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oc_第1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oc_第2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oc_第3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oc_第4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接触视角下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研究摘要:伴随着汉族与土家族接触地不断加深,汉语对恩施方言影响的强度也不断加大,其中作为弱势语言的恩施土家语言词汇就受到了强势语言汉语词汇的全方位影响,其语言词汇系统逐渐发生变异,并逐步趋同于汉语。同时,在变异的过程中,恩施地区方言词汇也保留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关键词:恩施方言;汉语普通话;变异;土汉结合;1.引言湖北恩施地区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西面和北面接重庆市,东临湖北宜昌市,南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则接神农架林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大致属于北方方言下的西南官话范围内。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恩施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处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着方言的发展趋向,而词汇忠实地记录着这些发展变化与联系。各种方言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方言词汇又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的影响,从而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恩施州虽然有着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家族居民,但由于民族迁移以及语言在接触过程中的复杂性,恩施地区方言在西南官话大一统的背景下,汉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语言开始由混用逐渐过渡到通用的汉语,原有的带有浓郁土家族特色的方言体系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方言词汇在与普通话的语言接触中慢慢产生变异,进而形成了另一独特的语言词汇风格。如在与普通话的语言接触中,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动词、名词、量词等一大批特色词汇。2.恩施方言词汇概述董绍光老师在“方言词汇”刍议中指出,方言词汇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某个方言所使用的全部词,既包括与普通话说法不同的,也包括与普通话说法相同的,第二,只指某个方言中与普通话说话不同的词。董邵克.“方言词汇” 刍议M.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恩施方言在与普通话的接触中,其中一部分词汇保留了其原有的语言词汇特色,如: 廊场儿(地方)、哈格咋(不得了)、日白(吹牛)、嘎公(外公)、背时(倒霉),另一部分则在接触中发生变化。或受普通话的影响,与普通话共用基本词汇;或对普通话词汇进行改造加工,形成新的词义。如:“高兴”(告诉)、“忘经”(忘记)“个人”(自己)、“清白”(明白)等。2.1普通话基本词汇在恩施方言中的运用基本词汇是某种特定语言中所有基本词的总汇,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主要并且不可缺少的部分。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基本词汇表达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基本的概念和事物,具有普遍性,稳固性的特征,同时基本词汇又是新词产生的基础。是整个词汇系统中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恩施地区现行方言词汇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较大,很多基本词汇具有与普通话词汇基本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 天文地理 天 地 风 雨 太阳 月亮 阴 晴 山 河 水 土 动物植物 牛 羊 猪 猫 狗 鱼 鸡 鸟 花 草 树 菜 人品身体 人 爸爸 姐姐 舅 姑 脸 手 脚 心 耳 饮食器具 米 面 油 盐 肉 饭 桌 椅 刀 门 灯 线 季节时令 春 夏 秋 冬 年 月 号 星期 方位数量 上 下 前 后 东 南 西 北 一 二 三 十 百 千 万 动作 走 跑 跳 吃 喝 睡 买 卖 来 去 哭 笑 形容词 多 少 高 低 长 短 红 白 苦 甜 大 小 代词 我 你 他 这 那 哪 恩施方言的基本词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事物和概念的不断出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加入了汉语基本词汇的队伍,如“电脑”、“手机”、“微博”、“博客”等,恩施地区全盘吸收了这些新词,在生活中得到推广,逐渐被广泛接受。2.2恩施方言中独特的基本词 恩施方言中还存在着一部分独特的基本词与普通话基本词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凝”(ning535,“冰”),“俩”(lia33,“您”),“很”(“厉害,特别有能力的人”)、“蛮”(“很、非常”)、“列个”(“这个”)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说法,如“胯”(kua33),说文解字中说:“胯,股也。”指的是双腿之间,恩施方言中沿用至今,由本义延伸组成新词“胯子”,特指双腿。再比如“揢”(kr55),广韵记载:“苦格切”,“手把着也”,恩施方言也沿用至今,并保持着原义,表示将物品仅仅握在手中王作新,毕丽艳. 三峡峡口方言词汇的构成来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06) 。2.3“土汉结合”的方言词汇方言是语言在地域中的变体。