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夯尚~丰笙.doc_第1页
我眼中的夯尚~丰笙.doc_第2页
我眼中的夯尚~丰笙.doc_第3页
我眼中的夯尚~丰笙.doc_第4页
我眼中的夯尚~丰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笙 我眼中的夯尚夯尚,我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她,而又什么时候记住了她!她是在那湘西自治区花垣县南方哪个角落的一隅!她静静的守候在那,独自漫步了千年!从吉首到那要经过三个多小时大的山路,从花垣县城去也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还未完善的交通道路让她与外界接触甚少,也保留住了她的那份永恒的纯朴,除了有缘人,谁又能与她相会!她是花垣县的一个小村落,花垣县是个特别怪的县,它处于湖南西部,紧靠着贵州省与重庆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就处于那,是一个南北跨越比较长的县,花垣县城就位于花垣县北方顶点靠东处,哪里的交通是很便利的,有好几条高速从那经过。花垣县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23,听上去是很不错的,县城的建设的是很不错的,抑或说整个花垣县靠北端都是非常富有的。在花垣县城街上,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线线的宝马奔驰列队而过,可有谁知道,在这么个繁华的表象背后,它的南部地区的人们却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着!夯尚村就位于花垣县的南部地区的这么一个小山沟里,向西翻过夯尚附近的一座高山,你就到了贵州省的地界了,她的背面是补抽乡政府所在地,夯尚村是补抽的南偏西的一个村。在补抽乡的东面就是有比较著名的大龙瀑布的大龙乡了,我们是经过大龙去补抽的,但谁能想象,这两个地图上紧挨着的乡它们之间的海拔差足足有四五百米,也就是说,你在大龙看到的高山在补抽依然得俯视!从夯尚往南走就到了发起了乾嘉起义的一代苗王石三保的家乡雅酉,石三保曾在那里的一个偏远小村黄花寨掀起了苗族人最轰烈的起义,留名千史。夯尚就是在这么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沟独自承受了千年的孤单,而今,改革开放有三十年多了,但她却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往的贫苦。至今,当城市里歌舞笙箫,灯红酒绿的过着奢侈的生活是,那里,还仍有人终年不识肉味;还有人住不到不漏水的房屋;还有人年年入不敷出;还有那村上的路,依然是那么颠簸。等待了多少个千年,可是现在,她依然只能独自的在默默奋斗!茫茫人海,可是谁又肯来帮她一把呢?现在,我来简略说一下这里的现状。夯尚的海拔约为八百米左右,共有三个自然寨包括八个小组和半坡,二百七十九户一千三到四百人口,民族全部为苗族,都有着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有远方客人到来,他们一定会来出他们最好的食物,用最热情的招待来对待每一个客人。我们支教的地点为夯尚小学,夯尚小学建于头几年,由一座红砖结构的教学楼去和一栋两层以砖为基柱木板做地板、墙的住宿区组成。教学区由四间教室及一间办公室组成,但现在只有两个教室进入使用,办公室也只是被用作放了一些木料,老师在住处办公,教学用具几乎没有。教室内为水泥地板,墙壁涂了石灰,在下方也涂抹了一些水泥,但很不工整。教室窗户、玻璃在当地的老师悉心照护下保存的很好,没有出现严重的被破坏情况。桌椅为硬质木质二人桌及长凳,共有四至五十套左右,桌子被损坏的比较严重。我们支教期间使用了四个教室,四十三套桌椅。居住区共有四间房,为木质走廊和地板,房间长期未经使用比较杂乱,我们在二楼使用了两间房,四张床,其中一张是用木板拼凑而成。一楼为黄土地面,积水积潮,一直没有使用过。现在小学有两位老师,其中一位56岁,为正规老师,另一位为代课老师,三十岁左右。在校学生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其它年级学生需要每天步行四十多分钟以上的山路走到补抽中心小学上课。只有五六年级的学生允许在校住宿。二寨如果我们以夯尚小学为中心点,夯尚一寨一到五组就位于小学的正前方,一组离学校最近,到四组大约要走二十分钟,一寨人口占夯尚村的三分之二左右,村中已经修好了由国家全额投资的水泥路。村民收入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有部分人甚至二寨位于小学的南方500米左右,有六到九组四个小组,二寨比较靠近雅酉,所以有部分学生在雅酉的学校读书,这边的经济相对而言要较其它两寨好一些,但大部份依然比较贫困。