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doc_第1页
通典.doc_第2页
通典.doc_第3页
通典.doc_第4页
通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史学家,唐朝中期的杜佑即是其中之一。杜佑,京兆万年人今西安,历任岭南、淮南节度使、校检司徒同平章事,唐宪宗时册拜为司徒,封岐国公。杜佑生平嗜好读书,即使位及相位,仍然勤奋学习,手不释卷。白天处理政务,接待宾客,晚上秉灯夜读,“孜孜不怠”。他“蕴经通之识,履温厚之姿”,人们在学习上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请教他,他都乐意给人解答。杜佑“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之宜”,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理财经验,对典章制度也很熟悉,他以“富国安人为己任”,极力寻求解决当时政治经济问题的方案。唐代宗大历年间,杜佑得刘秩唐玄宗时人政典,“寻味厥旨,以为条目未尽”,于是他立志编纂通典。他“窃惜光阴,未尝轻废”,综合了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分类进行编纂,终于在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八零一年成书二百卷,历时三十余年。通典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唐尧,下讫唐肃宗、代宗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极有条理。“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为唐以后的史学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一朝代递嬗,就政治制度而言,自是有所因革损益。论语上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书籍对历朝历代的制度沿革有所记载呢?有,在史籍中有一种体例的书籍专门记载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政书”。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杜佑就是这一体例的创造者,其撰写的通典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性的政书。 一 为什么这样一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辟性的著作成于杜佑之手呢?可以说这是杜佑个人主观努力所致,也是时代使然。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生于累世仕宦之家。杜佑18岁就进入官场,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仕宦60年,先后在刑、工、户、度支各部任官。这些任职履历使他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尤其是晚年官至宰相,身负朝政重任,得揽全局,更是周知国家盛衰的关键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一生从政阅历丰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一个好学深思、治学严谨的学者。旧唐书杜佑传载:“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总之,政治家的见识加上学者的才华,通典由杜佑来撰写编纂,正可谓得其宜者。 杜佑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时代的动荡促使杜佑思考和寻找王朝衰落的原因,他想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寻求所谓“富国安民之术”。旧唐书杜佑传引杜佑进通典表云:“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也粗研寻。”杜佑编纂史书的目的就是想从数千年来的礼法刑政中寻求出一套治国的方法来。 二 杜佑撰著通典前后历时三十六年,奏献朝廷后,“大传于世,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那么,通典体例内容又有哪些特点和价值,使这部书不仅为时人所称道且延誉后世,以至于至今仍为读书人案头必备之经典著作呢?我觉得,通典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在内容上贵在一“通”字。通典全书达五十七万余字,共二百卷。计有食货十二卷、选举六卷、职官二十二卷、礼一百卷、乐七卷、兵刑二十三卷、州郡十四卷、边防十六卷。全书记载了上自传说时代的唐尧、虞舜,下至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各朝制度,综合叙述历代沿革,追溯渊源,而对唐代的制度则叙述尤详。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此须“通古今”。另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须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此谓“通彼此”。总之,一切制度都是通古今,同时每一制度又必互相通。通典内容的编纂上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原则精神。 其二,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制。中国的史书,最开始是尚书里的西周书,我们称之为“纪事体”,孔子的春秋,我们称之为“编年体”,再后的司马迁的史记,我们称之为“纪传体”。以后史学上只不过沿袭这三种体裁。到了杜佑的通典问世,才有了第四种体例,即典志体的政书。这种体裁影响极其深远,开辟了我国史家著述政治经济制度的途径。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以及清代乾隆时期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与清代的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等书,都是沿袭杜佑通典而编纂的。而这些书籍的出现也使我国自上古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制度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可见通典一书在我国历史编纂学上起到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 史家著述,意在立言寓志。通典一书处处也体现着杜佑的政治理念和史学思想,今天看来对我们依然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首先是深知制度对国家盛衰的重要性。在唐代,经学占据学问之大宗地位,但杜佑不重术数,不尚章句,以为儒家经典中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得失。这是他作为政治家的独到眼光,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比拟的。这一点就是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意义。 其次是著述为现实政治服务,即将自己的研究与现实重大问题相结合。唐文粹载,其友权德舆说他“博极书术,详观古今,作为通典,以究理道,上下数千百年间,损益讨论而折衷之,佐王之业,尽在是矣”。他自己也在通典序中说:“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十分明显,他著书目的,在于“经世”,在于“致治”。所以他论田制则深慨兼并之弊,论军事则力主强干弱枝,论边防则极诫穷兵黩武,凡此之类,无一不反映出他究心于现实政治。 最后是杜佑极其重视经济制度,这一点是其史学思想中的可贵之处。他在通典总序中言:“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基于这一认识,他在通典中,特别把关于叙述财政经济的“食货典”放在首要的地位。历代史书中,不少立有“食货志”的,但从未有把食货放在这样重要地位的,这就不能不说是杜佑卓越的见解了二、通典体例与内容唐开元末年,刘秩仿周礼六官所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撰政典35卷,受其启发,杜佑乃参究历代史志,增其类例,扩其内容,自大历元年(766)至贞元十七年(801),费时30余年编定通典。1、通典的内容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宗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其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食货典12卷,叙述历代的土地、财政制度。对历代土地形态的变迁,租税的轻重,户口的盛衰,货币的变革,盐铁的管理,杂税的兴起等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考察。职官典22卷,叙述历代官制的沿革变化。把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官官阶的情况,也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兵刑典23卷,叙述兵略、兵法和历代的刑法制度。它把唐以前所有战争的胜负经验,兵法上的原理原则,统一归纳起来,各标以适当的题目,成了一部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边防典16卷,叙述历代的边防与四境各族政权的情况,交待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为民族史和国防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通典中礼典有100卷,占了全书卷数的一半。它详记了古代礼制情况,材料是相当丰富的。在封建政权建设中,礼是关键环节之一,杜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和他对封建制度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典为人们研究、了解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材料,为封建政权建设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参考书。2、通典的结构通典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杜佑在通典自序里对此作了明白的说明:“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这个逻辑构成,体现了杜佑对封建制度的全盘理解。在每一门目之中,杜佑又细分子目,每事以类相从。他叙述各种制度及史事,大体按照年代顺序,原原本本详细介绍。在有关事目之下还引录前人的有关评论,或写下自己对此的看法。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从总体看,全书编排得整齐有序,条理井然,眉目清楚,很便于读者阅读、查考。3、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中国古代的史学,从来没有割断过与现实的联系,不过就史家的意识而言,写史更注重客观地反映现实,所以“秉笔直书”是史家最高的道德追求,立言不朽,藏之名山,成为史家著述的理想寄托。而杜估的通典序却开宗明义就提出:“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明确提出写作的目的是为当前的现实政治服务。李翰在通典序中更明确地讲:“君子致用在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