方言词汇中既有空间地域的差异,同时也有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个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恩施地区作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长期不断深化的汉化过程中,其方言词汇在与普通话的长期接触中形成了“土汉结合”的显著特点,这些独特的词语不仅涉及恩施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也是语言自己本身继承与发展变化下的产物,表现出恩施地方的语言特色,展现出了恩施人的文化魅力,是普通话语言文化多彩丰富的一角。举例如下: 2.3.1恩施方言中的特色动词“克”恩施土家族苗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动词“克”的用法相当广泛,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之意。如:“你到底克不克滴”(你到底去不去啊?)。经常用于熟识的之间打招呼,带有随和之意,通常与“俩”(相当于汉语中的“您”,用于对长辈或平辈人之间的尊称)连用。例如,在路上碰到有熟识的长辈时,恩施人一般会主动上前打招呼道,您儿到哪里克的呀 (您到哪里去啊?)通常“克”还可与“来”连用,形成“A克A来”的特色结构,表示反复的在做某件事,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例如:想克想来、说克说来、做克做来、看克看来、听克听来例句1:我听克听来,也没听出个什么落头。(我听来听去,也没听出什么条理来。)例句2:问克问来,也没问出个啥子来。(问来问去,也没问出什么出来。) 2.3.2恩施方言中的特色量词恩施方言有自己的量词系统,其中一部分量词为恩施特色量词,含有土家语成分,另一部分量词与普通话共有,对恩施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独到的研究价值。如:1.“排”p ai342度量词,通常来形容将两只手臂平直的张开而获得的长度 。其意义与用法与普通话中表示长度或者距离的度量词的用法相当,可以用在数词后用来表示距离的长短、远近 。 如:“这根竹竿有两排长。” 在恩施方言中,“排”的前面也可以省掉数词,在“排”的后面加上“把”构成“排+把+adj.”在句子中做宾语的语法形式,表估量。如:我到学校的距离也就p ai342把远。(我到学校的距离也就几米远。)2. 度量词“卡”k a342,意思为将手指张开,其中食指到大拇指的距离为一“卡”。 在恩施方言的使用中,“扎”的用法与度量词“排”的用法基本一样,前面直接加上数词,来表示数量;其前面也可以不用数词,而用在“把”前面,构成“卡+把+adj.”的语法形式,在句子中做宾语。 如:我屋里养的猪的膘有一“卡”厚了。他有“卡”把厚的脸皮!(他的脸皮很厚。)3.“路” ,意义和用法上大致与普通话中的量词“行”或者“排”的用法相同,意思也大致一样。如:我今天在田里种了好几路洋芋,就怕野猪来拱啊。(我今天在田野里种了好几排土豆,就怕野猪来破坏啊。)这一路路的白杨树长整齐的排列在公路两边,像一个个忠诚的武警卫士。(这一排排的白杨树很整齐排列在公路的两边,犹如一个个忠诚的武警卫士。)3.恩施方言在与普通话接触中词汇变异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恩施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日益深化,汉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影响不断加深,恩施地区的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极大影响。两者在相互接触中,作为弱势语言的恩施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强势攻击,语言词汇系统受到了汉语词汇全方位的影响,原有词汇部分发生变异,构成新词。其变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3.1普通话词根附加本土特色构词成分构成新词在恩施地区,许多的词通过以普通话字词为词根,在其后附加具有本土特色的构词成分,对普通进行改造,让其带有当地的地域色彩。最为典型的是普通话中有许多不含“子”的名词,在恩施地区方言则习惯于在名词后面后缀 “子”,这类词虽然与普通话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词根上基本上是一样的,其含义大部分也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例如“猪子”、“老鼠子”、“鸡子”、“猫子”、“水管子”、“缸子”(水杯)等等。此外,当地有些原有词汇也存在着将“子”作为后缀的现象,如“巴耳子”(耳光)、“脸巴子”(脸面)等。通常情况下,“子”作后缀,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但在有些情况下,后缀上“子”让语气更加戏谑,带有不重视,开玩笑之意。另外,有的则在后面后缀“儿”,“儿”一般与当地生活有一定关系的名次结合,表示“小”或亲切、喜爱之意。例如“俩lia33儿”(您)“娃儿”、“狗儿”、“花苞儿”(花蕾)、“葵花儿”(瓜子)等等。此外,还有一部分词,没有固定的本土构词成分,而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形象化的增加附加部分,使词语本身更加生动形象化。如普通话中的“肩膀”在恩施方言中则变为“肩包”,因手臂与肩膀连接的关节处有一个小包丘,故此而得名;普通话中的“棺材”在恩施方言中则被叫做“方子”,因其内部为四四方方故而在其后后缀“子”而得名。再如“扯直走”(顺着直线前进)、“挺尸”(睡觉)、“茅斯”(厕所)、“偷油婆”(蟑螂)、“屎蚊子”(苍蝇)等等。3.2重新组合普通话字词,构成新词恩施方言中,人们将普通话中有一些字词的原本意思加以组合创新,形成新的词汇,用来表达出跟原来意思不一样的含义,形成新词新义。如“抛”和“洒”两个动词,在普通话中都有将物体向外丢的意思,恩施方言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形成“抛洒”,表“浪费”、“可惜”之意。“横”和“直”两个词,好像是由横轴和竖轴一起组成一个无尽的平面一样,恩施方言将其组合成“横直”,表达的则是“总是、不管怎样”的意思。还比如“穿眼”(孔洞)、“拢堆”(聚集、相聚)、“收捡”(讲卫生)、“武野”(淘气)、“引”(照顾养育小孩)、“天道”(天气)等等。 3.3改变普通话字词原有本意,形成新意 对普通话原有字词的意义作出一定的改变,形成与普通话同形不同意的新词,也是恩施方言词汇变异一大特点。如“黄昏”在普通话中指的是日落的时候,而在恩施方言中指的是人头脑不清楚;普通话程度副词“很”在恩施方言中表达的是“厉害、优秀”等;“欠”在该方言中表达的是“羡慕、想要”,以及“让人羡慕”的意思;“捞”在普通话中是从液体里取东西的动作,而在恩施方言里是泛指触碰的动作。还有一部分不同意义的词语,在恩施方言中合并了到一起,比如“洗澡”在普通话中指的是用水清洗身体,而在恩施方言中除了这一个意思,还有“游泳”的意思。再比如“强盗”不仅指暴力抢劫的人,还指“小偷”;“吃亏”既指没有得到好处,也指身体很累,不舒服;“招呼”指招待别人,也表达“小心、当心”;“抽”既指把中间的物品取出,也指把物品的一端抬高;“吵”既指吵架,也指骂人,等等。4.