半坡在学校后山海拔一千米左右,相传为放羊人再次定居,这里是夯尚最为贫困也是最为纯朴的地方,有三十余户人家,基本上多很贫困,交通也不方便,唯一一条上山的石头小道是头两年村民炸出来的,一般的车无法开上这里,所以这里的从外界运上的物资价格是平地的三倍左右,而且很缺乏。村里面更是无法开进大车,房与房之间就一米左右,而且多是半米左右的石子路,更有牛屎遍地,一到下雨,泥水与牛屎混浊物交融在小路上流着,连个落脚点都找不到。半坡在经济方面,村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田,但当地因土壤等问题无法种植杂交水稻,所以种植水稻的收入微乎其微,其他经济作物基本上就只有种烟草了,每亩田地的收入一千元多元左右,是他们的绝大部分收入。我们家乡也是以种烟草为主要经济作物,当从我第一眼看到那些烟叶开始,就可以从鲜明的对比中看出,他们的烟草与我们那相比,烟叶既小而且还要薄很多。后来回家老爸看过那些相片后发表的看法证实了我的看法,爸说那里的烟草产值质量会不及我们平地的三分之一,我们那烟草亩产三四百斤,每亩可挣两三千元,那里受到一些优惠,但亩产值也确实只能达到一千来元了。另外在半坡也有一位比较有眼光的高中毕业生希望能中其它经济作物,可苦于无足够的劳动力和资金。 在一二寨也有少数几人买了大卡车和小皮卡。大卡车的主要作用是为接下来的修路做准备,小皮卡的做用相当于城市的的士,用于接送村民来返村中与集市,他们的收益较于前者普通农民要高一些,但也不是特好,举个实例,他们从村中开到吉卫集市,约有四十分钟车程,而且道路特别差,很容易损坏车,一个多小时会开一趟吧,收费是闲时三元每人,赶集时两元每人,闲时一趟车上不到十人,赶集时二三十人一车,除去车油费所剩远不及的士的收入了,但在当地确实还是挺可观的。其他方面的收入基本上只能靠出去打工了,现常年打工者占三分之一左右,一般是三四十岁的家庭骨干,但这个年龄段的部分村民还文盲阶段,在外打工吃的亏较之比较多,收入并不太客观,每人每年纯收入45000元左右吧,虽然比在家种田的村民收入要多,但者可以说是他们在外用血汗甚至拼了生命换来的。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此类家庭中的儿女在学习上很不上进,这与这些父母打工挣钱让孩子好好上学的初衷要下差甚远了。现在,也用涌出了一大批15、6岁左右撤学打工的现象,当他们在外几年厌恶外面的生活时,造成了一个两难境界,既不能继续读书,也没法很好的挣钱,在村里,也造成了一些无业青年闲呆在家的诞生。此外,村里每户人家都会养一头猪,也有养牛的,纯天然饲料喂养,但村里的猪基本上都是养着卖钱的,自家不会杀猪,牛是用来耕田,那头猪或牛一般是家里最值钱的物品了,有的家庭甚至买不起猪仔只能靠帮他家养了。很少有人家养鸡,因为养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亏本的活儿,倒有部分人家养鸭,还有一户养了四五十只鸭,那应该是村中的唯一一大群鸭了。在教育方面,也就不多说了,那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这里的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可坑还有待加强,每户人家一般会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一般是三到四个,所以这方面也加重了他们的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负担。但每个家庭都很重视他们的孩子的教育,但因为自身某些方面的原因可能就有些无可奈何吧!再说一下这里的政府情况,这里的村民对政府是很不感冒的,一方面,他们对与近年来生活还无改观怪罪于政府,另一方面,作为当地政府,相必也是比较穷的政府吧,能给老百姓的实惠也是微乎其微的啦。在半坡,基本上家家户户在我们调研报告众都会写上政府贪污国家发下的资金问题,这是个十分严重的事情,政府的不透明财政策中隐藏了什么也是不得而知了,这是全国的现状,无需多说,只愿随着党的不断建设,国家能够在这方面作出成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是历史之必然,但我们只愿它能来的越晚越好吧。村里的民风很淳朴,这表现在对待外来客人及家里的长辈方面,在这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现的淋漓尽致,很是感谢他们!在我眼里,夯尚的事儿也不是一时半会说的完的,暂且也就不再说了,等有空再来一一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有空关注一下夯尚,就像关注自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