词“勤劳”,义为辛劳、忧劳。尚书金滕:“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这与“勤劳”的今义不等同。 “勤”的现代汉语常用义为“做事尽力,不偷懒”。 B.注意词义的时代性。例如: “优”,本义是丰厚,充足。说文:“优,饶也”,即富足,多。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论语集注解此句说:“优,有余力也。” “优”,今之基本义是美好、良好,与“劣”相反,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 C.注意辨别词和词组。例如: “病” ,说文释为“疾加也”,指病势严重和严重的病,而一般的病则称“疾”。 魏武子有嬖妾,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 此句中的“疾病”意思是病得历害,是由两个词构成的述补词组,不能视为一个词。 而现代汉语的“疾病”是同义复词,指病的总称。二者不能混同。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词的引申义及其有关问题1.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A.词的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我们这里所讲的词的本义,是指由汉字和由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言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义。 B.词的本义,探求的方法有两种: a.分析字形结构,从古代文献典籍中找出例证。例如: 止 甲骨文像人脚形,本义为脚。 当斬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本 金文、小篆从木下加点划以指示树根之所在,本义为树根。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一) 涉 甲骨文从步从水,字形像两足过河,本义为淌水过河。 江与夏之不可涉。(九章哀郢) 慢 从心,曼声。“慢”在文献典籍中有傲慢、轻忽、不尽职、懒惰、慢走、缓慢等用例,因为其意符为“心”,所以其本义必然与心理活动有关,是傲慢。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候列传) b.分析、归纳词的各种意义。例如: “劳”,说文:“劳,剧也。从力、荧省。荣火烧冖,用力者劳。”“劳”的形体结构不明,说文之释未详。 “劳”在古汉语中意义较多,主要有: (1)用力辛勤。易兑:“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2)劳苦,疲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功绩。诗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4)忧愁。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5)慰劳。礼记曲礼下:“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 (6)劝勉。吕氏春秋孟夏:“劳农劝民。” 分析、归纳劳以上诸义,第(1)义用力辛勤为其本义,以此为它的意义中心,其他各义的由来便一目了然。 2.词的引申义及其有关问题 A.词的引申义: 指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 B.词的引申义种类: 可以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两类。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称直接引申义;由间接引申义再派生出来的意义称间接引申义。 秋 本义为禾谷成熟,收成,故其字从禾。说文:“秋,禾谷孰也。”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书盘庚上) 因禾谷秋天成熟,故引申出秋季。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卫风氓) 一年有一个秋季,故又引申为“年”。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史记梁孝王世家) 秋季是由本义禾谷熟直接派生出的意义,因此是直接引申义。年是直接引申义秋季派生出的,所以是间接引申义。 粪 本义为弃除,扫除。说文:“粪,弃除也。” 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荀子强国) 引申为秽土,污秽之物。先秦常“粪土”连用。 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由“秽土”再引申为两义:1)施肥,2)粪便。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滕文公上) 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可见,秽土为直接引申义,施肥、粪便为间接引申义。 C.词义引申有的会引起读音的变化,有的会引起字形的变化。例如: 长 甲骨文像人长发之形,年高、年老者发长,可称“长”。广雅释诂一:长,老也。庄子大宗师: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此类义音zhng。 年高、年老,经历的时间久远,长久,凡时间、空间距离较大者也皆可称长,表示与短相对之义。此类义音chng。 两者读音虽异,后者却是前者的引申。 昏 本义为日暮,傍晚。说文:“昏,日冥也。”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陈风东门之杨) 古时婚礼在黄昏举行,故引申为结婚。此义后作“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诗邶风谷风) 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白虎通嫁娶)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四) 婚之义虽由昏引申而来,但二者后来的使用各有专职,又不同词形,属两个词。 C.词义引申的形式:有链条式引申、并列式引申、混合式引申三种。 a.链条式引申(又称串联式引申)。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一个接一个引申。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出丙义等。例如: 甘 本义是“甜”。 引申为“味美”。由“味美”引申为“美好”、“动听”。由此引申为“乐意”、“甘心” 。 b.并列式引申(又称辐射式引申)。由一个意义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几种意义,各引申义环绕着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例如: 节 本义是竹节,故其字从竹(節)。说文:“节,竹约也。”由“竹节”可直接引申出以下诸义:1)植物枝干交接处;2)人或动物骨节;3)时节、季节;4)符节;5)气节、节操;6)节拍、节奏;7)节制、节约。这些引申义都直接与本义竹节发生关系。 c.混合式引申。一个词的意义引申,兼有链条式引申与并列式引申两种形式。这种引申形式较为普遍。例如: 交 说文:“交,交胫也”,即两腿相交。这是本义。引申为交错、交叉。由“交错”、“交叉”引申出以下两义:1)接触;2)结交、往来。由“接触”又引申为前后交替之际。由“结交”、“往来”又引申为互相。由“互相”引申为并、都。 第五章 语 法一、词类活用二、古代汉语的词序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法五、副词六、代词七、介词八、连词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词类活用1、古代汉语实词及其特点2、词类活用的定义3、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4、活用与动宾意义关系 5、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7、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古代汉语实词及其特点 1)词有定类 古今汉语词都有定类,都有一定的语法功能(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古汉语的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结合关系、词的意义,古汉语词类可分为九类:名词(包括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动词(包括系词、助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前六类都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为实词;后三类不能直接用作句子成分,只起语法作用,意义比较虚,为虚词。 