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_第1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_第2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_第3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_第4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词原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 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二、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五岁迁家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玄宗妹玉真公主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因得罪宠臣贵妃,被赐金遣返。安史乱中,入永王李璘幕。永王遇害,受牵连下狱,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漫游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宣城(今属安徽)一带,卒于当途。有诗1035首,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想象力丰富。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深远。三、诵读点拨: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慨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四、诗词译义: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欢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者散发去江湖中放舟。五、诗词赏析: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郁闷苦闷之情。诗歌由两个十一字句开篇,不受常规拘勒。情感强烈,直抒胸臆,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以唱叹起调。接下来,五、六两句转入登楼送别之事,点明题意:面对美景心情获得了难得的爽快,有沉郁而入豪迈。随后的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朓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不仅交代了主客双方均有不凡的文采,更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而且反映出诗人因对现实不满所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不仅言志而且抒情,使豪迈的情感达到高潮。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依然存在,难以排遣,使诗人的情绪由豪迈转入苦闷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对应了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但诗人并未被苦闷击倒,而是转入旷达,使强烈的愁情得以渲泄。整首诗写愁思却不晦黯,情绪低抑不哀婉,诗中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酣高楼”,“青天”,“明月”等,始终涤荡着一股清越之气。诗歌大开大合,陡起陡落,感情变化剧烈而不显突兀。语言奔放,意气豪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飘逸豪放,想象奇异,气概凌云,别具风格。虽天马行空,飘忽跳荡,却能以此启彼,由彼发此,因而脉理不乱。这首饯别诗是李白的代表性诗作之一,全诗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艺术特色。六、链接训练: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的两句诗是: , 。2、诵读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试谈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主旨思想的共同点及不同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 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论 诗一、诗词原文: 论 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作者简介:赵翼(1727 - 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归乡,主讲扬州安定书院,长于史学。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话、瓯北诗钞等。三、诵读点拨: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的接触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四、诗词译义: 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已经不让人觉得新鲜了。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人才交替出现,各自主导文坛生机勃勃几百年。五、诗词赏析: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两句充分称赞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说各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许多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主张诗歌创作哟啊有时代精神与个性特色,反对泥古不化。本诗写得鲜明、具体、生动、言简意赅,所以它格外为人称道与传诵。思维的形象、哲理和诗意的有机结合,是本诗的特点之一。诗中运用“比”“兴”手法,把诗人所要阐述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直接表露。六、链接训练:1、补充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 。2、本诗的作者揭示出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变化发展,必然一代胜过一代的道理,但是就文学创作而言,有些伟大的创作具有永恒的价值,比如李白、杜甫的诗歌。请谈一谈你对于以上观点的看法。 池 鹤一、诗词原文:池 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少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曾中进士,任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后又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是继杜甫之后我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在唐代新乐府运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他的与元九书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早期所作政治讽刺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等,揭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政治倾向强烈,艺术形象鲜明;抒情诗意到笔随,情感真切;叙事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平易通俗。现存有诗近3000首,长恨歌、琵琶行是他的代表作品。有白氏长庆集行世。荔枝图序课文选自白氏长庆集。三、诵读点拨: 诗人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显然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两句,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四、诗词译义: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中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五、诗词赏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六、链接训练:1、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 , 。2、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词原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三、诵读点拨: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四、诗词译义: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五、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