恩施方言在与普通话的语言接触中变异原因探析引起恩施方言词汇产生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同时也有语言系统外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一般而言,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一个地区语言系统的影响是主要的,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接触与融合,处于弱势地位的群族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强势群体的影响,并逐步趋同于强势群族。恩施方言词汇的变异正是由于受到了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土家族与汉族之间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必然结果。4.1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因素来看,恩施地区方言词汇变异与土、汉两族人民的交流沟通密不可分。首先,随着恩施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两个民族之间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以及经济活动的革新和汉民族的大量迁入,扩大了恩施地区少数民族对汉语的需求。汉族以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恩施人民接受并逐渐兼用和转用普通话,形成“土汉结合”词汇形态。而恩施人民则通过引进以普通话为媒介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提高了经济水平,反过来又巩固了汉语普通话作为两族人们交往工具的重要地位,为土家族全面认同汉语和汉文化、进而逐步接受普通话基本词汇打下了基础。其次,汉族人民的大量迁入形成了土汉杂居的社会环境,在日常生活的彼此影响下,扩大并加深了汉语言文化在土家族地区传播的范围和氛围。一般而言,人口多的群体语言是人口少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近些年来,汉族不断迁入恩施地区,使其人口在该地区逐渐占据多数,再加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语教育在恩施地区的逐渐普及和实施,使普通话的传播和影响在恩施地区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少土家族人民开始走出去,接触外面的社会,他们了解并学习了普通话语言体系,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碰撞,处于弱势地位的恩施繁衍自然而然产生变化,与普通话接触融合。4.2恩施方言词汇变异的系统内部原因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恩施土家族原有词汇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方言词汇产生变异是由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产生,恩施地区原有词汇系统无法与之相匹配。而此时,普通话语言文化所负载的实用功能、流行文化功能引起了土家族对其积极的价值认同。同时,土家族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远大于其封闭性、排他性,使其能够接受汉语基本词汇在当地的介入。恩施方言词汇的变异,既有主动的文化适应,也有被动的调适。5.结语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别的语言接触, 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恩施方言也不例外。在两种语言的长期接触中,普通话对土家方言词汇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层次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接触的过程中语言所发生的变异。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恩施方言在与普通话的语言接触中,所保留的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词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方的语言,同时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蕴于其中的土家文化。正是这些词汇的存在,恩施州方言才形成了它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土家族方言在与普通话接触后, 仍然顽强地充当了本民族文化的标识,折射出恩施各族人们在语言创造上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 散落在汉语方言中的、依然活跃着的这些土家族词语是何等珍贵,我们必须保护这种词汇多样性的存在!参考文献1 邓佑玲.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N.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312 杨佳璐.恩施方言特色量词A.武汉:语文学刊. 20043 田恒金、郑莉. 湖北巴东话的名词后缀“娃儿”A.河北:燕赵学术.20144 罗姝芳.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族词语A.武汉: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85 罗安源.土家人和土家语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6 李启群.汉、土家语的接触对土家语的影响A.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 董邵克.论汉语方言词汇的构词差异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8 罗姝芳.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D.中南民族大学,20079 邓佑玲.从借词看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0段 超.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A.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11李 莉, 杨宗红.恩施方言与民族文学A.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向 嵘. 恩施方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