3)古代汉语实词的特点 名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判断句的谓语。前面能加形容词数词和代词,一般不受副词、助动词、介宾短语修饰。 动词,主要用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名词、形容词在某种情况下可转为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是加在名词之前作定语,也可作谓语、补语、主语、宾语、状语。一般不受助动词修饰,不能修饰代词。2.词类活用的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条件下,临时改变其词性和基本功能,灵活地当其他词类的词使用。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学)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 子路)3.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方位名词、人名等名词都有活用为动词的。活用之后,其名词意义大都存在,同时增加了相关的动词含义。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项羽本纪)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 苏秦张仪列传) 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活用之后,其形容词的意义基本存在,同时增加了相关的动作意义。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 赵策)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 说难)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 天论) 江黄远齐而近楚。(刘向新序善谋) 3)数词活用为动词多限于基数词,活用之后,其意义是在数词义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动词意。例如: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商君书 赏刑)素丝组之,良马五之。(诗经 卫风 干旄)诛赏而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荀子 富国) 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4.活用与动宾意义关系 1)使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用动宾结构来表达兼语式的内容。由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活用来的动词带上宾语,也都可以含有这种意义。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之德以来之。(论语 季氏)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 季氏)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 宣公二年)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暗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史记 吕太后本纪)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 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谬乎?(史记高祖本纪)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齐策)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产生相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韩非子 忠孝) 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国语 吴语) 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而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资治通鉴 周纪四)2)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常见于由名词和形容词活用来的动词。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它是主语主观上以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孟子 离娄下)夫差智大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难三)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 秋水)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B、名词的意动用法 它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 僖公八年) 不如吾闻而药之。(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昭子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左传昭公十七年)3)为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含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以及名词活用成的动词有时便有这种现象。例如: 夫人将启之。(左传 隐公元年)和曰:“吾非悲刖,悲夫宝玉题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 (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3防疫小话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川教版
- 2024秋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1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说课稿 新人教版
- Unit 1 Friendship-Reading 说课稿英文版 2024-2025学年沪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2月医疗器械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5年全国起重指挥作业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You and Me 综合素质评价单元试卷(含答案)
- 2025共同租赁房屋合同范本汇编
- 2025租房合同模板示例
- 2025版权授权合同范本:手写字体制作协议
- 葡萄酒知识培训顺序课件
- T-CIATCM 002-2019 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
- 班主任培训讲稿(共12张PPT)
- 推拿手法精品课件
- deflt3d-教程delft网格生成d3d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承诺书
- 安全心理学概述PPT通用课件
- 2022年妇科三基考试题库(导出版)
-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手册(20130703)
- 中国瓷器发展史ppt
- 钢筋加工机械技术状况常检查记录表
- 《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收费标准》(2022年编制)的通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